斯科特

- 姓名:斯科特
- 全名:欧内斯特·斯科特
- 性别:男
- 国籍:澳大利亚
- 出生地:英格兰北安普顿
- 出生日期:1867年6月21日
- 逝世日期:1939年12月6日
- 民族族群:
欧内斯特·斯科特爵士(Ernest Scott,1867年6月21日-1939年12月6日)是澳大利亚历史学家,1913年至1936年在墨尔本大学担任历史学教授。
斯科特于1867年6月21日出生于英格兰北安普顿,他的母亲是管家汉娜·斯科特;威廉·斯科特是一名土木工程师,欧内斯特结婚时,威廉·斯科特被引用为他的父亲。欧内斯特·斯科特在北安普顿的圣凯瑟琳英格兰学校接受教育,并在《伦敦环球报》担任记者。1892年5月7日,斯科特与神智学家弗兰克·贝赞特牧师和安妮·贝赞特的女儿梅布尔·艾米莉·贝赞特结婚;他们有一个孩子,穆丽埃(1893-1924)。
1892年,斯科特(在妻子的坚持下,他开始称自己为贝赞特-斯科特)移居澳大利亚,在那里他加入了《先驱报》的编辑团队,编辑了《澳大利亚神智学家》,并发表演讲。1896年左右,梅布尔皈依罗马天主教,与丈夫疏远,尽管他们继续名义上的同居。斯科特随后放弃了神智学。1909年,梅布尔带着女儿穆丽埃回到英国,但斯科特直到1915年才提出离婚。5月25日,斯科特在墨尔本与本迪戈出生的艾米丽·伊林登·福尔图纳结婚,她是爱德华·戴亚森的妹妹。他们没有孩子。
从1895年到1901年,斯科特是维多利亚州议会议员,从1901年到1914年,他是英联邦议会议员。在《拿破仑时代:法国在澳大利亚的探险和项目史》(伦敦,1910年)、《拉佩鲁斯》(悉尼,1912年)和《马修·弗林德斯船长的一生》(悉尼,1914年)出版后,斯科特作为历史学家的声誉得以确立。
1913年,斯科特被任命为墨尔本大学历史学教授,尽管他从未上过大学。然而,他在研究和演讲方面都表现出了能力,实验证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基思·汉考克爵士、弗雷德·亚历山大、玛尔尼·巴塞特、斯蒂芬·亨利·罗伯茨爵士、曼宁·克拉克、N·D·哈珀和基督城的A·G·B·费舍尔等历史学教授都曾就读于斯科特学校。
斯科特的其他著作包括《澳大利亚简史》(1916年)、《现代历史中的男人和思想》(1916年)、《历史和历史问题》(1925年)、《澳大利亚发现》(1929年),并于1933年出版了由斯科特编辑并部分撰写的《剑桥大英帝国史》第七卷。1936年出版的《澳大利亚战争史》是《1914-1918年战争中的澳大利亚官方历史》的第十一卷。斯科特于1936年退休,于1939年6月被授予爵士头衔,并于1939年12月6日死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斯科特中等身高,性格直率。他对音乐、戏剧和诗歌很感兴趣,并广泛阅读。他对自己的学科有扎实的了解,工作勤奋,效率高。他为澳大利亚历史注入了活力。他总是督促学生“核实参考文献”,因此他的书中会出现错误。但总的来说,这些错误都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他是根据可靠的记忆得出的。他的作品通常都很出色,并且总是基于认真研究。作为一名教师,他很有趣、生动、鼓舞人心,他要求学生努力工作,坚持原始文献的价值,同时也指出即使是原始文献也不能盲目接受。他对学生充满兴趣,如果能帮助他们工作,再大的麻烦他也不怕。
斯科特的遗孀艾米丽·斯科特向墨尔本大学捐款,设立了欧内斯特·斯科特历史奖,每年颁发一次,用以表彰对澳大利亚或新西兰历史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斯科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三点钟
《三点钟》是美国作家康奈尔·伍尔里奇著名的悬念小说之一,作者于19世纪20年代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开始创作小说,并于30年代至40年代与雷蒙德钱德勒及詹姆斯·M·凯恩一起成为“黑色体裁”推理小说的创始人之一,写出如《后窗》《我嫁给了一个死人》之类被称为“黑色系列”的经典悬念小说。《三点钟》以凝练的笔触,精巧的构思。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成为悬念小说的经典之作。故事讲述了丈夫斯塔普以为妻子弗兰有外遇,精心设计了场爆炸却未成功的故事。斯坦普是个修理钟表的人,他拥有自己的钟表店,他和妻子弗兰表面上感情很好,彼此都以为非常了解对方,其实,妻子弗兰对丈夫隐瞒了她哥哥越狱在外。