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世友
世友,古印度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论师,与法救、妙音、觉天合称有部“四大论师”。约1、2世纪音译“婆须蜜多”、“筏苏蜜多罗”、“和须蜜多”等,亦名“天友”等。印度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理论家。北印度犍陀罗国人,据《出三藏记集》卷一二,出生在迦多衍尼子之后,胁尊者之前,是说一切有部的领袖之一。迦腻色迦王在迦湿弥罗举行第四结集时,曾以他为五百比丘的上首,由他主持结集了《大毗婆沙论》。据《大唐西域记》卷三等记载,曾在贵霜迦腻色伽王召集佛教第四次结集时为上座,在迦湿弥罗主持编著《阿毗达磨大毗婆娑论》,总结说一切有部的教义理论。主张“三世实有”“法本恒有”。对于三世的划分,认为是由于时间的不同,遂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区别。著有《异部宗轮论》、《五事论》、《问论》、《婆须蜜所集论》等。中间二书编入玄奘所译《品类足论》之中。
-
萨囊·彻辰
萨囊·彻辰。蒙古族政治家,学者。名萨囊,号彻辰,尊称洪台吉。鄂尔多斯(今属内蒙古)人。系成吉思汗第二十三世孙。十一岁时即以祖荫袭“彻辰·洪台吉”的称号。十七岁时成为西部三十部要员,“位列大臣之职,任以政事,大加宠眷”(《蒙古源流笔记》卷八)。多次参加当时蒙古地区的重大事件。鄂尔多斯蒙古部臣服满族统治者后,被迫退出政治舞台,回到家乡埋头于著述。他一生经历了蒙古封建割据战争和满族统治者吞并蒙古地区的沦桑变化。政治上主张维护成吉思汗氏族汗权的正统地位,希望图借汗族的力量抑制封建割据战争,抵御满族统治者的入侵,实现蒙古的团结统一。哲学上以“喇嘛佛教为纲,以各汗统之世系为纬”,把蒙古族固有的“天汗合一”的天命论思想同喇嘛教轮回转世和化身说相结合,将“天、佛、汗”三者合而为一。认为历史上的蒙古诸汗与喇嘛教的诸佛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认为成吉思汗是“天神”的后裔。在《蒙古源流》一书中他沿袭了喇嘛教的宇宙生成观,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空”,一切生灵都是由“因缘而成的”。还进一步阐述了宇宙生成的顺序:空——风坛——水坛——土坛——外象包罗者。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逐步形成的,而这种运动变化的产生是由于“十方风起,相互撞击”,不间断地相互作用的结果。指出这种变化是有阶段的变化:“风”的相互撞击产生“云”,云层又开始“降澍大雨”而渐渐形成“底海”,又形成金粉似的尘埃,再慢慢成了乳油状的东西,从此世界就形成了。这一思想不但看到宇宙是一个有阶段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且初步猜测到矛盾相互转化的原因。主要著作为《蒙古源流》,成书于清康熙元年(1662),后收入《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
-
沈梦麟
沈梦麟,元代诗文家。字原昭。归安(浙江吴兴)人。精通《易经》,后至元五年(1339)中乡试,授婺源州学正,迁武康县令。至正年间兵乱四起,他便解职回归归安的花溪故里。刘基常到花溪看望沈梦麟,并赠诗说:“杜陵老去诗千百,陶令归来酒一尊。”明初曾以贤良征召他入朝,他称病不复试。他3次应聘主持闽浙乡试的考试,两次充任会试同考官,明太祖朱元璋待之以礼,并当面称他为“老试官”。他去世时,年已93岁。所著有《花溪集》3卷,由于传本相当少见,顾嗣立辑《元诗选》时未收入他的诗篇。他一生的主要时间都是归隐于乡里,著述相当丰富。由于他死后其家罹祸,子孙谪戍北边,文稿也因之散佚。沈梦麟与赵孟頫同乡,而且是姻亲。他的诗风受到赵孟頫的影响。他的诗以七言律诗最为工稳得体,被时人称为“沈八句”。他的年寿颇高,又亲身经历了元明易代的巨大社会变迁,但他的诗文却比较淡泊。
