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觉

- 姓名:孙觉
- 别名:字莘老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扬州高邮人
- 出生日期:1028
- 逝世日期:1090
- 民族族群:
孙觉(1028—1090),北宋经学家,文学家。字莘老,北宋扬州高邮人。
仁宗皇祐元年(1049)登进士第,调合肥主簿,迁吴江、太平知县。后直集贤院,升右正言。因论副相邵亢不才,贬越州通判,旋入京知谏院。熙宁三年(1070)出知广德军。又历知湖州、庐州、苏州、福州、徐州、南京应天府。入朝为秘书省少监、谏议大夫、给事中、吏部侍郎、御使中丞。授龙图阁直学士,提举醴泉观。元祐五年(1090)卒。
孙觉为北宋名臣,又以儒学名世,平生可称述者,宜有三事:
一谓政声。觉久在谏院,历任七州,而莅事有令闻,诤谏有直声。为合肥主簿时,天大旱,蝗虫为灾。州尹强令百姓捕蝗入官,觉谓民食方艰,不可督之以威,若以米易之,必尽力。太守善其说,行及他县,民以为德。觉知湖州,松江堤没水为患,乃以石砌堤,高丈余,长百里。自是之后,堤下皆为良田。熙宁(1068—1077)中,觉在福州知府任,时民有欠市易钱者,系狱甚众。适富人某愿出钱五百万葺佛殿,孙觉以为佛殿犹未过损,劝其为狱囚偿值,使数百人免受枷锁之苦,当是造福尤甚,富人不得已而允之,“即日输官,囹圄遂空”。元祐元年(1086),觉入朝为右谏议大夫,连章弹劾宰相蔡确、韩缜,谓确屡行弊政,大兴冤狱;而缜当年使辽时,擅自割地五百里,边人怨之切骨,二人“进不以德”,“不可使居相位”。韩缜以官诱之,觉坚不为动,待二人罢去乃止。
二谓操守。孙觉处事,向以德义为先,与人交,皆能善其终始。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行新法,以与孙觉善,骤用之,期为奥援。觉则以为安石行法过激,恐非国家之福。安石怒,又逐贬外任。先是,吕惠卿得安石荐引,入三司条例司,事无大小,悉与谋议。觉谓惠卿虽才辩过人,而心术不端,其屈身事安石,只以私利故,安石不悟,恐生祸害。乃向神宗陈情,神宗亦以其言为是。后吕与王果交恶,凡可以害王氏者无不为。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罢相,退居钟山,觉不计前嫌,枉驾过从,竟谈欢累夕。安石卒,又作文以诔,论者称之。
三谓学术。觉年甫冠,从胡瑗受学。业既成,与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颂等相交游。门列王令、陆佃、秦观诸弟子,与黄庭坚更有翁婿之谊,实乃北宋间扬州文坛之领军人物。治《春秋》学,有《春秋经解》15卷,以抑霸尊王为宗旨,多依《谷梁传》义,而参以《左传》、《公羊传》及历代诸儒之说,有不切处,则以胡瑗及己见解析之。又撰《春秋经社要义》6卷、《春秋学纂》12卷、《周易传》10卷,《尚书书解》13卷及《孙莘老先生文集》50卷、《奏议》60卷等,惜多不传。
孙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德皇威廉二世回忆录
本书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末代君主威廉二世流亡荷兰期间,对德意志统一、德意志第一帝国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意志革命、德意志第一帝国灭亡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回忆。威廉二世是怎样对待和评价德意志统一和崛起的功臣俾斯麦的?德意志第一帝国的外交斗争在他的领导下为什么如此跌宕起伏、交锋激烈?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爆发?德意志革命发生的根源是什么?德意志第二帝国覆亡阶段发生了哪些不可思议或令人唏嘘的事情?本书都给予翔实、充分的解答。
禁色
日本男同志性爱长篇小说,作者三岛由纪夫,分两部,于1951年~1953年间发表。第一部描写一个老作家桧俊辅的第一任妻子是窃贼,第二任妻子是疯子,第三任妻子是荡妇,三次婚姻都失败,同时又被几个情人所背叛,于是他认为这是由于自己的容貌丑陋而被现实、也被女性所拒绝。当他发现了英俊青年悠一是个不能爱女性的性倒错者,就让悠一与其寄予爱情的少女康子结婚,并让与自己相恋过的镝木夫人和恭子接近悠一,利用悠一的美的力量,让三个女性互相嫉妒和争风吃醋,对现实也对背叛过他的几个女性进行了报复。悠一与女性无缘,缺乏作为“现实的存在”的资格,他是借助俊辅复仇的惰念而开始了自己的生活的。第二部描写悠一试图不再借助俊辅的力量,按照自已的意志行动,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摸索一条构筑“现实的存在”的路。于是,他让妻子康子怀孕生产,同时又往来于男色的世界,过着两重性的生活。后来由于同性恋者的告密,让他的母亲和妻子知道了,在这紧急时刻,他得到镝木夫人相助而得救了。俊辅通过悠一对现实也对女性复仇的计划失败了。最后恭子受到悠一替代俊辅对她的诱惑和侵犯,镝木夫人目击自己的丈夫与悠一同衾的场面而绝望,下落不明,她们都遭到报复而落入悲惨的结局。这时俊辅自白自己也爱着悠一,他给悠一留下巨额遗产自杀了。但是,悠一却相信,正是这时候自己正式开始了作为“现实的存在”的新的生活。
