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孙一元
孙一元(1484—1520),明代诗文作家。字太初,尝辞家入太白山,栖于山颠,因自号太白山人。自称秦人,或曰蜀人,亦有云其本安化王宗人,因王犯法被诛,故变姓名避难。一元风仪秀朗,踪迹奇谲,常着玄巾白袷,以铁笛鹤瓢自随。善饮酒,好谈论,喜吟诗,混游贵贱,所至颇能倾动士大夫。尝西入华山,南至衡山,东登泰山,又人吴中,遂居于此。明武宗正德(1506—1521)中,与刘麟、龙霓、陆崑、吴珫游,结诗社,合称“苕溪五隐”,又与闽中郑善夫交好。买田霅水,就婚施氏,生一女而卒。一元诗多为描写其游历及隐逸生活之作,如《致道观看七星桧树歌》、《幽居杂兴》(归卧茅檐下)、《避寇吴兴山中》、《西湖》、《独往》、《久雨书闷》等皆为其代表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诗云:“一元才地超轶,其诗排奡凌厉,往往多悲壮激越之音。《静志居诗话》谓其瓣香在黄庭坚。体格固略相近,然庭坚之诗,沉思研练而入之,故蟠拏崛强之势多;一元之诗,轩豁披露而出之,故淋漓豪宕之气盛。其意境亦小殊也。”陈田亦云:“山人诗激宕处亦是摹杜,而练句练字,时出入于王摩诘、孟襄阳、岑嘉州诸公间。长歌气魄稍弱,律绝固是一时之秀。”(《明诗纪事》)其五律优于七律。有《太白山人漫稿》。李梦阳、祝允明皆作有《太白山人传》。《明史》卷二九八有传。
-
孙樵
孙樵(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晚唐著名文学家。字可之,一作隐之。自称家本关东(函谷关以东地区),“代袭簪缨。藏书五千卷,常自探讨,得之真诀。提笔入贡士列,于时以文学见称”。大中九年,登进士第,此后“从军邠国,忝历华资,久居兰省”。广明元年,黄巢军攻入长安,僖宗奔避岐陇。樵应诏赴行在,迁职方郎中。时以右散骑常侍李潼有曾闵之行,前进士司空图有巢由之风,樵有扬、马之文,故诏称为“行在三绝”。樵长于古文、乃韩派古文之继承者。自谓“尝得为文真诀于来无择,来无择得之于皇甫持正,皇甫持正得之于韩吏部退之”(《与王霖秀才书》,下引同)。其论文刻意求奇,谓“储思必深,摛词必高。道人之所不道,到人之所不到,趋怪走奇,中病归正。以之明道则显而微,以之扬名则久而传”。主张“词必高然后为奇,意必深然后为工”(《与友人论文书》)。其文颇有针砭时政弊病者,如《复佛寺奏》反对宣宗大兴佛寺,以为“残蠹于民者,群髡最大”,建言“已复之髡,止而勿复加,已营之寺,止而勿复修,庶几天下之民尚可活也”,其《书褒城驿壁》一文,则“恨所在长吏不肯出毫力以利民”(《梓潼移江记》);而《书何易于》则赞扬勤政爱民之清官何易于,揭露封建官场赏罚不公之弊病。储同人评其文“幽怀孤愤,章章激烈。生于懿、僖,每念不忘贞观、开元之盛,其言不得不激。按其词意渊源自出,信昌黎先生嫡传也”(《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五引)。其所作文本甚多,中和四年,樵曾“检所著文及碑碣书檄传记铭志,得二百余篇,藂其可观者三十五篇,编成十卷”(《自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经纬集》三卷,《郡斋读书志》卷四所记同,今已佚。《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六著录有《孙樵集》一○卷。今存南宋蜀刻本《孙可之集》一○卷。《全唐文》编其文为二卷,录存于卷七九四、七九五中。生平事迹见其《自序》、《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卷四、《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六。
