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觉

- 姓名:孙觉
- 别名:字莘老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扬州高邮人
- 出生日期:1028
- 逝世日期:1090
- 民族族群:
孙觉(1028—1090),北宋经学家,文学家。字莘老,北宋扬州高邮人。
仁宗皇祐元年(1049)登进士第,调合肥主簿,迁吴江、太平知县。后直集贤院,升右正言。因论副相邵亢不才,贬越州通判,旋入京知谏院。熙宁三年(1070)出知广德军。又历知湖州、庐州、苏州、福州、徐州、南京应天府。入朝为秘书省少监、谏议大夫、给事中、吏部侍郎、御使中丞。授龙图阁直学士,提举醴泉观。元祐五年(1090)卒。
孙觉为北宋名臣,又以儒学名世,平生可称述者,宜有三事:
一谓政声。觉久在谏院,历任七州,而莅事有令闻,诤谏有直声。为合肥主簿时,天大旱,蝗虫为灾。州尹强令百姓捕蝗入官,觉谓民食方艰,不可督之以威,若以米易之,必尽力。太守善其说,行及他县,民以为德。觉知湖州,松江堤没水为患,乃以石砌堤,高丈余,长百里。自是之后,堤下皆为良田。熙宁(1068—1077)中,觉在福州知府任,时民有欠市易钱者,系狱甚众。适富人某愿出钱五百万葺佛殿,孙觉以为佛殿犹未过损,劝其为狱囚偿值,使数百人免受枷锁之苦,当是造福尤甚,富人不得已而允之,“即日输官,囹圄遂空”。元祐元年(1086),觉入朝为右谏议大夫,连章弹劾宰相蔡确、韩缜,谓确屡行弊政,大兴冤狱;而缜当年使辽时,擅自割地五百里,边人怨之切骨,二人“进不以德”,“不可使居相位”。韩缜以官诱之,觉坚不为动,待二人罢去乃止。
二谓操守。孙觉处事,向以德义为先,与人交,皆能善其终始。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行新法,以与孙觉善,骤用之,期为奥援。觉则以为安石行法过激,恐非国家之福。安石怒,又逐贬外任。先是,吕惠卿得安石荐引,入三司条例司,事无大小,悉与谋议。觉谓惠卿虽才辩过人,而心术不端,其屈身事安石,只以私利故,安石不悟,恐生祸害。乃向神宗陈情,神宗亦以其言为是。后吕与王果交恶,凡可以害王氏者无不为。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罢相,退居钟山,觉不计前嫌,枉驾过从,竟谈欢累夕。安石卒,又作文以诔,论者称之。
三谓学术。觉年甫冠,从胡瑗受学。业既成,与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颂等相交游。门列王令、陆佃、秦观诸弟子,与黄庭坚更有翁婿之谊,实乃北宋间扬州文坛之领军人物。治《春秋》学,有《春秋经解》15卷,以抑霸尊王为宗旨,多依《谷梁传》义,而参以《左传》、《公羊传》及历代诸儒之说,有不切处,则以胡瑗及己见解析之。又撰《春秋经社要义》6卷、《春秋学纂》12卷、《周易传》10卷,《尚书书解》13卷及《孙莘老先生文集》50卷、《奏议》60卷等,惜多不传。
孙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南宋甯全真传授,宋末元初林灵真编辑。二人皆为宋元道教灵宝东华派宗师。据考林灵真所编原书仅十二卷。今《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所收则增至三百二十卷,并附目录一卷,盖为元明间道流陆续增补而成巨帙。书中多次出现「大明国某州县某乡某里人」。即明人增修之证。书分二十品,辑录设斋建醮、祈禳炼度所用之各种科仪。包括立坛法度、各种斋醮之程式、仪轨及所用表章格式、符书云篆、偈赞颂词一等等,并附有多种符箓图像。所列科仪斋法虽极繁多,然其论斋醮之要,仍以内炼存思为科仪符法之本。强调法师须先内炼,自全其阳,方能为人炼度亡魂阴鬼,使其超升脱离幽冥。是为宋元诸符箓道派之公论。
南华真经章句余事
宋陈景元撰。本书现存诸本中,以《道藏》本早出。本书是 《南华真经章句音义》的副产品。景元以江南古藏本,徐铉、葛湍 校天台山方瀛宫藏本,徐灵府校成玄英《解疏》中太一宫本,张 君房校文如海《正义》中太一宫本,张君房校郭象《注》中太一 宫本,张君房校散人刘得一《注》,江南李氏书库本和张潜夫《补 注》,校勘国子监景德四年印本,得349异字。九家今皆不存,本 书是宝贵的校勘资料。
古易考原
三卷。明梅鷟撰。梅鷟为安徽旌德人,正德八年(1513)中举,官南京国子监助教,后迁至盐课司提举。为学善于辨伪,力攻《古文尚书》,撰有《尚书志异》、《周易积莹》等。该书认为《连山》、《归藏》、《周易》皆本伏羲,故为此以考其原。认为伏羲之《易》已有文字,画卦在前,河图后出,伏羲只是用揲蓍来效法它们而已。八卦、六十四卦卦形为伏羲之画,八卦及六十四卦之卦题为伏羲之文,卦画既成,龙马负图,衍天地之数为五十有五,伏羲则衍此数而治蓍策。又说大衍之数应是九十九,以五十数为体,以四十九为用,而没有中五乘十、置一不用之理。其论说颇多新创,但古无来历,恐怕都是臆测,不足取信。《浙江采集遗书总录》载《古易考原》三卷,写本。《四库总目》即据此写本著录存目。有《续道藏》刻本。
清代学人列传
清代学人列传
常语笔存
一卷。清代汤斌(1626—1687)撰。作者学说源于清代学者孙奇逢,介于朱陆二派之间。此书共有二十多条目,均是作者关于“存心”、“养性”、“稽古”、“敬身”等方面的心得。“常语”意为常用通行之言论。书后附有作者之子汤傅作的跋语,此书收在《汤子遗书》内。有《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
具名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一卷,唐宝思惟译,与义净译之一字咒王经同本,是一字文殊法之本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