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宗元

宋宗元
  • 姓名:宋宗元
  • 别名:字光少,一字鲁儒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清元和(今江苏苏州)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宋宗元,生卒年不详,清元和(今江苏苏州)人。字光少,一字鲁儒,号悫庭、梅花铁石主人。宋匡业次子,彭启丰妻弟。乾隆三年(1738年)举人。历任直隶成安、良乡知县,迁知蓟州、保定府,补天津道。十五年调清河道,有廉能声。乾隆二十三年再任天津道(点校按,有误。据卷九〈职官〉,当为“三十三年”)。三十六年运河涨溢,城西芥园堤溃,泛滥南乡,复逆行围城。公闻舆人言,城东南中堂洼有土堼(即贝壳堤),掘之则水可泄于海,乃遣营弁孙成玉,夜往掘堼,而水遽消退。因详请直督,自芥园挑挖减水河一道,由中堂洼达海,可永泄浑淀、子牙各河穿运之涨,且环抱城南,天津得资地利,更请分岔挑河至盐山,则商贾往来贩运甚便,而津南亦为胜地。事未果行。迨嘉庆六年,水溢南乡,无入海路,逆行围城。论者深慨公议之不用云。三十七年兼署长芦盐运使,迁光禄寺少卿,四十年罢归。筑网师园,创建义庄。著有《识字略》《悫庭慵书》《巾经纂》《经世史镜》《网师园唐诗笺》等。

宋宗元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当代英雄

当代英雄

19世纪俄国著名诗人、作家莱蒙托夫1840年出版的《当代英雄》为其代表代。书名的含义作者在第二版序言中指明:所谓“当代英雄”是由我们这整整一代人身上充分发展了的缺点构成的。小说由《贝拉》、《马克西姆·马克西米奇》、《塔曼》、《玛丽公主》、《宿命论者》5个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中篇小说组成,从不同角度刻画了主人公皮却林充满矛盾的典型形象。聪明、勇敢的贵族青年军官皮却林厌倦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参加斗争,但又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只好在无谓的猎奇和冒险中寻求刺激,填补内心的空虚。他远走高加索,爱上了酋长女儿贝拉,但不久就开始厌倦和冷淡了。他不爱玛丽,却对葛鲁式尼茨基与玛丽的亲近产生了难以克制的嫉妒,他施展伎俩,令玛丽为其魂不守舍,并冷落了葛鲁式尼茨基。葛鲁式尼茨基对此怀恨在心。意外地,皮却林与他曾爱过的维拉相遇,他们旧情复燃。但他们的幽会被葛鲁式尼茨基跟踪并张扬了出去。皮却林要求与其决斗。结果葛鲁式尼茨基被打死。维拉也随知道一点内情的丈夫离开了。最后,皮却林告别了痛苦不堪的玛丽去了波斯,并死在了归途上。皮却林是继普希笔下的奥涅金以后,俄国文学中第二个“多余的人”的形象,作品对其玩世不恭和无作为持批判态度,同时更着重地谴责了造就皮却林一类人的腐败社会。《当代英雄》被认为是俄国文学中第一部出色的心理小说。作为诗人,莱蒙托夫在普希金和涅克拉茨夫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全宋文

全宋文

《全宋文》是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一集,64卷,是一部宋代文章总集。其对于研究宋文代的历史、文化、文学的重要价值,已为学界广泛肯定。

灵宝净明院真师密诰

灵宝净明院真师密诰

灵宝净明院真师密诰,撰人不详。盖为宋元净明道道书。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方法类。内称本篇为「天枢院录事罗照先」所奉真师密诰。其内容有三:一为真师批准净明院周演教真公等人九祖六亲之仙职;二为祖师降旨传付后学灭邪符咒;三为祖师降旨传付神仙辟谷服柏叶方。全篇似为道士扶乩所得神仙秘诰。

鹦鹉洲

鹦鹉洲

传奇剧本。明陈与郊作。剧演韦皋与玉箫两世姻缘故事。谓韦皋赴汉阳访友姜荆宝。名妓薛涛受元稹之邀至洛阳。韦、薛二人邂逅,薛涛赠以玉指环一对,韦皋则称他日发达,当以女校书相酬。韦皋至汉阳,慕姜义妹玉箫。姜为二人撮合成婚。韦皋被召,临别许以七年,即来迎娶,并以玉指环相赠。玉箫苦等,相思成疾,绝望而亡。姜将其葬在鹦鹉洲头。天帝垂悯,准玉箫重生,十三年后与韦皋再做夫妻。薛涛闻元稹与歌伎相厚,愤而出家。玉箫投生卢家,长至十三岁时,卢请薛涛教其文墨。时韦皋六十寿诞,卢将玉箫送与韦皋,终成两世姻缘。元稹前来传旨,进韦皋为中书令,与薛涛相逢。是剧博采诸书,合为一传,情节殊奇。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原刻本,《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据以影印。

东山破峰重禅师语录

东山破峰重禅师语录

清普重说,傅慧等编。收住龙骤禅院、佛兴禅寺、香积禅院、观音禅院语录、举古、颂古、机缘、入室、塔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六册。

华严策林

华严策林

佛教著述。唐法藏述。一卷。简述《华严经》的宗旨,分为九个部分:一征普眼、二明理事、三辩正因、四融大小、五结成坏、六通二界、七明隐显、八明因果、九达色空。书中谓《华严经》的宗旨最终可归纳为“因果二门”,“因”指“普贤行愿”,“果”指“舍那业用”。认为“因果二位,同一缘起,义不孤行”;“普贤行愿,方号圆因;舍那十身,遂称满果”,从而肯定菩萨修行与成佛的同一性。又强调“法无前后”,反对“从因获果”之说和“即因是果”之说,即既反对把众生与佛完全割裂开来,又反对把佛与众生完全等同。由此主张“因满即果”,“果满即因成”,圆满的普贤菩萨修行即是成佛的体现,成佛的标志又是菩萨修行的完成。见载于日本《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