-
苏伯衡
苏伯衡(1329年~1392年),字平仲。金华(今属浙江)人。宋苏辙后裔,父友龙,为许谦门人,亦有名于时。伯衡警敏绝伦,博洽群籍,长于古文,元末贡于乡。明太祖开府于金陵,被聘至礼贤馆,用为国子学录,迁学正。明朝建立,被荐,召见,擢为翰林编修,随即以病辞官,留京校雠《元史》。次年,还乡。太祖洪武十年(1377),宋濂致仕,举以自代,征入京,复以疾辞,赐衣钞而还。洪武二十一年,聘主持京中会试,事竣复辞还,寻为处州教授。后因所上表笺忤旨,下狱死,二子恬、怡救父,并被刑。伯衡长于文,不以诗名,然诗亦颇可观。其诗以摅情言志、酬酢题赠之作为多,工于古体,如:“江雨殊未已,江风生早寒。今我悄不乐,喟然起长叹。决去苦不早,无营尚盘桓,徒贻父母忧,岁晏衣裳单。”(《江上连雨》)诗中曲折反映明初朝臣在明太祖暴戾统治下的忧惧和对自由乡居生活的向往。另外许多作品也表达了这种情志,如《东斋夕书》:“幽居得自怡,野性方惬素。高枕一酣眠,长廊独闲步。白云谁云长,青山忽已暮。皓月照前阶,凉风满高树。偶随孤鹤行,时见疏萤度。即此有馀欢,何况山中去。”在无可奈何之中可隐隐感到诗人的忧惧。伯衡诗风凄婉,诗味隽永,为越派中较有影响的诗人。有《苏平仲集》。《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
宋登春
宋登春,明诗文家、画家。字应元,号海翁,鹅池生。新河(今属河北)人。少有诗名。年三十时妻、子相继亡故,遂弃家远游。晚依其兄之子,居江陵放鹅池。徐学谟守荆州,敬礼之,徐致仕归,登春访之吴中,路经钱塘投江死。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嘉靖、隆庆年间。论诗主先性情后文词,所作平易自然。诸体中以五言较优,颇淡远可诵。文章简质,可匹卢柟《蠛蠓集》,而奇古之趣胜之。著有《宋布衣集》。生平事迹见《国朝献征录》卷一一五。
-
沈泰
沈泰,生卒年不详。字林宗,号福次居主人,杭州人。明末戏曲家。编《盛明杂剧》初、二两集,各收杂剧三十种,大多为明嘉靖以后作品。在凡例中提出选剧标准是“快事、韵事、奇绝、趣绝”。并在眉批中提出一些曲学见解。初集有张元徵、徐翙、程羽文三人于崇祯二年(1629)所作序各一篇,二集有袁于令所作序一篇。
-
施元之
施元之(1102年-1174年),字德初,长兴(今属浙江)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乾道元年,除左文林郎,主管尚书户部架阁文字(《盘州文集》卷五○)。二年,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三月罢。五年,迁秘书省著作佐郎,十月,除起居舍人,兼国史院编修官,除左司谏,寻迁左正言。十二月,以沮止汪应辰荐李垕独试词业,放罢(《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三)。六年九月,权发遣衢州(《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二五上)。八年,除浙西提刑。淳熙间,徙知赣州(《吴兴备志》卷一一)。三年,为江西提刑辛弃疾所劾,奉祠归吴兴,卒年七十馀。元之以绝识博学名天下,尝注苏诗,陆游极称之。又刻《沧浪集》、《学易集》及《五代会要》等书。所撰《注东坡先生诗》四十二卷,今存宋嘉定六年刊本、景定二年补刊残帙及清宛委堂补注翻刻本等。《全宋文》卷四九五八收有其文。事迹见陆游《施司谏注东坡诗序》,《南宋馆阁录》卷七、八,《宋史翼》卷二八,近人陈乃乾编有《宋长兴施氏父子事迹考》。
-
申佳胤
