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绶

- 姓名:宋绶
- 别名:字公垂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
- 出生日期:991年
- 逝世日期:1041年1月27日
- 民族族群:
宋绶(991年—1041年1月27日),字公垂,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外祖父杨徽之器爱之,家藏书悉与绶,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徽之卒,以遗奏补太常寺太祝。年十五,召试中书,迁大理评事,读书于秘阁。大中祥符元年,复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后赐同进士出身,迁大理寺丞。真宗祀汾阴,召赴行在,与钱易、陈越、刘筠等集所过之处地志、风物、故实奏进。签书毫州判官公事,入为左正言、同判太常礼院,判三司凭由司。擢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兼史馆修撰。累迁户部郎中、权直学士院,同修《真宗实录》,进左司郎中,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勾当三班院。同修国史,迁中书舍人。史成,迁工部侍郎兼侍读学士。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加翰林侍读学士,命为端明殿学士。明道二年,拜参知政事(《宋宰辅编年录》卷四)。再迁吏部侍郎,罢政,权判尚书都省,出知河南府。康定元年,西夏战事起,奏攻守十策以献,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九月再除参知政事。同年十二月卒,年五十(《宋宰辅编年录》卷四、《东都事略》卷五七),赠司徒兼侍中,谥宣献。绶博通经史百家,笔札精妙,文章为一时所尚,朝廷有大议论,多所裁定。凡论前人文章,必正其得失。为文有唐贞元、元和风格(《豫章诗话》卷三)。杨亿尝称其文“沈壮淳丽,尤善铺赋,吾不及也”,又选其诗数联,如“奇才剑客当前队,丽赋骚人托后车”(《送人知江陵》)、“江涵帝子翚飞阁,山际真君鹤驭天”(《送人洪州》),称为工绝(《宋朝事实类苑》卷三七引《杨文公谈苑》)。在中书时,尝编古诗及六朝隋唐人吟岁时诗为《岁时杂咏诗》十八卷,毕仲游为作序(《永乐大典》卷九○八《岁时杂咏诗序》)。著有《文馆集》五十卷、《宣献公诏敕》五卷(《通志·艺文略》八),又著有《常山秘殿集》三卷、《托居集》五卷、《常山道札》三卷(《宋史·艺文志》七),均已佚。《全宋诗》卷一七四录其诗五首。《全宋文》卷三九九至三四○收其文二卷。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五七、《宋史》卷二九一本传。
宋绶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六亭文选
本书(一册一一八面七○、八○○字)不分卷,郑兼才撰。兼才里居、略历,见第一四○种「续修台湾县志」篇。当始至台湾时,遇蔡牵扰鹿耳门;协守府城,著有军功。并屡上书当事,谕城工、吏治民风、械闘、辨诬诸端,皆关至计。台湾百馀年来文武弁兵死事者无虑千人,久而案牍淆且漏;请于巡道建昭忠祠,谨据议恤册案及「东瀛纪事」一一区而釐之。所著「六亭文集」,有「宜居集」三卷、「愈瘖集」三卷、「杂著」六卷,共文一百四十六篇。本书选其触及台湾者六十六篇,因称「文选」。末附陈寿祺撰「郑君墓志铭」。
文艺心理学
心理美学专著。朱光潜著。1931年前后写于法国。作者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时,用书稿作教材讲课,并作了较大修改,增写了第6、7、8、10、11章。1936年由开明书店出版。本书约19万字,共分17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一)形象的直觉;美感经验的分析(二)心理的距离;美感经验的分析(三)物我同一;美感经验分析(四)美感与生理;关于美感经验的几种误解;美感与联想;文艺与道德(一)历史的回溯;文艺与道德(二)理论的建设;自然美与自然丑;什么叫做美;克罗齐派美学的批评;艺术的起源与游戏;艺术的创造(一)想象与灵感;艺术的创造(二)天才与人力;刚性美与柔性美;悲剧的喜感;笑与喜剧。此外还附有“近代实验美学”3章:颜色美;形体美;声音美。该书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文艺和审美现象,把它们当作心理事实加以归纳分析。认为文艺是一种心理的创造,美感是一种心理的经验。书中介绍并运用了大量西方近代心理美学观点,如“直觉说”,“移情说”,“心理距离说”,以及关于艺术起源、悲剧、喜剧等方面的理论。是中国第一部心理学美学的专著。是研究中国现代心理美学的发生和西方近现代心理美学的重要参考书。
