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景琛

- 姓名:施景琛
- 别名:字涵宇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福建省长乐县
- 出生日期:1873
- 逝世日期:1955
- 民族族群:
施景琛(1873-1955),字涵宇,清宜。少年即勤读诗书,才华横溢,胸怀大志,晚号泉山老人,东越居士。福建省长乐县秀才出身,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举人,后迁居榕城泉山之麓贡院里(今福州鼓楼区中山路)。
1898年戊戌变法后废科举,断其科举仕途,从而秉承父志,致力于地方事业,着有《劝蚕说》(见《皇朝经济文编》卷四十四)等。
1903年以观察员身份赴日本大阪,参观世界博览会,后又两次赴日本考察。
1905年创办泉山女子学堂。几乎同时还创办了福州西城小学堂《普通报》,曾刊载《为秦始皇立碑山海关口》一文(萨贞豫、翁文吉、潘守正等学生的作文,列为优秀作文)。
1907年由陈璧提名,闽浙总督松寿聘请施景琛为福州苍霞精舍(中学堂)监督。(福州苍霞精舍于1909年改名为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堂,解放后又发展成福建工程学院。)
1909年10月福建省咨议局成立,施景琛被推选为常驻议员。清末年间他还任过商业学堂监督、水产讲习所经理、工务总会经理等职,以候补知县任用。
1912年加入同盟会。该年2月奉制军松鹤龄之命,赴台湾考察,调查实业。后将行程笔记整理,撰成《鲲瀛曰记》印行,为近代台湾地方史重要参考书之一。此段史实,可见其1912年的《鲲瀛日记》自序:“余自束发受书以来,即慕宗悫之为人,乘风破浪,未尝一日忘也。戊戌政变后,都人士多负笈出洋,采彼之长,补我之短,于大局不无所裨。余以牵于社会事业,蜷伏里闾,读万卷书,既有未逞,行万里路,又有未逮,吾心滋戚焉!岁癸卯,日本大阪适有内国博览会之举,周子迪方伯檄余为视察员,蓬莱咫尺,一苇航之,彼邦文物,略窥梗概。岁甲辰,姚稷臣学使持节吾乡,檄余再渡,考察学制。归国后,次第手创泉山幼儿园、女子职业学校、男女两等小学校、苍霞中学校、高等工业学校,投身教育,倏忽十年。岁壬子,松鹤龄制军檄余渡台调查实业,盖有所设施也。余三渡扶桑,耳目所得,若存若亡。然彼都所贻官吏之法令、社会之条规,已汗牛充栋矣。癸卯、甲辰两次之报告,闽吏多有采而行之者。壬子之言,则尚有待也。爰将鲲瀛日记付之梓人,非敢问世也,聊志壮游之鸿雪耳。”
1916年应北洋政府之召,赴京任国务院秘书、参议等职。
1927年7月上书国务院,呈请发行“大元帅就职纪念”邮票,并制定详细的《大元帅就职发行纪念邮票办法》。张作霖宣布任海陆军大元帅之后,亲自批准发行纪念邮票,所以到10月这套邮票已经进入印制操作阶段。1928年3月1日发行的《陆海军大元帅就职纪念》邮票,是军阀混战时期发行的最后一套邮票。
南北政府统一后回福州,以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受地方人士尊敬,被推举为闽侯县古迹古物保存会常务理事,热心为榕城古迹古物奔走,办了不少实事。
1933年参与蔡廷锴、蒋光鼐、萨镇冰、李济深、陈铭枢等人领导的“福建事变”,是“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筹备会”成员。
1948年,会同社会知名人士萨镇冰等人募款,把“行春门”外号称“乐游桥”的石桥扩建成为钢筋水泥桥,并在桥柱上正式署名“晋安桥”。
1949年去台湾。在八十大寿时,大陆赴台党政要人、社会名流蒋中正、于右任、陈诚、程天放等纷纷为其题词、作诗、赠画贺寿。
1955年病逝于台湾,享年82岁。
施景琛的历史学著述有《泉山古物编》、《泉山全集》、《福州文物实纪》、《京华残梦录》、《泉山沿革纪略》、《闽都古迹设计》、《鲲瀛日记》等,在今人研究京闽台历史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施景琛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奥勃洛莫夫
