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既济

沈既济
  • 姓名:沈既济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苏州吴(今苏州吴县)人
  • 出生日期:约750
  • 逝世日期:约797
  • 民族族群:

沈既济(约750—约797),唐代文学家。苏州吴(今苏州吴县)人。德宗即位初,试太常寺协律郎。建中元年(780),由宰相杨炎推荐,召拜左拾遗、史馆修撰。次年冬,杨炎获罪,他亦被贬为处州司户参军。后入朝,官至礼部员外郎。有良史之才,撰有《建中实录》10卷,为时人所称。今不传。作有传奇小说《枕中记》、《任氏传》。《枕中记》叙写玄宗开元年间,有少年卢生在邯郸道旅舍中遇道士吕翁,自叹功名不遂,吕翁取一瓷枕叫他枕上。卢生就枕,于是进入梦境:取大户女崔氏、高中进士,此后官职屡有升迁,位至宰相,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忽而醒来,知是一梦,见客舍主人黄粱尚未煮熟。作者以此宣扬人生如梦的思想,体现了对功名利禄的否定,意在警世。《任氏传》写狐女任氏,与郑六相好同居。她忠于爱情,以至以身殉情的故事。这两篇作品,是中唐传奇中较早的名篇,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明代汤显祖的《邯郸记》,即从《枕中记》演化而来,成语“黄粱一梦”,至今仍为人们所习用。《任氏传》借狐写人,对《聊斋志异》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沈既济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笠翁对韵译注

笠翁对韵译注

《笠翁对韵》是一部教人对仗和用韵的书,相传为清代文学家李渔所著,因作者别号笠翁,故名“笠翁对韵”。这本书和清代车万育所著《声律启蒙》齐名,都是学习汉语诗词格律技巧的极好启蒙读物。全书以“平水韵”平声三十韵为目编写而成,分为上、下两卷,各卷有十五韵部。《笠翁对韵》每个韵部各有二到四则对文,每则对文各有对句十对,由简到繁,选取的都是每个韵部的常用字,这些字在诗文创作中出现的概率大,经过熟读和背诵,容易被学习者牢牢记住。《笠翁对韵》的对句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典故,学习者在学习对仗的同时,也能学习到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

冷斋夜话

冷斋夜话

宋代诗论著作。10卷。惠洪著。惠洪字觉范,是北宋时著名的诗僧。本书杂记各种传闻琐事,因此各家著录多入小说家类或杂家类;然而所记之事,大半与诗人、诗作相关。书中每则均有标题,《四库全书总目》以“或冗沓过甚,或拙鄙不文”,断定“皆后人所妄加”。其内容涉及众多的北宋诗人、诗僧,而于苏轼、黄庭坚尤多称引,但作者为藉名人以自重,时有假托伪造之处。对此,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都有讥评。本书所主在于记事,论诗之语不多,不过也阐发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观点。作者不满于西昆体的“用事僻涩”,称“诗到李义山,谓之文章一厄”。于此相应,他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主张“意有所至,则见于情,诗句盖其寓也”,并引述了苏轼“古人所贵者,贵其真”及李格非“文章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皆沛然从肺腑中流出”的说法。他以“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为诗歌的最高境界,反对对诗歌求之过凿,认为“诗者,妙观逸想之所寓也,岂可限以绳墨哉。如王维作画雪中芭蕉,诗法眼观之,知其神情寄寓于物,俗论则讥以为不知寒暑”。另外,书中所引黄庭坚关于“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的一段议论,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江西诗派诗论见解的重要资料。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金朝道士默然子刘通微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以五言颂诗注解《清静经》。注文融合道禅,以澄心遣欲,清静常寂为宗旨。劝人去贪嗔痴,修戒定慧,则六欲不生。法界宽广。