-
孙廷铨
孙廷铨(1613年~1674年),清圣祖时秘书院大学士。初名廷铉,字枚先,又字道相,号沚亭,山东益都(今属山东)人。明崇祯进士,任永平推官。顺治元年(1644),授天津推官。二年,以巡抚雷兴荐,擢吏部主事,历郎中,累迁左通政。十年,擢户部侍郎。因事获罪罚俸,告归。还朝,改兵部尚书。十三年,调户部尚书。以岁会无总录,无以调剂盈绌之宜,殚心综核,钱谷旧隶诸部者,各还所司,条贯晰然。岁会之成自此始。十四年,上疏请招民垦辟山东、河南荒田,其已熟者,请治赋额,无使隐漏,为世祖采纳。十五年,调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十六年加少保,疏请复学道升补旧制。因吏部量才授官有秕,被劾,夺加衔,罚俸。十七年,上疏言新任边疆员官,应试署二年,乃予实授,以免“莅事未久,辄移内地”之弊。又言司道不宜轻易变动,即使降革,亦应留驻。数疏皆为世祖纳。康熙二年(1663),擢秘书院大学士。奉职勤慎,终岁未尝休沐。逾年,以父母年老,解职归养。闭门不与外事。卒谥“文定”。
-
沈奕琛
沈奕琛,字石友,号寄庵。高邮人。明崇祯九年举人。为文敏丽,书法工妙。与弟奕玮有“沈氏双珠”之称。清顺治中升广平府知府,著有《湖舫诗》。
-
施士洁
施士洁(1856—1922),字应嘉,一字芸况,号沄舫,晚号耐公。台湾安平(今属台南)人,原籍福建晋江西岑(今属石狮)。诗人施琼芳之子。弱冠补博士弟子员,县、府、院三试皆第一。光绪元年(1875)举人。次年联捷成进士,授内阁中书,旋弃官归台。掌教彰化白沙书院、台南崇文书院,入许南英所创崇正社为社友,日相唱和。十二年,应台湾道兼学政唐景崧之请,掌教海东书院,“于制艺试帖外倡为诗古文词之学”(汪春源《窥园留草·序》)。许南英、丘逢甲、汪春源等先后肄业海东书院,与施士洁为师友,十九年,又入唐景崧所设台北牡丹诗社,与林鹤年等为社友。甲午中日战争时,与许南英等招募义勇,组团练抗日,反对割台。事败内渡归晋江故里。后居泉州、厦门,经营商业。宣统三年(1911)出任同安马巷厅厅长。1913年,参与林尔嘉、林景仁所创厦门菽庄吟社,与许南英、汪春源等重会于厦门。1917年入福建修志局。卒于鼓浪屿。其早年诗作“意态悠闲,语多淡雅”(廖雪兰《台湾诗史》)。甲午战后,痛愤清廷割台,记咏军民抗日,恸哭国土沦丧,慷慨沉郁。内渡以后,多思乡之作。连横尝称:“光绪以来,台湾诗界群推施云舫、丘仙根(逢甲),二公各成家数”(《台湾诗乘)。著有《后苏龛合集》一七卷(含《诗抄》一三卷,《词草》一卷,《文稿》三卷),刻入《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生平事迹见《台南市志·人物志》,黄典权《乙未前后人物传》及《后苏龛合集·弁言》,施士洁《窥园留草·序》(见许南英《窥园留草》)。
-
神泰
神泰,唐法相宗僧。籍贯不详。与普光、法宝并称“俱舍三大家”。初住蒲州普救寺。唐贞观十九年(645),玄奘译经于京师弘福寺时,与灵润等十一人共列译场,任“证义”之职。显庆二年(657),敕命为西明寺寺主。翌年四月召佛道七人于合璧宫对论,师立九断知义,破道士之说。其后又住蒲州栖严寺、大慈恩寺。其年寿不详。著作有《俱舍论疏》二十卷、《因明正理门论述记》(今存残本)、《摄大乘论疏》十卷、《掌珍论疏》二卷、《观所缘缘论疏》一卷、《道品章》一卷、《大乘四善根章》一卷、《十二缘起章》一卷。其中,《俱舍论疏》与普光、法宝之疏,共称“俱舍三大疏”,惜现已不全,仅存卷一、卷二、卷四至卷七及卷十七等七卷。
-
孙觌
孙觌[dí](1081~1169),字仲益,号鸿庆居士,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大观三年进士,政和四年,又中词科(《重修毗陵志》卷一一),为秘书省校书郎。宣和末,蔡攸荐为侍御史。金人围汴梁,李纲罢御营使,太学生伏阙上书请留李纲,孙觌劾纲要君,以言不实责知和州。李纲去国,复召为御史,试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专附和议。汴京攻破,为钦宗草降表,曲意谄媚金军。建炎初,以草降表事贬峡州,再谪岭外。