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之问

- 姓名:沈之问
- 别名:无为道人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沈之问(十六世纪),明代医家。自号无为道人,履贯不详。以撰述《解围元薮》一书闻名于世。该书乃沈氏集其祖父沈怡梅、父沈艾轩和他本人三代相传之搜研所获,总结其数十年亲自验证之临床心得,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撰成,是我国古代关于麻风病的名著之一。其中,对“风癞”的病因、病理、证治和方药等,作了相当详尽而系统的论述。在其所列的三十六风、十四癞中,虽然包含了应予鉴别的其它若干种皮肤病,但在有关麻风病的论述方面,他提出了不少相当精确的见解,认为“大麻风”是传染性疾患,患者“皆有恶虫于脏腑”,发病“源流”乃“传染所袭”,因而“滋蔓于世,相感而生”;还特别列举了吴中患者等数则案例,强调说明家庭内传染的重要意义。他还注意到“血气虚,脾胃弱”以致“气秽蛊疰”和“保养失度”,“飞蠹传尸”等对致病的影响,但是,他对于“风水阴阳所损,不可救治”之说,及所谓“妖怪之脉”等论点持批判态度,斥之为“谬之甚”,指出此“皆虚妄之谈”。他主张“未曾发病之先,预常服药”,进行积极防治。对于麻风病的症状体征,诸如不知痛痒,眉须脱落,肢体秽烂,瘸瘪肿痠,手足痿痹,趾指堕折,直到器官残毁等,在今天看来,他对于皮肤和神经组织受损的各种表现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作出了相当准确描述。在该书中汇集的249首方剂,他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辨证用之。尤足称道的是,他积累了应用大风子治疗麻风病的丰富经验,对过去认为服大风子可致瞽目的说法提出异议,指出“后人不可泥于纸上之语”,要尊古而不泥古。书中所列方药,乃沈氏“随集随证”,“旁搜考试,验而奇异者,始录”,其治学态度严谨,为麻风病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沈之问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人鼠之间
中篇小说,1937年出版,同年被作者改编成剧本。英国BBC读者票选英国人最喜爱的100部小说之一。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坦贝克关于承诺、孤独、希望和失去之书。 莱尼身高两米,力气大得吓人,但心智像个孩子。 乔治从小和他一起长大,是他唯一的朋友。乔治带着莱尼到处打零工糊口。莱尼单纯善良,可常常闯下大祸。莱尼每次闯祸,乔治就必须带着他逃亡,永无休止地流浪。 乔治和莱尼有一个卑微的梦,希望有一天可以存够钱买一小块地。他们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种种菜,养鸡养猪,养莱尼最心爱的兔子。他们可以不必再流浪。 他们又流浪到一座农场。这一次,永无休止的流浪终于到了尽头,梦想也到了尽头。乔治终于帮莱尼找到一个地方。在那里,莱尼永远不会再闯祸,永远不会再受伤害,永远不需要再逃亡 。
元故宫遗录
明初江西吉安人萧洵著,其生卒年不祥,明洪武时为工部郎中,后任浙江长兴县令,此书为他在洪武初年任职工部郎中时奉命拆毁元故宫的私人记录。
殷周制度论
近人王国维撰。王氏自述撰是篇旨在考殷亡周兴之原因。认为周之所以兴,自制度始。并具体论证殷周制度之差异:其一为立子立嫡之制。殷制兄终弟及,殷以前无嫡庶之制,自周始舍弟传子,严嫡庶之分,定嫡长继统之制,所以“息争宁国”。周人嫡庶之制本为天子、诸侯继统法而设,旋下及大夫以下,宗法及丧服之制由此形成。周代政治赖此宗法之制而益得巩固。其二为庙数之制。王氏考殷人祭法无远迩尊卑之分,周人立尊尊之统,以尊尊亲亲之义立庙制,尊卑分明。其三为同姓不婚制。周初多“异姓之国”,非宗法所能统,乃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实为周人用血缘宗法行施一统之策。以上三制不出尊尊、亲亲、长长、男女有别四纲。周代之所以能久兴不衰,就是用此四纲来维系的。此文对学术界影响较大。收入《观堂集林》。
田间易学
清钱澄之撰。十二卷。《四库全书》本。钱氏家世学《易》,又曾问《易》于黄道周。初撰《易见》一书,因避兵闽地而失其本,又追忆原意而撰《易火传》;乱定归里,复得《易见》旧稿,乃合并二编,删其重复,增益诸家之说,勒为此书。全书用孔颖达《周易注疏》本,其说颇取《易》数,兼求义理,而大旨以朱熹之说为归。《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学初从京房、邵康节入,故言数颇详,盖黄道周之余绪也。后乃兼求义理,参取王弼《注》、孔颖达《疏》、程子《传》、朱子《本义》,而大旨以朱子为宗。其说不废图,而以陈抟先天图及河、洛二图皆因《易》而生,非《易》果因此而作;图中奇偶之数,乃揲蓍之法,非画卦之本。持论平允,与元钱义方之论合,而义尤明畅。故卷首《图象》虽繁,而不涉支离附会之弊。独其《周易杂考》一条,既深慨今本非朱子之旧,而徒以《彖传》、《象传》篇首之注推其说,竟不能更其次第,以复古本。盖刘㝐旧刻,国初尚未得见,故知其误而不能改,仍用《注疏》本也。”按,《桐城钱饮光先生全书》刊入此书不分卷,可资参考。
成唯识论集解
成唯识论集解,十卷,明通润集解并序,王肯堂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
八十华严。凡八十卷。唐代实叉难陀译。又称新华严、唐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总成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为六十华严之异译。兹将八十华严与六十华严之异同处,列表如左:八十华严之梵本,乃实叉难陀应武则天之请,从于阗国携入我国,自唐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三月,于遍空寺内始译,武后亲临译场,挥毫首题品名,至圣历二年(699)十月功毕,此即第二译。新译之八十华严比旧译之六十华严,文辞流畅,义理更周,故流通较盛。华严宗之主经即此八十华严。此外,本经之西藏译本,总成四十五品。其中,前四十四品相当于本经之前三十八品,第四十五品相当于本经第三十九入法界品。又西藏本之别译有第十一品、第三十二品等二品。上述西藏本之文句与本经出人之处不少。关于本经之注疏,有略疏刊定记十五卷(慧苑)、华严经疏三十卷(神秀)、华严经疏六十卷(澄观)、华严经纶贯一卷(复庵)、华严经纲要八十卷(德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