俄国作家И.А.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描写奥勃洛莫夫的童年、恋爱和事业塑造奥勃洛莫夫性格。奥勃洛莫夫本性温柔善良纯洁诚实,享受过高等教育,有条件成就一番事业。但他在自己闭塞的庄园,远离都市文明的“奥勃洛莫夫卡”度过童年,那里农奴家仆的侍候,父母亲属的溺爱把他变成四体不勤的少爷,形成他怠惰、慵懒,只会冥想害怕变动的性格。这性格伴随他一生,使他学无所长,做无成就,未及中年就成了一个离群索居,足不出户,卧床不起,胖得发愁的地主。作家描写奥勃洛莫夫的恋爱以及他和新兴企业家的交往,用爱情和友谊振奋不了奥勃洛莫夫来表现“奥勃洛莫夫性格”的本质,说明它是一种腐蚀人的灵魂,吞食人的生命的顽固力量。奥勃洛莫夫形象出现在农奴制废除前夜,加深了人们对农奴制腐败本质及其灭亡规律的认识。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曾写专文《什么是奥勃洛莫夫性格?》阐述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闲居丛稿
元代诗文别集。26卷。蒲道源。《四库全书》曾据江苏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主要版本有元至正十年(1350)刊本、明祁氏澹生堂抄本以及数种清抄本,各本内容基本一致。卷首有至正十年黄溍序。署“男蒲机类编”、“门生薛懿校正”。卷1为赋、四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卷4-6为七言律诗,卷7-8为绝句,卷9-11为杂文,卷12为词,卷13为经旨、策,卷14为传、记,卷15为制、表笺,卷16为碑,卷17为书、启,卷18-20为序,卷21为字说,卷22为祝文,卷23为祭文、哀辞,卷24-25为墓志铭、墓表,卷26为行状。蒲道源长于性理之学,为文不假锻炼雕琢,以真朴为特点;他的诗平实显易,不尚华藻。其实蒲道源诗文风格正是体现出时代的风尚,这一点,在黄溍为《闲居丛稿》所作的序言当中作了较为明晰的论述。正因为如此,他的诗也往往失之浅显庸沓,诗味不足。在元代中期文坛上,蒲道源的诗文地位并不高。
小学诗
《小学诗》,是由清代人谢泰阶根据宋代大学者朱熹所著《小学》而改编的儿童启蒙教材,全篇依《小学》一书的内容为主轴,依次分为立教、明伦和敬身。语言通俗易懂,通用五言句,并以四句为一段,整齐押韵,颇便诵读。书中,关于养成进退、处世立身等内容,皆以一二首诗言明,而关于道德贞操的内容,则赘言五首,由此使许多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万恶淫为首」的道德理念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曾以此书教授门徒,期于启发助学性灵。时人称扬「语语刻挚,有功于世道人心」,虽是溢美之词,但它对传播和普及朱熹《小学》,客观上也起了一定作用。
大乘起信论讲义
二卷,四明接待讲寺佛教讲习所圆瑛弘悟述,《大乘起信论》。传为古印度马鸣著。全书由“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劝修利益分”五部分组成。劝人信奉大乘佛教,对“如来藏”(真如)与世界万有的关系进行论证,认为世界万有是“真如”的显现,并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提出心性本“静”(不生不灭),因无明风“动”,始有分别,生起诸法。
四品法门经
全一卷。宋代法贤译。又称法镜经、甘露鼓经、多界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将法分别为四品,即:界法、处法、缘生法、处非处法等。若了知此四品类则为智人,不了知者则为愚人。佛在祇园,阿难请问世间所有惊怖等事,愚人所有,智者即无。佛言:愚人不了界法,不了处法,不了缘起法,不了处非处法,智人善了此四品法。
古尊宿语录
中国佛教禅宗的著作。因记载的是禅宗著名大师的语录,故名。宋代颐藏主集。全书共四十八卷。汇集了禅宗南岳系怀让以下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四十余家唐宋禅师中所谓“古尊宿”的语录,多为 《景德传灯录》中所不载者。明万历年间重修《北藏》时收入《大藏经》。赜藏主原有《古尊宿语要》四卷,收集唐宋时期南泉普愿以下二十二家禅宗语录,刊于南宋绍兴年间,是为四十八卷本《古尊宿语录》的基础。后人又逐渐将云门文偃、真净(宝峰克文)、佛眼(龙门清远)、佛照(育王德光)等数家语录编入,至南宋末年,由于“两浙丛林得之惟艰”,由女居士觉心捐资翻刻。以后又经过不断增补,至明代收入《大藏经》时,遂成现今所见四十八卷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