仓央嘉措情歌

仓央嘉措情歌

藏族文学作品。原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1683—1706)创作,后世以口头形式流传,或以手抄本、木刻本等辑录成册,数量从五六十首到数百首不等。其内容多为追求坚贞爱情与佛教出世思想的矛盾体验。其语言形式与风格与藏文谐体民歌一脉相承,即基本上采取四句六音节的格律,每两音节为一顿,共为三顿,还可配以民歌曲调演唱。它不但是藏族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对研究当时西藏社会生活诸方面也具有参考价值。

玉台新咏考异

玉台新咏考异

国朝纪容舒撰。容舒有《孙氏唐韵考》,已著录。是编因徐陵《玉台新咏》自明代以来,刊本不一,非惟字句异同,即所载诸诗,亦复参差不一。万历中,张嗣修本多所增窜,茅国缙本,又并其次第乱之,而原书之本真益失。惟寒山赵?光所传嘉定乙亥永嘉陈玉父本,最为近古。近时冯舒本据以校正,差为清整,然舒所校,有宋刻本误,而坚执以为不误者:如张衡《同声歌》,讹“恐?”为“恐瞟”,讹“莞弱”为“苑?”之类,亦以古字假借,曲为之说,既牵强而难通。有宋刻本不误,而反以为误者:如苏武诗一首,旧本无题,而妄题为《留别妻》之类,复伪妄而无据。又有宋刻已误,因所改而益误者:如《塘上行》,据《宋书·乐志》改为魏武帝之类。全与原书相左,弥失其真,皆不可以为定。故容舒是编,参考诸书,裒合各本,仿《韩文考异》之例,两可者并存之,不可通者阙之,明人刊本,虽於义可通,而於古无徵者,则附见之。各笺其弃取之由,附之句下,引证颇为赅备。他如《塘上行之》有四说,刘勋妻诗之有三说,苏伯玉妻诗误作傅元,吴兴《妖神诗》误作《妓童》;徐悱诗误作悱妻;其妻诗又误作悱;梁武帝诗误作古歌;以及徐?《室思》本为六首,杨方《合欢》实共五篇,与王融、徐陵之独书字,昭明太子之不入选,梁代帝王与诸臣并列之类,考辨亦颇详悉。虽未必一一复徐陵之旧,而较明人任臆窜乱之本,则为有据之文矣。惟汉、魏六朝诸作,散见《永乐大典》者,所据皆宋刻精本,足资考证。(案文渊阁书皆宋刻,见王肯堂郁冈斋笔尘)以书藏中秘,非外间之所能窥,其间文句之殊,尚未能一一参订,今并详为校正,各加案语於简端,以补其所遗焉。

东观集

东观集

诗别集。十卷。宋魏野撰。《宋史》魏观本传记其撰《草堂集》十卷。据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薛田所撰序云“野先有《草堂集》行在人间”,是知魏野在去世(1019年)以前已有《草堂集》流传,作十卷,此为魏集旧本。野去世后,其子魏闲“以新旧三百篇,汇为七卷,因取赠典命之曰《钜鹿东观集》”(见序),可知魏闲编本作七卷。宋编父集成,未必即有刻本,《草堂集》与《钜鹿东观集》写本、抄本依然流传人间,分卷自然不一。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草堂集》二卷,《钜鹿东观集》二卷,亦言“闲集其父诗四百篇”,编为《东观集》。(按“三百”、“四百”皆举成数而言,实数为三百五十九首。)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有《草堂集》二卷、《钜鹿东观集》十卷,亦言“闲集其父诗四百篇”。传世者有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严陵郡斋刻本(此为残本),亦分为十卷(黄丕烈曾见)。可见《东观集》在宋时已分为二卷本、七卷本、十卷本,但所存魏诗数目相去不远,皆在三百以上,四百以下。魏集除宋刻本外,元代有刊本(见《袭抒楼书目》)。明代多以写本传世。《四库全书》所收为十卷本。清末帝宣统三年(1911)赵诒琛据金兆芝所校江南图书馆藏三抄本刻《钜鹿东观集》十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收入《峭帆楼丛书》。贵池刘氏得宋刻本,重摹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