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与求

沈与求
  • 姓名:沈与求
  • 别名:字必先,号龟溪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湖州德清(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086
  • 逝世日期:1137
  • 民族族群:

沈与求(1086—1137),字必先,号龟溪,湖州德清(今属浙江)人。政和五年进士,授常州州学教授,改秀州兵曹掾兼推勘公事,除太学录。靖康元年,迁儒林郎,除太学博士。建炎初,通判明州。高宗召对,除监察御史,迁兵部员外郎、殿中侍御史。以议迁都事不合,出知台州。召还,再除侍御史,迁御史中丞。时军储窘乏,编撰《古今集议》二卷奏进。改除吏部尚书,权翰林学士,兼侍读,出为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以疾乞祠,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四年,起知镇江府,兼两浙西路安抚使。复召为吏部尚书,除参知政事。五年,兼权知枢密院事。六年,与张浚议事不合,出知明州。七年,除知枢密院事。八年六月卒,年五十三,谥忠敏。与求早年以翰墨知名,又久在御史之职,知无不言,其文章以奏疏文字见长,“其言切直,类多深中时弊”,制诰也“典雅舂容,具有唐人轨度”(《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七)。如《亲征诏》、《赐川陕宣抚处置使司诏》、《辞免除兼翰林学士札子》等篇,都为人所称赞。亦能诗,与叶梦得、葛胜仲、张元幹等唱和之作尤多,作诗“喜论体制格律源流所自,不贵苟作”(《宋诗抄·龟溪集抄》),诗风以清新平淡为宗,如《舟过荻塘》、《过吴江豁然阁》、《於潜道中》,被人称为秀韵天然,清丽入画(《载酒园诗话》、《历代诗发》卷二六)。也间有感时抚事之作,如《次韵张仲宗感事》等篇。现存词仅四首,其《江城子·和叶左丞石林》颇有忧国之思,但在艺术上无甚特色。著有《龟溪集》十二卷(李彦颖《沈忠敏公龟溪集序》),今存明万历二十八年刻本(《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清初抄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四首。《全宋诗》卷一六七五至一六七七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三八五五至三八六五收其文十一卷。事迹见刘一止《知枢密院事沈公行状》(《苕溪集》卷三○)、《宋史》卷三七二本传。

沈与求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借镜杀人

借镜杀人

简·马普尔、范·赖多克、卡里·路易丝很久之前,在她们都还是小姑娘的时候一起在佛罗伦萨的寄宿学校里度过了一段青葱的岁月。20多年间,马普尔经常见到赖多克,而赖多克也常常拜访路易丝,赖多克就像他们之间的纽带似的。今天,马普尔又和赖多克见面了,可这次赖多克显然有心事,她谈到了最近的一次对于卡里·路易丝的拜访。她强烈感觉到了一种罪恶正在卡里的那个庄园中蔓延,似乎不幸的事情就快要发生了,因此她恳请对人性有着深刻理解的马普尔去卡里的石门庄园探个究竟。

宣验记

宣验记

志怪小说集。作者刘义庆。原书13卷,已佚。约成书于晚年(元嘉十七年)之后。该书最早见于《隋志》史部杂传类著录,十三卷(一作三十卷)。两《唐志》不录。鲁迅据《太平广记》、 《说郛》等书辑其佚文三十五条,编入《古小说钩沉》内,这是目前较为完备的辑本。《宣验记》是南朝出现较早的、专为宣明因果应验的佛家观念而产生的志怪小说。当时由印度传来的佛教影响很大,它的灵魂不死、天堂地狱和因果报应之说,在社会上特别盛行。宋书》、《南史》刘义庆本传中未著录。《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为13卷,一作30卷。两《唐书》未录。法琳《破邪论》卷下、《辨正论》卷6都提到刘义庆撰《宣验记》。刘义庆晚年信奉佛教,此书当是其晚年之作。其佚文散见于南朝梁代慧皎《高僧传》,唐《初学记》、《白孔六帖》、《艺文类聚》,宋《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书。

王昭君变文

王昭君变文

又称《明妃传》。唐代变文。佚名撰。敦煌写本残二卷。原题残失,此题系今人启功整理校录,据故事内容拟补。上卷开头已缺,两卷共存六千余字。其昭君出塞事迹,至唐已逾八百多年,距史差异甚大,说法各异。是篇着力写昭君入胡,郁郁寡欢,塞外景色尤动怀乡悲怨之情,单于恩爱慰藉,无济于事,终于病倒,悄然而逝。汉哀帝遣使吊祭青冢,以祭文作结。卷中叙及“八百余年,坟今上(尚)在”,断为唐人作品,约成书于代宗大历至宣宗大中年间。另有诗人吉师老《看蜀女转王昭君变》诗,说明此篇在肃宗时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而将昭君出塞,归罪画匠“捉妄陵持”。文字多有不甚可解之处,讹错字多,恰是俗文学本色。杂用五七言韵文和散文写成,创唐代说唱文学之先例。从“上卷立铺毕,此入下卷”字样看,原变文配有图画,“立铺”即指图画,文图相应,讲者便于说唱,观者易于明了。为研究昭君故事流传和俗文学提供极有考证价值的文献资料。对后世小说戏剧创作影响颇大。收入《敦煌变文集》,一九五七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容肇祖《唐写本<明妃传>残卷跋》(《敦煌变文论文录》)可资研究参考。

春秋五礼例宗

春秋五礼例宗

七卷。宋张大亨撰。张大亨字嘉父,湖州(治今浙江吴兴)人,宋代经学家。神宗元丰进士,官至司勋员外郎、直秘阁,卒于南宋初年。张大亨自称“少闻《春秋》于赵郡和仲先生”,和仲即苏轼。大亨之学亦以《春秋》见长。除《春秋五礼例宗》外,他还着有《春秋通训》一书。杜预在《春秋释例》一书中认为,《左传》之“凡”皆周公典礼,遂集而释之。后来唐陆淳又集啖助、赵匡之说而为《春秋纂例》。张大亨认为,杜预《释例》“与经踳驳”,且“不能该尽”,而陆淳所集《纂例》虽比杜氏《释例》“详显完密”,然亦“拘于微文、舍事从例”、“支离失真”。因而取《春秋》事迹,分吉、凶、军、宾、嘉五礼,依类别记。一礼之中,又分子目,综合三传加以解释,与五礼相表里。以五礼总括《春秋》,是张氏之首创,后元吴澄作《春秋纂言》,亦以五礼总括《春秋》,可能吴氏当时未见此书。此书原本十卷,明代已佚其军礼三卷。现存有宋刻十一行本、《粤雅堂丛书续集》本、徐积余藏海虞女士王诵义手抄本。[改]

即身成佛义

即身成佛义

全一卷。略称即身义。日僧空海撰。为说明真言密教根本要义之书。论密宗即身成佛的义理。其中心思想总摄于一颂:“六大无碍常瑜伽,四种曼荼各不离,三密加持速疾显,重重帝网名即身,法然具足萨婆若,心数心王遍刹尘,各具五智无际智,圆镜力故实觉智。”全论以逐句解释此颂而展开。为日本真言宗教理最重要的论典。内举金刚顶经、大日经、菩提心论等经论为其依据,以说明六大无碍,并主张修行者之现身与大日如来之真理一致时,即为即身成佛之实现。对于日本密教之成立,有很重大之影响。然日本天台宗并不以为本书为空海所著。收于《大正藏》第七十七册。有六种异译本。

新译华严经音义

新译华严经音义

新译华严经音义,1卷,日本喜海撰。编号二二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