申佳胤(1603年-1644年4月25日),《明史》避雍正皇帝胤禛之名讳而作申佳允,申涵光之父。明诗人。字孔嘉,又字井眉。永年(今属河北)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授仪封知县,以才调杞县,擢吏部文选主事。以事左迁南京国子博士。李自成攻下居庸关,驰入都,遍谒大臣为画战守策,皆不省。北京城陷,投井死。谥端愍,清初改谥忠愍。《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与李(梦阳)、何(景明)颇不相似。大抵直抒胸臆,如其为人。但体格尚未成就,且不免浸淫明末纤仄之习。”著有《申忠愍诗集》。 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二六六、 申煌《申端愍年谱》。
-
沙图穆苏
沙图穆苏,元医家。蒙古族。或译萨里弥实,字谦斋(故又称萨谦斋)。泰定(1324—1328)年间以御史出为建昌(今江西南城)太守,留意方书。每思病之所起,审药之所宜,收集经验效方,遇有疾病必谨试之,积久经验弥富。后有一二医者相与订正成书。因尝插竹为樊篱,竹再生根,而生枝叶,人以为瑞,故以“瑞竹”为其堂号,且以此名书为《瑞竹堂经验方》十五卷(1326年)。处方醇正,调补不轻用金石药,女科八珍散,其用尤广。清乾隆(1736—1795)年间有《永乐大典》辑本五卷,仅及原书十之四五。近《重订瑞竹堂经验方》,据《医方类聚》再加补辑,共辑方三百四十四首。
-
沈源
沈源,清医家。字岷源,号抱元子。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乾隆(1736—1795)年间名医。供职太医院,善治疑难怪症。尝搜集历代医书及笔记所载奇证、怪症等治案四百余例,按头、目、耳、鼻等部位分类叙述,间加按语以阐其理、法、方、药,编为《奇证汇》八卷(1766年)。
-
守一
守一,宋代云门宗僧。江苏江阴人,俗姓沈。号法真禅师。幼慕佛门,归依慧林宗本,并嗣其法。后住持秀州(浙江嘉兴)本觉寺。生卒年不详。有僧问:“如何是句中玄?”答曰:“昆仑骑象藕丝牵。”又问:“如何是体中玄?”答曰:“影浸寒潭月在天。”又问:“如何是玄中玄?”答曰:“长连床上带刀眠。”[五灯会元卷十六、嘉泰普灯录卷五]
-
书玉
书玉(1645~1721),清代律僧。江苏武进人,俗姓唐。字宜洁,号佛庵。幼时通儒学,一日闻僧诵行愿品,因萌出家之志。二十二岁依京口嘉山自谦剃度,服勤既久,从金陵宝华山隆昌寺见月读体受具足戒,并亲近之,以研究律部。康熙二十二年(1683),与定庵德基赴杭州昭庆寺临坛演戒,遂止于该寺主持其事,凡三十八年,每岁春冬两期弘戒,四方僧俗翕集,受具足戒者达万余人。三十九年罹火灾,翌年兴工再建,成大雄宝殿、戒坛等,寺宇轮奂一新。五十二年受赐龙藏,六十年示疾,说偈坐定入寂,享年七十七。著有梵网经菩萨戒初津八卷、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沙弥律仪要略述义、二部僧授戒仪式、羯磨仪式各二卷等。[大昭庆律寺志卷一、卷二、卷八、新续高僧传卷二十九、中国佛教史卷四]
-
束晳
束晳,西晋文学家。字广微。阳平元城(河北大名)人。约生于晋武帝泰始(265—274)初,卒于永康元年(300)以后。年40岁。(据《晋书》本传。另据《世说新语》注引《文士传》,说他卒年39岁)博学多闻。性沉退,不慕荣利。曾作《玄居释》,阐述“道无贵贱”、“守分任性”等观点,并籍以叹息往世,寄托对政治生活的感慨。张华见而奇之。束皙早年因当朝权臣石鉴与其兄有隙,因而受石鉴压抑,多年不得入仕。至元康中,始任司空张华属官。后王戎召为掾,转佐著作郎,复迁博士尚书郎。永康元年赵王司马信辅政,召为记室。束皙托病辞归故里,教授门徒。及其去世,元城市里为之废业,门生故人,立碑墓侧。
