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宋宗元

    宋宗元

    宋宗元,生卒年不详,清元和(今江苏苏州)人。字光少,一字鲁儒,号悫庭、梅花铁石主人。宋匡业次子,彭启丰妻弟。乾隆三年(1738年)举人。历任直隶成安、良乡知县,迁知蓟州、保定府,补天津道。十五年调清河道,有廉能声。乾隆二十三年再任天津道(点校按,有误。据卷九〈职官〉,当为“三十三年”)。三十六年运河涨溢,城西芥园堤溃,泛滥南乡,复逆行围城。公闻舆人言,城东南中堂洼有土堼(即贝壳堤),掘之则水可泄于海,乃遣营弁孙成玉,夜往掘堼,而水遽消退。因详请直督,自芥园挑挖减水河一道,由中堂洼达海,可永泄浑淀、子牙各河穿运之涨,且环抱城南,天津得资地利,更请分岔挑河至盐山,则商贾往来贩运甚便,而津南亦为胜地。事未果行。迨嘉庆六年,水溢南乡,无入海路,逆行围城。论者深慨公议之不用云。三十七年兼署长芦盐运使,迁光禄寺少卿,四十年罢归。筑网师园,创建义庄。著有《识字略》《悫庭慵书》《巾经纂》《经世史镜》《网师园唐诗笺》等。

  • 上官融

    上官融

    上官融(995—1043),北宋人,字仲川,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幼专词学,秀出流辈。天圣二年(1024)秋,广文馆举进士,试第一。次年,试于太常寺,又为第一,名动京师。未第,丁父忧,赐同学究出身,授信州贵溪主簿。迁蔡州平舆县令,掌真州盐仓。以疾,除太子中舍致仕。庆历三年(1043)卒,年四十九。善议论,所与游者皆以文学风义相许。著有《友会谈丛》三卷,今有宛委别藏本、清抄本。事迹见范仲淹《太子中舍致仕上官君墓志铭》(《范文正公集》卷一三)。

  • 史绳祖

    史绳祖

    史绳祖,生卒年不详,字庆长,眉山(今属四川)人。从魏了翁学。景定三年,为江西提举(《弘治抚州府志》卷一一),改江东。官终秘书监。咸淳三年,主管成都府玉局观,作诗挽阳枋。著有《孝经注》、《池阳讲书本末》,已佚。今存《学斋占毕》四卷,有《百川学海》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援据辨论,精确者为多,为孙奕《示儿编》之亚。《全宋诗》卷三一七九录其诗二首。文收入《全宋文》卷七九二九。事迹见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六四、马廷鸾《碧梧玩芳集》卷五、《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八。

  • 沈雄

    沈雄

    沈雄,字偶僧,生卒年不详,江苏吴江人。诸生。尝从钱谦益游,诗词俱有宗法,撰有《竹窗笺体》、《柳塘绮语》诸集,曹秋岳称为“艺林拱璧”,惜未刊行。聂先、曾王孙《百名家词钞》辑《柳塘词》一卷,词六十馀首,合散见于清初诸词选本者,共存词七十四首。曹尔堪曰:“余数过柳塘,与偶僧倡和小词,如按辔徐行于康庄大堤,不似矜奇斗险,驰逐于巉岩峭壁以为工者,然亦时出新警之句,藻思亦不犹人。”有《柳堂词话》八卷,康熙二十七年(1688)自撰《凡例》,曹溶为之序。

  • 孙奕

    孙奕

    孙奕,生卒年均不详,字季昭,号履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宁宗时,尝官侍从。与周必大交厚,周必大生日,尝寿以诗云:“年与潞公同丙午,日邻莱国占中元。”欧阳铁以为贴切(《履斋示儿编》卷一○)。著有《履斋示儿编》二十三卷,开禧元年自序称“考评经传,渔猎训诂,非敢以污当代英明之眼,姑以示之子孙”,故名。其书考订经传字音训诂,评论诗文,多有可采。虽杂采众书,时有笔误,而精核者尤不可废(《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二一)。故自宋以来,流传不绝,今存元刘氏学礼堂刻本、《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全书》本。又著《九经直音》十五卷,简确易晓,有元刻本、《十万卷楼丛书》二编本。《全宋文》卷六五九八录其文。事迹见《四库提要辨证》卷二。

