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宋懋澄
宋懋澄(1570~1622),明代诗文作家。字幼清,号稚源,一作自源。华亭(上海松江)人。他从年青时就“慕战国烈士之气,祠赵相虞卿于家”,独以侠闻,跌宕于酒以自豪。他仕途蹇涩,布衣终身,到处漫游:“平生居燕者十之五六,居吴门者十之三四,若齐,若秦,若汴,若豫章,若楚越,皆居焉。其客吴门也,夜半取道湖泖间,双浆若飞,巨舰中燃两桦烛,衣冠危坐,盗贼望见,以为神人,不敢犯。”(吴伟业《宋幼清墓志铭》)。
其文富有传奇性、新闻性、现实性。如《负情侬传》就是记述了当时轰动甚广的社会事件,述说教坊女子杜十娘因情人负心而怒沉其积累的百宝箱的故事。《葛道人传》带有激情地描写了一位反对“矿税”的市民“英雄”。正因为其文有这样特点,有些篇章被小说家所利用,使他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也有一定地位。对其文的艺术特点,黄宗羲曾评论说:“曲折波澜之中,加以脂粉,亦多异闻小说。”(《明文授读》)“曲折波澜”道出其结构上的特长,如《钱氏剑策序》,由于诗集作者是位高僧,取名又为《剑策》,所以作者开头引述了历史故事、佛家典故,甚至有荒诞、想象之辞,使文章增加了扑朔迷离的氛围,文气也跌宕多变。加以脂粉,实说明其文追求词采,如《游华阳洞天记》形容“醉绿酡红,连娟静对”的旷野,“如油壁窗中,高张银烛,悄然歌舞初罢”,就体现着这样特点,多异闻小说正说明其文有较多的富有奇趣的细节描写。如《叔父参知季鹰公行状》,为了说明他叔父为官的刚正,一口气就枚举了许多琐事。这样的散文,牺牲了简洁,却换来了具体、生动。他亦能诗,但无甚特色,远不及其文。著有《九籥集》。
所作《珍珠衫》、《负情侬传》、《海忠肃公》、《刘东山》、民间喜爱的杜十娘故事就是出自《负情侬传》,即在其《裨篇》中,后来被改编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明清小说、戏曲史上都是具有原型意义的名篇,与同乡作家赵左合著《赵宋乐府》。
-
适适子
适适子,明代人。撰有《六壬神课金口诀》。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松云氏
松云氏,字松云,号九容楼主人,姓名与生平待考。震泽(今江苏吴江)人。生卒年不详,著有《英云梦传》(又名《三生姻缘》)。散曲现存套数一套,见《英云梦传》,有清同治宝华顺刊本。
-
孙逢吉
孙逢吉(公元1135-1199年),字从之,龙泉(今属浙江)人。与弟逢年、逢辰号孙氏三龙。隆兴元年进士,调郴州司户参军。乾道四年,校试长沙。七年,授常德府教授。淳熙七年,知袁州萍乡县。十三年,干办行在诸军审计司。十五年,迁国子博士。光宗即位,除司农寺丞兼实录院检讨官。绍熙元年,除秘书郎,兼嘉王府直讲。二年,以雷雪疏奏八事,明白剀切,深中时弊,擢右正言。寻除国子司业,出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三年,召为秘书少监,训词有“当今第一流人物”之褒。宁宗即位,权尚书吏部侍郎,擢兼侍讲。假焕章阁学士充馆伴金国贺正使。庆元元年,忤韩侂胄,出知太平州,旋奉祠居家,杜门不出,自号青阅居士。五年,起知赣州,为言者论劾,卒年六十五。赐谥献简。平生留心经史,务为有用之学,为文以理为主,以意为先,关键严密,简而有法,不为绮丽。有文集七十卷,外集三十卷,不传。《全宋文》卷五八二九录其文。事迹见楼钥《宝谟阁待制献简孙公神道碑》(《攻媿集》卷九六)、《宋史》卷四○四本传。
-
孙冯翼
孙冯翼,生卒年不详,清藏书家、校勘学家。一名孙彤,字凤卿,号凤埔,奉天承德(今沈阳)人。 孙星衍的侄子。以荫生官至通判、候补郎中。嘉庆四年(1799年)孙星衍与孙冯翼依《证类本草》同辑有《神农本草经》三卷。另著《禹贡地理古注》、《江宁金石待访录》、《许慎淮南子注辑本》等,又有《问经堂丛书》三十一卷。
