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善酂
善酂,清代僧。按《天台县志》:善酂,字翼庵,永嘉人,年志学依退翁,剃染于灵鹫,温研十五夏而得法。戒行严精修大悲忏,终其身历住秀州,真如西泠笑隐国,清通圆四会,语录二十卷和寒山诗二卷行世。
-
申培
申培(约前219-前135),汉代经学家。世尊称申公、申培公。鲁(今山东曲阜)人。少游学长安,从齐人浮丘伯受业,得《诗》学。归故里,授徒讲习,弟子多至上千,后为博士者达十余人,其中王臧、赵绾、孔安国等皆名闻于世,远播其学。文帝(前179—前157在位)时,为博士。武帝(前140—前87在位)初,征为太中大夫,时年八十余。病免归,数年卒。事迹见《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卷三十六《楚元王传》。开创《鲁诗》学,为三家《诗》之一,其出最早,影响最广。《汉书·艺文志》称:释《诗》“齐、韩非其本义,鲁最为近之”。著《鲁诗故》二十五卷、《鲁说》二十八卷。皆于晋时亡佚。郑玄《毛诗笺》常有所引,元王应麟《诗考》最早辑有鲁《诗》,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录《鲁诗故》三卷。清范家相《三家诗拾遗》、阮元《三家诗补遗》、冯登府《三家诗异文疏证》、叶钧《重订三家诗拾遗》、丁晏《三家诗补注》、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陈乔枞《鲁诗遗说考》、《齐鲁韩毛四家诗异文考》,皆从不同角度研究鲁《诗》。
-
水鉴慧海
水鉴慧海(公元1626-1687年),明末清初临济宗僧。鄂州(湖北)富川涌泉人,俗姓谢。字水鉴。又称沙翁、寓叟、寓人。二十岁,投蕲春(湖北)报恩寺体融出家,复从径山费隐通容受具足戒。先后参叩玉林通琇、万如通微、木陈道忞、独冠行敬。三十三岁,承嗣独冠之法。其后,历住荆州铁佛寺、天王寺、扬州地藏寺、鄂州黄龙寺、汉阳栖贤寺、嘉兴广慧寺。遗有天王水鉴海和尚六会录十卷、五会录六卷、天王水鉴海和尚住金粟语录三卷。[六会录附寓叟自传、天王沙翁和尚记略、金粟录附寓人自传、五会录附天王和尚行录]
-
山铎真在
山铎真在(1621-1672),清代著名佛教高僧,别字筠庵,姓李,据明代《明嘉兴大藏经》中载文《山铎真在禅师语录》,明确说明他是江州德化县桑落人(今江西九江东北的安徽汇口一带)至于传说是湖北省浠水县华桂人这完全没有根据。禅师一生四海为家,居无定所,曾在浠水县华桂山能仁禅寺开坛讲经,后又到江西九江府庐山东林兴隆禅寺、黄安碧云山龙兴禅寺等寺庙宣扬佛法。
辛亥九月十五日,以微疾示众,有记取明年今日日之语。一众骇异,时有僧出问,和尚尊意如何。师曰,三百八十四壬子。又七月初旬,谓徒众曰,吾欲归里,宜速备之。众以为常往,遂买驴一头,以代步。师顾而笑曰,吾行非驴所堪。自此谆谆诫众修洁。九月初八日,入城辞众,檀越并诸山耆宿至。十一归山,十二升座开导。其略曰,吾身后,不许举哀开孝效世俗所为及化钱等事。不许造塔,须将灵骨,抛乘江河,利生不得故违。十五日辰刻,沐浴焚香,端坐书偈而逝,阇维起骨得其精,白齿亦不坏,数珠分心如故。黄安道俗,顶礼泣下,如丧考妣。师生天启辛酉(1621)年十一月十九日。告寂于康熙壬子(1672)年九月十五日。世寿五十二。僧腊二十八。门人建塔于东林。
-
沈名荪
沈名荪,清代诗人。字磵芳,号磵房。仁和(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主要生活在顺治、康熙年间。早年因家贫亲老,遂奔走四方,设馆授徒。康熙二十九年(1690)举人,后屡试不第,寓居京师。晚年得选攸县知县,以年老见斥,殁于京师。他是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禛的门人,并与查慎行等交往。其诗取法唐人,诗风清丽婉转,写景抒怀,常寄寓其科举失意之感。如《去京师》:“望望南天云树迷,沧浪仍卧钓鱼矶。谁言京洛缁尘满,我独还家是素衣。”其诗中对天灾民瘼有所反映。《晋饥行》记山西连年灾荒,饥民被迫鬻子鬻妻,而京师豪富却乘人之危,以贱价买进人口。著作有《梵夹集》8卷,《青灯竹屋诗》3卷,《退翁诗》1卷等,并与朱彝尊子朱昆田辑有《南史识小录》、《北史识小录》。
-
史弥宁
史弥宁,宋代诗人。字安卿,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史浩从子。曾以国子舍生莅春坊事,带门宣赞舍人,嘉定六年,知邵州,八年,任满,再知。累官右史。著有《友林诗稿》二卷(《读书附志》卷下)。今存《友林乙稿》一卷,有诗一百七十首,嘉定间郑域刻于邵阳,又有清影抄本。集中多近体诗,命意遣词,务取鲜新,往往伤于纤仄,而一字一句之奇巧,亦清警可诵。其论诗有“诗家活法类禅机,悟处工夫谁得知”(《诗禅》)之句,与严羽妙悟之旨相近。《全宋诗》卷三○二六录其诗一卷。事迹见郑域《友林乙稿序》、《宋诗纪事》卷六二、《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三。