-
沈既济
沈既济(约750—约797),唐代文学家。苏州吴(今苏州吴县)人。德宗即位初,试太常寺协律郎。建中元年(780),由宰相杨炎推荐,召拜左拾遗、史馆修撰。次年冬,杨炎获罪,他亦被贬为处州司户参军。后入朝,官至礼部员外郎。有良史之才,撰有《建中实录》10卷,为时人所称。今不传。作有传奇小说《枕中记》、《任氏传》。《枕中记》叙写玄宗开元年间,有少年卢生在邯郸道旅舍中遇道士吕翁,自叹功名不遂,吕翁取一瓷枕叫他枕上。卢生就枕,于是进入梦境:取大户女崔氏、高中进士,此后官职屡有升迁,位至宰相,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忽而醒来,知是一梦,见客舍主人黄粱尚未煮熟。作者以此宣扬人生如梦的思想,体现了对功名利禄的否定,意在警世。《任氏传》写狐女任氏,与郑六相好同居。她忠于爱情,以至以身殉情的故事。这两篇作品,是中唐传奇中较早的名篇,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明代汤显祖的《邯郸记》,即从《枕中记》演化而来,成语“黄粱一梦”,至今仍为人们所习用。《任氏传》借狐写人,对《聊斋志异》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
孙绪
孙绪(1474-1547),明代诗文作家。字诚甫,号沙溪。故城(今属河北)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授户部主事。曾参谋军事,颇有成效。转吏部郎中,中官张雄请托不从,中伤褫职。嘉靖初起为太仆卿。致仕卒。在诗文创作上,他反对盲目复古,对那种“魏晋、李杜之诗,秦汉之文,即拱手降服,惟恐不及,问其所以为佳,茫然四顾,”的学风深表不满,认为“学之鲁莽,一至于此”(《沙溪集·无用闲谈》)。他认为:“大抵文章与时高下,人之才力,亦各不同。今之不能为秦、汉、战国,犹秦、汉、战国之不能为《六经》也。”(同上)他的文章能独抒己见,但文学色彩不浓。他的诗写得清新典丽,如《独亭晚坐有怀》:“池上晚成趣,雨余凉不禁。湿云低阁水,痴雾远迷林。去鸟凭谁辨,哀蛩识此心。美人在何处,良夜自沉沉。”诗味不够深沉、浓烈。著有《沙溪集》23卷。
-
孙夷中
孙夷中,北宋真宗时人,号葆光子。隐居荆南,整理道籍。阳台道士刘若拙精熟教法,口授入道仪式、冠服品位等道仪,因以编撰成《三洞修道仪》一卷。
-
沈宠绥
沈宠绥(?一1645) ,明末戏曲学家。字君徵,号适轩主人。江苏吴江(今江苏吴江市)人。其人渊静灵慧,学识广博,于神话传说,无所不晓,而尤醉心于曲学研究。其戏曲音乐美学观点,注重文字声韵的审美规律,在吸取徐渭、沈璟、屠隆、王骥德等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研究清唱的审美感。批评北曲演唱衰落而重弹不重唱的艺术风气说:“娄东王元美著有《曲藻》行世,魏良辅亦尝寓居彼地,则娄东人士,应不昧昧字面。只缘当年弦索绝无仅有,空谷足音,故但喜丝声婉媚,惟务指头圆走,至字面之平仄、阴阳,则略而不论,弊在重弹不重唱耳。”(《弦索辨讹》)充分肯定时代艺术的代表性审美意识,赞成各代“各有专至之事以传世”的主张,认为“文章矜秦汉,诗词美宋唐,曲剧侈胡元”,而明代则“名公所制南曲传奇”,“真雄绝一代”,“堪传不朽”。又认为“曲肇自三百篇”,“风雅变为五言七言,诗体化为南词北剧”(《度曲须知》),反映其强调戏曲审美的历史发展过程的观点。指出“北气”在南曲腔调的众声竞美中趋于“消亡”,由于魏良辅的昆腔改革,使“南词音理”阐发得“极抽秘逞妍”。