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彭

- 姓名:程国彭
- 别名:字钟龄,号普明子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安徽歙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程国彭,清代医家。字钟龄,号普明子,安徽歙县人。笃信佛教,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康熙、雍正(1662~1735年)年间。少时体弱,自学医书,读书广博而勤于钻研,有多年实践经验,积30年业医心得,于晚年撰《医学心悟》(1732撰成),概括前人理论和方法,浅显实用,重点突出,颇多个人所悟,流传很广,在普及医术上有相当贡献。强调学贵沉潜,思贵专一, 认为医术关乎性命,操术不可不工,处心不可不慈。把《伤寒论》的病理概括为“寒、热、虚、实”四字,更引伸为表寒、里寒、表热、里热、表里皆热、表里皆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八个方面。对“四诊”、“八纲”、“八法”都有明晰论述和发挥,并列内、外、伤寒、瘟疫、妇、五官等科病症的病因、症候及诊治。《郑堂读书记》评其书曰:“条分缕析,因证定方,大抵一衷于古,而又能神而明之,以补昔人智力所不逯。盖昔人论分,分则偏,钟龄之论合,合则全。剖抉辨晰,悉归简易”。此评基本道出了其书的特点。另有《外科十法》,列述外科常见病患,疔疮、痈疽、梅毒、乳痈、疥癣等症,亦简明实用。他的著述,条理清晰,深入浅出,论述切要,尤为初学者所欢迎。常被采用为习医课本。
猜你喜欢的书
籀史
籀[zhòu]史,一卷 宋翟耆年撰。翟耆年,字伯寿,别号黄鹤山人,参政翟汝文之子。编修汪如藻家藏本。此书首载《宣和博古图》,其中有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二月“帝命臣耆年”这样的话,当为南宋初年所作。原本有上下两卷,后岁久散失,只曹溶家有一抄本,但也只存上卷,所以今只一卷。清王士祯曾载其目于《居易录》中,欲以求访其下卷,始终没有找到。本书以籀史为名,主要是因为书中所载多金石款识,篆隶之体多,并非专门释述籀文。此书所录各种碑刻之后,都附有论说,虽所录不及薛尚功着录钟鼎彝器款识,备载篆文,但此书的考释,则比薛书详细。二书可以相辅而读,以取长补短。传本有“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静园丛书”本等。
九经字样
字书。唐玄度撰,1卷。书成于唐开成(836—840)中。大和七年(833),唐玄度奉敕复定九经字体,他以张参《五经文字》为准,参照《说文解字》及其他字书,正其乖误,补其遗漏,纂录为《新加九经字样》,通称《九经字样》。全书依《五经文字》体例,以类相从,分为76部,共421字。又设“杂辨部”以收录“偏旁上下,本部所无”之字,并引文注解“经典相承、与字义不同”之字。全书系用直音法,不标反切,均用同纽之字注音,并标明四声。如无同音字可注,则用“某平”、“某上”字样就四声之转以表其音,这一点,与《五经文字》不同。《九经字样》与《五经文字》相辅而行,刻在石壁九经之后。对于校定经书中的字体,刊正讹谬,有一定作用。五代开运(944—947)中,田敏合二书为一编,后又有印板,据陈振孙《书录解题》中所记,他曾得到过这种刻本,为家藏书籍中最古者。宋代亦有《五经文字》、《九经字样》的合刻本。明嘉靖乙卯(1555)地震,二书同石经皆遭损缺。清人马日璐依宋刻本刊印成书,即今流传的扬州马氏丛书楼刻本。此书尚属完善,但其间传写失真及校者意改之处,往往有之。
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
