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施护

    施护

    施护,梵名Da^napa^la 。宋代译经僧。北印度乌填曩国(梵Udya^na )人。世称显教大师。生卒年不详。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与北印度迦湿弥罗国之天息灾三藏同抵汴京(开封),驻锡于太平兴国寺之译经院(官立翻译机构),致力于经典翻译。共译有大乘庄严宝王经四卷、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三卷、广释菩提心论四卷、大乘二十颂论一卷、六十颂如理论一卷、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七卷、守护大千国土经三卷、遍照般若波罗蜜经一卷等,凡一一五部二五五卷。[宋高僧传卷三、宋史太宗本纪第四]

  • 实叉难陀

    实叉难陀

    实叉难陀(Siksananda 652~710)唐代僧人。佛经翻译家。又译施乞叉难陀,意译学喜。于阗(今新疆和田)人。通大小乘和外学。武则天以旧译《华严经》未为详备,乃遣使至于阗更求善本,并聘译人。实叉难陀应聘携广本《华严经》来洛阳,于证圣元年(695)在大遍空寺同菩提流志、义净、复礼法藏等人重新翻译,圣历二年(699)在佛授记寺译毕,即为《新译华严经》,共80卷。久视元年(700)又奉武则天诏在颖川(今河南许昌)三阳宫译《大乘入楞伽经》,后又在长安清禅寺和洛阳佛授记寺译《文殊师利授记经》等。长安四年(704)以母老求归,由御史霍嗣光护送回于阗。景龙二年(708)再度应邀来长安,住大荐福寺。尚未从事翻译即患病。越二年卒于长安。遗体火化后由其门人悲智和唐使哥舒道元将骨灰送回于阗。后人在长安火化处建造七层塔,称为结严三藏塔。据《宋高僧传》卷二载,他共译经19部107卷。最主要的是《华严经》和《大乘入楞伽经》,武则天均撰有序文。此外还译有《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普贤菩萨所说经》、《文殊师利授记经》、《十善业道经》、《右绕佛塔功德经》、《大乘四法经》、《观世音菩萨秘密藏神咒经》、《摩诃般若随心经》等。[华严经传记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九、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三、宋高僧传卷二、佛祖统纪卷三十九、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二、卷十五]

  • 沙啰巴

    沙啰巴

    沙啰巴(1259~1314)元初译经僧。又作沙罗巴。相传为河西人(一说西域积宁人)。幼时从元初帝师八思巴(藏H!phags-pa )剃发,修习诸部灌顶法;复从着栗赤上师学大小乘。更奉帝师命,从刺温卜受焰曼德迦(梵Yama^ntaka )之法。通晓西藏语,能说诸妙法,兼解诸国文字。后蒙第五代元帝师荐谒元世祖,敕命译出中国未传之显密诸经,特赐‘大辩广智’之号。世祖忧于当时僧风之寝弊,授师为江浙等处释教都总统,以整顿弊害最甚之江南。师赴其地后,削减烦苛,安定僧寺。次统闽粤一带,知教徒为官事冗烦所苦,乃奏罢诸路总统,自退于陕西陇山。延祐元年十月,面佛端坐而寂,享年五十六。所译佛典今仍存者有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二卷、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念诵仪轨供养法、坏相金刚陀罗尼经、佛顶大白伞陀罗尼经、文殊菩萨最胜真实名义经各一卷、八思巴之彰所知论二卷。[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六、大明高僧传卷一、释氏稽古略续集卷一、补续高僧传卷一、蒙藏佛教史上册]

  • 善无畏

    善无畏

    善无畏(637~735)梵名S/ubhakara -sim!ha 。音译作戍婆揭罗僧诃、输波迦罗。意译作净师子。又称无畏三藏。为密教祖师之一,与金刚智、不空,并称开元三大士。为东印度乌荼国人,属刹帝利种姓,释尊季父甘露饭王之后裔。十三岁嗣位,因内乱而让位出家,至南方海滨,遇殊胜招提,得悟法华三昧。复至中印度那烂陀寺,投达摩鞠多(梵Dharmagupta )座下,学瑜伽三密之法,尽得其传,受灌顶为天人师。唐代开元四年(716),奉师命,经中亚至长安,玄宗礼为国师,诏住兴福寺南塔院,后移西明寺。翌年,奉诏译经于菩提寺,译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沙门悉达担任译语,无著缀文笔受。此后即致力译经。