二年,起知平江府。黄潜善等举荐之,复掌诰命,试给事中、吏部侍郎,权直学士院。绍兴元年,知临安府。二年,以盗取官钱除名,编管象州。四年,放还,居太湖二十馀年,致仕。孝宗时,受命编蔡京、王黼事实,奏上史馆。乾道五年卒,年八十九(周必大《鸿庆居士集序》、《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孙觌为人依违无操守,但博学工文辞,尤长于四六文,与汪藻、洪迈、周必大声名相埒。周必大称其“笔势翩翩,高出流辈”,制诰章表“明辨骏发,每一篇出,世争传诵”(《鸿庆居士集序》);《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其“名章隽句,晚而愈精”(卷一五七)。像《代高丽谢赐燕乐表》、《求退表》、《答子章启》、《谢复官启》等篇,都以用事切当,语意精工,而脍炙人口(《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墨庄漫录》卷四、《云庄四六馀话》)。其诗歌清峻秀丽,但境界不能开拓(《石洲诗话》卷四)。清人评其《崇仁县》诗“起极雄壮,收极悲凉,总由用笔变换,故而姿态横生”;称《三山寺》诗“古淡自如”;《龙隐岩》诗“精悍遒紧,无绽可寻”(均见《历代诗发》卷二六)。孙觌文集历来有多种版本传世:一为《鸿庆居士集》四十二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于南宋庆元间由其子孙介宗刊刻流行,有周必大序,今存《四库全书》本、《常州先哲遗书》本、振绮堂抄本等;一为《孙尚书大全文集》五十七卷(《读书附志》卷下),今存宋刻残本;一为《南兰陵孙尚书大全集》七十卷,今存明抄本、清顺治九年抄本等。南宋庆元间孙觌门人李祖尧尝辑其书简,编为《孙尚书内简尺牍》十卷,今存宋刊本残卷、元刊本、明嘉靖刊本、《常州先哲遗书》本。《全宋诗》卷一四八一至一四八九录其诗九卷。《全宋文》卷三四一八至三五○○收其文八十三卷。事迹见周必大《鸿庆居士集序》(《周文忠公集》卷五二)、《乾道临安志》卷三、《咸淳临安志》卷四七,《宋诗纪事》卷三八。
-
孙默
孙默,清诗人。字无言,号桴庵,又号黄岳山人。安徽休宁籍,客寓江苏扬州,终身布衣。性好结交四方文友,尚名义而鄙荣利。事迹见汪懋麟撰《孙处士墓志铭》。有诗作《留松阁集》行世。词亦有集,今不传。而其辑刊之留松阁版《国朝名家诗馀》,规模宏伟,为现存清代最早之词总集。此书康熙三年(1664)刻邹祇谟《丽农词》、彭孙通《延露词》、王士禛《衍波词》,名《三家诗馀》;康熙六年续刻曹尔堪《南溪词》、王士禄《炊闻词》、尤侗《百未词》;康熙七年续刻陈世祥《含影词》、陈维崧《乌丝词》、董以宁《蓉渡词》、董俞《玉凫词》;康熙十六年又刻吴伟业《梅村词》、梁清标《棠村词》、龚鼎孳《香严词》、宋琬《二乡亭词》、黄永《溪南词》、陆求可《月湄词》;合称《十六家诗馀》。外加程康庄《衍虞词》,共计十七家四十卷。另本附孙金砺辑《红桥唱和第一集》、《广陵唱和词》各一卷。全书自康熙三年至十六年陆续刊行,藏书家收存多寡不一,著录不同,故有名《四家诗馀》、《六家诗馀》、《十六家诗馀》等。
-
锁绿山人
锁绿山人。清代人,真实姓名事迹及生卒年月均不详。
-
沈有容
沈有容(1557~1627),明后期将领。字士弘,宣城(今属安徽省)人。举万历七年(1579年)武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用为昌平千总。后从李成梁多次立功,迁都司佥书,守浮屠谷。二十年从宋应昌援朝抗日,回师乞归。二十五年,福建巡抚金学曾起守浯屿、铜山。二十九年,击败入犯之倭寇。先后任浙江都司、浙江游击,任天津、温州,处州参将,后罢归。泰昌元年(1620年)任山东副总兵,驻登州。天启元年(1621年),擢都督佥事,充总兵官。二年广宁被后金攻克,派数十艘船只接回辽民数万人。四年(1624年),以老乞归,卒。赠都督同知。
在沈有容一生四十余载的军旅生涯中,有数十年是镇守在福建沿海。正是在这期间,他曾率军三次进入台湾、澎湖列岛,歼倭寇,驱荷兰入侵者,成功地保卫了台湾。
