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孙懋

    孙懋

    孙懋[mào](1469-1551),字德夫,慈溪(今浙江镇海西北)人。正德六年 (1511) 进士。授浦城知县,升南京吏科给事中,弹劾太监史宣、侍郎薛章,请罢黜马陟,谏罢逸游打猎,常临朝政,召还久留边兵,淘汰锦衣冗官,请回銮,谏南巡,皆与。世宗即位,推荐被贬诸臣周广、范辂等十二人,皆召用。任广东副使时,有锦衣官侦探到广东。他怀疑其冒充而抓之。事闻,被贬藤县典史。后升广西布政使、应天府尹。因进乡试录不合帝意,致仕,卒。

  • 孙存吾

    孙存吾

    孙存吾,原名不详,以字行,号如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官儒学学正。选辑元人之诗,编成前后集各六卷(别本前后集各十二卷),并题名为《皇元风雅》,于后至元六年(1340)由杭州勤德书堂序刊。《皇元风雅》是今存元人选元诗的第一种,影响至巨,开创了以刘因为元诗人第一家的选体范例。在《皇元风雅·前集》卷五,并选录有孙存吾自己的诗三首,并收入《元诗选·癸集》己集上。生平事迹见虞集、谢升孙《皇元风雅序》、《元诗选·癸集》小传。

  • 史崇玄

    史崇玄

    史崇玄,怀河内县缝靴人,后度为道士,做了太清观主。唐中宗神龙二年(706),敕封为三洞大法师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河内郡开国公上柱国,甚得尊宠。金仙、玉真二公主皈依道门,即由史崇玄行度。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奉令领京师诸观道士及昭文馆、崇文馆学士,据京中所藏道经二千余卷以为音训,撰成道教辞书《一切道经音义》。史崇玄在领衔编撰《一切道经音义》的同时,尚编成《妙门由起》一卷,凡六篇,即“明道化”、“明天尊”、“明法界”,“明居处”、“明开度”、“明经法”,类集诸道经之说,以述道教、道经之源流。史崇玄谓无为无形而有情有信之道,乃一切之祖,万物之父母,自然感生元始天尊,示变应迹,垂灵托胎,遂有真身、应身、法身、化身、报身之分,现为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天宝君、乐静信等。又命尹喜入天竺化胡,与鬼谷子至昆仑山行教,因之道流天下,广度万类。其分奉教道士为天真、神仙、幽逸、山居、出家、在家、祭酒凡七等,而道经或凝空结气自然成章,或浮黎协宸圣人演妙,或天书下降玉字方传,或代出圣师撰述灵旨。

  • 宋克

    宋克

    宋克(1327―1387),明代书家。字仲温,一字克温,自号南宫生。吴郡长州(今苏州市吴县)人。官至凤翔同知,是明代初期闻名于书坛的书法家“三宋二沈”之一。(三宋指:宋克、宋广、宋璲,二沈指:沈度、沈粲)。一生潜心习书,寒暑不辍,遂以擅书名天下。吴宽《匏翁家藏集》谓:“宋克书也魏晋,深得钟、王之法,故笔精墨妙,而风度翩翩可爱。”宋克善小楷,尤精章草,传世墨迹有章草《急就章》、《公䜩诗》、《七姬志》等。《急就章》,宋克书于洪武丁卯(1387),纸本墨迹,每行字数不一,共149字。纵13.8厘米,横232.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宋克所书急就章,不只一本,现存的就有故宫藏本和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本。就故宫博物院藏本而论,行笔劲健,章法严密,首尾相顾,气势相连。其笔法十分流畅,行、草相杂,变换自然,笔势翩翩,笔意古雅。粗犷的波脚与瘦劲的笔画巧妙结合,相映成趣,确实给人以“结意纯美”之感。较之赵孟頫所临《急就章》更为生动精采,富有感染力,又具有今草的灵性、跌宕的艺术情趣。这是章草发展到宋、元以后而形成的新风格。