    师为将密教传至中国之先河,与金刚智共同奠定密教之基础。密教之根本圣典大日经(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由善无畏口述,一行记录而成。后由一行编纂,并加以注释,称大日经疏,凡二十卷。此外,尚译有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羯啰经(三卷)等密教重要经典,并介绍灌顶之修行方法。又大日经内之密咒,皆写出梵字,逐字以汉音对译。此系因密教重视文字,为求念诵、观想精确,故创此例。由此可知师当时传授密教,已同时教授梵文拼法,开始讲求‘悉昙’之学,此为我国佛教史上值得重视之事。师亦擅长工巧艺术,相传其自制模型,铸造金铜灵塔,备极庄严;其所画曼荼罗尤为精妙。


    师于开元二十年表请归国,未得准许。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示寂于禅室,世寿九十九,法腊八十。玄宗甚表哀悼,追赠鸿胪卿,葬于龙门西山之广纪寺。付法弟子有宝思、一行、玄超、义林、智严、喜无畏、不可思议(新罗僧)、道慈(日僧)等。[大日经供养次第法疏卷上、大唐东都大圣善寺故中天竺国善无畏三藏和尚碑铭并序、续古今译经图纪、开元释教录卷十二、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四、佛祖统纪卷二十九、卷四十、宋高僧传卷二]

  • 孙毓修

    孙毓修

    孙毓修(1871~1922),版本目录学家,中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家。字星如、一字恂如,号留庵,自署小绿天主人。无锡开原乡孙巷人,廪贡生孙櫆之子。早年就学于江阴南菁书院,光绪21年秀才。后在苏州上津桥从美国牧师赖昂女士学英文,国学与英文造诣均高。曾随缪荃荪学图书版本目录学。光绪33年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高级编辑,后调编译所国文部,主编儿童读物。1909年3月他参照《泰西五十轶事》等西欧童话传说,编写《无猫园》、《大拇指》等儿童读物,从而使儿童文学成为独立的图书类目。他先后编辑出版《童话丛书》、《少年杂志》、《少年丛书》,主编童话102种,其中由他编写的有七十七种。作品富有儿童情趣、语言优美、图文并茂,深受当时少年儿童的喜爱,老一辈作家如茅盾、张天翼、赵景琛、陈伯吹等均曾受其影响。1913年他写的《欧美小说丛谈》、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欧美文学史。1915年、他在张元济主持的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从事善本古籍的搜集和鉴定工作,著有《版本雕刻源流考》、《永乐大典考》、《江南阅书记》、《中英文字比较论》、《梦游未来世界》等,並私资购藏珍本精椠数万卷,影印四部丛刊时借用他小绿天藏本的很多。子贵定,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教育心理学学士,文艺科硕士。

  • 佘守德

    佘守德

    佘守德,民国学者,江苏人。生卒年不详。生平履历不详。

  • 宋远

    宋远

    宋远,元文学家。号梅洞,涂川(今江西南昌)人。曾与滕宾、周景、萧列、刘将孙邂逅于南昌樟树镇华光阁,赋有《意难忘》词一阙,可知其为元世祖时期人。又有《挽胡宣慰(祗遹)》诗,可知元贞末年(1297)尚在世。诗词多散佚,《元诗选癸集》录其诗二首。其小说《娇红传》,记申纯与王娇娘二人恋情,谴责封建礼教。王实甫曾据此撰写杂剧《娇红记》。生平事迹见元庐陵凤林书院辑《名儒草堂诗余》卷中、《元诗选癸集》。

  • 孙念劬

    孙念劬

    孙念劬(1742—1812), 初名烈。清武进(今常州市区)人,字述甫,号洁斋。县学生。生平严于财色,颜其居为“洁斋”,人即以此称之。屡试不第,诗不事藻饰,独抒情愫,以遭际困顿,多哀怨之音。暇则究心内典,颇有发明。性至孝。集古今道德立身格言,为《全人矩矱》,又搜辑各家注说,采其精要,成《孝经汇纂》,另著有《洁斋诗草》、《志学阶梯》等。

  • 守遂

    守遂

    守遂,生平不详。俗姓章,遂宁 (今四川遂宁县)人。曾师事大洪报恩禅师。后继席大洪,成为禅宗青原派曹洞宗第十三世祖师。他博通内外,儒雅能文。生平著述颇多,其中 《四十二章经注》最为世所乐读。《四十二章经》系最早的汉译佛经。为迦叶摩腾所译(亦作竺法兰译)。因本经传译的记载与汉明帝求法传说有密切关系,故比较有名。全经大意说出家、在家弟子应精进离欲,由修行布施、持戒、禅定而生智慧,即得证四沙门果。文中包含了佛教基本修道的纲领。但由于本经的内容多见于其他佛经,故有不少人认为它是一部由中国人撰述的作品。本经有多种异本,现存主要的有5种: 1. 《丽藏》本,2. 唐 《宝林传》本,3. 宋真宗注本,4. 宋六和塔本,5. 明了童补注宋守遂注本。