北游集
宋代诗文别集。2卷。宋元间汪梦斗著。汪梦斗号杏山。宋亡后,被尚书谢昌言荐于元世祖,特召赴京,终不受官,放还。此集上卷是诗,末有诗馀6首,皆系北游纪行之作。作者于至元十六年(1279)正月赴京,至冬十月归里,舟车数千里,历时270日,途中所见所感,皆以诗记之,视为北游日记,因称《北游集》。当时南宋新亡,而作者又是被迫“北游”的,途中“悲伤怀感,忧惧愁叹,不能自已”(作者自序)。集中充满故国之思,如《道过茌平县感马周事》:“翻思故国今何在,枉抱忠肝似马周!”汶上县有后梁王彦章庙,金泰和中重修此庙,有碑记。作者过此庙,题诗说:“铁枪战死后梁时,消得金人为葺祠。近岁江头几符节,过来须也读此碑!”对宋朝误国诸臣谴责、愤恨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至京后,有《见礼部尚书谢公昌言》诗云:“曾将鸿笔冠群英,自是峨嵋第一人。执志只期东海死,伤心老作北朝臣。”又有“正须自爱不赀身”句,表达了对故国的忠贞,同时又以其义规劝昌言。集中更充满了故乡之思。《金陵僦舟渡江》之六:“已是淮南客,常吟江左风。”《东行鱼台县界初闻莺》:“家山今隔几千里,始听春莺第一声。”《清明》:“他乡逢冷食,故国隔长江!”途中风情亦多入诗,如《道中不见山水》:“有山无水山枯槁,有水无山水汗漫。此处无山亦无水,风沙卷地鼻生酸。”记山东河北之间景象,如在目前。集中亦有错误,如说留梦炎入(元)朝不屈等。下卷为附录,附《杏山摭稿》,收文5篇,乃后人所集梦斗讲学之语,如论“天理人欲”之类。书前有汪梦斗序。今存有《四库全书》本。朱祖谋曾将其中所收的词刻入《彊村丛书》。
禹贡论
五卷。《后论》一卷,《山川地理图》二卷。宋程大昌撰。《禹贡论》,《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五卷,与 《宋史·艺文志》卷数相合,然今所见宋刻本及文渊、文溯、文津、文澜四阁库书均著录为二卷,《总目》沿袭《宋史·艺文志》,与库书卷数不合。宋淳熙辛丑 (1181)刻本于《山川地理图》后有彭椿年序,序称程书 “辨证经旨者,著之于 《论》,《论》凡五十有二;《论》尝指事说理,而当证以山川实地者,则为之图,《图》凡三十有一; 至其事不隶《虞》、《夏》,而源流本出此经者,则又为 《后论》八篇”。此程书之概貌。大昌喜谈地理,长于论辩,《禹贡论》于江水、河水、淮水、汉水、济水、弱水、黑水皆纠旧传之误,《后论》则专论河水、汴水之患。《山川地理图》系将前人旧说绘制成图,详加辨正,另制新图以纠旧说之误,原图三十一幅,亡三幅。此书论证有据,翔实博洽,于后世诠解《禹贡》、研求宋以前历史地理均有一定参考价值。此书版本有宋刻本,藏北京图书馆,有《通志堂经解》本,宋刻本近年由中华书局影印,辑入 《古逸丛书》三编中。
虎钤经
我国古代兵书。北宋吴郡(今江苏吴县)人许洞历时4年于景德元年(1004年)撰成,共20卷,210篇,论述了210个问题。该书现存明嘉靖刊本及清代《四库全书》等刊刻本。 《虎钤经》的主旨是上言人谋,中言地利,下言天时,并兼及风角占候、 人马医护等内容。许洞认为,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应是“先以人,次以地,次以天”,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要求将帅应“观彼动静”而灵活用兵,做到“以虚含变应敌”。尽管天时有吉凶,地形有险易,战势有利害,如能吉中见凶、凶中见吉,易中有险,险中见易,利中见害,害中见利,就能用兵尽其变。他还认为,要取胜须“以粮储为本,谋略为器”。 未战之前要“先谋”:欲谋用兵,先谋安民;欲谋攻敌,先谋通粮;欲谋疏陈,先谋地利;欲谋胜敌,先谋人和;欲谋守据,先谋储蓄;欲谋强兵,先谋赏罚等。既战之后,一要善于“夺恃”,包括夺气、夺隘、夺勇等;二要善于“袭虚”,以佯动、诱敌击其虚;三要“任势”,乘机击敌懈怠,设伏击敌不意,乘胜扩张战果等。书中还强调“逆用古法”,“利在变通之机”。书中汇集的与军事有关的天文、历法、记时及识别方位等知识,其中许多为过去兵书所少有。此外,该书还汇集了不少阵法并创造了诸如飞鹗、长虹等 阵。该书在体例上,分类编排,按类阐述,为后世许多兵书所借鉴。
李虚中命书
三卷。古代星命术书。旧本题鬼谷子撰,唐李虚中注。收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术数类二》:“书中义例,首论六十甲子,不及生人时刻干支,其法颇与韩愈《墓志》(指《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所言始生年月日者相合,而后半乃多称四柱,其说实起于宋时,……真伪杂出,莫可究诘。”此书以人的生年月日干支为依据,推衍人寿夭、贵贱、吉凶,为后世言星命八字术者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