-
宋常星
宋常星,号龙渊子,山西人为全真道龙门派第七代弟子。宋氏乃于顺治六年(1649)参加科举考试被钦选为探花在朝廷供职三十余年先后担任国史馆总裁、都察院都御史、兼经筵讲官、侍读学士于康熙十八年(1679)告老还乡专修清静无为之道二十余年内功圆满特著《道德经讲义》大约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由其子宋家廉进呈康熙皇帝。从其经历可以看出宋常星是在致仕还乡后的晚年加入全真道成为龙门派弟子。康熙皇帝见到《道德经讲义》十分赞赏遂令雕版印刷此书并亲自为之作序其序云:“朕久欲效黄帝故事访道崆峒。今得此项讲义崆峒之言悉在是矣。爰《道德经》自历朝以来注释是经者无虑数十百家虽众说悉加于剖析而群言莫克于折衷。朕素钦前国史馆总裁……元老故臣宋龙渊所注《道德经讲义》其言洞彻秘义昭融见之者如仰日月于中天悟之者如探宝珠于沧海因此特命鋟梓用广流传。凡宗室皇胄暨文武臣工均皆敕读。果能勤诚修习获最胜福田永臻快乐。敕书为序以示将来。”康熙敕令皇亲国戚、文武大臣均须阅读《道德经讲义》足见他对此书的重视。又据九门军都杨桐所撰《考证经注序》:“山西名士宋龙渊先生沉潜于道念有余年专心致志开示后学。分章逐句无不诠解可谓致详且尽。”由此看来《道德经讲义》在当时的影响较大。
-
宋禧
宋禧,元代诗文家。初名宋玄禧,字无逸,号庸庵,余姚(今属浙江)人。至正十年(1350)中乡试,补授繁昌教谕。不久战乱四起,便弃职还乡。明初,召修《元史》,其中《外国传》自高丽以下诸国都是宋禧所写。书成,不愿作官,返回乡里。不久与桂彦良一同被聘,主持福建考试。与戴良、丁鹤年等遗民诗人交往较密切,戴良《怀宋庸庵》说:“麦秀歌残已白头,逢人犹自说东周。风尘澒洞遗黎老,草木凋伤故国秋。”宋禧诗文受杨维桢影响颇深,杨维桢在《西湖竹枝集》中介绍宋禧:“少颖悟而好学,父欲夺其志于市井胥吏之事,辄哭而辞。母哀之,资其负笈不远千里从明师,迄明经史古文之学,诗,其馀绪也。”有文集三十卷、诗集十卷行世,传本少见,《元诗选》未选入其诗。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宋禧诗文若干篇,与十卷本诗集合编为《庸庵集》十四卷,其中诗十卷(卷一○有词一阕),文四卷,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又从《永乐大典》残帙中补辑出宋禧诗文十三篇。生平事迹见《西湖竹枝集》、《明史》卷二八五、《元诗纪事》卷二四。按:宋禧,《明史》卷二八五《文苑传》作宋僖。
-
宋褧
宋褧[jiǒng](1294-1346),元代诗文家。字显夫,大都(今北京)人。延祐中从其兄本至京师,元明善、张养浩、王士熙争荐之。登泰定元年(1324)进士,除秘书监校书郎。安南使者朝贡归,选充馆伴使,使者赠金不受,改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詹事院立,选为照磨,转太僖宗正院照磨,迁翰林修撰。至元初,擢监察御史,遇事敢言。出佥山南廉访司事,改陕西行台都事。召拜翰林待制,迁国子司业,与修宋、辽、金三史,拜翰林直学士,不久兼经筵讲官。卒年五十三,谥文清。宋褧自小聪慧,博览群书,与兄宋本齐名,人称“大小宋”。欧阳玄序称其诗“务去陈言,虽大堤之谣,出塞之曲,时或驰骋乎江文通、刘越石之间”,又说他的诗“清新秀伟”。苏天爵序称其诗“清新飘逸,间出奇语,若卢仝、李贺”。所谓清新飘逸者,如《阌乡道中》,有巧思者如《洗车雨》,从中可看出受李贺的影响。危素序则称其诗“精深幽丽,而长于讽喻”,如《送朵儿只班监宪淮东分题赋诗得丰乐亭》、《拟古寡妇叹》,前者寄望于官员,使百姓免死沟壑,后者写在封建礼法束缚下,寡妇的悲惨命运。他还写了一些民歌体作品,如《竹枝词》、《杨柳词》。然而他有不少诗作流于一般,未能刮垢磨光,因而不免粗粝之病。宋褧亦善词,是元后期词坛的著名词人,继承姜、周词风。今存词三十多首,其中[菩萨蛮·丹阳道中]深受清代词论家况周颐称许。宋褧散文不如诗词,但也写得柔和简洁。另存散曲小令《黄钟人月园》二首。有《燕石集》十五卷,系其侄宋所编,诗十卷,文五卷,集前有欧阳玄、苏天爵、许有壬、吕思诚、危素五序。生平事迹见《元故翰林直学士……谥文清宋公墓志铭》(《滋溪文稿》卷一三)、《元史》卷一八二、《元诗选·二集》小传、邹树荣《宋文清公年谱》(《一粟园丛书》本)、《新元史》卷二○八。
-
孙梦观
孙梦观(公元1200年-1257年),字守叔,号雪窗,庆元府慈溪县人。登宝庆二年进士第。初授桂阳军公事、浙西提举司干办公事,差主管吏部架阁文字。出外为严州通判、知嘉兴,又为右司郎官、将作监,后又为泉州令,清廉俭朴,如苦行僧。时官吏催赋甚急,梦观不忍,弃官。董槐闻之,不久再次征召,为司农少卿,上疏皆切时弊,为太府卿,连擢至起居舍人。后又知建宁府,有善政,百姓慕之,卒于任上。王应麟称淳祐时有慈溪三杰,孙氏当其一。
其《雪窗集》收于《四明丛书》和文渊阁《四库全书》。
宋赵孟坚《彝斋文编》卷三《孙雪窗诗序》:“鸳湖雪窗孙君,志古攻吟,持编过访,嘉其体备,而不时世妆也。因与之言,雪窗其感而寓兴,以有韵之文,舂容大篇,《北征》、《庐山高》其行辈乎!精密简短,《秋浦》其流丽乎!载扬古风,一洗靡习,吾其望子。”