画筌
画论。 清代笪重光。一卷。 约1670年。 用骈体文写成,辞藻华美,近如歌诀。凡四千数百言, 原是一气呵成。所论多为山水画法, 认为画应“抒高隐之幽情,发书卷之雅韵”,而“从来笔墨之探奇, 必系山川之写照, 善师者化工, 不善师者抚缣素”,笔墨与山水的情调须保持一致,“山川之气本静,笔躁急则静气不生,林泉之姿本幽, 墨粗疏则幽姿顿减”。凡山之位置高下起伏,水之出入纡曲流止, 以及树、石、船、桥、亭、屋之点缀,与乎皴、擦、点、染诸法等都有精到论述。现代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评论云:“是篇荟萃历代画论, 聚集百家画法, 撷其精华,汰其糟粕,千锤百炼,字斟句酌, 不特诸法俱备, 而精微奥妙,不偏不倚,毫无门户之见,堪称艺苑南针, 画道宝筏。其为骈句,盖沿袭《山水松石格》、《山水诀》之遗规,可谓后来居上, 为一千多年来, 山水画之总结,怕笪氏个人无甚发明耳。”
周易传义附录
南宋董楷撰。十四卷。《通志堂经解》本。此书将程颐《周易程氏传》和朱熹《周易本义》合为一帙,并采辑程、朱论《易》之说别见他书者作为附录,故题曰《传义附录》。《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董楷之学“出于陈器之,器之出于朱子,故其说《易》惟以洛、闽为宗。是编成于咸淳丙辰,合程子《传》、朱子《本义》为一书,而采二子之遗说附录其下,意在理数兼通。又引程、朱之语以羽翼程、朱,亦愈于逞臆凿空,务求奇于旧说之外者。成书于咸淳丙寅(1266年)。合程颐《易传》与朱熹《易本义》为一书,而次第依程书为准,割裂朱书附其次第。其说主数、理兼通。
周官集传
十六卷。元毛应龙撰。毛应龙生平始末不得详知。据张萱《内阁书目》记载,应龙字介石,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大德间当官澧州教授。《周官集传》各家着录均为二十四部,原书久佚,清修《四库全书》,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天官》、《春官》、《秋官》、《冬官》完整,仅缺《地官》、《夏官》,每官四卷,应为二十四卷,实录为十六卷。《周官集传》是采集前代诸家研究《周礼》学说的着作。此书对诸家训释,引据广博,对郑锷《解义》、徐氏《音辨》、欧阳谦之说所采尤多。对出自自己的观点则以题“应龙曰”相区别。其中亦有沿袭误说,未考古义者,如解“钟师掌金奏以钟鼓奏九夏”,汉杜子春、郑玄皆以“九夏”为乐曲,毛应龙不引,而独引欧阳谦误说。又如解“甸祝禂性”、“栗氏为鬴”,毛应龙皆有谬执旧文,疏于考核,疑古义过甚之疵。书中对“冕服车旗制度”、“亩祧昭穆之制”、“司尊彝之六尊六彝”、“司几筵之五几五席”、“方弓义弓之异名”、“正岁正月并用”诸事,条例引证,颇为明晰。《周官集传》对搜集挖掘《周礼》研究作出很大贡献,其中博录宋以来诸家散失之说,尤为宝贵。元代学者研究《周礼》,所存仅此一书最为完整。《周官集传》,在《周礼》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除《周官集传》之外,毛应龙另有《周官或问》五卷,《永乐大典》将其附于《集传》之后,但所存仅《天官》十九条、《春官》十四条、《秋官》、《冬官》各一条,篇幅寥寥,不能另成一卷,《四库全书》录《集传》时遂附于各传之下。《周官集传》版本有:江西刊本;路氏钞本。
法言
儒学类著作。亦称《扬子法言》西汉扬雄撰。十三卷。《汉书·扬雄传赞》云:雄“好古而乐道,其志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故作《法言》。”《法言》摹拟《论语》,分为《学行》、《吾子》、《修身》、《问道》、《问神》等十三目,书末有《法言序》。全书内容以儒家传统思想为中心。认为“说天者莫辨乎《易》,说事者莫辨乎《书》,说体者莫辨乎《礼》,说志者莫辨乎《诗》,说理者莫辨乎《春秋》”(《法言·寡见》)。主张“书非经,非书也;言非经,非言也;言书不经,多多赘矣”(《法言·问神》)。提出“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槌提(排斥)仁义,绝灭礼学,吾无取焉耳”(《法言·问道》)。该书通行本有晋李轨注和北宋司马光集注本二种。《四库全书》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