  • 希叟绍昙

    希叟绍昙

    希叟绍昙,宋代僧,字希叟,生卒年不详,西蜀(今四川境)人。径山师范禅师法嗣,出世天台佛陇。景定元年,住平江府法华禅寺。五年,住庆元府雪窦资圣禅寺。咸淳五年,住庆元府瑞岩山开善禅寺。元成宗元贞三年卒。著《五家正宗赞》四卷,宝祐二年自为序。又有《希叟绍昙禅师语录》一卷、《希叟绍昙禅师广录》七卷,均收人《续藏经》。《全宋诗》卷三四二五至三四三一辑其诗为七卷,多为偈颂、颂古、铭赞,阐扬佛理,取譬广泛,不乏构思巧妙、空灵澄寂之作。如咏达摩渡江云:“宫花压鬓坠乌云,倾国风流宛胜秦。玉笛插藏人不见,夜深吹起凤楼春。”事迹见《语录》、《五灯全书》卷四九。

  • 桑世昌

    桑世昌

    桑世昌,生卒年不详,字泽卿,自号莫庵,高邮(今属江苏)人,桑庄子,陆游诸甥。广交当世名流,从高似孙游三十年(高似孙《兰亭考序》)。著有《莫庵文集》三十卷,陈亮《桑泽卿莫庵诗集序》称:“桑泽卿来客西湖,为诗数百篇,无一句一字刺人眼者,可谓用工于斯术者”。尝和林和靖诗,楼钥跋称其“一一细和,间有不能辨者”。叶适《兰亭考跋》称其“事事精习,诗尤工”,谓其《即事》“翠添邻堑竹,红照屋山花”为“著色画”。现存所编《兰亭考》十二卷,以博雅见称,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回文类聚》四卷,有《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二六五○录其诗二首。文收入《全宋文》卷五八二六。事迹见《嘉定赤城志》卷三四。

  • 沈起

    沈起

    沈起,清朝人,字仲方,浙江秀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世祖顺治十七年前后在世。明末诸生。天姿颖俊,与金喟相善。明亡,为沙门以终。起著有学园集六卷,续编一卷,墨庵经学五卷,测杜少陵诗一卷,今国语八卷,宗门近录二卷,及明书等;又评点会真记,尝终夜不眠,以求作者之意,颇多奇解。(均四库总目)然其书多不传。

  • 史铸

    史铸

    史铸,宋代作家。字颜甫,号愚斋。生卒年不详。山阴(浙江绍兴)人。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给王十朋《会稽三赋》作注。喜爱菊花,自号“菊隐”,著有《百菊集谱》6卷,为菊谱和咏菊之作。此书于理宗淳祐二年(1242)完成5卷,至淳祐六年,得到赤城胡融的菊谱,于是将原书的第5卷移作第6卷,而将胡融菊谱编为第5卷。淳祐十年,又补遗1卷,并拟将原书改名为《菊史》,所以将这卷“补遗”题作《菊史补遗》。此书的第一卷是周师厚、刘蒙、史正志、范成大4家的菊谱;第二卷是沈竞菊谱及史铸自撰的新谱;第三卷是关于种菊的故事杂说,菊的种植法及古今诗话;第四卷收载前人关于种菊的文章诗赋;第五卷即胡融菊谱,并附以张栻、杜甫的诗话;第六卷是史铸作的咏菊诗及集句诗;补遗罗列所续得的有关人物传纪及咏菊诗文之类。此书搜集博洽,可见史铸兴趣之所在。