-
邗上蒙人
邗上蒙人,清代人。撰有《风月梦》。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史洁珵
史洁珵[chéng],清代人。撰有《德育古鉴》。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蕙水安阳酒民
蕙水安阳酒民,清代人。撰有《情梦柝》。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石墪
石墪(1128-1182),字子重,号克斋,台州临海人,原籍新昌,石待旦(985-1042)次子石亚之后,祖父石公儒避方腊之乱,自新昌迁居临海。
绍兴十五年(1145),石墪中进士,因丁父忧在家,三年后服除,于绍兴十八年(1148)授郴州桂阳主簿。
石墪后调泉州同安任县丞。时同安县饥荒,请求泉州府豁免租税,知府怒而不许,石墪力争,终得免。
绍兴二十三年(1153)五月,出生于尤溪的朱熹(其父朱松曾为尤溪尉)授同安主簿,因与石墪同官而相识。
石墪后改任武进知县,郡守欲以县公款为其寓客建造私宅,石墪坚拒,触怒郡守。乾道元年(1165),石墪求免职归。
石墪在家待缺三年后,于乾道四年(1168)调任尤溪知县。石墪到任后,命其友古田、林用中来掌教事,恢复县学。
乾道七年(1171)十一月,朱熹因舅氏祝峤入葬来到尤溪。朱熹回尤溪期间,朱熹凭吊其父朱松的韦斋和自己的出生地郑氏馆,为其父任所书“韦斋旧治”四字,请石墪作《韦斋记铭跋》。朱熹到年底回到崇安,临走时,石墪作诗留别,朱熹作《石子重(石墪)兄示诗留别次韵为谢三首》。
乾道八年(1172)十二月,朱熹为石墪作《克斋记》。
乾道九年(1173)九月,石墪重修尤溪县学宫(建有四斋)成。十月一日,朱熹为石墪作五县学斋铭,撰《重修尤溪庙学记》以记其修学之事,为张栻《尤溪县学传心阁铭》作《跋张敬夫(张栻)为石子重(石墪)作传心阁铭》,跋云:“熹既为尤溪大夫石子重记其修学之事,又为此五铭焉。时子重方为藏书之阁于讲堂之东,中置周程三君子像,旁列书史之柜,而使问名于熹。”
淳熙五年(1178),石墪因监察御史陈举善、丞相史浩的举荐,召对,差监登闻检院。不久,任将作监主簿,旋改太常主簿。
淳熙七年(1180),浙东大饥。淳熙八年(1181),朱熹自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来浙东赈灾。朱熹荐石墪代其知南康军,却逢石墪在临海因丁母忧未能成行。朱熹写信托石墪安抚入台的新嵊饥民。淳熙九年(1182)六月,石墪病故,朱熹为石墪作墓志铭。
-
舒璘
舒璘(1136—1199),字元质,旧字元宾。明州奉化县人。登乾道八年进士第。曾为江西转运司干办公事、徽州教授,一时徽州学风大振。又有惠政,留正称其为天下教官第一。后又在平阳为官,亦有官声,以宜州通判卒。
舒氏从学于陆九渊,其诗文零散,后人辑为《舒文靖公类稿》,收于《四明丛书》。
宋袁甫《蒙斋集》卷十四《奉化县舒先生祠堂记》:“先生墓在奉川松溪里,其墓碣,慈湖先生所作也。先生典教新安,其祠堂,先君正献公所记也。……虽然,自儿时见先生,每过家塾,拱立侍傍,已有所兴起;又观先生所说三百五篇,与我心契,似若有得。弱冠,因仲兄就先生学于新安,归言饮食起居之详,与先正献公所称,若合符节。后与先生诸子交,益知家法之懿。阖族聚居,交相敬爱,皆先生有以表倡之。某虽未尝数侍先生之謦欬,然其独得于心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尽,而非假言语,又无以写我心,请因胡君之请而有述焉。先生真有道之君子也。道非形器,非离形器。先生内美充实,可谓有孚盈缶矣。而即之若虚,叩之若无,第见坦坦荡荡,洞无城府,温温谦谦,不异常人。终日穷年,应事接物,小心畏忌,周旋规矩,而超然常与造物避。陶陶乎,浩浩乎,生乎天壤之间,独能餐此天和,享此真乐,而未易与世人言也。故先生之胸襟,光风霁月也;先生之节操,山高水长也;先生之咏诗,天籁自鸣也;先生之作文,鸢鱼飞跃也。洙泗风雩之气象,先生有焉。虚逆境不知其逆也,居顺境不知其顺也,千变万状,自为纷纷,而不知其为千为万也,亦不知其为一也。先生之言曰:‘敝床疏席,总是佳趣;栉风沐雨,反为美境。’此先生之学,所以深造自得,而某之所谓真有道之君子也。其他称述已多矣。……先生讳璘,字元质,后宰温之平阳,终于宜之别驾云。”