    随州大洪守遂禅师,遂宁章氏子。上堂召大众:「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踏踏翻鹦鹉洲。惯向高楼骤玉马,曾于急水打金毬。然虽恁么,争柰有五色丝绦系手脚,三鑐金锁锁咽喉,直饶锤碎金锁,割断丝绦,须知更有一重碍汝在。且道如何是那一重,还会么?善吉维摩谈不到,目连鹙子看如盲。」上堂,举:「李刺史问药山:‘何姓?’山曰:‘正是时。’李罔测。乃问院主:‘某甲适来问长老何姓,答道正是时,的当是姓甚么?’主曰:‘只是姓韩。’山闻曰:‘若六月对他,便道姓热也。’又,岩头问讲僧:‘见说大德会教,是否?’曰:‘不敢。’岩头举拳曰:‘是甚么教?’曰:‘是权教。’头曰:‘苦哉!我若展脚问你,不可道是脚教也。’」师曰:「奇怪二老宿有杀人刀,有活人剑。一转语似石上栽花,一转语似空中挂剑。当时若无后语,达磨一宗扫土而尽。诸人要见二老宿么?宁可截舌,不犯国讳。」【摘自:五灯会元】

  • 三昧寂光

    三昧寂光

    三昧寂光(1580~1645)明代律宗千华派之祖。广陵(江苏江都)人,俗姓钱。字三昧。二十一岁出家,从雪浪洪恩习贤首之教观,彻其宗乘后,遍寻名宿,受紫柏真可、云栖袾宏等人所器重。同时从慧云如馨受具足戒,精研毗尼。后历衡山,登庐山,为江州之众所延请而住东林寺。时池中白莲不种自生,符合慧远再来之谶,复自塔龛中得晋太尉陶侃所奉之文殊金像。师留锡衡山雉潭时,驯伏潭下之怪龙,于五台山建龙华大会讲戒,兴维扬(扬州)石塔寺。于金陵报恩寺说戒之际,该寺塔放光二十余夜。又受都人之请,兴宝华山隆昌寺,开千华大社,学侣云集。弘光元年(1645),设坛于金陵,帝特赐紫衣、白金,文武百官迎谒于寺,敬称国师。同年六月,于宝华山端坐入寂,世寿六十六。赐额‘光明金刚’,谥号‘净智律师’。综其一生,足迹遍海内,临坛说戒凡百余回,修建佛寺达一、二十所,专弘律法,为律宗千华派之祖。著有梵网经直解四卷(清乾隆时入藏)、十六观忏法。宝华山在寂光之后,成为我国戒学之中心。[宝华山志卷七、新续高僧传卷二十八]

  • 孙德谦

    孙德谦

    孙德谦(1869—1935),字受之,又字寿芝,号益,晚号隘堪居士。江苏元和(今苏州)人。自幼读书极勤奋,治经小学。30岁悟到向来所宗之高邮王氏一派治学过于琐屑破碎,因此弃经学而改治诸子学。翌年,与张尔田同习章学诚《文史通义》,始以章氏治史之法治诸子。他认识到中国学者向来视诸子学为异端,即便有治诸子学者“往往归之于儒家,不能分别为名为道也”。于是遍览先秦诸子之书,精心考比,学有大成。张尔田赞之曰:“诸子有学,自先生始。”因有感于君子之学所贵文质相宣,取骈散二家读,觉韩柳文说理未见长,不如作骈文,遂专攻骈体。其骈文与李详(审言)并称。受朱一新《无邪堂答问》论骈文“上抗下坠,潜气内转”语之启发,乃创“血脉之说”。其告诫门人曰:“六朝文之贵,即在气韵,专取造句及用典,而不从气韵揣摩,非骈文之上者。”钱基博称“德谦以逸气清空为尚”,“籀其归趣,大指主气韵,勿尚才气;崇散朗,勿嬗藻采”,但“好自标置,特工议论,而所作或不逮”(《现代中国文学史》)。