  • 邵经邦

    邵经邦

    邵经邦(?-1558),明诗人。字仲德。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授工部主事,进员外郎,因上疏劾张璁、桂萼,谪戍镇海卫,卒。以讲学自任,尝采古今论学语而发明其旨为《宏道录》。其诗情辞兼备。所著诗文集为《宏艺录》,卷首有《艺苑玄机》七十三条,专论作诗之法,指出“诗之教,匪以教为诗也”,对诗歌的格调、意境、气骨较为重视。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二○六。

  • 沈亚夫

    沈亚夫

    沈亚夫,宋人。著《黄帝阴符经注》一卷行于世。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孙岳颁

    孙岳颁

    孙岳颁(1639-1708),明末清初吴县(今江苏苏州) 人。字云韶,号树峰、渔庄。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进 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二十四年充日讲起居注 官,入直南书房。历官右赞善、侍讲、侍读及右、左庶子。 三十四年任国子监祭酒,四十一年擢礼部右侍郎,仍管国 子监事。四十四年至四十七年充《佩文斋书画谱》总裁官。 工诗,精楷书,圣祖与其论古今书法,御制碑版必命其书。 家贫极孝,圣祖特赐其于苏州织造衙门北新局改建府第, 并赐买田银千两。年七十奉旨校勘《二十一史》,卒于任。 著有《墨云堂集》。

  • 宋啬

    宋啬

    宋啬。明代人,号钝椎居士,有《书法纶贯》一卷。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苏泂

    苏泂

    苏泂,字召叟,一作赵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苏颂四世孙。南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起,拜陆游门下。宁宗庆元元年(1195),随其父入蜀。嘉泰二年(1202),陆游奉召修史,泂有赠诗,时在山阴。嘉定元年(1208),省试,旋出游。嘉定二年,归。尝再入建康幕,以荐得官,沉沦下僚,偃蹇以终。平生交游广泛,往来唱和者多当时名士,除陆游外,还有辛弃疾、刘过、周文璞、赵师秀、葛天民等,与姜夔交情尤深。夔去世后,泂作诗悼念,传诵一时。著有《泠然斋集》。现存诗八百五十馀首,今人栾贵明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得六首。泂承陆游师教,努力锤炼,其诗益进。其《金陵杂咏》二百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为“出奇无穷”。其《癸亥岁五月望日……》一诗为民请命,代民立言,谓民为盗贼,乃官府有以致之,民“在在绝粒食”,不得已而为盗贼,今乃“尸诸市”,“恐负天地德”,其识见在同时江湖诗派诸诗人之上。事迹见《宋元学案补遗》卷九八。

  • 松年

    松年

    松年(1837—1906),近代书画家。字小梦,号颐园。蒙古镶红旗人。姓鄂觉特氏。以荫生官汶上、范县知县。绘画工于山水,初师如冠九。罢官后,流寓济南创办枕流画社。绘画美学思想上,强调绘画“多画忠孝节义,暗寓劝惩”,以求“有功于世”。“画山水、花鸟、竹兰,怡情适兴,风雅清高,已属盗名惑世,折人福泽。”反对“坏人败俗”的“秘戏”画。反对脱离形似、妄讲神似的美学观念:“古人莫不追摹造化之巧,何尝不求形似,独取得神乎?”明确主张“下笔神来,其形酷肖”。“总以形全神足为定本。”指出师法古人,究竟有巧拙之分,“吾辈既应法古,尤在于以造化为师。”认为画家的任务,须“随处留心,真境多观”,“涵咏胸次”,“细心体会”绘画对象的“聚精会神处”,“得之于心”,“施之于手”,才能创造出与“凡众不同”的艺术作品。重视画家的审美个性和风格:“吾辈处世,不可一事有我,惟作书画,必须处处有我。我者何?独成一家之谓耳。”并把“造化在手,心运无穷,独创一家”的作品,称为“上品”。认为“书画清高,首重人品”。欣赏“气韵闲雅,无烟火气”,“一片书卷名贵,或有仙风道骨”的“逸品”,将其置于神、妙、能三品之上。以“静穆丰韵”的绘画为其审美理想的代表。强调画家创作时的心境平静:“凡作大画而气势雄浑,愈观愈静,又无烟火、粗暴、丑恶、霸悍之病,皆心气足、精神聚之故耳。”在比较中西画的异同时指出:中国画以“专讲笔墨勾勒,全体以气运成,形态既肖,神自满足”。西洋画以“工细求酷肖,赋色真与天生无异”为特征,批评其“但能明阴阳起伏,则馀无底蕴矣。”著有《颐园论画》。