宋孙梦观《雪窗集》附录《墓志铭》:“嘉熙丁酉,余以工部侍郎吴牧,适常平使者阙,被旨摄事,始与鄞人孙守叔为同僚。即之久,见其人温纯肃洁,心异之。
“……君讳梦观,守叔其字,雪窗其号也。……君登丙戌进士第,与兄囦俱占南宫龟列,授迪功郎,调桂阳军教授、浙西提举司干办公事,差主管吏部架阁文字,除武学谕,添差通判严州,台州崇道观,复除武学博士、太常寺簿,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宗正丞,兼屯田郎官,将作少监,知嘉兴府,仍旧班兼右曹郎官,将作监,国子司业,知泉州,兼提举市舶事,改知宁国府,除司农少卿,兼资善堂赞读,太府卿,充御试编排官,宗正少卿,兼给事中,起居舍人,起居郎,直龙图阁,予祠,慈溪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秘阁修撰,江淮等路提点铸钱公事,复除起居郎,兼右侍郎,给事中,兼赞读,兼国子祭酒,权吏部侍郎,集英殿修撰,知建宁府,积官至宣奉大夫。
“君世居郡之慈溪,奉直公质直而好义,以善人称于乡,慈湖先生杨文元公尝志其墓。积厚报丰,遂生君,为闻人。初与二兄因、囦自为师友,既中第,益留意古学。为郡博士,专以考亭之书淑诸生。州境有蛮寇,帅廉君宜于士而习其俗,越次命君摄事,寇即定。浙右盐策最浩繁,为幕官者诸场岁时例有馈,君皆却绝,户庭如水。王侍郎遂以侍从典州,以其学行才美荐于朝。甫登畿,轮当面对,首论人主听言不容有所惮,尤不容有所玩。惮则有言而不能容,玩则虽容其言而不能用,切中千古之病。时乡衮执国柄,咸谓美官可券取。君力请员外治中以去,旋引疾归。逾季复召,横经朱,皇弟太傅嗣王嘉其三益之助,爱敬弥笃。复当陛对,授《周书》‘抚后虐雠’及《文中子》‘戎狄之德,黎民怀之’之说,恳恳为上陈之。寻以戎监转对,极言风宪之地,未闻有十人疏攻一竦者,封驳之司未闻有三舍人不肯草制者。且论道揆不明,法守滋乱,天下之权将有所寄而倒持之患作。当路者浸不悦。
“出守泉州,旋易宣,蠲逋减赋,不计缗石。凡有汎人,尽籍于公,蔬食布衣,如苦行僧衲。时虽供亿甚繁而郡不告匮,版曹专官督赋如星火急,合郡皇骇,莫知为计。君曰:‘吾宁委官以去,毋宁病民以留。力丐祠,且将以郡印牒专官,专官闻之夜遁。宣人至今言之,尚流涕也。董丞相槐以枢密召还,上问江东廉吏,首以君对。上悦,除司农少卿。适资善讲官缺员,上遴选端良之士,亟命君兼赞读。轮当陛对,奏谓:‘国家必有所恃而后立。今内外之臣恃陛下以各遂其私,而陛下独无一无可恃,可为寒心。’次论:‘郡国当为斯民计,朝廷当为郡国计。乞命大臣,应自前主计之臣夺州县之利而归版曹者复归所属,庶几郡国蒙一分之宽,则斯民亦受一分之赐。’其言一一如蓍龟,上首肯,且奉玉音:‘卿在资善,更烦尽心。’先是有以越职言事削秩者,逾季黄犹在牍,君曰:‘此非法也。’即日途归,且乞叙用其人。时有为公论所指目者,除职予郡。君奏论:‘王安石欲去熙宁之君子则名以流俗,京、卞欲去元祐之君子则名为邪党,秦桧欲去绍兴之君子则名以异议,李沐、陈贾欲去庆元之君子则名以伪学。某人复倡为虚议论,以尽去更化以来所收召之君子,非所以为世道计。’
“四月,以资善堂满岁迁,制词有曰:‘虽舍章从事,有訚訚侃侃似不能言之风;及批敕途黄,乃謇謇谔谔有凛不可犯之色。’盖上意也,当国者恶之。是月,免兼琐闼,进右螭,八上章引退。乙卯正月,进左螭,免牍三四上。人吴燧挤而击之,除直龙图阁,予祠。十月,升秘撰,提泉诸道。丙辰正月,甫抵司存,复以旧班召。公闻命,凡泉司供账悉付之护印者,归装肃然。抵门奏事,抗论益切,大概以‘宠赂彰,仁贤逝,货财偏聚’为言,且谓未易相之前弊政固不少,既易相之后弊政亦自若,在廷之士皆危之。君曰:‘吾以一布衣蒙上恩至此,虽捐躯无以报,利钝非所计也。’未几,进侍郎右选,仍兼琐闼赞读如故。皇子忠王闻君再为讲官,喜甚。君每入讲,必援先儒格言,反复开陈,王亦多所谘问。七月,进大司成,旋真除二卿,升翊善。君亲被主知道,屡膺天奖,两地可以拾级而升。然雅志恬淡,入从仅三月即三疏祈闲,辞甚苦,至上留之不可。二月,以殿撰宅牧武夷。夏五领事,首以考亭先生絜矩之义谕郡人,蠲丝谷之积逋不趐以万计,不遣一卒下属邑,两造在庭,决以公是,虽丽于罚者无怨言。布衣蔬食之操,视守宣有加焉。建多君子,其达官显人徐知院清叟、蔡参政杭皆相推,以为有古循吏风。君每谓诸邑月解自盐运不续,凿空取办,展转病民,方欲千里赤子祈哀于上,图所以变而通之者,遽以微疢至大故。未属纩前,犹揽衣危坐,曰:‘吾荷上奇遇,忠言无不售。虽屡为柄臣所排,独主上保全,以至于此。今病,不可为论报,已矣!’口授遗表,忱实恳恻,不出于《大学》末章人才、货财之二事。草毕凝然而逝,七月十二日也,享年五十有八。”