    1900年,任紫山书院山长。后声名鹊起,与郑文焯、吴昌硕、朱祖谋等前辈文人多有交游。因忧君上倡导新政而“视旧学若土梗”,与张尔田合著《新学商兑》,并倡办存古学堂。辛亥革命后,移居上海,参与沈曾植、梁鼎芬等创办孔教会的活动,并于《孔教会杂志》创刊号发表《孔教大一统论》《易为商周之史说》两文。此后,以力阐名教为己任,声望愈著,威名远播,海外学人亦从其受教,德国汉堡大学以重金求其述作。晚年担任亚洲学术研究会会刊总编辑,任教于上海政治大学、大夏大学等。著有《诸子通考》《六朝丽指》《太史公书义法》《古书读法略例》等。生平事迹见吴丕绩《孙隘堪先生年谱大纲》《孙隘堪年谱初稿》、王蘧常《清故贞士元和孙隘堪先生行状》。

  • 善熹

    善熹

    善熹(1127—1204),乃南宋“华严四大家”之一师会弟子,曾住持苏州宝幢寺、嘉兴长乐寺、杭州慧因寺等西浙名寺,为江南华严宗名僧。善熹(宋版作“喜”,二字通用)的著作经宋末战乱中土全部佚失,仅有数部存于东瀛千年古刹高山寺及该国民间藏家,可谓稀如星凤,珍若拱璧。经过有识之士的努力,《辨非集》这部天壤孤本,终得复归华土,现身西泠,堪称书林盛事。从佛教史来看,《辨非集》是一部极有特色的护法弘教之作。我们知道,《弘明集》反映的是僧俗之辩,《广弘明集》反映的是僧道之辩,这些都是对外论辨:而《辨非集》却反映的是佛教内部华严宗与天台宗的争辩,展现了佛教传播进程中的一些深刻变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维摩诘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自白马西来,中土译经繁盛,大德各有阐释,修持体验不一,八大宗派虽定局于隋唐之际,佛法教义之争却一直此起彼伏,于南宋犹烈。其间,解空可观(1092—1182)以天台宗“无情有性”论阐释佛教重要经典《金刚经》而成《金刚通论》、《金刚事苑》。善熹为维护华严宗第五祖圭峰宗密“禅教并用”的思想,仿效北宋禅宗领袖契嵩之“非韩”护法,对解空法师著作中的错误之处加以驳斥,而成《辨非集》。从目录学的角度看,“集”是诗文之集,而佛教典籍多以“经、律、论”三藏分类并命名,此处以“集”为名实属少见,大概因为善熹是分别批驳解空法师的两部注疏,前后相缀以成“集”的。善熹将华严宗与天台宗的辩论提升到“维教”、“护法”的高度,其辩词有理有据,出古入今,体现了丰富的学识。

  • 石田法薰

    石田法薰

    石田法薰,号石田,赐号佛海,眉山(今属四川)彭氏子。年十六,从丹稜石龙山法宝院智明出家。年二十二受戒,南游湖湘,访诸祖遗迹。见柏庭文、怀衲裢,又至天童见无用全,至峰见秀岩瑞、空叟印。复依吴门穹窿破庵禅师,侍行至凤山资福,为知藏。资福散席,历谒灵隐松源岳、净慈肯堂充、华藏遯庵演,至霅川道场,为分座。嘉定七年,初住平江府高峰寺。八年,住枫桥普明府。十六年,住建康府太平兴国寺。宝庆元年,适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寺。端平二年,住景德灵隐寺。淳祐五年卒,年七十五。著《五会录》二卷,门人辑有《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四卷,收入《续藏经》。《全宋诗》卷二八六○至二八六二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六九七二至六九七四收其文三卷。事迹见释大观所撰《行状》、《补续高僧传》卷一一。

  • 石屋清珙

    石屋清珙

    石屋清珙(1272—1352),元代高僧,临济宗第十九世禅师。江苏常熟人。俗姓温,字石屋。生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 年),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 年),年寿81。湖州道场寺及庵信禅师之法嗣。幼依本州(苏州)兴教崇福寺之惟永法师出家。20岁落发后,23岁受具足戒。首参天目高峰原妙禅师,经三年。后嗣法于高峰和尚之法眷及庵信禅师,经六年。为及庵信禅师所器重,曾被誉为“法海中透网金鳞”。 元顺宗至正年间,诏赐金襕袈裟。后频出入吴越,弘扬禅风,广结善缘。曾应请住当湖(今浙江平湖东门外)福源寺,后退居霅溪(浙江湖州别称)之西天湖,前后共四十余年。

