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孙仲章

    孙仲章

    孙仲章,生卒年不详,或云姓李。其籍贯,有二说:一为本贯高陵(今属陕西省)而家于德安(今属江西省);二为大都(今北京)。约元世祖至元间人,为德安府判官时,因喜城西之白兆山,遂买田筑室于山麓而居焉。迁耀州(今陕西耀县)知府。皇庆二年春,赴调京师。南还,建河南书院。寻归,建长庚书院。好文上,善作曲。作杂剧三种,其中《卓文君白头吟》、《金章宗断遗留文书》两种佚失不传,仅存《河南府张鼎勘头巾》一种传世。天一阁本《录鬼簿》于其略传后所附贾仲明所补挽词:“只闻《鬼簿》姓名者,不识前辈李仲章。《白头吟》喧满呜珂巷。咏诗文胜汉唐。词林老笔轩昂。江湖量。锦绣肠,也有无常。”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称其词如“秋风铁笛”。

  • 石子章

    石子章

    石子章,生卒年不详,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杂剧作家。王国维认为他与元好问、李显卿为同时人。孙楷第《元曲家考略》又寻找出其不少生平材料,认为他乃石晋后代,名建中,于金亡后曾随使西域,并曾与元好问、李显卿有诗作赠答。故《录鬼簿》将其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贾仲明为其所作吊词称:“子章横槊战词林,尊酒论文赏知音。疏狂放浪无拘禁,展腹施锦心。”于此可见其性情之一斑。不误其散曲[八声甘州]亦自我描绘说:“十年往事,也曾一梦到扬州。黄金买笑,红锦缠头。跨凤吹箫三岛客,抱琴携剑五陵游。风流,罗帏画烛,采扇银钩。”可证贾氏所述“疏狂放浪”之言不虚。其所作杂剧今知有二种,现存者一种:《秦翛然竹坞听琴》;仅存残曲者一种:《黄桂娘秋夜竹窗雨》。另存有散曲套数一套。《太和正音谱》谓其词“如蓬莱瑶草”。就其现存《竹坞听琴》一剧观,关目紧凑集中,抒写情感细腻,颇富诗情画意,其风格略近马致远文采一派。其生平事迹见钟嗣成《录鬼簿》、朱权《太和正音谱》、元好问《遗山集》卷九、李庭《寓庵集》卷二、臧懋循《元曲选》。

  • 史樟

    史樟

    史樟(1240―1288),字敬先,号散仙,又号“史九散仙”、“史九散人”等,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元代杂剧作家。他是元初重臣兼散曲家史天泽之子,曾为真定顺天新军万户,武昌万户等职。贾仲明为其所撰吊词曰:“武昌万户散仙公,闿国元勋荫祖宗。双虎符,三颗明珠重。受金吾,元帅封。碧油幢,和气春风。”可证其确为勋爵之后。史家乃河北汉族世家,在蒙古灭金过程中立有大功,故受到蒙古朝廷特别恩宠。史天泽共有八位公子,俱为高官显宦。史樟为其次子,素喜庄、列之学,常着麻衣草履,以“散仙”自号,故有兴趣于曲辞创制。所作杂剧今知有《破莺燕蜂蝶庄周梦》,该剧为元杂剧中的“神仙道化剧”一类题材开了先河。今已不存。生平事迹略见《元史》卷一五五《史天泽传》附、钟嗣成《录鬼簿》、朱权《太和正音谱》。

