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特

- 姓名:斯科特
- 全名:欧内斯特·斯科特
- 性别:男
- 国籍:澳大利亚
- 出生地:英格兰北安普顿
- 出生日期:1867年6月21日
- 逝世日期:1939年12月6日
- 民族族群:
欧内斯特·斯科特爵士(Ernest Scott,1867年6月21日-1939年12月6日)是澳大利亚历史学家,1913年至1936年在墨尔本大学担任历史学教授。
斯科特于1867年6月21日出生于英格兰北安普顿,他的母亲是管家汉娜·斯科特;威廉·斯科特是一名土木工程师,欧内斯特结婚时,威廉·斯科特被引用为他的父亲。欧内斯特·斯科特在北安普顿的圣凯瑟琳英格兰学校接受教育,并在《伦敦环球报》担任记者。1892年5月7日,斯科特与神智学家弗兰克·贝赞特牧师和安妮·贝赞特的女儿梅布尔·艾米莉·贝赞特结婚;他们有一个孩子,穆丽埃(1893-1924)。
1892年,斯科特(在妻子的坚持下,他开始称自己为贝赞特-斯科特)移居澳大利亚,在那里他加入了《先驱报》的编辑团队,编辑了《澳大利亚神智学家》,并发表演讲。1896年左右,梅布尔皈依罗马天主教,与丈夫疏远,尽管他们继续名义上的同居。斯科特随后放弃了神智学。1909年,梅布尔带着女儿穆丽埃回到英国,但斯科特直到1915年才提出离婚。5月25日,斯科特在墨尔本与本迪戈出生的艾米丽·伊林登·福尔图纳结婚,她是爱德华·戴亚森的妹妹。他们没有孩子。
从1895年到1901年,斯科特是维多利亚州议会议员,从1901年到1914年,他是英联邦议会议员。在《拿破仑时代:法国在澳大利亚的探险和项目史》(伦敦,1910年)、《拉佩鲁斯》(悉尼,1912年)和《马修·弗林德斯船长的一生》(悉尼,1914年)出版后,斯科特作为历史学家的声誉得以确立。
1913年,斯科特被任命为墨尔本大学历史学教授,尽管他从未上过大学。然而,他在研究和演讲方面都表现出了能力,实验证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基思·汉考克爵士、弗雷德·亚历山大、玛尔尼·巴塞特、斯蒂芬·亨利·罗伯茨爵士、曼宁·克拉克、N·D·哈珀和基督城的A·G·B·费舍尔等历史学教授都曾就读于斯科特学校。
斯科特的其他著作包括《澳大利亚简史》(1916年)、《现代历史中的男人和思想》(1916年)、《历史和历史问题》(1925年)、《澳大利亚发现》(1929年),并于1933年出版了由斯科特编辑并部分撰写的《剑桥大英帝国史》第七卷。1936年出版的《澳大利亚战争史》是《1914-1918年战争中的澳大利亚官方历史》的第十一卷。斯科特于1936年退休,于1939年6月被授予爵士头衔,并于1939年12月6日死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斯科特中等身高,性格直率。他对音乐、戏剧和诗歌很感兴趣,并广泛阅读。他对自己的学科有扎实的了解,工作勤奋,效率高。他为澳大利亚历史注入了活力。他总是督促学生“核实参考文献”,因此他的书中会出现错误。但总的来说,这些错误都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他是根据可靠的记忆得出的。他的作品通常都很出色,并且总是基于认真研究。作为一名教师,他很有趣、生动、鼓舞人心,他要求学生努力工作,坚持原始文献的价值,同时也指出即使是原始文献也不能盲目接受。他对学生充满兴趣,如果能帮助他们工作,再大的麻烦他也不怕。
斯科特的遗孀艾米丽·斯科特向墨尔本大学捐款,设立了欧内斯特·斯科特历史奖,每年颁发一次,用以表彰对澳大利亚或新西兰历史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斯科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坚瓠集
笔记小说集。作者褚人获,参见附录小传。本书除正集十集外,另有续集、广集、补集、秘集,余集,全书共十五集,六十六卷。其中二集彭榕序作于康熙辛未(1691),余集张潮序作于康熙癸未(1703),可见成书时间大约从康熙三十年以前开始,至康熙四十二年止,共十多年时间。本书有道光十二年寻春书屋刊本,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一九二六年柏香书屋铅印本等。是书卷帙浩繁,凡十五集,内容极其丰富,于古今典制、人物事迹、诗词艺术以及社会琐闻、诙谐戏谑无不俱载。尤以明清轶事为多。如四集四卷《唐元如》条记载唐伯虎获秋香事,为清初流传与“三笑”故事有关之一说。后集卷一《吴门风俗》条记吴门冬至节风俗,四集卷三《市名》、《石敢当》条记载市井交易地区异名、“石敢当”的由来等等,是研究明清商业风俗的重要资料。三集卷一《土产》条,记载各地土特产及官家逼贡,百姓遭殃事,鲜明具体。书中论诗词文艺部分虽很丰富,但往往缺乏精到见解。掌故考证多有因袭前人笔记。故采辑虽广,但博而不精。有道光十二年(1832)寻春书屋刊本,《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等。