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二十四《孙梦观》:“孙梦观字守叔,庆元府慈溪县人。宝庆二年进士。调桂阳军教授、浙西提举司干办公事,差主管吏部架阁文字,为武学谕。轮对,言:‘人主不容有所惮,尤不容有所玩,惮则有言而不能容,玩则虽容其言而不能用。’力请外,添差通判严州,主管崇道观,召为武学博士、太常寺丞兼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大宗正丞兼屯田郎官、将作少监。知嘉兴府,仍旧班兼右司郎官、将作监。轮对,极言:‘风宪之地,未闻有十八疏攻一竦者。封驳之司,未闻有三舍人不肯草制者。道揆不明,法守滋乱,天下之权将有所寄,而倒持之患作。’当路者滋不悦。出知泉州兼提举市舶,改知宁国府。蠲逋减赋,无算泛入者尽籍于公帑。户部遗官督赋,急若星火,阖郡皇骇,莫知为计。梦观曰:‘吾宁委官以去,毋宁病民以留。’力丐祠,且将以府印牒所遗官,所遗官闻之夜遁。他日梦观去宁国,人言之为之流涕。
“丞相董槐召还,帝问江东廉吏,槐首以梦观对,帝说,乃迁司农少卿兼资善堂赞读。轮对,谓:‘今内外之臣,恃陛下以各遂其私,而陛下独一无可恃,可为寒心!’次论:‘郡国当为斯民计,朝廷当为郡国计。乞命大臣应自前主计之臣夺州县之利而归版曹者,复归所属,庶几郡国蒙一分之宽,则斯民亦受一分之赐。’帝善其言。迁太府卿、宗正少卿,兼给事中、起居舍人、起居郎。八上章辞免,以监察御史吴燧论罢,直龙图阁与祠,授秘阁修撰、江淮等路提点铸钱司公事。甫至官,即复召为起居郎兼侍右侍郎、给事中兼赞读,兼国子祭酒,权吏部侍郎。奏事抗论益切,以宠赂彰、仁贤逝、货财偏聚为言,且谓:‘未易相之前,敝政固不少;既易相之后,敝政亦自若。’在廷之士皆危之。梦观曰:‘吾以一布衣蒙上恩至此,虽捐躯无以报,利钝非所计也。’
“力求补外,以集英殿修撰知建宁府,蠲租税,省刑罚,郡人徐清叟、蔡抗以为有古循吏风。民有梦从者甚都,迎祠山神,出视之则梦观也。俄而梦观得疾,口授遗表,不忘规谏,遂卒。帝悼惜久之,赙银帛三百。梦观退然若不胜衣,然义所当为,奋往直前;其居败屋数间,布衣蔬食,而重名节云。”
《至正四明续志》卷二《人物》:“孙梦观,字守叔,慈溪县人。登宝庆丙戌进士第。调桂阳教授,专以朱子学淑诸生。通判严州,王遂以侍从为守因荐。其学行超卓。除太常簿,陛对首论人主听言不容有所惮,尤不容有所玩。引归逾年,复召,授经朱邸皇弟嗣王,爱敬弥笃。知嘉兴府,升国子司业。极言风宪之地未闻有十八疏攻一竦者,封驳之司未闻有三舍人不肯草制者,且谓道揆不明法守,滋乱天下之权,将有倒持之患。当路者浸不悦。出,守宣州。悉蠲逋赋,版曹专官急督梦观,欲投绂去,专官夜遁宣人,言之感泣。董丞相槐以廉吏闻,除司农少卿。奏论:‘内外之人各遂其私,谓王安石欲去熙宁之君子,则名以流俗;京卞欲去元祐之君子,则名以邪党;秦桧欲去绍兴之君子,则名以异议,李沐、陈贾欲去庆元之君子,则名以伪学。当今复倡虚议,欲尽去更化以来所收召之君子,非所以为世道计。’不报,遂与祠。复以起居郎召,面对以宠赂彰、仁贤逝、货财偏聚为言,进吏部侍郎。出,知建宁。年五十有八卒。
“梦观重名节,轻人爵,特立不阿,始终一致,为淳祐全人。吴丞相潜铭其墓,王尚书应麟识其遗事曰:‘近世名卿,于慈溪得三贤,文元杨公、文靖张公,则闻而知之;侍郎孙公,则见而知之。’允矣。君子爱直之遗德,言不朽千载之思。位虽诎,其道则信矣。兄因孝友,一门文行竞爽,亦以科第显,仕至朝请大夫、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宝庆二年王会龙榜:孙梦观,因从弟。”《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宝庆二年王会龙榜:孙梦观,因从弟。”《光绪慈溪县志》卷十九《选举上·宋》:“宝庆二年丙戌王会龙榜:孙梦观,因从弟。”
-
石芾南
石芾南,其生卒年不详,清医家。字寿棠,一字湛棠。安东(今江苏涟水)人。七世业医,遵父训,朝习儒,晚学医,坚持不懈。父体弱,侍疾时得与医者切磋,术业尤进。咸丰九、十年间(1858—1859)汇集前贤之说,参以己见,撰《医原》三卷,探求疾病之本原及治本之法,虽有论无方,然能洞悉疾病原委,深明病机,可供参考。另辑《温病合编》四卷(1867年)。
-
沈奉江
沈奉江,近代名医。名祖复,字礼庵。无锡东亭乡新塘桥人。曾应城西高承祖及凌学攽之聘,课督其子弟六七年。光绪20年执贽盂河马培之门下习医,马曾应诏为慈禧后治病,名噪都下,自奉为师,问难质疑,洞见症结,医学日精。随师诊视,临床日久,默识心悟,对古今医方法理,无不贯通。返锡后寓居崇安寺,自立诊所,求医者不绝。邑宰杨士晟、守戍汪福林,均心钦之,制额以赠。1922年秋,与同道组织无锡中医友谊会,任理事。次年春,创办《医钟》月刊,任名誉编辑,著论文多篇。所著《全球医通》巨帙,藏稿已散失。所刊者有《医验随笔》、《医通》、《锄经堂文稿》、《棣华集》等。子沈轼,能佐其业。门人之著者有王冠西、丁士镛、季鸣九、周逢儒、许锡纶、赵友渔等。弟沈葆三,名祖约,光绪举人,从兄研读医理,有名于时。曾任中医讲习所所长,主讲内科学,并任《医钟》月刊编辑。
-
施枢