  • 沈祥龙

    沈祥龙

    沈祥龙(1835-1905),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词论家。字约斋,江苏娄县(今上海松江)人,晚清诸生。工诗、词、曲,善隶书。著有《乐志簃集》、《乐志簃笔记》、《乐志簃诗录》、《吟海集》、《龙门书院日记》等。光绪初年,沈祥龙和杨葆光组建龙门词社,后又与蒋迂石、章次柯、贾芝房等组建“钧诗馆吟社”。二社都是近代上海最重要的诗词组织。《论词随笔》出自《乐志簃集》。全书篇幅不长,共62条,却涉及创作技巧、鉴赏标准等诸多方面,尤其在词作修辞方面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是近代少有的词论修辞研究专著。《论词随笔》(以下简称《随笔》)在当时影响广泛,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之父陈散原曾将此书誉为有清一代词论第一。即使稍嫌过誉,也足见其可堪重视。沈氏曾师从刘熙载,刘熙载病逝后,沈作《祭兴化刘先生文》、《左春坊左中允刘先生行状》等悼之。沈祥龙还先后师从应宝时、顾广誉、冯礼藩、万斛泉等。然而这些人于词都造诣不高。所以沈祥龙的词学观点当深受刘熙载的影响。


    其词学著作《论词随笔》收于《乐志集》中。该书对词学理论批评的不少论题都有所阐说,其中,在词学理论范畴方面,尤其对词情论、词意论、词气论阐说较为集中,内容较为丰富,体现出独特的理论视野与较高的认识水平,在晚清词学理论批评中独树一帜,为我国古典词学理论批评的全面丰富与深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对沈祥龙对词学理论范畴的阐说予以考察。我们知道,“情”、“意”、“味”、“韵”、“趣”、“格”、“气”、“境”、“神”等是我国古典词学理论批评的重要范畴。它们常被用来概括词的创作或审美的本质所在,标示词的不同本质属性。在我国古典词学史上,对上述范畴的论说大都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理论内涵在历时视域中不断得到拓展、充实、深化与完善。

  • 宋玉卿

    宋玉卿

    宋玉卿。清代人。撰有《戊壬录》。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史册

    史册

    史册,生卒年不详,明吴江(今江苏苏州)人。字义维,号素心。史彬九世孙。隐居不仕。崇祯时纂修《吴江县志》。

  • 孙静庵

    孙静庵

    孙静庵,清末民初戏曲作家。名字不详,号静庵,别署寰镜庐主人。室名栖霞阁。所著戏曲今知有《安乐窝》、《鬼磷寒》2种。著有笔记《栖霞阁野乘》,《明遗民录》。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宋楚望

    宋楚望

    宋楚望,字荆州,号恒齐,湖北当阳人,雍正十一年(1733)中进士,授句容知县,勤农育士,政声很好。他在此创办了华阳书院。调任丹徒知县,值岁饥,他散赈救贫,遍历穷乡。他还在镇江城南创鹤林书院。调太仓直隶州,筑海塘六十余里。当时扬州水道长久湮塞,疏治无功,宋楚望请疏旧海口,使下流宣畅,朝廷按此办理,使上游之水自达于海,解决了水道梗塞问题。宋楚望对治水很用心,著有《太镇海塘纪略》一书,辑录了当时兴工的奏稿、谕札、公檄、禀贴、告示等,并附有沿海工图。


    乾隆十九年(1754)调任常州知府,“爱民重士,扩充书院经费”。他捐出自己的俸禄,“以兴复龙城书院为已任”。龙城书院是明隆庆六年(1572)常州知府施观民所创。万历初,张居正秉国时,下令“尽毁天下书院”,龙城书院被迫停办。万历三十一年(1603),常州知府欧阳东凤在龙城书院旧址建先贤祠讲学,以避书院之名。天启年间,魏忠贤擅政,又下令禁办书院。常州知府曾樱多次上表坚称“龙城系课文之所,非讲学之地”,“故独得不毁”。后倭寇侵犯东南沿海地区,书院一度改为兵备道署。直至清代,书院几经兴废(见钱维城《龙城书院记》)。宋楚望当常州知府后,决心兴复龙城书院。地方士绅见状,也纷纷出资捐助。宋楚望亲任督工,仅两个月便完成了修建工程。据《常郡艺文志》记载,龙城书院之再次兴建,造就了大批有识之士,清代著名诗人黄仲则、洪亮吉等均就学于此。