  • 盛大士

    盛大士

    盛大士(1771-1836),清画家。字子履,号逸云、兰簃外史、兰畦道人。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县)人。嘉庆举人。山阳教谕。诗画俱佳。美学思想上,要求以传统“气韵”美学观衡量绘画,强调绘画艺术在于克服困难,以“笔少画多”、“境显意深”、“险不入怪”、“平不类弱”、“经营惨澹”、“结构自然”,达到“不求工肖,而神致隽逸,落落自喜,令人坐对移晷,倾消尘想”(《溪山卧游录》卷一)的审美心理效果。主张在绘画中表达“理”、“气”、“趣”三者,认为“非是三者,不能入精妙神逸之品”。提出“画有六长:所谓气骨古雅,神韵秀逸,使笔无痕,用墨精彩,布局变化,设色高华是也”(同上)。强调“作画苍莽难,荒率更难,惟荒率乃益见苍莽”。又说:“所谓荒率者,非专以枯澹取胜也。钩勒皴擦,皆随手变化,而不见痕迹,大巧若拙。能到荒率地步,方是画家真本领。”(《溪山卧游录》卷二》)注重画家写生,面向自然:“画家惟眼前好景不可错过,盖旧人稿本,皆是板法。惟自然之景,活泼泼地。故昔人登山临水,每于皮袋中置描笔在内。”(同上)反映其追求超越古代传统、师法自然的美学观。著有《蕴愫阁集》、《淮上倡酬集》和《溪山卧游录》、《笔史》。

  • 孙绍远

    孙绍远

    孙绍远,字稽仲,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淳熙七年,知兴化军(《弘治兴化府志》卷二)。十三年,入广南西路为官。次年,择前贤题画诗,编成一集,分二十六门,为八卷,取其有声画、无声诗之意,名曰《声画集》,有《四库全书》本。是书所采前人诗集,多有散佚者,可资辑佚。又有《大衍方》十二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三)、《谷桥愚稿》十卷(《宋史·艺文志》),均佚。《全宋诗》卷二五一八录其诗一首。文收入《全宋文》卷五八二五。事迹见《声画集》自序。

  • 孙鑛

    孙鑛

    孙鑛[kuàng](1543-1613),明代诗文作家、大臣、学者。字文融,号月峰、湖上散人。余姚(今属浙江)人。万历二年(1574)会试第一,殿试成二甲第四名进士。除兵部主事,改礼部、吏部。累迁至兵部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进右都御史,代顾养谦经略朝鲜。后革职听勘。再起官至南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人称其“手持书卷,坐大司马堂”。被劾,乞归。早年为张居正所抑,然却少有怨望,曾称张居正为“宰相中射雕手”。孙鑛无嗣,曾自嘲云:“释迦不以罗睺传,仲尼不以伯鱼传。”他的诗宗唐音,色泽高华,如《远览楼》:“壮邑城双峙,奔流江九回。閈闳接地起,舸舰逐潮来。爽气三秋胜,雄观百里开。可怜枯旱后,田野半蒿莱。”但创新不足,时露模拟痕迹。他能文,尤善时文,当时颇有名声,但缺乏文学色彩。他选辑有《今文选》12卷,选自罗玘至李维桢31人的作品,以李梦阳为宗。他所著的《孙月峰评经》16卷,实是以评阅时文方式标举经典的字句之法。他还著有《书画跋跋》3卷、续3卷。所以取名《书画跋跋》,是因为王世贞先有书画跋,孙鑛又跋其所跋,故重文见义,犹非非国语、反反离骚例也。著有《月峰先生集》12卷。