第一次是在万历三十年(1602)冬,倭寇侵占东番(台湾),四处残害我福建商民与高山族同胞。沈有容冒台风之险,率21艘战舰拼死渡海,前往东番,全歼了这股倭寇,使福建商民与高山族同胞重见天日。
第二次是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荷兰东印度公司韦麻郎等拥三艘巨舰,趁明军换防之际,占领了马公岛(澎湖岛)。他们以互市为名,企图向葡萄牙占领澳门一样永远占领澎湖列岛。沈有容在福建八闽军心思遁的危殆情势下,经过严密部署,不顾自身安危,单舟驰往荷兰舰船,指陈利害,严正晓谕,不费一枪一弹便迫使韦麻郎退兵。韦麻郎临去之时,请画师为其画像,以示尊敬。
第三次是在万历四十五年(1617),日本幕府将军德川家康,命令长崎代官村山等安占领台湾,沈有容先以威名制服明石道友一军,然后率水师在东沙岛(白犬岛)合璧围困,采取以倭制倭的办法,迫使在该岛顽抗的倭寇弃械投降。沈有容三次保卫台湾,其功于国于台,殊非浅显。
-
商羯罗主
商羯罗主,音译“商羯罗塞缚弥”。印度新因明论师。古代印度哲学家陈那的弟子。“商羯罗”的意义是“骨琐”,即人的骨架。“塞缚弥”即“主”。据《因明大疏》说,世人称婆罗门教的主神湿婆(大自在天)为“骨琐天”。商羯罗主的父母起先由于不生育,求拜于“骨琐天”,因生,遂取名为“骨琐主”,此即以天为主之意,世人亦称“天主”。继承和发扬了陈那前期的因明思想,致力于立(论证)、破(反驳)的方法和过失论的研究,代表作为《入正理论》(即《因明入正理论》)。商羯罗主所述虽基本上未超越陈那因明论的范围,但也不乏独特性的贡献,如陈那的过失论原来只讲五种似宗,商羯罗主则讲九种似宗。《入正理论》较《正理门论》易于理解,故被视为研习《正理门论》的入门阶梯。
-
施景琛
施景琛(1873-1955),字涵宇,清宜。少年即勤读诗书,才华横溢,胸怀大志,晚号泉山老人,东越居士。福建省长乐县秀才出身,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举人,后迁居榕城泉山之麓贡院里(今福州鼓楼区中山路)。
1898年戊戌变法后废科举,断其科举仕途,从而秉承父志,致力于地方事业,着有《劝蚕说》(见《皇朝经济文编》卷四十四)等。
1903年以观察员身份赴日本大阪,参观世界博览会,后又两次赴日本考察。
1905年创办泉山女子学堂。几乎同时还创办了福州西城小学堂《普通报》,曾刊载《为秦始皇立碑山海关口》一文(萨贞豫、翁文吉、潘守正等学生的作文,列为优秀作文)。
1907年由陈璧提名,闽浙总督松寿聘请施景琛为福州苍霞精舍(中学堂)监督。(福州苍霞精舍于1909年改名为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堂,解放后又发展成福建工程学院。)
1909年10月福建省咨议局成立,施景琛被推选为常驻议员。清末年间他还任过商业学堂监督、水产讲习所经理、工务总会经理等职,以候补知县任用。
1912年加入同盟会。该年2月奉制军松鹤龄之命,赴台湾考察,调查实业。后将行程笔记整理,撰成《鲲瀛曰记》印行,为近代台湾地方史重要参考书之一。此段史实,可见其1912年的《鲲瀛日记》自序:“余自束发受书以来,即慕宗悫之为人,乘风破浪,未尝一日忘也。戊戌政变后,都人士多负笈出洋,采彼之长,补我之短,于大局不无所裨。余以牵于社会事业,蜷伏里闾,读万卷书,既有未逞,行万里路,又有未逮,吾心滋戚焉!岁癸卯,日本大阪适有内国博览会之举,周子迪方伯檄余为视察员,蓬莱咫尺,一苇航之,彼邦文物,略窥梗概。岁甲辰,姚稷臣学使持节吾乡,檄余再渡,考察学制。归国后,次第手创泉山幼儿园、女子职业学校、男女两等小学校、苍霞中学校、高等工业学校,投身教育,倏忽十年。岁壬子,松鹤龄制军檄余渡台调查实业,盖有所设施也。余三渡扶桑,耳目所得,若存若亡。然彼都所贻官吏之法令、社会之条规,已汗牛充栋矣。癸卯、甲辰两次之报告,闽吏多有采而行之者。壬子之言,则尚有待也。爰将鲲瀛日记付之梓人,非敢问世也,聊志壮游之鸿雪耳。”
1916年应北洋政府之召,赴京任国务院秘书、参议等职。
1927年7月上书国务院,呈请发行“大元帅就职纪念”邮票,并制定详细的《大元帅就职发行纪念邮票办法》。张作霖宣布任海陆军大元帅之后,亲自批准发行纪念邮票,所以到10月这套邮票已经进入印制操作阶段。1928年3月1日发行的《陆海军大元帅就职纪念》邮票,是军阀混战时期发行的最后一套邮票。