    宋楚望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任松江知府,升徐淮兵备道。休致后卒于家。他所著《人离分途》、《戒淫》等,“人争颂之”。他还辑有《公门果报录》、《官箴书集成》等。

  • 佟世思

    佟世思

    佟世思(1652-1693),清代诗人。字俨若,又字葭沚,号退庵。汉军正蓝旗人,世居抚顺。康熙二十六年(1687)以荫生选授广西贺县知县,调思恩知县,卒于官。少有才思,喜结交文人名士,而性格豪爽,自谓所喜者三事:作诗、饮酒与不说谎。诗多纪行赠答之作,风格轻快俊逸,如《龙潭酒家》:“杨柳晴江一住船,白头老妇旧炉边。亲来把酒郎君醉,细数春风十六年。”诗中对清初时事也有所涉及,《七律一首》记耿精忠兵变事败后被俘至京师,范承谟之子请手刃之:“白马霜蹄快似飞,见君今日复仇归。刀才饱啖渠魁肉,血肉模糊孝子衣。河岸乌声喧秃树,城根人影倒斜晖。出门更向深松去,洒血高原泪乱挥。”他又善填词,其词以刻划离情别绪为主,笔触细腻,婉约情深,代表作有〔南浦〕《旅况》等篇。著有《与梅堂遗集》12卷,其中诗10卷,词1卷,文1卷;又著有《耳书》1卷、《鲊话》1卷。


    明朝朱元璋洪武年间,其始祖佟达礼因边功世袭指挥同知。至曾祖佟养义之时,已家资巨万的佟氏举家从抚顺迁居辽阳。万历年间,因其抚顺族人佟养性投降后金而受株连,全家人非死即逃,屡遭劫难。幸亏其祖父是大清重要谋臣范楠(范文程之父)的门婿,得到范家的全力保护,才逃过一劫。佟世思一生困顿,仅靠父辈的功劳,在康熙年间任过今广西贺县与思恩的县令,但其“少负俊才,喜结名流。尝谓自顾而喜者三事:作诗饮酒与不说谎”,对文学的热爱使其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文学创作上,而其自言“作诗以性情深厚为本”,观其一生创作留存下来的诗、文、词的合集《与梅堂遗集》,用记录形式写成的笔记体著作《鲊话》和《耳书》,即体现了他性情深厚的本性。其中用志怪手法创作的短篇小说集《耳书》,尤为鲜明地体现了其文学成就。小说集分为人、物、神、异四个部分,包括六十三则故事。

  • 孙炯

    孙炯

    孙炯[jiǒng]。字挈菴,清代大兴人。孙承泽孙。撰有《砚山斋杂记》。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孙道乾

    孙道乾

    孙道乾。清代人。撰有《小螺庵病榻忆语》。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宋诩

    宋诩

    宋诩[xǔ],字久夫,生卒年不详,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人,农学家,明代中叶美食研究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是个不得意的文人。他和儿子宋公望编写了一部内容丰富的明代饮食著作,名为《竹屿山房杂部》,书中记载了60多种酒的近百种酿酒方法,其中五加皮桂花酒等至今仍在生产,饮用。各种酒在名称之下介绍其药物作用,酒名的来历,前人或当时人对它的评价。然后详细列出酿造该酒所需的原料,最后是酿制的方法。《竹屿山房杂部》记载了110多种饮料。它们不仅是止渴佳品,还有丰富的营养,并可以治病。宋诩还将他收集的饮料配方,按照适合饮用的季节编排。宋氏父子笔下还记载了30多种醋和20多种酱的制作方法。书中还记叙了17种牛肉烧法,45种猪肉烹调法及羊、狗、鹿、兔、水獭、獐、狼、虎、豹、野猪、野马、野牛等许多家畜和野兽的烹调方法。记载了22种咸水鱼,30多种淡水鱼及鳖、青蛙、虾、螃蟹、淡菜和蚌、螺等贝类的烹调法。书中记载蔬菜菜谱多达430余种,粉面制品近百种。