  • 石溪心月

    石溪心月

    石溪心月(?—1256),南宋临济僧,径山寺第三十六代十方住持。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四川眉山人,家世业儒,临济宗松源派掩室善开法嗣。为临济宗十七世。赐号佛海禅师。 于建康府(今南京) 报恩禅寺出家,后住建康府能仁禅寺。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 ,住持建康府太平兴国禅寺,后迁平江府(今苏州) 云岩禅寺。淳祐六年(1246) 住持临安府(今杭州) 灵隐寺。 淳祐十年(1250)奉召住持临安府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其间受敕赐“佛海禅师”封号以及宋理宗所书“传衣石溪”四字。宝祐四年(1256) 圆寂于径山。 留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石溪心月禅师杂录》一卷。

  • 山晓本皙

    山晓本皙

    山晓本皙,山晓皙禅师,师讳本皙,号啸堂,蜀长寿魏氏子。母梦梵僧授如意而生。髫年有出尘之志,出家于本邑定慧寺,研究《法华》、《楞严》旨义。年十九,出蜀,至金陵听讲。适天童密云和尚至长干,往礼,不会所问,遂弃教参禅。得报恩大觉指示疑情,辗转发愤,顿觉。遂渡钱塘,参山翁禅师于云门,得契,随司职广润。深自晦藏,结茅东海郁州山中七载,杜绝人事,愈深操履。后移西泠法华山,以“啸堂”名其庐。及山翁再主天童,招充首座,即以衣鉢传,随侍山翁,应诏入都。洎山翁还山,世祖章皇帝留师陛见,赐紫僧伽黎,开法隆安寺。驾临方丈,屡相问证。上复举“浮山初参叶县公案”,谆谕众僧,亲近办道。一日,驾又幸隆安,称师法席森严、道风远振,足堪师表人天。未几,龙驭升遐,今上恩赐,驰驿还山。凡居禁庭,赐赉优崇,封奉秘阁。转住杭之佛日,振兴凋弊。三载退席,诸名公邀居洞庭之包山。既而复主佛日。又三载,壬子,举住天童。湖海辐辏,座盈万指。鎚锻衲子之暇,彚宋元诸尊宿语,成《宝积录》九十三卷,盖继其师残编未就之志也。修葺殿宇及诸祖塔、濬外万工池、复古山门、增置田亩。十载来屡欲拂衣,而固留者众。力任又五载,以病坚辞。会当事遴弟子元静代席。丙寅仲冬,示寂。塔陶龛于青凤峰之麓,即密菴杰中峰塔之侧也。所撰述有《奏对录全录》、《后录》,诗有《啸堂初集》、《偶录疉秀轩集》。【天童寺志卷三】

  • 松本文三郎

    松本文三郎

    松本文三郎(1869~1944),日本研究印度哲学、佛教学学者。金泽市人。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科毕业后,曾执教于早稻田大学、哲学馆(后之东洋大学)、国学馆、立教大学、东京帝国大学等。明治三十九年(1906)四月任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设置委员;七月,文科大学开设之后,任哲学哲学史第二讲座教授,讲授印度哲学、佛教学。明治四十一年十月至大正五年五月(1908~1916),任文科大学校长,昭和四年(1929)五月退休,成为名誉教授。其后,于龙谷、大谷、高野山等大学讲学,并从事日本大藏经之编纂。后历游欧洲、印度、中国,专事佛陀遗迹之调查工作。十三年四月任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十九年十二月十八日逝世。


    由松本文三郎之初期著作佛典结集、印度杂事、极乐净土论中,可窥见其极具历史之识见;又从科学批判之立场,由其举出佛典、佛教以外诸派哲学之论书、戒律研究等诸方向,可明白其思想开展之迹象。又松本文三郎认为宗教之真谛乃由艺术而具体化,宗教之妙用则由人物而显现,故其对佛教美术及美术史,亦均加以研究,并以其透彻之识见,致力于印度哲学、佛教学之阐释,绩效卓越。著有宗教与哲学、宗教与学术、弥勒净土论、达磨、金刚经与六祖坛经之研究、佛典之研究、中国佛教遗物、印度之佛教艺术、东洋文化研究、佛典批评论、佛教史研究、佛教史论、东山草堂、佛教征古录、东洋古代艺术、佛教史杂考等。