  • 施惠

    施惠

    施惠,字君美。杭州人。约元元贞初(1295—1297)前后在世。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王世贞《曲藻》、沈德符《顾曲杂言》、沈自晋《南词新谱》均认为系南戏《拜月亭》作者。王骥德《曲律·杂论》谓“世传《拜月》为施君美作”。吕天成《曲品》则认为:“云此记出施君美笔,亦无的据。”元钟嗣成《录鬼簿》卷下列于“方今已死名公才人,余相知者”项内,云“惠字君美,杭州人。居吴山城隍庙前,以坐贾为业。公巨目美髯,好谈笑。余尝与赵君卿、陈彦实、颜君常至其家。每承接款,多有高论。诗酒之暇,惟以填词和曲为事。有《古今砌话》,亦成一集,其好事也如此。”下附〔凌波曲〕吊词,但均未提及撰《拜月亭》一事。清张大复《寒山堂曲谱》引注则作:“吴门医隐施惠,字君美著。”与前述杭州施惠不同。而世德堂本《拜月亭记》开场〔满江红〕有:“自古钱塘物华盛,地灵人杰。昔日化鱼龙之所,势分两浙。”则其作者似又可能系杭州人。又《传奇汇考标目》别本第五称:“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人。”并列其所著《拜月亭》、《芙蓉城》、《周小郎月夜戏小乔》三剧(后两剧今未见),不知何据。故《拜月亭》究为何人所作,尚难论定。另曾与范冰壶等合作《鹔鹴裘》杂剧,亦已佚。散曲存有〔一枝花·咏剑〕套数。

  • 邵灿

    邵灿

    邵灿,明代戏曲作家。据其所著《香囊记》推断,当生活于景泰、弘治年间。字文明,一字宏治,号半江。读书广学,志意恳笃。少习举子业,长耽词赋,晓音律,尤精于弈。善论古人行谊,每有所契,则意气跃然。有《乐善集》存于家。江苏宜兴人。科名失意,只是个生员。他的传奇戏曲,仅《香囊记》一种,写宋时张九成遵从母意,告别新婚妻子,和弟弟赴京赶考,张虽中状元,但因触犯秦桧,被派做岳飞幕僚,而奔赴战场。战乱中其母亲、妻子逃难失散。夫妻、母子、兄弟历经种种磨难,最后终于团圆。语言典雅华丽,一些戏曲作家争相效仿,于是形成了戏曲史上的“骈丽派”。作者自称该剧是续取五伦新传,许多唱词和说白充满了封建伦理意味,形式上也多与《琵琶记》、《拜月亭》等雷同,曲文有不少是套用现成诗文,常被论者所批评。

  • 沈采

    沈采

    沈采,明代戏曲作家。字练川。嘉定(今属上海)人。生卒年未详,主要生活在成化、弘治年间。他善作曲,吕天成《曲品》称其“名重五陵,才倾万斛”。据说,他作传奇《还带记》是为寿杨一清而作,曲中有“昔掌天曹,今为地主”等语,杨一清见之大喜。他除著《还带记》外,还著有《千金记》、《四节记》。《还带记》、《千金记》今有存本,《四节记》有残曲。其剧气概博大,善写英雄,不善写闺阁情事。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评《千金记》说:“记楚汉事甚豪畅,但所演皆英雄本色,闺阁处便觉寂寥。”评《还带记》说:“是记虽无隽冷之趣,而局面正大,词调庄练,其《金印》、《孤儿》之亚流乎。”沈采《还带记》不同于贾仲明《山神庙裴度还带》杂剧之处,在于它没有增出裴度与琼英完姻的情事。在多为男女情事的剧作群中,沈采可说是别具一格。一说传奇《临潼记》亦为他所作,已佚。

  • 沈龄

    沈龄

    沈龄,明代戏曲作家。一说其名为受先,字寿卿,一作元寿,自号练塘渔者。嘉定(今属上海)人。生卒年未详,主要生活在弘治至嘉靖年间。他善书,工画作,也爱填写词曲,曾客杨一清家。正德十五年(1520)武宗南巡,杨一清嘱其撰《四喜传奇》,武宗见之甚喜,欲官之,不受而归。他撰写的《四喜传奇》(今存的《四喜记》为谢谠作,不应相混),已佚。他还撰有传奇3种:《冯京三元记》、《娇红记》、《龙泉记》。前一种今存,后二种存有残回。其剧作多用诗句,对白也用文语。看来他并不太懂戏曲的艺术特征,徐复祚《曲论》评其《龙泉记》说:“纯是措大书袋子语,陈腐臭烂,使人呕秽。”他爱写曲作,但未窥其门径。他亦能诗文,曾著《青蚓遗音》、《练塘吟稿》,今均已佚。