  • 史尧弼

    史尧弼

    史尧弼(公元1118年-1157年后不久)字唐英,世称莲峰先生,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绍兴二年,为眉州解试第二,时年方十四。赴科举试不第,十一年遵从亲命,束书东游。至潭州,以古乐府、《洪范》等诗文贽见张浚,张浚称赏其诗文类东坡,命其子张栻与游。十九年返蜀。二十七年,与弟史尧夫同科登第。三十一年,金兵渡淮至长江,张浚复起,尧弼谓浚用兵必败绩,已而果然,人以为知言。大约卒于绍兴末、乾道初(省斋于乾道二年为其文集撰序,时已卒),年仅四十馀岁。尧弼天才早慧,《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文有苏轼遗风,诗纵横排宕,摆脱恒蹊;其论策诸篇,明白晓畅,澜翻不穷,亦有不可羁勒之气,虽享寿不永,亦不失为才士(卷一六一)。其现存文章以策问、论说为多,如《冗官策》、《王导谢安兼统内外策》、《三国六朝都建康攻守人物谋议如何策》、《洪范论》等篇,确实具有《四库总目》所言特点。所著诗文于其殁后编次为《莲峰集》三十卷,后又于嘉定间重刻,任清全为作序。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诗文,重编为十卷。《全宋诗》卷二三四○至二三四一录其诗二卷。《全宋文》卷四八二六至四八三三收其文八卷。事迹见《兄伯振墓志铭》(《莲峰集》卷一○)、省斋、任清全《莲峰集序》(《莲峰集》卷首)、《浩然斋雅谈》卷中、《宋元学案补遗》卷五○。

  • 史简

    史简

    史简,字文令,清代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编有《鄱阳五家集》十五卷,其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

  • 邵浩

    邵浩

    邵浩,字叔义,金华(今属浙江)人。绍兴二十八年,入太学。隆兴元年进士及第。淳熙间,历知江山县(《弘治衢州府志》卷八),主管江南西路宣抚司机宜文字。尝从朱熹请益,熹有《答邵叔义》四书。尝编《坡门酬唱集》二十三卷,辑苏轼兄弟及门下六君子唱和之诗,绍熙元年自为序,今存宋原刻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二四六六录其诗二首。文收入《全宋文》卷六二一二。事迹见《坡门酬唱集》自序。