  • 宋端仪

    宋端仪

    宋端仪(1447-1501),字孔时,明代福建莆田人。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历官礼部主客员外郎、按察佥事,督学广东,卒于官。宋端仪一生为官正直清廉,重视教化,政绩显著,且著述颇丰。宋端仪一生著作共十六种。遗憾的是,这十六部著作中,后经刊行的只有《立斋闲录》和《考亭渊源录》。其中《立斋闲录》作为笔记,采摘当时的相关文集、档案、地方志、碑帖等诸种文献内容,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揭示了明前期尤其是建文朝的某些历史面貌,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学价值。又尝搜辑建文时殉节诸臣遗事,为《革除录》,今不存。

  • 史玄

    史玄

    史玄,明末清初吴江(今江苏苏州)柳胥人。避清圣祖讳作史元,字弱翁。徐崧师。明诸生。隐居北林。藏书万卷,学有根柢,服奇嗜古,有经济救世之心。少艰窭,发愤为诗文,与吴昜、赵涣才气相埓,号“东湖三子”,有《东湖倡和集》。 又与沈自然等号“松陵五才子”。曾与吴祖锡结论社。崇祯九年(1636 年)与邢昉、顾梦游、葛一龙、杨文骢、方文等于南京结社。十一年赴北京,娶名姬今宵,自命诗题“倾城悦名士”,朋辈相和为韵事。赴佐杨文骢幕,有《瓯东唱和集》。清顺治二年(1645年)曾与吴昜、徐鑛等组织团练抗清,遭家难,贫病卒于西濛。诗宗杜甫,老健无敌,古体尤工。兼工词曲,曾作传奇《玉花记》。创编《汉武帝集》《支道林外集》。纂辑《河行注》《盐法志》。著有《旧京遗事》 《梅西杂志》《松陵耆旧传》《弱翁诗文集》《史弱翁先生剩稿》等。

  • 沈涛

    沈涛

    沈涛(约1792—1855),原名尔政,字西雍,号匏庐,嘉兴人。未冠,举嘉庆庚午十五年(1810)乡试。选授江苏如皋县知县,寻擢守燕北各郡,曾任正定府知府等职,卓著政声。顾躯干小,入觐,坐是久不调,援例以观察指分江西道员,历署盐法、粮储两道。会粤事棘,咸丰三年(1853)初,太平军包围南昌,随江西巡抚张芾婴城拒守四十九日,解围后,授福建兴泉永道,未到任,改调江苏,病卒泰州。


    沈涛幼有神童之称,曾从文字学家段玉裁游,先生生平专尚考订,兼嗜金石,著述精湛。与归安吴云最相契,赏鉴所获,辄绘图征诗唱和成帙。《论语》孔注之伪,自段茂堂发之,陈仲鱼昌言之,至先生乃设为五证,抉摘尽致,作《论语孔注辨伪》二卷。又作《说文古本考》十四卷,亦有根据,与妄以他书改本书者不同。其关于金石学之书,则有《常山贞石志》二十四卷。读书所得,加以考辨,有《铜熨斗斋随笔》八卷、《瑟榭丛谈》二卷、《交翠轩笔记》四卷。其余尚有《柴辟亭诗集》四卷,《十经斋文集》四卷,《匏庐诗话》三卷,并刊行。

  • 孙旭

    孙旭

    孙旭,清代人。撰有《平吴录》。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邵嗣宗

    邵嗣宗

    邵嗣宗(1710-1967) 清太仓人,祖籍休宁(今属安徽)。字鸿箴,号蔚田。乾隆十七年(1752年)会元进士。 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充咸安宫总裁、《续文献通考》 纂修官、顺天乡试及会试同考官,擢右春坊,右中允,转左中允,官至侍读。以疾乞归,未及一载卒。性情恬淡,操覆醇谨,诗文淹雅温粹,奖成后进,循循不倦。诗文淹雅温粹,与毛咏齐名称“毛邵”,为“娄东十子”之一。著有《养余斋吟稿》《筮仕金鉴》《洗心录》《屈步集》《一枝庵吟稿》《窒庐存稿》等。