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撰人不详。书中有宋宁宗加封真武之尊号,当出于南宋后期或元代。原书十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本书为礼忏真武法文,系敷衍《真武本传神咒妙经》与《修真十戒》而成。书中乃无上赤文帝君金阙化身天尊告诉妙行真人曰:玄元圣祖悯念世间凡愚积恶造罪,无由冀仙,因此演说修真十戒。世人若能备列香花,虔心礼忏,誓依吾教,改往修来,即可名标丹籍,获福超升。妙行真人遂将此礼忏之法「散布人间流传」。正文十卷,每卷依次列举一条修真戒律,并劝人志心朝礼三清及诸天尊,皈依北极佑圣院请神。又劝人依照有关戒律检讨前世今生所犯罪业,乞求神仙赦罪赐福。各卷除戒律不同外,礼忏方法大致相同。
圣朝鼎盛万年清
又名《万年清奇才新传》、《乾隆巡幸江南记》、《乾隆游江南》。章回小说。作者不详。八卷七十六回。叙清乾隆帝私访江南,收周日清为义子,结伴游历南京、镇江、苏州、松江、杭州等地。乾隆帝因有五宝衫护体,又得神人暗助,故每每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肃贪官、斩恶吏、除恶霸、去盗寇,所向无敌;同时察访民情、招贤纳勇。最后以高进忠等豪杰协助官府大破少林寺,乾隆回京,“四海胥安歌帝德”结尾。本书托史衍事,纯属虚构。作者笔下的乾隆既是无奸不察的“圣明”天子,又是除暴安良的侠客义士,这一方面表现出作者的忠君观念,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百姓的天真幻想。加之书中记述江南风土人情,又有浓厚的平话色彩,因而影响广泛,并成为戏剧和曲艺的重要题材。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将该书归入晚清侠义小说之列,以为“历康熙至乾隆百三十余年,威力广被,人民慑服,即士人亦无贰心”,“心悦诚服,乐为臣仆”,故产生此类作品。前四卷四十四回有光绪十九年(1893)上海英商五彩公司石印本、光绪二十二年上海书局石印本,八卷七十六回足本有民国间上海共和书局本、民国间广益书局石印本。近有198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马氏南唐书[四库本]
三十卷。宋马令撰。马令是江苏宜兴人。陈振孙在《书录解题》中记载马令曾有自序称祖父为太博元康,世家金陵,多知南唐故事,故辑成《南唐书》。但该自序后佚失不见。《南唐书》首为《先主书》一卷、《嗣主书》三卷、列后妃公主而附录列女二人;《次宗室传》一卷、列楚王景迁等十二人,而从度、从信二人有录无书。其余有《义养传》一卷、《列传》四卷、《儒者传》二卷、《隐者传》一卷、《义死传》二卷、《廉隅传》、《苛政传》二卷《方术传》一卷、《诙谐传》一卷等等。该书欲规仿五代史记,颇类效颦,且于诗话小说不能割爱,亦不免芜杂琐碎。比之于陆游重修本,多有不及。但马令书法谨严不苟,亦有一定功劳。此书有《墨海金壶》本、《述古丛抄》本、《藏修堂丛书》本、《芋园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摩尼教残经
摩尼教经典。北宇56、新8470。全卷十七纸粘接,存三百四十五行。首残尾全,无题名。初由罗振玉名为《波斯教残经》,刊布于《国学丛刊》第二册,后收入日本《大正藏》第五十四卷。1911年,法国沙畹、伯希和考定此经系摩尼教残经,并将其法译发表于《亚洲学报》,题为*《中国发现的摩尼教经典》。1923年,陈垣对该卷重加校录,名为《摩尼教残经》,刊于《国学季刊》第一卷第三号。此经为中国迄今收藏的唯一汉文摩尼教经典,经文以教主对弟子答问的形式,阐发摩尼关于人类自身并存明暗二性的教义;行文颇类佛经。对于研究摩尼教及其在中国的演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法、德、英文译本。陈垣疑此经即为摩尼教著名的《二宗经》,林悟殊则疑其为失传的唐代摩尼教经典《证明过去教经》。今之德国学者从柏林收藏的吐鲁番文献中,找到一些帕提亚文残片,内容与此经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