南北政府统一后回福州,以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受地方人士尊敬,被推举为闽侯县古迹古物保存会常务理事,热心为榕城古迹古物奔走,办了不少实事。
1933年参与蔡廷锴、蒋光鼐、萨镇冰、李济深、陈铭枢等人领导的“福建事变”,是“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筹备会”成员。
1948年,会同社会知名人士萨镇冰等人募款,把“行春门”外号称“乐游桥”的石桥扩建成为钢筋水泥桥,并在桥柱上正式署名“晋安桥”。
1949年去台湾。在八十大寿时,大陆赴台党政要人、社会名流蒋中正、于右任、陈诚、程天放等纷纷为其题词、作诗、赠画贺寿。
1955年病逝于台湾,享年82岁。
施景琛的历史学著述有《泉山古物编》、《泉山全集》、《福州文物实纪》、《京华残梦录》、《泉山沿革纪略》、《闽都古迹设计》、《鲲瀛日记》等,在今人研究京闽台历史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沈与求
沈与求(1086—1137),字必先,号龟溪,湖州德清(今属浙江)人。政和五年进士,授常州州学教授,改秀州兵曹掾兼推勘公事,除太学录。靖康元年,迁儒林郎,除太学博士。建炎初,通判明州。高宗召对,除监察御史,迁兵部员外郎、殿中侍御史。以议迁都事不合,出知台州。召还,再除侍御史,迁御史中丞。时军储窘乏,编撰《古今集议》二卷奏进。改除吏部尚书,权翰林学士,兼侍读,出为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以疾乞祠,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四年,起知镇江府,兼两浙西路安抚使。复召为吏部尚书,除参知政事。五年,兼权知枢密院事。六年,与张浚议事不合,出知明州。七年,除知枢密院事。八年六月卒,年五十三,谥忠敏。与求早年以翰墨知名,又久在御史之职,知无不言,其文章以奏疏文字见长,“其言切直,类多深中时弊”,制诰也“典雅舂容,具有唐人轨度”(《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七)。如《亲征诏》、《赐川陕宣抚处置使司诏》、《辞免除兼翰林学士札子》等篇,都为人所称赞。亦能诗,与叶梦得、葛胜仲、张元幹等唱和之作尤多,作诗“喜论体制格律源流所自,不贵苟作”(《宋诗抄·龟溪集抄》),诗风以清新平淡为宗,如《舟过荻塘》、《过吴江豁然阁》、《於潜道中》,被人称为秀韵天然,清丽入画(《载酒园诗话》、《历代诗发》卷二六)。也间有感时抚事之作,如《次韵张仲宗感事》等篇。现存词仅四首,其《江城子·和叶左丞石林》颇有忧国之思,但在艺术上无甚特色。著有《龟溪集》十二卷(李彦颖《沈忠敏公龟溪集序》),今存明万历二十八年刻本(《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清初抄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四首。《全宋诗》卷一六七五至一六七七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三八五五至三八六五收其文十一卷。事迹见刘一止《知枢密院事沈公行状》(《苕溪集》卷三○)、《宋史》卷三七二本传。
-
宋鸾
宋鸾,宋朝宋珰之父,官至监察御史。撰有《道德篇章玄颂》二卷。生卒年月事迹不详。
-
盛世佐
盛世佐(1718年-1755年),清经学家。字庸三。浙江秀水(今嘉兴)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七年,卒于清乾隆二十年。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官贵州龙里知县。深于经学,精于《仪礼》。曾辑先秦至清注解《仪礼》者一百九十七家,成《仪礼集编》四十卷,经自为经,传自为传,一依郑玄之旧体,并以时代为序,编次诸家之说,间附己见,持论严谨。又以杨复《仪礼图》虽久行于世,然时有失却注疏之意,故一一是正。