宋杨简《慈湖遗书补编》之《宜州通判舒元质墓志铭》:“庆元五年己未九月二十九日,友人宜州通判舒元质氏卒。讣闻,某哭诸寝门之外,既而奔奠于元质之庐,又哭,尽哀而反。十有二月望,厥子将卜兆于嵩溪里之公棠山,使以窆期告且征铭焉。简哭而对诸使曰:‘某尚忍为元质铭也哉!弱壮而为执游,强而茅拔于春官,艾而期伸执于宷服。今迨颐而遂永诀矣。某尚忍为元质铭也哉!’使速之曰:‘弗铭,何以掩夫子于幽!’乃拭袂而序以铭之。
“元质讳璘。其先皋陶庭坚之后,三代时国于舒,舒亡而其裔即以国氏,世望庐江。十三传邵,为汉阜陵长。又廿三传而元舆,相唐。弟元褒官司封员外郎,褒子守谦以伯父甘露之变,徙居于越。再传而迁四明之奉化。善积庆余,更四叶而实娠元质之大父宣议郎卞,文才武略,名冠一时。建炎中,御金有功,鹏举岳公招而置之幕下,乡人铭绩焉。父曰黻,由进士历官通直郎,后以明堂恩进秩承议。元质生而敦朴,得子渊之愚,道心融明,所觉非思。一时师同门、志同业者,则某与沈叔晦、袁和叔也。元质于书无所不贯,尤精于毛、郑《诗》。早游上庠,为南轩识荆。乾道壬辰中进士第,擢信州教授。随丁承议忧,易丧诚信,哀毁骨立,孝友声益彰。服阕,特差充江南西路转运司干办公事。载迁教授新安,愈自磨砺。其于晦翁、东莱、南轩及我象山之学一以贯之,新安之士执经而问难者堂溢阶充,两端不竭不怠。筑风雩亭以自娱,其万物同春气象,或狂点不得争殿最也。时世故纷糅,天灾沓臻,国病于需,民艰于食。元质纬不暇恤,忧常在公。于是议常平、商盐政、经荒策、论保长,凡为书若干章,上之刺史、守、尉,其采而试者,效辄响应。当道廉而贤之,曰:‘文学政事两擅其优,是为天下第一教官,岂宜投置闲散?’乃擢令平阳。平阳之民沐元质之德者,咸兴谁嗣之歌。三载考绩,迁宜州通判。元质以仕路颇榛,拜命便归。未果即行,遽梦两楹之奠。元质生于绍兴丙辰九月廿八日巳时,至是卒,享年六十有四。
“始元质在徽,贤声籍籍。自中书密府诸贵人交口荐誉,咸欲出自己门,而元质淡然于声利之场,惟道德性命是究。其于津要无寸楮及,故材不得尽其长,道不得大其用,而竟以别驾终。昔韩退之志子厚之文曰:‘使子厚斥不久,穷不及,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畴,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呜呼!退之可谓知子厚之深矣!吾与元质也亦云然。元质兄弟七人:长曰琬,进士,福州签判。次曰琰。次曰球,进士,颍州太守。次曰琳。次曰琥,任国学。次曰璘,是为元质。季曰琪。琪与琥俱游象山陆君之门。配童氏,即奉议郎大定持之之女,早世,无所出。继娶于汪迪功季颜,生子五人:曰钘,叔晦婿。曰钲,娶袁氏。曰,某女女焉。曰锴,娶赵氏。曰,和叔之婿也。孙男俱幼。铭曰:‘猗欤元质,道心恳臸,诱也匪牵。乐恬箪瓢,隙庐萧萧,铿然诵弦。挼铎挼铎,有勋其爚,百里大贤。维藏之石,某最其迹,永永万年。’”
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一十《沈焕》:“焕之友舒璘字元质,一字元宾,奉化人。补入太学。张栻官中都,璘往从之,有所开警。又从陆九渊游,曰:‘吾惟朝于斯,夕于斯,刻苦磨厉,改过迁善,日有新功,亦可以弗畔矣乎。’朱熹、吕祖谦讲学于婺,璘徒步往谒之,以书告其家曰:‘敝床疏席,总是佳趣;栉风沐雨,反为美境。’