致使斯塔普误认为是哥哥戴夫是妻子的情人而下决心设计了场爆炸,他每天带回制造爆炸所需的药粉,然后藏进一只肥皂盒里,计划爆炸那天发生了抢劫犯入室抢协的意外,斯塔普在地下室启动他的“爆炸机器”后被小偷绑回了地下室。后来爆炸没有发生。斯塔普鼠被解救但他疯了,爆炸没有发生的原因是妻子弗兰以为肥皂盒里放的是肥料,她拿去用在了花上。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关于婚外情的故事,但从深层次上来说,却拍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与人生的荒诞感,即使是朝夕相处的夫妻。表而上看非常了解。实际上却并不了解对方心理真正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以为自己对事情非常有把握,了如指掌,结果却常常出了意料。
太上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经
中国早期道教五斗米道的主要戒律,后成为道教授受传承的大戒之一。又名“老君百八十戒”、“长存要律百八十戒”,简称老君百八十戒、百八十戒。《太上老君经律》、《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五、《云笈七签》卷三十九均收有戒律全文。内容包括: 不得多畜仆妾,不得淫他妇人,不得盗窃,不得杀伤一切物命等180条具体规定,涉及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道教对修道之士修行节目的具体规定。认为这些条目和戒律的遵循是成仙得道的基本途径。
铁花仙史
清代白话长篇人情小说,属才子佳人类,不分卷二十六回。题“封云山人编次”, “一啸居士点评”,作者姓名与生平不详。鲁迅先生将本书列入“明之人情小说”,孙楷第则列入“不能定其先后次第”者内,按书称明朝为“故明”,且避“玄”字为“元”,三江钓叟的序中还说: “传奇家摹绘才子佳人之悲离欢合,以供人娱耳悦目也旧矣”, “作者实故翻空出奇”,称才子佳人小说“旧矣”,可知非其早期作品,书当出康熙末年。全书26回,写王儒珍和蔡若兰悲欢离合的故事。王儒珍和蔡若兰在襁褓之时便由父母约为婚姻。后王家衰落,王儒珍考科举又屡遭失败,蔡若兰之父便为女儿另选高门。王儒珍的同窗好友陈秋麟当时已中解元,闻此讯忙托人向蔡家求婚,打算迎亲时让给王儒珍;不料蔡若兰逃婚出走,为钱塘知县苏诚斋收养。数年之后,蔡若兰之父晚年孤寂,深悔当年退婚之事,便认王儒珍为义子,并为其娶苏诚斋之女。王儒珍在岳父家见到蔡若兰的旧婢,方知苏诚斋的养女就是蔡若兰,又娶了蔡若兰。
甘泽谣
唐袁郊撰辑。传奇小说集,一卷。郊字之仪,朗山(今河南确山)人。咸通时为祠部郎中,昭宗朝为翰林学士。是编为郊于久雨病中所撰,以“春雨泽应,故有甘泽成谣之语”,以名其书。咸通间成书。原书久佚,散见《太平广记》。《四库全书》著录本为明毛晋所辑九则, 皆诡异事。宋元时本书散佚,明人从《太平广记》中辑出,有《说郛》、《津逮秘书》、《学津讨原》、 《唐宋丛书》、 《丛书集成》诸本。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知此书原作九条,而现存书中以及由以辑佚的《太平广记》均存八条。
小张屠焚儿救母
元杂剧剧本。简名《焚儿救母》。撰人姓名不详。末本。剧写汴梁张屠事母至孝,母病重想吃米汤,张屠将棉袄典当,得米2升。张屠妻又让他以首饰换沙为婆母治病,王员外却给了假药,医疗无效。张屠夫妻遥拜东岳神,愿将3岁的儿子喜孙作祭物献神,以求母亲病愈。张母痊愈后,张屠带喜孙去东岳还愿,王员外也带了儿子万宝奴到东岳庙作买卖。炳灵神命急脚兔李能暗中将万宝奴丢入火池,却把喜孙换出送回张家,并让王员外之母警告王员外,不要再作恶。张屠夫妻还家,正愁母亲问起喜孙无法交待,张母却先责备他们不该吃醉酒失落孩子,让李能送回。张屠见了李能留下的系腰,方知是神灵护持,一家拜谢东岳神。现存主要版本有:《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后收入《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
简称《华严经决疑论》、《决疑论》。佛教著述。唐李通玄撰。四卷。据序称,李通玄撰《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后,“犹虑时俗机浅”,故又作此书及《华严经大意》、《释华严经十明论》。认为《华严经》是“一乘圆教佛果之门”,分十部分叙其“纪纲”,以俾学者“知进修之轨”。所述十部分(十门)均附《华严经》内相应的品名,并作详细解释,实际上是把《华严经》分为十个部分讲解。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