-
邵若愚
邵若愚,号本来子,南宋钱塘(今属浙江杭州)人,撰有《道德真经直解》。生卒年月事迹不详。
-
孙觉
孙觉(1028—1090),北宋经学家,文学家。字莘老,北宋扬州高邮人。
仁宗皇祐元年(1049)登进士第,调合肥主簿,迁吴江、太平知县。后直集贤院,升右正言。因论副相邵亢不才,贬越州通判,旋入京知谏院。熙宁三年(1070)出知广德军。又历知湖州、庐州、苏州、福州、徐州、南京应天府。入朝为秘书省少监、谏议大夫、给事中、吏部侍郎、御使中丞。授龙图阁直学士,提举醴泉观。元祐五年(1090)卒。
孙觉为北宋名臣,又以儒学名世,平生可称述者,宜有三事:
一谓政声。觉久在谏院,历任七州,而莅事有令闻,诤谏有直声。为合肥主簿时,天大旱,蝗虫为灾。州尹强令百姓捕蝗入官,觉谓民食方艰,不可督之以威,若以米易之,必尽力。太守善其说,行及他县,民以为德。觉知湖州,松江堤没水为患,乃以石砌堤,高丈余,长百里。自是之后,堤下皆为良田。熙宁(1068—1077)中,觉在福州知府任,时民有欠市易钱者,系狱甚众。适富人某愿出钱五百万葺佛殿,孙觉以为佛殿犹未过损,劝其为狱囚偿值,使数百人免受枷锁之苦,当是造福尤甚,富人不得已而允之,“即日输官,囹圄遂空”。元祐元年(1086),觉入朝为右谏议大夫,连章弹劾宰相蔡确、韩缜,谓确屡行弊政,大兴冤狱;而缜当年使辽时,擅自割地五百里,边人怨之切骨,二人“进不以德”,“不可使居相位”。韩缜以官诱之,觉坚不为动,待二人罢去乃止。
二谓操守。孙觉处事,向以德义为先,与人交,皆能善其终始。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行新法,以与孙觉善,骤用之,期为奥援。觉则以为安石行法过激,恐非国家之福。安石怒,又逐贬外任。先是,吕惠卿得安石荐引,入三司条例司,事无大小,悉与谋议。觉谓惠卿虽才辩过人,而心术不端,其屈身事安石,只以私利故,安石不悟,恐生祸害。乃向神宗陈情,神宗亦以其言为是。后吕与王果交恶,凡可以害王氏者无不为。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罢相,退居钟山,觉不计前嫌,枉驾过从,竟谈欢累夕。安石卒,又作文以诔,论者称之。
三谓学术。觉年甫冠,从胡瑗受学。业既成,与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颂等相交游。门列王令、陆佃、秦观诸弟子,与黄庭坚更有翁婿之谊,实乃北宋间扬州文坛之领军人物。治《春秋》学,有《春秋经解》15卷,以抑霸尊王为宗旨,多依《谷梁传》义,而参以《左传》、《公羊传》及历代诸儒之说,有不切处,则以胡瑗及己见解析之。又撰《春秋经社要义》6卷、《春秋学纂》12卷、《周易传》10卷,《尚书书解》13卷及《孙莘老先生文集》50卷、《奏议》60卷等,惜多不传。
-
沈思孝
沈思孝(1542—1611),字继山,一字纯父,嘉兴人。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授番禺知县。万历初年,任刑部主事,因反对张居正受廷杖充军。居正死后召回,任光禄、太常少卿、顺天府尹等职。后又任南京光禄卿,升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宁夏。改抚河南,力辞不就。不久召为大理卿。时有宦官郝金违法,刑部宽纵其罪,思孝依法予以严惩,进工部侍郎。陕西贡织羊绒是当地百姓的一大负担,沈思孝奏减十分之四。升为右都御史,协理军机大事。万历二十三年(1595)一月,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明神宗朱翊钧遣使构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沈思孝认为不应妥协,奏请修战守备,并指责主和派。次年,病重归乡。5年后卒,赠太子少保。当时曾于荐桥之东建半郭楼。另有别墅绿罗庄,在相湖(今嘉兴市郊区七星乡相家荡)滨。嘉兴城区甪里街有其专祠。其诗流丽清脱,有《溪山堂草》4卷。著有《陆沈漫稿》6卷、《继山草堂集》20卷、《秦录》1卷、《晋录》1卷。其中《秦录》、《晋录》多记秦晋等地的形胜风土,对了解明代秦晋地区经济、政治、文化有参考价值。