  • 孙柚

    孙柚

    孙柚(1540—1585后),明戏曲作家。字梅锡,一作禹锡,又字遂初、遂初山人,常熟(今属江苏)人。约万历间在世。少负异才,豪放不羁,读书五行俱下,才情流丽。离世绝俗,纵情山水间。在虞山北麓营别业,名藤溪。与名流王伯穀、莫廷韩等觞咏其中。歌诗乐府,脍炙人口。著有《神游杂著》、《方物品题》、《虞山纪游》、《藤溪记》、《藤溪稿》、《栖霞稿》。所撰传奇2种:《琴心记》,今存;《昭关记》,已佚。

  • 沈璟

    沈璟

    沈璟[jǐng](公元1553年~公元1610年) ,明代戏曲作家,散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字伯英,晚字聃和,号宁庵、词隐生。吴江(今属江苏)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授兵部职方主事,后调吏部稽勋司,历验考功员外郎。万历十四年,上疏请定大本、详大典,以固国脉,并请王恭妃封号。忤旨,左迁行人司正。万历十六年,升光禄寺丞。次年辞官归里。归里后,放情词曲,精心考索。王骥德《曲律》曾介绍他此时生活说:“雅善歌,与同里顾学宪道行(大典)先生。并畜声伎,为香山、洛社之游”。“生平故有词癖,每客至,谈及声律,辄娓娓剖析,终日不置。”万历三十八年病卒,年58岁。


    他著述甚丰,创作的传奇有《属玉堂十七种》。其中《分柑记》、《合衫记》两种全佚;《十孝记》、《分钱记》、《四异记》、《奇节记》、《珠串记》、《结发记》、《鸳衾记》、《凿井记》8种存有残曲;《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义侠记》、《桃符记》、《坠钗记》7种全存。这7种剧作的思想内容都较为复杂,《埋剑记》主要是颂扬郭仲翔和吴保安的友谊,也宣扬了郭妻守节孝母的封建道德。《义侠记》描写了武松的英雄气概,强调了他的忠君思想。《博笑记》对封建社会种种虚伪、欺诈现象有所嘲讽的同时,劝戒人们遵守封建道德。《红蕖记》、《双鱼记》、《桃符记》、《坠钗记》,都描写了男女双方对爱情的追求,历经磨难而终成眷属,但夹杂因果报应思想。对其剧作,既不能因其“命意皆主风世”(吕天成《义侠记序》)而全面否定其思想意义,也不能过高估计其价值。在艺术上,其剧作颇注意音律。吴梅《瞿安读曲记》曾评其《红蕖记》说:“第三折〔朝元歌〕与〔二犯江儿水〕间用,第八折越调曲,不用〔小桃红〕、〔下山虎〕旧套,而以〔庭前柳〕、〔章台柳〕、〔雁过南楼〕、〔江头送别〕诸曲,联成新体,第九折〔楚江情〕与〔北金字经〕衔接,确遵周宪王成法,第十三折〔四时花〕与〔集贤宾〕相联,第二十八折〔孝南歌〕与〔销金帐〕相联,第三十九折〔字字锦〕下,直接〔鹊踏枝〕,而节去〔赚曲〕,凡此,皆联篇新巧而律度又谐合也。”有时强调过分,出现王骥德所批评的“取其声,而不论其义”的毛病。


    他亦善作散曲。据王骥德《曲律》记载,他曾著《情痴寐语》、《词隐新词》、《曲海青冰》等散四集,均已佚。近人从《太霞新奏》、《吴骚合编》等散曲选集中辑出套数40余套,小令20余曲。其散曲主要是抒写情愫,聊以自娱而已。如〔集贤宾〕《伤春》:“一声杜宇落照间,又寂寞春残。杨柳帘拢长日关,正梨花院落初闲。风朝雨晚,芳径里落红千万。停画板,又早见牡丹初绽。”又如〔园林好〕《离情》:“昏惨惨愁城似天,远迢迢长日胜年。记一笑春风面,灯儿下鬓云偏。急回首已茫然。”前者见景抒怀,后者赌影思人。其散曲与戏曲一样,颇注意声律谐美。但是,他爱将北曲翻成南曲,有人讥其时有点金成铁之弊。他还编有散曲选集《南词韵选》。