并指明昆山腔的审美特征是“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对字法及口法要求,极其严格:“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熔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其腔调真为“别有唱法,绝非戏场声口”(同上)。在创造和改革戏曲音乐中,发现南北曲的熔合,指出北曲虽“律残声冷,亘古无征”,但从北曲遗音中仍有迹可寻,提出“失之江以南,当留之河以北”(同上),其《弦索辨讹》即专载北词。在“论北兼论南”的审美判断原则下,强调“南之讴理,比北较深”,认为“昭代填词者,无虑数十百家,矜格律则推词隐,擅才情则推临川”,反映其戏曲创作的审美观点,颇接近和赞成汤显祖和沈璟的美学思想的结合。明确提出“雅俗惬心,既惊四筵,亦赏独座”的审美创作原则,主张“案头”与“筵上”的“双美”。在讲究格律美的同时,又注重“天然”的美学意识,认为“六律、五声、八音”系“昉天地之自然”,自谓其字音辨讹,也“一字有一字之安全,一声有一声之美好,顿挫起伏,俱轨自然”(《〈度曲须知〉序言》)。又说:“声籁皆本天然,一经呼唱,则机括圆溜,而天然字音出矣”(《度曲须知·经纬图说》)。其美学观点,是古代戏曲声韵学的审美规律的系统和深入的总结,对于研究古代曲学的唱曲规律有颇大的参考价值。著有《弦索辨讹》与《度曲须知》。
-
沈萍如
沈萍如,清末医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幼客江宁,因水土变迁,屡遭疾病,均经岐黄术治愈,遂留心医学。撰有《鲙残篇》一卷,论药品,谈病理,辨伪讹,释古方,颇能抒发心得。
-
沈子禄
沈子禄,明针灸医家。字承之。对人体经脉、体表分野颇有研究,撰有《经脉分野》一卷(1566年)。此书条析分明,本《内经》及诸家之说,并参己见而成。记述全身体表部位名称凡八十八条,及经络循行之交会等。然其引证繁复,补益太过,后由徐师鲁为之删定校正,并续以徐氏家传之经验,合编为《经络全书》两卷(1576年)。
-
孙涛
孙涛(?~1774),字乐山,清代石门(今浙江桐乡)人。生平仕履不详。
-
沈之问
沈之问(十六世纪),明代医家。自号无为道人,履贯不详。以撰述《解围元薮》一书闻名于世。该书乃沈氏集其祖父沈怡梅、父沈艾轩和他本人三代相传之搜研所获,总结其数十年亲自验证之临床心得,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撰成,是我国古代关于麻风病的名著之一。其中,对“风癞”的病因、病理、证治和方药等,作了相当详尽而系统的论述。在其所列的三十六风、十四癞中,虽然包含了应予鉴别的其它若干种皮肤病,但在有关麻风病的论述方面,他提出了不少相当精确的见解,认为“大麻风”是传染性疾患,患者“皆有恶虫于脏腑”,发病“源流”乃“传染所袭”,因而“滋蔓于世,相感而生”;还特别列举了吴中患者等数则案例,强调说明家庭内传染的重要意义。他还注意到“血气虚,脾胃弱”以致“气秽蛊疰”和“保养失度”,“飞蠹传尸”等对致病的影响,但是,他对于“风水阴阳所损,不可救治”之说,及所谓“妖怪之脉”等论点持批判态度,斥之为“谬之甚”,指出此“皆虚妄之谈”。他主张“未曾发病之先,预常服药”,进行积极防治。对于麻风病的症状体征,诸如不知痛痒,眉须脱落,肢体秽烂,瘸瘪肿痠,手足痿痹,趾指堕折,直到器官残毁等,在今天看来,他对于皮肤和神经组织受损的各种表现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作出了相当准确描述。在该书中汇集的249首方剂,他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辨证用之。尤足称道的是,他积累了应用大风子治疗麻风病的丰富经验,对过去认为服大风子可致瞽目的说法提出异议,指出“后人不可泥于纸上之语”,要尊古而不泥古。书中所列方药,乃沈氏“随集随证”,“旁搜考试,验而奇异者,始录”,其治学态度严谨,为麻风病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