-
善住
善住,元代高僧、诗人、释子。字无住,号云屋。是吴郡郡城报恩寺僧人。生卒年不详。往来吴淞江上,与仇远、白珽、虞集、宋无诸人唱和酬答。主要活动于元代前期,泰定年间尚在世。他虽然身入空门,但与文士结交颇深,曾寓居钱塘千顷寺。善住诗名颇著,宋无在《答无住师见寄》诗中说:“句妙唐风在,心空汉月明。”他自己在论诗时也写道:“典雅始成唐句法,粗豪终有宋人风。”以此可以概见他的诗歌风格。有诗集《谷响集》3卷,今有传本。《元诗选》初集选入他的105首。他的诗以近体为工,七言绝句、律诗最为擅长,以清隽、细微为事,近于南宋的四灵派、江湖派,总之不出宋人窠臼。他的五七言律诗中多有秀句。顾嗣立曾十分欣赏他的“雨声寒绕树,野色静连山”;“城鸦归晚色,庭树入秋风”;“野岸烧烟添柳色,败垣春雨长苔衣”:“江郭雨昏山色古,柳桥风暖鸟声春”等联。但它们也未能超出江湖派诗风。前人对善住评价较高,《四库全书总目》指出善住虽然受到宋人影响,“然造语新秀,绝无蔬笋之气,佳处亦未易及。在元代诗僧中固宜为屈一指也。”
-
沈炳巽
沈炳巽,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圣祖康熙末前后在世。清陕西鄠县(今陕西省户县)人。字泽旃。炳震弟,从炳震学。工诗,从兄炳震尝释《水经注》,因事未就,以授炳巽。炳巽乃著成《水经注集释订讹》四十卷,历九年而成。其书据黄省曾刊本,以己意校定之。遍检古籍,录其文字异同,间附诸家考订之说。州县沿革,皆用今名释之。虽不能尽出前人范围,却也有钩索考证之功。又著有《续唐诗话》一百卷,《全宋诗话》一百卷,(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事迹见《碑传集》卷一百三十三,《清史列传》卷七十一,《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国朝耆献类征》卷四百一十八,《文献征存录》卷五。)
-
宋绶
宋绶(991年—1041年1月27日),字公垂,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外祖父杨徽之器爱之,家藏书悉与绶,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徽之卒,以遗奏补太常寺太祝。年十五,召试中书,迁大理评事,读书于秘阁。大中祥符元年,复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后赐同进士出身,迁大理寺丞。真宗祀汾阴,召赴行在,与钱易、陈越、刘筠等集所过之处地志、风物、故实奏进。签书毫州判官公事,入为左正言、同判太常礼院,判三司凭由司。擢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兼史馆修撰。累迁户部郎中、权直学士院,同修《真宗实录》,进左司郎中,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勾当三班院。同修国史,迁中书舍人。史成,迁工部侍郎兼侍读学士。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加翰林侍读学士,命为端明殿学士。明道二年,拜参知政事(《宋宰辅编年录》卷四)。再迁吏部侍郎,罢政,权判尚书都省,出知河南府。康定元年,西夏战事起,奏攻守十策以献,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九月再除参知政事。同年十二月卒,年五十(《宋宰辅编年录》卷四、《东都事略》卷五七),赠司徒兼侍中,谥宣献。绶博通经史百家,笔札精妙,文章为一时所尚,朝廷有大议论,多所裁定。凡论前人文章,必正其得失。为文有唐贞元、元和风格(《豫章诗话》卷三)。杨亿尝称其文“沈壮淳丽,尤善铺赋,吾不及也”,又选其诗数联,如“奇才剑客当前队,丽赋骚人托后车”(《送人知江陵》)、“江涵帝子翚飞阁,山际真君鹤驭天”(《送人洪州》),称为工绝(《宋朝事实类苑》卷三七引《杨文公谈苑》)。