施枢,字知言,号芸隐,丹徒(今江苏镇江)人。绍定五年举进士,未第,始学吟诗。端平初,往来家乡与京城间。二年,入吴,摄庾台幕。三年,入浙东转运司幕。嘉熙二年,奉檄至绍兴,董筑江隄。淳祐三年,知溧阳县(《景定建康志》卷二七)。六年,离任。自编有《芸隐倦游稿》及《芸隐横舟稿》,有《汲古阁景钞南宋六十家小集》本、《四库全书》本。曹庭栋谓“其诗间涉俗调,而清俊之致自在,格律亦老成”(《宋百家诗存》卷一六)。《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四谓其自我矜许之,《见月》诗“未见有超诣之处”,“其他登临酬赠之作,虽乏气格,而神韵尚为清婉”。其词如《摸鱼儿》(柳蒙茸),近人俞陛云谓其“有身世之感”(《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三首。《全宋诗》卷三二八二至三二八三录其诗二卷。事迹见原书卷首自序。
-
舒頔
舒頔[dí](1304—1377),字道元,绩溪(今属安徽)人。年十五六与同郡朱允升等人讲明经史之学,后受业姑苏李青山之门。为马祖常、韩伯高所器重。后至元三年(1337),江东宪使辟为贵池教谕,秩满,调丹徒校官。至正十年(1350),转台州学正,因道阻不赴,奉亲携书,归卧山中,隐居教授,以陶渊明自比。朱元璋定安徽后,交章礼聘,高卧北山之阳,以疾辞不出。他辞聘后,结庐为读书所,名贞素斋,以明自守之志,学者称贞素先生,自作《贞素先生传》,言其隐居之趣。卒于洪武十年(1377),年七十四。他有诗说:“湖海半生客,乾坤一布衣。义哉周伯叔,饱食首阳薇”(《寄兴》),以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自居,甘作元遗民。他的散文颇有法度,却多颂明朝功德,对于这种矛盾现象,清四库馆臣解释说:“頔不忘旧国之恩,为出处之正;不掩新朝之美,亦是非之公,固未可与剧秦美新一例而论也。”他的诗写得纵横排宕,尤长于七言古体,如《西湖曲》,诗思驰骋于上下千年、广袤千里的时空之中。他的同乡唐桂芳说:“公之为诗,盘桓苍古,不责纤巧织纴之习。”(《元诗选》小传),“盘桓苍古”当是指他的五古而言,“不贵纤巧织纴之习”是舒诗的一般风格,他有诗说“偶然得句不在巧”,也不求词藻华丽。在他的诗中常有乱世景象的描绘,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他的山水诗写得清幽,但也往往转出世事艰难的慨叹。舒頔亦能词,现存十八首,喜议论,词风粗豪。另存曲作小令三首。舒頔书法亦知名,字尤喜朴拙,宗汉、魏。所著《古淡华阳稿》已佚,所传《贞素斋集》系明嘉靖中其后裔所辑,八卷,附录一卷。生平事迹见集中附录张梓所作行状、唐仲实所作墓志铭,卷首自传,《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元诗选·初集》小传,舒正仪《贞素先生舒公年谱》(《贞素斋集》附录收),《新元史》卷二三八。
-
孙应时
孙应时(1154—1206),字季和,号烛湖居士,又号竹隐,余姚(今属浙江)人。八岁能文,师事陆九渊。早入太学,登淳熙二年进士第,调台州黄岩尉,有惠政,常平使者朱熹重之。继为泰州海陵丞,丁父忧,服除,知严州遂安县。绍熙三年,丘崈帅蜀,辟入制幕,知吴曦之将叛,人服其先见。庆元中,知常熟县,为郡守捃摭贬秩。开禧二年,起判邵武军,未赴任而卒,年五十三。应时学问深醇,自游太学已为士友所推,登科以后,声誉蔼然。与兄应求、应符皆以文学知名当世。朱熹谓其《读通鉴》二绝“甚佳”(《困学纪闻》卷一八)、《湖山》诸诗“语意清远”(《吴礼部诗话》)。刘过《寄竹隐先生孙应时》称其“江山绕楼诗句好,奔走万变同驰驱。大书小草各有态,雷电震耀莺花姝”。著有《烛湖集》十二卷,宝庆三年门人司马述刊行,原本已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编为二十卷,附编其父介及其兄应求、应符诗,并录应时父子志传行状、子祖开补官省札诸篇为上下二卷。《全宋诗》卷二六九二至二六九八录其诗七卷。《全宋文》卷六五八二至六五九四收其文十三卷。事迹见杨简《烛湖先生圹志》、张溟《孙应时传》、沈焕《承奉郎孙君行状》(《烛湖集》附)。
-
胜庄
胜庄,唐代僧。新罗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游学我国,曾住于大荐福寺、崇义寺,研学唯识。其后师事圆测。所著成唯识论注枢要、成唯识论决、成唯识论要集、阿毗达磨杂集论疏、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瑜伽师地论疏、显扬圣教论略述章等,今皆已不传,现存者仅有梵网经菩萨戒本述记四卷。曾参与玄奘三藏、义净及菩提流支等之译场,担任证义之职。
-
石珤