  • 舒岳祥

    舒岳祥

    舒岳祥(1219年-1298年),南宋学者。字舜侯,一字景薛,又字东野。读书阆风台,称阆风先生。台州府宁海县人。少时有文名,为乡间士人所追随,吴子良称其文才不亚于贾谊、李贺等人。登宝祐四年进士第。历任定海令、考校国子生校补,仕至承直郎。入元后,隐居不仕。 其有《荪墅稿》等,但已佚。其诗文仅存于《阆风集》,收录《嘉业堂丛书》。 宋舒岳祥《阆风集》附录《舒阆风先生行状》:“公讳岳祥,字舜侯,以旧字景嶭行。台宁海阆风里人也。故称阆风先生云。……其初实由复堂发之,自蒙而下至公七世为大宗,公生而气豪骨老,童时出语辄惊人,落笔不肯随人。后踔厉风发,士林老宿,莫不屈辈行与之交。拙斋少从其宗人文靖公璘学得象山大意,微以语公辄悟。是时国家方表章建安朱氏学,公稍长,闻其说于耆老大儒,作原性诸文,实能会朱陆深微之论。弱冠识筼窗先生陈公,公以语荆溪先生,吴公见其文奇之,比之贾谊、终军。……吴公初待公以文字馆选疑未娴为吏,每试以民事,移椟日纷下条分件剖,辞采烂然,益奇之,乃知公材可大用,不第中文字官选也。旋摄令定海,未几,丁复堂忧,服阕,注监广德赡军酒库,未上,有赵公时橐乡人也,守霅以檄公摄其州掌书记,遇度庙登极,例有犒军钱,时朝廷方废十七界会子,而以关子与十八界会子并行。民间讹言十八界亦废,军人必欲得关子而后谢,突入府廷噪府军时未有见关,倚公辨集立论遏军人,公立杖主计吏以便宜立具见关,晓以一言,皆诺而退。已而阴察倡乱者,诛之若无事。赵公将闻于朝,辟为真,公谢止之。盖不欲以麄材见目于人,而自是益务敛藏。 “会匊坡赵公与訔尹京,公素相知,以江涨税官辟入府幕,将面荐之上,而故相叶信公时在西府,亦以文字官荐之,被旨考校国子声补试,旦夕且除职事官。……会故人山泉陈公蒙,总饷金陵,以黄州分司大军仓辟入总幕。……复遇故人于山鲍侍郎度除沿海制阃以五乡酒官,辟入制阃。已而于山罢去,继者皆愿留公。而公益自厌将归,遂其初志。……公之文其于南北者,今皆刊本。凡作于丙子以前者有《荪墅稿》四十卷、《史述》十八卷、《汉砭》四卷、《补史》一卷、《家录》三卷;若《避地稿》、《篆畦稿》、《蝶轩稿》、《梧竹里稿》、《三史纂言》、《谈丛》、《丛续》、《丛残》、《丛传》、《丛肆》、《昔游录》、《深夜图说》总二百二十卷,皆丙子以后所作也! ……公卒时年八十,无疾病,对客谈笑,吟诗作字,日不废略,不见有老人衰惫意。……越二日而卒。沐浴隐几,略无俗言,门人以故事,士有易名私谥公文清先生,公生于宋嘉定己卯十一月二十七日。其卒以大德戊戌六月十九日。” 元佚名《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第四甲》:“舒岳祥,第一百十七人,字东野。第诜三,年二十一。外氏王。治赋,一举。娶王氏。曾祖伦,祖枟,父纯。本贯台州宁海县新宁乡,祖为户。” 《弘治赤城新志》卷九《人物一》:“舒岳祥,字舜侯,一字景薛,宁海人。宝祐四年进士。官终承直郎。年二十六时以文见吴荆溪,荆溪称其异禀灵,识如汉贾谊终军,唐李观、李贺,本朝王令、邢居实辈,后果以文学名。奉化戴表元在元大德间为东南大家,其学得于岳祥者为多。多所著,有《史述》、《汉砭》、《补史》、《家录》、《荪墅稿》、《避地稿》、《篆畦稿》、《蝶轩稿》、《梧竹里稿》、《三史纂言》、《谈丛》、《丛续》、《丛残》、《丛传》、《丛肆》、《昔游录》、《深衣图说》凡二百二十卷,学者称为阆风先生。” 《弘治赤城新志》卷九《人物一·进士》:“宝祐四年文天祥榜:舒岳祥,宁海人。字东野,父纯新,宁乡人,四甲一百十七名。”《光绪宁海县志》卷九《选举表》:“宝祐四年戊辰:舒岳祥。”

  • 史仲彬

    史仲彬

    史仲彬(1366—1427年)字文质,号清远,盛泽黄家溪(今黄家溪、史家浜一带)人。其少时行侠好义,以“力田拓殖为业”,曾任税长,“人多德之”,后受诬陷死于狱中。在盛泽,流传着一个建文帝四顾黄家溪的故事。明初的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被叔父朱棣赶下台后下落不明,是历史上的一大悬案。关于建文帝的去向说法很多,其中就有避难黄家溪一说。明万历年间,有一本据说是史仲彬所著的《致身录》流传,内容讲述建文帝在南京陷落之后,剃发扮作僧人逃出宫中,在神乐观遇到了翰林院侍书史仲彬,于是跟随史仲彬到了他的家乡盛泽黄家溪,躲避在史家的清远轩里,直到当年8月才离开;之后,建文帝在逃亡途中又三次到过黄家溪史家。史仲彬临终时将所著《致身录》交付其子史晟保存,以待后世知其君臣之艰苦。宣德九年,建文帝第四次到史家,史晟以《致身录》呈建文帝,帝阅后呜咽流涕,说:“彬不愧斯语矣。”《致身录》之说历来争议极大。据史仲彬《行状》及吴宽所撰《墓表》所载,他未曾入仕,故而《致身录》为“伪撰”。秋凡先生也在《史仲彬致身录辩》中坚称《致身录》不可信。“蛰龙”暗指建文帝;“玉墀”为玉的台阶,指朝廷。