在中书时,尝编古诗及六朝隋唐人吟岁时诗为《岁时杂咏诗》十八卷,毕仲游为作序(《永乐大典》卷九○八《岁时杂咏诗序》)。著有《文馆集》五十卷、《宣献公诏敕》五卷(《通志·艺文略》八),又著有《常山秘殿集》三卷、《托居集》五卷、《常山道札》三卷(《宋史·艺文志》七),均已佚。《全宋诗》卷一七四录其诗五首。《全宋文》卷三九九至三四○收其文二卷。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五七、《宋史》卷二九一本传。
-
沈可培
沈可培(1737-1799),字养原,一作字春原(原亦作源)。号蒙泉,晓号向斋,浙江嘉兴人。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进士,官山东黄县知县。隶法汉、魏,画学宋、元。卒年六十三。《竹林八圩志、清画家诗史、墨香居画识》
-
沈彤
沈彤(1688年-1752年),清代学者、经学家。字冠云,号果堂。江苏吴江人。生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卒于清乾隆十七年。沈始树长子,何焯高弟。庠生。与惠栋、方苞友,学得张伯行、杨名时指授。通医术,善词曲,文章淳朴。笃志穷经,尤精三礼。讲求经世之务,淳笃无吴中名士俗气。乾隆元年(1736年)应博学鸿词科,未及成诗不入选。荐修《三礼》及《大清一统志》,书成,授九品官,耻不仕,归里著述。为学以穷经为事,贯串前人之异同,折衷至当。曾言: “经者,天地之心,圣人之情,而彝伦之则也。人不穷经则悖,文不根经则驳。”(《清儒学案》卷六一《果堂学案》)。其学长于《三礼》,以欧阳修有《周礼》官多田少,禄且不给之疑,后人多从其说,乃详考周制,撰《周官禄田考》,分《官爵数》、《公田数》、《禄田数》三篇,计算精密,以辨正欧说。其说自郑注、贾疏以后,可谓特出。又撰《仪礼小疏》一卷,取 《士冠礼》、《士昏礼》、《公食大夫礼》、《丧服》、《士丧礼》为之疏证,订正旧义之伪。其《果堂集》十二卷,多订正经学之文,如 《周官颁田异同说》、《五沟异同说》、《井田军赋说》、《释周官地徵》等篇,皆援据典核。兼通医术。为学与同门陈季方、陈少章足称敌手称后劲。卒后门人私谥文孝先生。。曾与沈祖禹合编《沈氏诗集录》。校订沈时栋编《古今词选》。纂修《吴江县志》《震泽县志》,经纬分合各有法,堪为分邑修志之范式。著有《保甲论》《周官禄田考》《五沟异同说》《井田军赋说》《春秋左氏传小疏》《尚书小疏》《内经本论》《果堂杂著》《果堂集》等。
-
沈端节
沈端节,生卒年均不详,字约之,号克斋,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迁居溧阳(今属江苏)。乾道三年,知芜湖县,以诗谒周必大,周赠诗有“彭州篇什元飞动,工部交游更老苍”之句(张侃《拣词》)。八年,主管官告院(《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一之七三)。淳熙三年,知衡州。提举江东茶盐。累官朝散大夫、江东提刑。以词知名,其词大多为咏花、怀旧及抒写日常生活情事之作。张侃尝举其《探春令·元夕》、《感皇恩·日至》,以“用俗语而婉丽”称之。《菩萨蛮》(春山千里供行色)、《虞美人》(去年寒食初相见)之类,吐属婉约,颇具风致。至其《南歌子》(远树昏鸦闹)一阕,则“尤为字字沉响,匪仅以婉约擅长也”(冯煦《蒿庵论词》)。著有《克斋集》,已佚。又有《克斋词》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今存《唐宋名贤百家词》本、《宋六十名家词》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词》第三册收其词四十五首。《全宋诗》卷二四一三录其诗四首。《全宋文》卷五四二七收有其文。事迹见《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三。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