石珤[bǎo](公元1464—1528年),明代诗文作家。字邦彦,号熊峰。蒿城(今属河北)人。生卒年未详。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数次因病居家。弘治末,始为修撰。正德元年(1506)擢南京侍读学士,累官至礼部左侍郎。帝游宣府,力谏不报。正德十六年,拜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世宗立,改为吏部尚书。嘉靖三年(1524)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廷臣谏“大礼”,他实助之,又因上疏忤旨,故嘉靖四年即致仕。归装襆被车一辆而已,都人叹异。卒谥文隐,后改谥文介。著有《熊峰集》10卷。其诗多叙年岁易逝、凄怨随生的情怀,如:“坐感岁树速,忽感车轮推。”(《杂诗》),“仰视西日速,怛然令内伤”。(《拟君子有所思》)“百岁岂不多,半为风雨侵。”(《秋夜》)“百年展转凉复喧,绿发丝丝今几缕?凉风凉风汝勿至,江天寂寥愁岂尔。”(《凉风曲》)皆具有这样性质。当然,石珤表达这种感情,一般写得淹雅纡徐。这是其诗歌风格。他也善文,与诗的风格相似。《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文说:“珤出李东阳之门,东阳每称后进可托以柄斯文者,惟珤一人。珤诗文平正通达,具有茶陵之体。”
-
苏敬
苏敬(599-674年),唐著名药学家。曾任朝议郎行右监门府长史骑都尉。宋大观避讳,书作苏恭或苏鉴。以陶弘景所撰本草多有舛谬,且当时医家用药纰缪紊乱,乃于显庆二年(657年)表请删补,唐高宗乃敕其与当时著名医家、方伎名流及勋臣李勣、长孙无忌、辛茂将、许敬宗、孔志约、许孝崇、胡子彖、蒋季璋、蔺复珪、许弘直、巢孝俭、蒋季瑜、吴嗣宗、蒋义方、蒋季琬、许弘、蒋茂昌、吕才、贾文通、李淳风、吴师哲、颜仁楚等二十余人,对药物详加整理,并征集天下郡县所出药物,按实物描绘编绘“药图”和“图经”,无论羽毛鳞介,根茎花实,皆考其同异,择其去取,并详探秘要,于显庆四年(659年)撰成《新修本草》二十卷、目录一卷,《新修本草图经》七卷,《新修本草图》二十五卷、目录一卷,共五十四卷。订正药物纰缪四百余处,增后世所用药百余物,为我国第一部药典,比欧洲最早的纽伦堡药典(1542年)早八百多年。现有残本传世,其部分内容收录于《千金翼方》、《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等,有日本及国内学者之辑本。苏氏尝以善治脚气名于时,撰有《脚气方卷论》一卷,已佚,《外台秘要》有引录。后吴昇将苏敬、唐侍中(临)、徐玉《脚气论》合为《三家脚气论》两卷。
-
松源崇岳
松源崇岳(1132~1202)南宋临济宗杨岐派僧。处州(位于浙江)龙泉人,俗姓吴,号松源。自幼即有出家之志,二十三岁始受五戒为沙弥,先后参谒灵石妙、大慧宗杲、应庵昙华等禅林宿老。隆兴二年(1163),于西湖白莲精舍得度,参礼江浙诸师,后嗣密庵咸杰之法。历住报恩光孝寺、实际禅院、荐福禅院、智度禅院、云岩禅院。庆元三年(1197)住持灵隐寺,并开创显亲报慈寺。嘉泰二年示寂,世寿七十一。门人善开、光睦等为编松源和尚语录二卷,陆游为撰塔铭。[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续传灯录卷三十五、释氏稽古略卷四]
-
死心悟新
死心悟新(1044~1115),北宋禅宗临济宗黄龙派下僧人。黄龙祖心弟子。据《五灯会元》卷一七、《五灯全书》卷三八等载,俗姓王。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气节超人,好面争是非。初谒圆通法秀,不契,拂袖而去。后参黄龙祖心,谈辩得悟,遂嗣其法。辞师历游四方丛林,入云岩静修。晚继黄龙之席,弘扬临济宗风,学人云集,多所成就。自号死心叟,故世称“死心悟新”。嗣法弟子有禾山慧方、上封祖秀等多人。有《死心悟新禅师语录》一卷行世。
释悟新。姓王氏。韶州曲江人也。魁岸黑面如梵僧状。依佛陀院落发。以气节盖众好面折人。初住云嵒。已而迁翠嵒。旧有淫祠。乡人禳[示*会]酒胾汪秽无虚日。新诫知事毁之。知事辞以不敢掇祸。新怒曰。使能作祸吾自当之。乃躬自毁折。俄有巨蟒蟠卧内。引首作吞噬之状。新叱之而遁。安寝无他。未几再领云嵒。建经藏。太史黄公庭坚为作记。有以其亲墓志镵于碑阴者。新恚怒曰。陵侮不避祸若是。语未卒灵光翻屋雷击自户入析其碑阴中分之。视之已成灰烬。而藏记安然无损。晚还住黄龙。学者云委。属疾退居晦堂。政和五年十二月十五日泊然而逝。讣闻诸方衲子为之呜咽流涕。茶毘得舍利五色。阅世七十二。坐四十五夏。塔于晦堂之后。【《神僧传》卷第九】
隆兴府黄龙死心悟新禅师,韶州黄氏子。生有紫肉幕左肩,右袒如僧伽梨状。壮依佛陀院德修,祝发进具后,游方至黄龙,谒晦堂。堂竖拳问曰:「唤作拳头则触,不唤作拳头则背。汝唤作甚么?」师罔措。经二年,方领解。然尚谈辩,无所抵捂。堂患之,偶与语至其锐。堂遽曰:「住!住!说食岂能饱人。」师窘,乃曰:「某到此弓折箭尽,望和尚慈悲,指个安乐处。」堂曰:「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安乐处政忌上座许多骨董,直须死却无量劫来全心乃可耳。」师趋出。一日,闻知事捶行者,而迅雷忽震,即大悟,趋见晦堂,忘纳其屦。即自誉曰:「天下人总是参得底禅,某是悟得底。」堂笑曰:「选佛得甲科,何可当也!」因号死心叟。僧问:「如何是黄龙接人句?」师曰:「开口要骂人。」曰:「骂底是接人句,验人一句又作么生?」师曰:「但识取骂人。」问:「弓箭在手,智刃当锋,龙虎阵圆,请师相见。」师曰:「败将不斩。」