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义疏
《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义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盖系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本书注解六朝古灵宝经《诸天灵书度命经》。作者对经文或作概述,或逐句逐字详解,偏重于疏解章句字词之义。如解释「命」字曰:「命者,定也。群生之命定有三种:一者见在事命;二者过去业命,三者道命。其事业二命覆障道命。不得显耳,故使习《诸天灵书》,以度其事业二命,令归道命」。此种文体类似南北朝隋唐道士所撰《灵宝经义疏》、《玄门大义》、《道教义枢》等书。
眼科秘诀
托名孙思邀所著的《眼科秘诀》是清康熙年间《眼科阐微》作者马云丛所极力推崇的一本眼科专书。作者与成书年代有待今后考证。此书对中医眼科在理论上谈得不多,主要是传授眼科疾病的内服方药与外点眼药等外治法,内容比较具体,是一本实用性较强的眼科书籍。本书全名为《孙真人眼科总理七十二症秘诀》,其实其中方药主要还是针对外障眼病,更确切一点来说,是为治疗时症与眼病躺膜而设。本书总共只有5500个字左右。由于书写体例较乱,层次欠清,文理欠顺,加之还夹杂有地方方言,初读者不易明了,无心深究。但本书所体现的学术思想与具体方药,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叙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北宋陈景元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首有作者自序,自称幼年出家访道,老归茅山,欲诵《大洞真经》。因原经文字讹谬,「遂将前辈修习之本及茅山藏本比对隐书,辄撰音义,兼疏同异,粗解所疑」,可见此书系《上清大洞真经》之校释本。其经文首载《灭魔神慧玉清隐书内祝隐文》,然后依次列载三十九章经文。作者又摘取经文中单字或词句,注解其读音词义,或校勘其文字。是为现存《上清大洞真经》之最早版本,可校正《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所载六卷本。《上清大洞真经》文字篇卷之误。
诗辩坻
诗话著作。清毛先舒撰。毛先舒,一名骙,字稚黄,一字驰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诸生,不求仕进。精音韵,能诗文,与毛奇龄、毛际可并称“浙中三毛”。有《思古堂集》。《诗辩坻》四卷,前三卷为总论和历朝诗评,末卷谈作诗法则、竟陵派得失和词曲等三题。全书标格论法,与“性灵”说针锋相对:“诗须博洽,然必敛才就格,始可言诗。亡论词采,即情与气,亦弗可溢。”他将“法”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置于作家的“才”、“情”之上,一再说:“作者,揽群才,通正变,以才裁物,以气命才,以法驭气”;反之,“法不胜才,才不胜情,注辞而倾,抒愤如盈,务竭而无后虑”者,则是“小人”。他评诗推崇盛唐以前而排斥宋诗,立场大致与严羽及明七子相近,不过态度较为平允,并不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诋“上下千古,所铸金呼佛者,则唯一李攀龙”。他对竟陵诗派的批评,分“立说善者”和“立说谬者”两个方面,也并不一概抹杀。书中的诗评,细处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指,颇有舛误,然而大处却也自有心得,不为无见。如说:“汉诗朴处似钝,其气为之也;魏诗壮处似露,其才为之也;六朝诗典处似方,其学为之也;初盛唐诗赡处似滞,其格律为之也。”又将曹植、陆机、陶潜、谢朓、沈、宋、李憕、李颀、李、杜等人作为开诗风转换声气之先的关键人物,等等,虽有可议之处,然大致恰当,足资启悟。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
名家批注论语
古圣先贤之书,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华夏民族性格的内在成因。《名家批注论语》囊括了经、史、子、集的各类精华,再现传统文化的博大厚重。《名家批注论语》精选历代校注权威底本,集结当世国学大师之力,为文中古奥言辞注释,并用优美纡徐的白话文尽现古人言语风致, 传统版画廷展文章深远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