  • 硕法师

    硕法师

    硕法师,唐代僧。生卒年不详。擅长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著有中论疏十二卷、三论游意义等。日本平安时代之三论学僧安澄(763~814)所作中论疏记等,数度引用师之见解。据日本典籍记载,师为吉藏之弟子,然未见于僧传。今据上记资料,并综观其思想、学说,考证师或系唐代住于清禅寺之慧赜法师(580~636)。据续高僧传卷三记载,慧赜系荆州江陵人,俗姓李。自幼聪慧异常,十二岁任大法席主。隋代开皇(581~600)年中住于江陵寺,唐代时移住清禅寺。于贞观十年示寂,世寿五十七。著有般若灯论等。

  • 沈初

    沈初

    沈初(1729—1799),清仁宗时军机大臣。字景初,号云椒,浙江平湖(今属浙江)人。乾隆二年(1737),赐进士第二人,授编修,散馆一等,入直懋勤殿。旋充日讲起居注官,擢侍讲。三十六年,入直上书房,提督河南学政。未赴任,丁祖母承重忧。服阕,仍直南书房。累迁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充《四库全书》副总裁,提督福建学政。丁本生父忧,服阕,授兵部右侍郎,仍直南书房。充《三通》馆副总裁,会试副考官。五十年,补兵部右侍郎,仍直南书房。提督顺天学政。次年,调江苏学政。后还京,仍直南书房,充经筵讲官,署礼部左侍郎,充殿试读卷官,调吏部右侍郎。充《万寿盛典》总裁。五十六年,命续编《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两书。并随同校勘蒋衡所进手书《十三经》刻石列于太学。次年,提督江西学政。转吏部左侍郎。嘉庆元年(1796),擢都察院左都御史,命在军机处行走。寻迁兵部尚书,转吏部尚书。调户部尚书,仍兼吏部尚书。充顺天乡试正考官。四年,以年老退出军机处,充《实录》副总裁。卒谥“文恪”。著有《兰韵堂集》。

  • 随巢子

    随巢子

    随巢子,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随县(今湖北随州)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弟子。《汉书·艺文志》注:“墨翟弟子。”《隋书·经籍志》注:“巢,似墨翟弟子。”一说随巢为氏,一说随为氏,巢为名。墨子尚俭,随巢子传其学(《太史公自序》正义引韦昭说)。著书六篇,《汉书·艺文志》著录,已佚。

  • 沈枢

    沈枢

    沈枢,字持要(一作持孝、持正),号宜休老人。宋湖州德清(今属浙江)人,一说湖州安吉(今浙江安吉东北)人。绍兴十五年进士,调彭泽县丞。二十九年,以监察御史行比部员外郎。三十一年,提点福建路刑狱,除考功郎中。隆兴二年,为江南东路转运副使(《景定建康志》卷二六)。乾道六年,移福建路。淳熙二年,坐事降三官,筠州居住。后起知温州,历鄂州、广德军。十六年,知潭州任上放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五三)。绍熙四年,为度支郎中(同上书选举二二之一二)。迁湖南安抚使,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卒年八十二。著有《宜林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七),已佚,著有《通鉴总类》。《全宋诗》卷二○六○录其诗一首。《全宋文》卷四六七四收有其文。事迹见《嘉泰吴兴志》卷一七、《淳熙三山志》卷二五、《同治湖州府志》卷七一。

