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可培

- 姓名:沈可培
- 别名:字养原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嘉兴人
- 出生日期:1737
- 逝世日期:1799
- 民族族群:
沈可培(1737-1799),字养原,一作字春原(原亦作源)。号蒙泉,晓号向斋,浙江嘉兴人。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进士,官山东黄县知县。隶法汉、魏,画学宋、元。卒年六十三。《竹林八圩志、清画家诗史、墨香居画识》
沈可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中原音韵
北曲音韵专著。元周德清撰。本书前一部分为韵谱,以北方实际语音(一说为大都音、一说为洛阳音)用韵为标准,分列19部,各部下字,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入声字派入其他三声,此即是所谓“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它是北曲最早的韵书,后世北曲甚至南曲曲韵著作,以及演员唱曲,正音咬字,都以此为根据。后 一部分为《正语作词起例》,作者强调声律至关重要,并对元曲的辨音、用字、格律、务头等问题,作了专门论述。原书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有周氏自序。元末已有刻本,今不传。现存的最早刊本为明正统六年(1441)讷庵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中华书局据以影印。存本甚多,通行者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近人任二北有《中原音韵作词十法疏证》,收入《散曲丛刊》。
蚕经
又称《养蚕经》,是我国明代一部讲养蚕的专书。作者黄省曾。《明史·艺文志》农家类著录一卷。有《百陵学山》本、《广百川学海》本、《丛书集成》等本。此书分艺桑、宫宇、器具、种连、育饲、登簇、择茧、缲板、戒宜等九章,分别记述了养蚕的整个过程和技术,反映了我国明代养蚕业的发展。宋元时代,嘉兴、湖州已是全国蚕桑业最发达的地区。但宋元以前的古蚕书都是北方人所作,论述黄河中下游的蚕桑方法。黄省曾的《蚕经》最早记述嘉兴、湖州的栽桑养蚕方法,全文不到2500字。
太上清静经
清静经注本,上阳处士注解,上阳处士生平事迹不详。收于《道书一贯》。
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
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经文言内丹修炼之法。谓人身中有七宝,「精是水银,血是黄金,炁是美玉,髓是水晶,脑是灵砂,肾是王车璖,心是珊瑚。此是七宝,归身不散,炼就大药,万神尽登仙矣」。经文教人一心内守,调息绵绵,聚五行真气,结成刀圭,神炁相结而成九转大丹。
水浒新传
现代长篇章回小说。张恨水著。初载1940年2月11日至1941年12月27日上海《新闻报》,因上海沦陷未载完。重庆建中出版社1943年7月初版。共计68回。本书根据《水浒》70回本加以续写,涉及历史人物,除《水浒》外还参考了《大宋宣和遗事》、《宋史》、《金史》、《靖康实录》等书。作者在《原序》中称,本书“用水浒人物,写予理想中情事,盖借花献佛之意云尔。”又在《新序》中说:“而这本历史小说里,我要充分的描写异族欺凌,和中国男儿抗战的意思。这样对于上海读者,也许略有影响,并且可以逃避敌伪的麻烦。……描写宋江抗战,既可引起读者的兴趣,而现成的故事,也不怕敌伪向报馆挑眼。”本书借古喻今,发表和出版以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在中外记者代表团访问延安时,毛泽东曾对当时重庆《新民报》主笔赵超构说:“《水浒新传》这本小说写得好。梁山泊英雄抗金,我们八路军抗日!”(《张恨水研究资料》)给本书以肯定的评价。
地持义记
佛典注疏。作者及原经卷数不详。似为五卷。首残尾存。尾题“《地持义记》卷第四。沙门善意抄写受持流通末代。”是对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的疏释。现存残卷自卷七“云何菩萨四无碍慧”疏释至卷八《法方便处菩萨相品第一》末。因卷一佚亡,故科分不清,但释义精辟扼要,研究者或谓作者受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影响。据《新编诸宗教藏总录》,隋慧远撰有《地持经义记》十卷,今唯存三卷,已编入日本《卐字续藏》,但与此《义记》不同。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