曰:「恁么,则铜柱近标修水侧,铁关高锁凤凰峰。」师曰:「不到乌江未肯休。」曰:「若然者,七擒七纵,正令全提。」师曰:「棺木里瞠眼。」僧礼拜,师曰:「苦!苦!」问:「承师有言,老僧今夏向黄龙潭内,下三百六十个钓筒,未曾遇著个锦鳞红尾,为复是钩头不妙,为复是香饵难寻?」师曰:「雨过竹风清,云开山岳露。」曰:「恁么,则已得真人好消息,人间天上更无疑。」师曰:「是钩头不妙,是香饵难寻。」曰:「出身犹可易,脱体道应难。」师曰:「乱统禅和,如麻似粟。」上堂:「深固幽远,无人能到,释迦老子到不到?若到,因甚么无人?若不到,谁道幽远?」上堂:「祖师心印,状似铁牛之机,去即印住,住即印破。只如不去不住,印即是,不印即是?金果早朝猿摘去,玉花晚后凤衔归。」上堂:「行脚高人解开布袋,放下钵囊,去却药忌,一人所在须到,半人所在须到,无人所在也须亲到。」上堂:「拗折拄杖,将甚么登山渡水?拈却钵盂匙箸,将甚么吃粥吃饭?不如向十字街头东卜西卜。忽然卜著,是你诸人有彩;若卜不著也,怪云岩不得。」上堂:「文殊骑师子,普贤骑象王,释迦老子足蹑红莲,且道黄龙骑个甚么?」良久曰:「近来年老,一步是一步。」上堂:「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佛既不乱,浊水自清,浊水既清,功归何所?」良久曰:「几度黑风翻大海,未曾闻道钓舟倾。」上堂:「有时破二作三,有时会三归一,有时三一混同,有时不落数量。且道甚么处是黄龙为人处?」良久曰:「珍重。」僧问:「如何是四大毒蛇?」师曰:「地水火风。」曰:「如何是地水火风?」师曰:「四大毒蛇。」曰:「学人未晓,乞师方便。」师曰:「一大既尔,四大亦同。」室中问僧:「月晦之阴,以五色彩著于暝中,令百千万人夜视其色,宁有辨其青黄赤白者么?」僧无语。师代曰:「个个是盲人。」师因王正言问:「尝闻三缘和合而生,又闻即死即生。何故?有夺胎而生者,某甚疑之。」师曰:「如正言作漕使,随所住处即居其位,还疑否?」王曰:「不疑。」师曰:「复何疑也?」王于言下领解。师临寂,示偈曰:「说时七颠八倒,默时落二落三。为报五湖禅客,心王自在休参。」荼毗设利五色,后有过其区所者,获之尤甚。塔于晦堂丈室之北。【五灯会元】
-
宋伯仁
宋伯仁(1199—?),宋代诗人,画家。字器之,小字忘机,号雪岩,湖州(今属浙江)人。曾举宏词科。绍定六年,监泰州拼桑盐场。嘉熙元年,寓居临安,北游淮扬,复卜居临安之西马塍。工诗,与江湖诗人高翥、孙惟信等论诗交游。性喜梅,筑圃栽培,玩花吟诗,刊《清臞集》,又作《梅花喜神谱》,后系以诗,图形百种。明潘是仁称其诗“天然流迈,不事锤凿”(《宋元诗集存·雪岩诗集序》),《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其称意挥洒,本乏研炼之功,“思清而才弱”(卷一六四)。其著述今存《酒小史》,有《说郛》本;《梅花喜神谱》二卷,有文物出版社1981年影印宋刊本。诗集有《雪岩吟草甲卷·忘机集》一卷,今存密韵楼影印宋刊本;《雪岩吟草乙卷·西塍稿》一卷,今存旧抄本。又《海陵稿》一卷、《西塍稿》一卷、《续稿》一卷,收入《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全宋诗》卷三一八○录其诗四卷。文收入《全宋文》卷七八六四。事迹见各书自序及《西塍稿》卷首附《宋伯仁传略》、《同治湖州府志》卷七四。
-
孙蕡
孙蕡[fén](1337—1393),明初诗文作家。字仲衍,号西庵。广东顺德人。博学,工诗文。元末何真保南海,开府辟士,与王佐、赵介、黄哲、李德并受礼遇,人称“岭南五子”或“南园五先生”。廖永忠南征,蕡为何真草降表,归附永忠,寻征其主持郡学。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登进士第,授工部织染局使,迁虹县主簿,有政绩。居一年,召为翰林典籍,与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主簿。坐累逮系,俾筑京师望都城垣。蕡讴吟为粤声,主者以奏,召见,命诵所歌诗,语皆忠爱,乃释之。洪武十五年,起为苏州经历。洪武二十二年,因受连累,谪戍辽东。后蓝玉党发,蕡曾为玉题画,遂论死。临刑,吟诗而逝。蕡诗多为记录自己行踪经历之作,其中一些表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反映了明初知识分子在严酷的专制统治下的悲惨命运。其临刑所吟诗云:“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据赵翼《陔馀丛考》指出,此为五代时江为的临刑诗。)蕡处于明初社会走向稳定与发展时期,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经济的恢复与城市的繁华。如《广州行》“朱楼十里映杨柳,帘栊上下开户牖。闽姬越女颜如花,蛮歌野曲声咿哑。岢峩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春风列屋艳神仙,夜月满江闻管弦。良辰吉日天气好,翡翠明珠照烟岛。