    他著述了不少戏曲理论论著,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唱曲当知》、《正吴音编》等。他著述这些专著的目的,吕天成在《曲品》中有所说明:“嗟回流之泛滥,表音韵以立防,痛词法之蓁芜,订全谱以辟路。”今仅存《南九宫十三调曲谱》21卷。这是南曲曲谱中最为重要的一部著作,成为南曲创作的格律范本。他在〔二郎神〕《词隐先生论曲》中强调:“何元朗,一言儿启词宗宝藏。道欲度新声休走样,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说不得才长,越有才越当着意斟量。”此外,他还在致王骥德信中强调语言的“本色”。这两点理论主张对当时剧坛影响甚大,步趋者甚多,使他成为吴江派的首领。他过分强调音律、语言而不顾内容,因与以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发生分歧,有过争论。

  • 孙仁孺

    孙仁孺

    孙仁孺(约公元一六一二年前后在世),明代戏曲家。名钟龄,字仁孺,号峨眉子,又号白雪楼主人、白雪道人。约生活于万历崇祯年间,籍贯及生平事迹无考据。专工戏曲,其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主要著作有传奇《东郭记》、《醉乡记》等。在《东郭记》中,借用《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的故事作框架,增加了一些漫画式的丑角形象,借古喻今,构成一幅明末官场的“百丑图”。作者借剧中人的口说:“近来齐国的风俗一发不好,做官的便是圣人,有钱的便是贤者。”“闻得个君王喜隐,好为氵㸒乐,沉湎不治,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家危亡在于旦夕”。作者通过种种漫画式的人物描写,表示出他忧国愤世的思想。《醉乡记》也是运用夸张、幻想的写作方法,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的辛辣讽刺。

  • 沈鲸

    沈鲸

    沈鲸(约公元一五七三年前后在世),明戏曲作家。字涅川,一字涂川。浙江平湖人。生卒年不详,主要生活在嘉靖、隆庆年间。曾做过嘉兴府知事。所作传奇今知有4种:《鲛绡记》,演魏必简与沈琼英遇合事,以鲛绡为聘礼,故名。《缀白裘》收入《草相》、《写状》、《狱别》、《监绑》四出,今尚有演出者。有清顺治沈仁甫钞本传世。《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以影印;《双珠记》,演王楫夫妇悲欢离合事。吕天成《曲品》称其“情节极苦,串合最巧,观之惨然。”昆剧演有《卖珠》、《投渊》诸出,有末汲古阁原刊本传世。《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以影印;《易鞋记》,演程鹏举与妻白玉娘易鞋为别,始离终合事。有明文林阁本传世。《古本戏曲丛刊初本》据以影印;《青琐记》全文佚,仅《怡春锦》选有《赠香》1出。

  • 宋若莘

    宋若莘

    宋若莘(?-820年),莘一作华,误。贝州清阳(今河北清河)人。父宋庭芬,家世儒学,有词藻。宋若莘与妹宋若昭、宋若伦、宋若宪、宋若荀皆有文名。若莘教诲四妹,有如严师。著《女论语》十篇,其言仿《论语》,述妇道所尚。贞元四年,昭义节度使李抱真表荐,德宗俱召入宫,试以诗赋经史,深为赏叹。德宗与侍臣唱和,亦令若莘姐妹应制,每进御,无不称善。宫中呼为女学士。七年,诏若莘掌宫中文籍。元和十五年卒。王建《宋氏五女》、窦常《过宋氏五女旧居》诗皆对若昭姐妹深为推崇,窦常且比之为谢道韫、班昭。《旧唐书·宋若昭传》称若莘文“淡丽”。《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女论语》一○篇,若莘著,若昭注解,今佚。《全唐诗》卷七存其诗一首。生平附见《旧唐书》卷五二、《新唐书》卷七七《宋若昭传》、《唐诗纪事》卷七九。

  • 沈自南

    沈自南

    沈自南,明末清初吴江(今江苏苏州) 人。字留侯,号恒斋。沈珫十子,顾有孝姐夫。明崇祯九年(1636 年)举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 年)进士。选授 山东蓬莱知县,卒于任所,因廉介称名宦。与陈瑚、徐崧、 宋实颖、姚宗典、金俊明、徐白、俞南史、朱鹤龄等友。善医术。简傲多才有文名,与妻诗词唱和,为钱谦益、徐称赏。曾与蒋自远合作《吴江竹枝词》。著有《艺林汇考》 《历代纪事考异》《明五朝纪事本末》《乐府笺题》《恒斋诗稿》《酬赠草》等。