  • 石君宝

    石君宝

    石君宝,元代戏曲作家。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今人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考其为女真族,姓石盏,名德玉,字君宝。公元1276年去世,享年85岁。祖籍辽东盖州(今辽宁省盖县)人。迁平阳。在曲词风格上,朱权说他“如罗浮梅雪”。所作杂剧今知有10种,现存《鲁大夫秋胡戏妻》《李亚仙花酒曲江池》《诸宫调风月紫云亭》3种。代表作《秋胡戏妻》取材于汉代刘向《列女传》。写秋胡新婚即被征兵,其妻罗梅英茹苦含辛、侍奉婆母,守身如玉。十载别离后,秋胡得官而归,与梅英桑园相遇,将她调戏。后经周折,勉强夫妻相认,作者谴责了封建社会风气窳败,表现了被欺侮者的斗争,塑造了一个有见识,有志气又识大体的具有反抗性格的妇女形象。剧情紧凑,语言本色,泼辣,戏剧性极强。作者在民间流传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可贵的再创造,把原来的悲剧结局改变为经过调解终至团圆,表现了作家对妇女寄予的深厚同情。另有两本爱情题材的剧作,一是《曲江池》,取材唐人白行简传奇小说《李娃传》,写风尘妓女的遭际,表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使传统故事的格调有所升高。一是《紫云亭》,写女真官员之子完颜灵春和一个勾栏女艺人韩楚兰相爱,几经波折,终于团圆的故事。在描写下层妇女悲欢离合、遭遇和不屈的斗争精神的作品中,石君宝当属成就较高的作家。

  • 尚仲贤

    尚仲贤

    尚仲贤,元代杂剧作家,他的生活年代,约在元世祖中统前后。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曾任江浙省务提举,后弃官归去。工曲,其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一种,现存《柳毅传书》、《气英布》、《三夺槊》三种。《归去来兮》、《越娘背灯》、《王魁负桂英》仅存残篇(见赵景深先生《元人杂剧钩沉》)。又有人认为《单鞭夺槊》亦为尚仲贤所作,因为元·钟嗣成《录鬼簿》在关汉卿名下有一本《介休县敬德降唐》杂剧,尚仲贤名下有一本《尉迟恭单鞭夺槊》杂剧,明代臧晋叔编《元曲选》时,在这本《单鞭夺槊》下,署“元尚仲贤撰”,并注称“一作《三夺槊》”,从而给人造成许多麻烦。现将尚仲贤的《三夺槊》和这本《单夺槊》作一比较,其故事可以说完全两样。从内容及“题目、正名”看,《三夺槊》才真正是尚仲贤的作品,而《单鞭夺槊》,就内容及风格,正好是《录鬼簿》关汉卿名下的那本《介休县敬德降唐》杂剧。另外也是园所藏的一本《尉迟恭单鞭夺槊》杂剧抄本,署名“关汉卿撰”,并跋云“《太和正音谱》名《敬德降唐》”,亦可以证明《单鞭夺槊》确非尚仲贤撰,而是关汉卿的作品。


    尚仲贤的作品风格,《太和正音谱》用“山花献笑”四字加以概括。郑振铎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学史》里则作了如斯评价:“仲贤善于写英雄,他写的尉迟恭及英布,都是虎虎有生气的”。除此,尚仲贤笔下的神话剧,在元杂剧里也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像《柳毅传书》,作者把钱塘君与泾河小龙的一场搏斗,通过第三者电母之口,描写得神奇怪谲,色彩斑斓、变幻无穷,从此开了我国神话剧的先声。同时作者又极善于刻划人物性格,如龙女的善良多情,柳毅的见义勇为,钱塘君的嫉恶如仇,泾河小龙的骄纵无理等等,无不个性鲜明,显示了作者绘事状物、塑造人物形象的非凡才能。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