乱鸣鼍鼓竞龙舟,争睹金钗斗百草……”在此之前尚没有诗人用此浓墨重彩描绘在中原看来是“蛮荒烟瘴”之地的广州。《南京行》更着力铺排南京的繁华佳丽,而且反映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些文士通过写作卖钱以改善生活。其他如《湖州乐》、《蒋陵儿》、《紫骝马》、《上京行》、《长安篇》等,或以城市景物为描写内容,或以城市豪门子弟的浪漫生活为题材,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明代的开国气象。蕡长于七言歌行。其歌行题材广泛,清丽婉畅,富于才情,取法于初唐的卢照邻、骆宾王与中唐的元稹、白居易。其近体较为平易,但亦注重词藻。其七绝组诗《闺怨》一百二十四首,《幽居杂咏》七十四首,规模宏大,较为杰出。蕡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第一位生于粤南、卓有成就与影响的诗人(唐代张九龄、陈陶,宋代的余靖皆生于粤北),对于广东诗歌创作的开展起了推动与示范作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蕡当元季绮靡之馀,其诗独卓然有古格,虽神骨俊异,不及高启,而要非林鸿诸人所及”,比较准确地指出其在明初诗坛的地位。著有《通鉴前编纲目》、《孝经集善》、《理学训蒙》、《和陶集古律诗》等,多已散佚。其诗文收入《西庵集》中。《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
申斗垣
申斗垣,生卒年不详。字子极,名拱辰,又字斗垣。江苏长洲县(今江苏吴县)人。明代医家,治验丰富,擅长外科。著有《外科启玄》、《伤寒观舌法》等书流行于世。申氏强调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因病论治、据证分型。结合方药的炮制,达到中医临床的辨证施治。方药中采用煅制和炒炭的药物较多见,并注重炮制辅料的作用,如用酒炮制黄连、黄柏、黄芩,可改变其苦寒之性,以达到用来治疗上焦湿热之目的。又如当归、熟地、山茱萸、牛膝、天麻、蕲蛇等用酒制。厚朴、半夏用姜汁制;黄芪用蜜炙法炮制;番木鳖用油炸法炮制等。申氏临床上还强调早期治疗,提倡预防。详见《外科启玄》。
-
桑悦
桑悦(1447—1513)明代学者、诗文作家。字民怿。常熟(今属江苏)人。他敢为大言,铨次古人,以孟轲自况。成化元年(1465)中举,次年参加会试落选,授泰和训导,李东阳曾有诗作赠其出京。在赴任途中,他迂道涞水,拜访文洪,同游黄金台。后迁长沙通判,又调柳州。会外艰,归遂不出。居家益任诞,褐衣楚制,往来郡邑间。阎秀卿《二科志》将他列为“狂简”之首。
他善文文气跌宕起伏过渡自然无生涩感。如《独坐轩记》尽管篇幅不长有顺接处.有逆扑处,时而奇波矗起时而急转直下.显得摇曳多姿、活泼生动。黄宗羲对他的散文给予较高的评价:“先生不剿袭古文而自能为古文可谓大作手矣。”(《明文授读》)他也爱作赋。据记载,他在北京时,见高丽使臣市本朝的两都赋而无有心窃耻之,曾自作《两都赋》一篇。他所作的《听秋赋》、《登楼赋》都是较有情韵的作品。他的诗利钝杂陈其中有一些较有情趣的创作。有的山水诗形象地把握住描写对象的特点如《过十二矶》:“乱石危矶急濑声扁舟泛泛水中萍。月当秋夜十分白天到遐荒一倍青。引路哨船鸣鼓吹前山军堡出旗旌。回头便有开怀处无数峰峦列翠屏。"有的赠友诗也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特征,如《赠萧时清》:“十里螺湖如掌平开门正挹沧浪清。偶逢道士赠丹诀闲课山童抄酒经。昼长燕子飞入户,春尽树阴铺满庭。近来闻说有奇事卖药修琴曾到城。”他在《跋唐诗品汇》中说:“并陈(子昂)、李(白)、杜(甫)、韩(愈)之意,又不如阮籍《咏怀诗》、汉古诗数十首。”他着意仿《咏怀诗》,作《感怀诗》54章模拟过甚缺少 个性特色。著有《思玄集》16卷、《太仓州志》8卷。
-
苏彦
苏彦,生卒年、字号及籍贯均不详。《隋书·经籍志》录“晋北中郎参军《苏彦集》十卷”,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小传谓东晋孝武帝时人,未知所据。又撰《苏子》七卷,严可均曰:“《隋志》道家,梁有《苏子》七卷,晋北中郎参军苏彦撰,亡。”今存文十一篇并《苏子》佚文十二条,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诗三首,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其中《秋夜长》一篇,七言、六言间杂,体在诗、赋之间。
附《秋夜长》苏彦
晨晖电流以西逝,闲宵漫漫其未央。牛女隔河以延伫,列宿双景以相望。
轻云飘霏以笼朗,素月披曜而舒光。时禽鸣于庭柳,节虫吟于户堂。
零叶纷其交萃,落英飒以散芳。睹迁化之遒迈,悲荣枯之靡常。
贞松隆冬以擢秀,金菊吐翘以凌霜。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