  • 沈金鳌

    沈金鳌

    沈金鳌(公元1717-1776年)清医学家。字芊绿,晚号尊生老人。江苏无锡人。他博通经史,工诗文。举孝廉,屡试不进,中年以后致力于医学。因看到当时的很多医书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或讲脉而不论药,或论药而不讲脉,医学真谛往往存在于残编剩简之中,于是积数10年功,采集前人之说,探理明义,参以实践经验,修正考订,编成《沈氏尊生书》。包括《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各一卷、《杂病源流犀烛》三十卷(卷首二卷)、《伤寒论纲目》十六卷(卷首二卷)、《妇科玉尺》二卷、《幼科释谜》六卷、《要药分剂》十卷等共七种七十二卷。他认为“人之生至重,必知其重而有以尊之,庶不致草菅人命”,故以“尊生”为书名。该书广泛吸收自《灵枢》、《素问》到宋、元、明各大医学家所著书之精华,参照脉证,剖析深入,对医理、诊法、内、儿、妇各科临床证治均有论述,条理井然。强调对温补、寒攻不存偏主,而是因病投药。重视气功疗法是该书的一大特点,所以他在健身之术和预防医学上都有一定的贡献。诗文方面著有《芊绿堂文稿》、《尚书随笔》、《毛诗随笔》十卷,《易经随笔》十卷、《体画吟》二卷、《大学原》、《左选列国》十六卷、《楚词笺》二卷、《离骚读》、《屈辞名物汇考》四卷、《金石词例》四卷、《试律韶音》四卷、《唐诗发蒙》四卷、《文赋诗词稿》十四卷等。

  • 盛康

    盛康

    盛康(1814—1902)清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字勗存,号旭人、待云庵主、留园主人。盛宣怀父。道光二十四 年(1844年)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二十六年发安徽以直隶州知州试用。二十九年署庐州知府,改署和州直隶州知州,加知府衔。咸丰三年(1853年)署江西宁国知府,调江南大营帮办粮台,抗太平军。七年以候选道发湖北,为湖北巡抚胡林翼委掌牙厘局务。同治元年(1862 年)以布政使衔任盐法武昌道,两署按察使。六年丁忧。光绪二年(1876年)于苏州购得寒碧山庄,改名留园。复以候补道署浙江杭嘉湖道,十二年署按察使。仕终加侍郎衔。工制艺,主变法,学主经世致用。辑有《皇朝经世文续编》。

  • 邵之棠

    邵之棠

    邵之棠,编辑《皇朝经世文统编》,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苏同

    苏同

    苏同,清代人。撰有《无耻奴》里籍、生平未详,另著有长篇小说《傀儡记》十六回。

  • 圣水艾衲居士

    圣水艾衲居士

    《豆棚闲话》题“圣水艾衲居士编”,作者的真实姓名不详。据其生活时代、籍贯、喜用化名的习惯等推断疑为范希哲,但没有实据,难下定论。有学者称他可能是杭州人,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却科举不利;他的试问戏曲作品为人传颂,写小说也颇在行。明朝末年可能在北京呆了一段时间,所以,亦有学者说他是明朝遗民。

  • 邵彬儒

    邵彬儒

    邵彬儒,字纪棠,号荫南居士。生卒不详,大约活动于同治、光绪年间。四会县区地铺人。职业圣谕宣讲讲生。少好学,明大义,有社会责任感,放弃举子业,为人宣讲《圣谕广训》。同治七年(1868)被佛山广善社聘为讲席,开启了岭南善堂组织宣讲圣谕之先河。《光绪四会县志》载:“生每日讲圣谕广训一条,次及古今人善恶事可法可戒者,继而省城复初社、西南敦善社以及乡场市镇,无不延请,纪棠劳苦不辞,谈论不倦,供亿不计,故远近无不知邵纪棠者。今善堂宣讲之风盛行,实自纪棠始也。”他的小说是在宣讲圣谕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作品有《俗话倾谈》、《谏果回甘》、《吉祥花》、《活世生机》(已佚)等。其作品问世后,广受欢迎,台山余家相为《吉祥花》所作序云:“庚午秋闱后购数部携归送人,意欲劝世,而未敢必世之能劝也,乃无何而求书者,接踵而来。”

