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尧弼

- 姓名:史尧弼
- 别名:字唐英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眉州(今四川眉山)人
- 出生日期:公元1118年
- 逝世日期:1157年后不久
- 民族族群:
史尧弼(公元1118年-1157年后不久)字唐英,世称莲峰先生,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绍兴二年,为眉州解试第二,时年方十四。赴科举试不第,十一年遵从亲命,束书东游。至潭州,以古乐府、《洪范》等诗文贽见张浚,张浚称赏其诗文类东坡,命其子张栻与游。十九年返蜀。二十七年,与弟史尧夫同科登第。三十一年,金兵渡淮至长江,张浚复起,尧弼谓浚用兵必败绩,已而果然,人以为知言。大约卒于绍兴末、乾道初(省斋于乾道二年为其文集撰序,时已卒),年仅四十馀岁。尧弼天才早慧,《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文有苏轼遗风,诗纵横排宕,摆脱恒蹊;其论策诸篇,明白晓畅,澜翻不穷,亦有不可羁勒之气,虽享寿不永,亦不失为才士(卷一六一)。其现存文章以策问、论说为多,如《冗官策》、《王导谢安兼统内外策》、《三国六朝都建康攻守人物谋议如何策》、《洪范论》等篇,确实具有《四库总目》所言特点。所著诗文于其殁后编次为《莲峰集》三十卷,后又于嘉定间重刻,任清全为作序。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诗文,重编为十卷。《全宋诗》卷二三四○至二三四一录其诗二卷。《全宋文》卷四八二六至四八三三收其文八卷。事迹见《兄伯振墓志铭》(《莲峰集》卷一○)、省斋、任清全《莲峰集序》(《莲峰集》卷首)、《浩然斋雅谈》卷中、《宋元学案补遗》卷五○。
史尧弼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直斋书录解题
目录著作。陈振孙撰。宋、元有刻本和抄本行世,到清初56卷之全本已不可见,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重编为22卷,刻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中。乾隆四十一年(1776)至四十三年(1778),卢文弨据秀水朱氏曝书亭抄本、元抄残本、《文献通考·经籍考》等加以校订,辑成《(新订)直斋书录解题》56卷,现存上海图书馆,缺8—16卷。今人徐小蛮、顾美华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为底本,参考元抄残本、卢校本和《文献通考·经籍考》,校点标注,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陈振孙,字伯玉,号直斋,宋代浙江安吉人,嘉定末年任江西南城县官,理宗宝庆、绍定年间做兴化军通判(在福建莆田)。端平三年(1236)以朝散大夫知台州。嘉熙元年(1237)改知嘉兴府。后任临安国子监司业,历官某部侍郎、宝章阁待制。淳祐九年(1249)致仕,赠光禄大夫。官福建莆田时,曾传抄当地郑樵诸家的藏书,得5万余卷,仿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体例撰成本书。收书共3039种,每书著录其卷数和著者姓名,并写成提要,评论得失。考证较详。分类排列,虽未标出经、史、子、集四部之名,实则按四部序列。前10类属经部,次16类属史部,再次20类属子部,后7类属集部,共53类。本书与晃公武的《郡斋读书志》,被后人誉为宋代私家目录的双璧。由于著录丰富,其中不少书籍早已失传,本书是考查宋以前古籍的依据,所以《四库全书总目》说:“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核其异同,亦考证之所必资,不可废也。”这个评价是极其公允的。
曹氏伤寒金匮发微合刊
曹颖甫编著,全书约32万字。该书原为二编,其中《伤寒发微》成书于1930年,1931年印行;《金匮发微》著于1928年,因故散佚,1931年重加编注,1936年印行于世。1956年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将二书合刊出版。合刊本卷首附门人秦伯未序及蒋维乔先生撰曹颖甫先生传。《伤寒发微》部分注起于太阳病篇,止于痉湿暍病篇,并附丁仲英、沈石顽序及自序。《金匮发微》注始于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止于妇人杂病篇,附陆渊雷、许半龙、章次公序。该书乃著者将仲景之书为之实验发挥后而加之详注。有如下特点:①本书为著者数十年临证经验之总结,一字一句都出自心得,与一般汇集前人注释不同;②本书融会仲景全书,本仲景著书之精神,详细分析,不标新立异,亦不泥于一家之偏见;③书中注释各条,不但解析病理,且博引著者多年治验。以为佐证,俾读者知所运用,与徒托空言而无实践者不同;④著者认为内脏解剖当以西说为标准,不应坚执旧说,因此注中间采西说,以阐释中医学理。
太上说利益蚕王妙经
灵宝天尊说蚕娥是玄名真人化身,劝人信敬、精养,以求富贵。
山西票商成败记
清李宏龄撰。是书与《同舟忠告》应为姊妹作。《同舟忠告》曾载有作者在清末时,在京联合祁县太谷平遥三邦票号,并以三邦票号名义,倡议各票号集股创办三晋汇业银行,以保晋人之利益,但后由于种种原因,合组银行事未成,宏龄视此事为票号失败的重要原因,故取是名,内容皆为采往票号之信件,对研究山西清末票号商业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有①民国六年(1917)石印本。②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点校本。
四书或问
朱熹著。此书是就《四书章句集注》经注中容易产生疑义之点,以设问作答形式说明论点,故称。共三十九卷(《四库全书》本),其中《大学或问》二卷、《中庸或问》三卷、《论语或问》二十卷、《孟子或问》十四卷。另有三十八卷本,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其《中庸或问》为二卷。该书特色在于以“或问”形式进一步阐发了《四书章句集注》所提出的诸多理论问题,所论述的义理较《集注》为详,但亦有与之不相应之处,这反映了朱熹的思想当时尚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因而对研究朱熹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书并非成于一时,《中庸或问》原附于《中庸章句》之末,《论语或问》、《孟子或问》原来则各自成书,因朱熹倾力于《集注》而无暇重编《或问》,不愿出版示人。大抵始于南宋末年,坊贾刊刻合为一书。有《四库全书》本和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本传世。
八识规矩颂注
八识规矩颂注,一卷,清行舟注,嘉合前目题虚舟禅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