沈季友
沈季友(1652—1698)清初诗人。字客子,号南疑。平湖(今属浙江)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副贡生。父沈棻有才名,他因而得接交当世名士。早年以诗文及制艺为人称道,曾从毛奇龄学诗。26岁刊行《南疑集》9卷,一时名动江左。诗风清丽,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引沈德潜语,称其五古“清峻遥深,追踪嵇、阮”;歌行“曲折顿挫,变化百出”;近体“清音逸韵,追琢功深,最近大历十子”,评价颇高。《武林行》记耿精忠叛清,战乱波及杭州,“岭头夜半传烽火,江上春来习水犀”,“伤哉妇女逢百罹,贫家富家悲流离”。《宫词》刻划宫女幽怨,凄婉动人:“自解红绡拭泪痕,飘零十载在长门。楼头纵有能言鸟,不肯分明报至尊。”他的诗对清初社会现实矛盾有所表现,《弋阳姬》、《吴伶篇》、《饮马行》等篇,感慨唱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清初社会生活风貌。著有《学古堂诗集》6卷,系合并《南疑集》及未刻稿《秋蓬集》而成。编有《槜李诗系》。生平事迹见《两浙輶轩录》卷五三、《清诗纪事初编》卷七。
-
善一如纯
善一如纯, 生卒年俱不详, 一生活动均在清康熙年间, 贵州习安(今安顺) 人, 俗姓张, 少年时便负挺然逸群之志, 有卓荦绝俗之资。 十七岁在法海寺礼灵光老和尚披剃, 以后又往依云鹫山顶相禅师受具足戒, 参天台月峰和尚请求开示。 尽管生命境界颇有升进, 终因悟入机缘不契, 遂上普安( 今盘县)松岿山普光寺, 叩谒善权和尚参究, 誓明( 生死) 大事, 以期真悟。 早在法海寺时, 善权和尚偶见善一,即以为是法器人才, 并要他参“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话头。此次上松岿山, 善权见他道心真切, 于是嘱咐多在作务, 亦即生命行动的实践处境中, 体究本来圆满的心性。 善一乃潜心苦参实究, 踏实行履, 千回百转, 迤丽险奇, 果然屡有省入。 一日担柴歇息, 忽见蜂采菊花, 顿时天地敞亮, 身心澄明, 无彼无此, 无物无我, 浑然一片, 豁然彻悟。 这一“ 觌体承当” 的证获, 立即得到善权的印可, 并有诗赠他说:“ 几度遍参不计年, 来机气焰逼人天, 吾今讨汝龟毛拂, 千古声名续正传。” (《善权位禅师语录》卷二, 《分灯》台湾《中华大藏经》第2辑, 第469册)
-
孙志宏
孙志宏,明医家。字克容,别号台石。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侨寓盐城(今属江苏)。祖萝椿、父桂岩皆以儒兼医,桂岩尤以医术著名于嘉靖、隆庆(1522—1572)年间。志宏幼业科举,长而专医。行医五十余年,临证审慎。晚年感于医籍纷繁,虽有纂本,每多挂漏,因搜辑古今方书,结合家传及所验心得,编撰《简明医彀》八卷(1629年)。此书列述各科常见病证治,兼论尊生慎疾、医药得失之要,立论平正。弟台屿,亦有医名。
-
宋绪
宋绪,明学者。字公传。成祖时预修《永乐大典》,当时同乡被征者五人。书成皆授官,惟绪辞归。著有《元诗体要》。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