  • 松竹轩

    松竹轩

    松竹轩,清代人,撰有《妖狐艳史》,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沈起凤

    沈起凤

    沈起凤(1741—?),生于清高宗乾隆六年,卒年不详。清戏曲作家。字桐威,号薲渔、红心词客,一号蓉州。江苏吴县人。出身于官宦家庭,乾隆三十三年(1768)二十八岁时中举,此后五次赴进士试,均落第而归。喜爱戏曲,常为戏曲艺人编写剧本。乾隆两次巡幸江南,扬州盐政和苏州、杭州织造所献演的新剧,大部出其手笔。曾先后任安徽祁门教谕、全椒散谕。因作《贤侯怒》乐府讽刺权贵而受咎,2年后被解职。其一生勒于笔耕,著述甚丰。今知所作传奇约30余种。今存《报恩缘》、《才子福》、《文星榜》、《伏虎韬》4种,并为其代表作。另有《泥金带》、《千金笑》、《桐桂缘》、《黄金屋》等,均不存。吴梅在《才人福·跋》中云:“余尝谓渔之才既不可及,而用笔之妙,尤非藏园,倚晴所能。笠翁自负科白为一代能手,平心而论,应让渔”。石韫玉云:“其所著词曲……风行于大江南北。梨园弟子登门而求者踵相接”。另作有《十三经管见》、《谐铎》、《续谐铎》、《人鹄》、《吹雪词》、《红心词》、《薲渔初移》等。妻张云,亦工诗文,颇享唱随之乐。

  • 守朴翁

    守朴翁

    守朴翁,清代人,《醒梦骈言》作者,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疑为蒲松龄,但缺乏足够的证据,不能定论。

  • 孙景贤

    孙景贤

    孙景贤(1880~1919),字希孟,号龙尾,别署阿员、藤谷古香。江苏常熟人。父国桢,字小川,光绪甲午恩科进士。孙景贤自幼随父游学京师,资质敏慧,年十五即能诗,年十七研求文字之学,多与当时名士游。戊戌变法失败后,因愤晚清政治腐败,曾拟写三部谴责小说:其一为《晋绅领袖记》,以支持戊戌变法的翁同龢为主人公;其二为《魑魅魍魉录》,以出卖戊戌变法的杨崇伊为主人公;其三为《轰天雷》,以上疏弹劾荣禄、刚毅、李莲英“三凶”并要求慈禧太后归政的沈北山为主人公。仅成最后一种。光绪三十三年(1907)随同乡张鸿(即《续孽海花》的作者燕谷老人)东渡日本,就读于明治大学法律科,并任职于清政府驻长崎领事馆。约在此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考取法科举人。入民国,受同盟会本部委托,筹组常熟支部。旋任职于国民政府外交部,并加入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后历任湖北、江苏高等检察所检察官、国务院参议。平生著作以小说《轰天雷》较为著名。阿英认为,该书“虽说是写的维新,实际上是已经接触到种族革命了”(《晚清小说史》)。诗文与同乡庞树柏齐名,有“虞山双璧”之誉。诗集《龙尾集》、《梅边乐府》有刊本传世。生平事迹见沈缙《〈轰天雷〉作者藤谷古香考》(《文学遗产》1986年第3期)等。

  • 孙高亮

    孙高亮

    孙高亮,明小说家。字怀石。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约生活于万历间。其祖父为于谦好友。据祖父讲述有关于谦的事迹,著《于少保萃忠全传》。生平事迹见《于少保萃忠全传序》。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生平无考。

  • 省三子

    省三子

    省三子,即刘省三,四川中江县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光绪己亥(1899)林有仁序谓:“刘君省三,隐君子也。杜门不出,独著劝善惩恶之书,名曰《跻春台》。”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