  • 善权达位

    善权达位

    善权达位(1618~1684),明代临济宗僧。楚北人,俗姓瞿。字善权。十三岁丧父母,从安顺府(贵州)观音硐之太虚出家,数年后,参礼含光和尚,受具足戒。后受月幢彻了之印可,历住安南万寿寺、普安松岿寺等。康熙二十三年八月示寂,世寿六十七,法腊四十五。萧登崇为撰塔铭。遗有善权位禅师语录二卷,为弟子太阐等所编,刊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黔南会灯录卷六]

  • 沩山灵祐

    沩山灵祐

    沩山灵祐(771~853)唐代僧。为沩仰宗初祖。福州长溪(福建霞浦县南)人,俗姓赵。法名灵祐。十五岁随建善寺法常(又称法恒)律师出家,于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曾先后遇寒山、拾得。二十三岁至江西参谒百丈怀海,为上首弟子,于此顿悟诸佛本怀,遂承百丈之法。宪宗元和末年,栖止潭州大沩山,山民感德,群集共营梵宇,由李景让之奏请,敕号‘同庆寺’。其后(一说大中初年)相国裴休亦来咨问玄旨,声誉更隆,禅侣辐辏,海众云集。会昌法难之际,师隐于市井之间,至大中元年(847)复教之命下,众迎返故寺,巾服说法,不复剃染。裴休闻之,亲临劝请,始归缁流。师住山凡四十年,大扬宗风,世称沩山灵祐。大中七年正月示寂,世寿八十三,法腊六十四。谥号‘大圆禅师’。有语录、警策各一卷传世。嗣法弟子有慧寂、洪諲、智闲等四十一人。其中,仰山慧寂承其后而集大成,世称沩仰宗。[宋高僧传卷十一、景德传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九、宗门统要续集卷七、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三、释氏稽古略卷三、禅宗正脉卷五]

  • 沈心

    沈心

    沈心(约1729年前后在世),初名廷機,字房仲,號松阜,一作松皋。浙江仁和(治今杭州)人。生卒年均不详。雍正時諸生。性落拓。早年受學於查慎行,得查氏法。工詩、精篆刻。山水宗黄公望,幽深古雅。著有《孤石山房诗集》六卷。该书《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存目书著录、《論印絶句》。

  • 史炤

    史炤

    史炤,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见可,一字子熙。官右宣义郎、监成都府粮料院。绍兴三十年(1160),年几七十,犹好学不衰。尝竭十年之力,著有《资治通鉴释文》。

  • 山茨通际

    山茨通际

    山茨通际(1607--1644)磬山天隐圆修禅师之法嗣,字山茨,号钝叟,俗姓李,通州人。生平事迹不详。

  • 沈守正

    沈守正

    沈守正(1572—1623),明浙江钱塘人,又名迂,字允中,更字无回。万历三十一年举人。官都察院司务。工画,擅诗文。《杭州府志》生有秀表,下笔千言立就。康熙《仁和县志》守正高才博学,诗文隽爽,喜为苏白体。直指李公按浙时,折柬咨询,守正益自发舒。所条上诸议,多采择施行。所著《四书丛说》十七卷、《雪堂集》、《浚河仿倭议》行世,他作遭毁散。《栖水文乘》曹菽园曰:守正居栖里,而志钱塘者,大抵籍在钱塘学也。

  • 三峰法藏

    三峰法藏

    三峰法藏(1573~1635)明代临济宗僧。梁溪(位于江苏无锡)人,俗姓苏。号汉月,字于密。十五岁出家,长好禅旨,读高峰语录有疑,潜心参究,历十余年。一日,闻折竹声大悟。天启四年(1624),至金粟寺参诣密云圆 悟,蒙其印可付法。开法于苏州虞山?山中之三峰清凉禅寺(三峰禅院),世称三峰藏公。其后,历住北禅大慈寺、杭州安稳寺,苏州圣恩寺等名刹。师聪敏绝伦,负操任气,学贯佛儒。潜心禅修,沉思有年,见地遂异,倡为新说。着五宗源,指责当世曹洞宗抹杀五家宗旨,仅单传释迦拈华一事,而强调自威音王以来,无一言一法非五家宗旨之符印。一时诸方惊疑,论诤遂起。圆悟曾寄书告诫之,然不能夺其意。后于崇祯八年七月示寂,世寿六十二。清代雍正年间,帝以政令指其教为魔说,毁其书,黜其徒,三峰一脉遂绝。其所著广录三十卷、弘戒法仪三卷、语录三十卷等,迄今仍流传于丛林间。[五灯严统卷二十四、五灯全书卷六十五]

  • 沈行

    沈行

    沈行,明代诗人,字履德,钱塘(今浙江钱塘县)人,生卒年,生平履历不详。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