  • 施发

    施发

    施发(1190~?),南宋医家。字政卿。永嘉(治今浙江温州)人。其寓室名“桂堂”,或称“施桂堂”。素喜医,习儒之余攻医学。曾参阅《灵枢》、《素问》、《太素》、《甲乙经》、《难经》及诸家方书脉书,将常用有验者分门纂类,撰成《察病指南》三卷(1241年)。论述脉象,附以图像,并有听声、察色、考味等诊法,为现存较早之诊断学专著,对中医诊断学有贡献。又以王硕《易简方》失之过简,不辨虚实寒热,遂作续编,成《续易简方论》六卷(1243年)。又著有《本草辨异》,今佚。

  • 苏珥

    苏珥

    苏珥(1699-1767),字瑞一,号古侪,晚号睡逸居士,广东顺德北滘碧江人。“惠门八子”之一。乾隆初年举人。文章长于序记,诗则别有情趣,兼工书法,惠士奇称之为“南海明珠”。乾隆三年(17 38)中举,是当时岭南有名的学者和书法家,是人所皆知的“惠门四俊”之一。他从不热中功名,官府几次相召,他都推辞不出,隐居家乡,埋头读书写字,教学著述终老。写成《宏简录辨定》、《笔山堂类书》、《安舟杂钞》等著作,对古籍整理研究作出一定的贡献。他的书法也闻名于时,草书尤其出色,亦擅榜书,书风简朴旷达, 深受书法界珍爱。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谈到广东书家时,首先举出苏珥,他的文与书可称双绝,见重于时,行草体态出献之,疏拓秀媚,给人超逸高旷之感。

  • 沈宗骞

    沈宗骞

    沈宗骞,清代画家,鉴赏家。生卒年不详。初名瓘,字熙运,号芥舟,又号研湾老圃。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活动于乾隆、嘉庆年间(约1736——1820),其美学思想认为,艺术是抒发人类审美情性的工具。绘画是“陶淑心性之具”,“不仅玩物适情已也。”“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主张艺术家应以修养情性为本,强调艺术品的永恒魅力在于质实:“笔墨之道,本乎性情,凡所以涵养性情者则存之。”“凡事物之能垂久远者,必不徒尚华美之观,而要有切实之体。”“华之外观者,博浮誉于一时;质之中藏者,得赏音于千古。”(《芥舟学画编·自序》)其山水美学,注重“形神俱得,意致流动”(《山水论·穷源》)的审美理想,提出画山水不仅通过“位置剪裁,斟酌尽善”,把对象理想化,在表达意境上要恰如其分:“真境且无有若是其恰好者”(《山水论·会意》)指出审美奥秘在于传达出自然的神韵:“凡物得天地之气以成者,莫不各有其神。欲以笔墨肖之,当不惟其形,惟其神也。”(《山水论·作法》)特别提倡山水画家必须表现主观的审美气质和胸襟:“盖笔墨本是写人之胸襟。胸襟既开阔,则立意自无凡近,试思古人传者,皆是何等人品学问?……(《山水论·会意》)又说:“古人之奇,有笔奇,有趣奇,有格奇。皆本其人之性情胸臆,而非学之可致也。”(《山水论·神韵》)赞同董其昌关于画分南北宗的美学思想,且从重南轻北出发,认为“第气象之闲雅流润,合中正平和之道者,南宗尚矣。故稽之前代,可入神品者,大率产之大江以南。”(《山水论·宗派》)其人物画美学观,也以传神为审美标准。认为“形或小失,犹之可也。若神有少乖,则竟非其人矣。然所以为神之故,则又不离乎形。”指出“形得而神自来矣”(《传神总论》)。形神统一观,在于由形见神,故形式美也应具有审美鉴赏的相对独立性,在重视画家主观修养的同时,还重视画家的意匠经营和笔墨技巧。曾指出肖像画要注意轻重、出入、浓淡之间的“用意斟酌”(《传神论·约形》);既要通晓人物部位结构以至动态静姿之异,又须留心“落墨用笔之道”“须要识笔笔相生,物物相需道理”(《传神论·人物琐论》)。著有《芥舟学画编》四卷。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