“举乾道八年进士,两授郡教授,不赴。继为江西转运司干办公事。或忌璘所学,望风心议,及与璘处,了无疑间。为徽州教授,徽习顿异。《诗》、《礼》久不预贡士,学几无传,璘作《诗礼讲解》,家传人习,自是其学寖盛。丞相留正称璘为当今第一教官,司业汪逵首欲荐璘,或谓璘举员已足,逵曰:‘吾职尝举教官,舍斯人将谁先?’卒剡荐之。知平阳县,郡政颇苛,及璘以民病告,辞严义正,守为改容。秩满,通判宜州,卒。
“璘乐于教人,尝曰:‘师道尊严,璘不如叔晦,若启迪后进,则璘不敢多逊。’袁燮谓璘笃实不欺,无豪发矫伪。杨简谓璘孝友忠实,道心融明。楼钥谓璘之于人,如熙然之阳春。淳祐中,特谥文靖。”
《宝庆四明志》卷九《先贤事迹下》:“舒璘,字元质,旧字元宾,六世祖居明之奉化。父黻,登绍兴庚辰进士第,终通直郎。璘弱冠,捧乡书入太学。时张宣公官中都,璘每请益,有所开警。继与兄琥、弟琪从象山陆文安公游,琥、琪顿有省悟,璘则曰:“吾非能一蹴而入其域也。吾惟朝于斯,夕于斯,刻苦摩厉,改过迁善,日有新功,亦可以弗畔云尔。”朱文公及吕成公兄弟相与讲切,旨意合同,尝徒步至金华,谒文安公,中途寓书于家曰:“敝床疏席,总是佳趣。栉风沐雨,反为美境。”其所养可知。
“乾道八年,以上舍赐第,两授郡学官,不赴。为江西漕属,或忌璘所学,望风心议。及与璘处,了无疑间。分教新安,士习顿革。是邦大比,诗礼久不预宾送,而学几无传。璘作《诗礼讲解》,家传人习,自是其学浸盛。丞相留公正谓璘为当今第一教官。尚书汪公逵为司业,首欲荐璘,或谓逵举员已足,逵曰:‘吾职当举教官,舍新安将谁先?’卒剡荐之。璘虽受知于人,未尝徇俗称门生。暨宰平阳,邑大事殷,酬应亹亹,尝曰蒙杂而著。时郡政颇苛,及璘,以民病告,辞严义正,守为改容。秩满,授宜州倅,致仕,卒,年六十有四。
“璘姿禀粹和,学术正大,尝自言渊源所自,曰南轩开端,象山洗涤。老杨先生琢磨,璘融会诸公之学。且乐于教人,尝曰:‘师道尊严,璘不如叔晦;若启迪后进,则璘不敢多逊。’嘉定初,朝廷革文弊,选前辈程文以范后学,璘文实冠编首。正献袁公燮谓璘笃实不欺,无毫发矫伪。文元杨公简谓璘不失圣门忠信之主本,宣献楼公钥谓璘之于人,如熙然之阳春。其为诸公钦服如此。徽学有祠,而祠于乡者唯奉川。淳祐五年冬,制帅、集撰龙溪颜公颐仲访璘遗像,乃合端宪、文元、正献三公祠于泮水,是为四先生祠。”
《延祐四明志》卷四《人物考上》:“舒先生璘,字元质,奉化人。雅有大志,耻以一善自名,笃实不欺,无毫发矫伪。入太学,师张宣公栻,又从陆文安公九渊与朱文公及吕成公兄弟讲磨,躬行愈力。尝曰:‘吾非能一蹴而人其域也。刻苦磨厉,改过迁善,日有新功,亦可以勿畔云尔。’第进士,教授徽州,以身率多士,日日诣学,寒暑不少懈,暮夜亦间往。筑风雩亭,日有讲求,涵泳之功,质或不美,未尝忿疾,端吾矩矱,需其自化。作《诗》、《礼》讲解,启迪诸生。徽人追思之,曰:“吾乡学问之源,窒而复通者,先生实开之也。”因祠于学。信道甚笃,利禄之念不萌。宰平阳,临政听断,人服其平。终于宜州通守。慈湖先生铭其墓,谓孝友忠实,道心融明。门人国子博士李元白传其经学。淳祐中,特谥文靖。”
《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乾道八年黄定榜:舒璘。”《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乾道八年黄定榜:舒璘。”《光绪奉化县志》卷十九《选举表一》:“乾道八年壬辰:舒璘,黻子。”
注:舒璘的研究成果以胡行之的《舒璘》(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1936年版)为代表,此外,范立舟在《南宋甬上四先生研究》一书中也有专章论述。
-
舒天民
舒天民,生卒年不详,元鄞县(今浙江省鄞县)人。字埶风。所著《六艺纲目》一书,取《周礼》保氏六艺之文,袭郑玄之注,标为条目,各以四字韵语括之。今本二卷,末附《六艺发原》、《字原》各若干条。(见《小学考》卷二十四,李慈铭《越漫堂读书记》。)
-
史游
史游(生卒、籍贯不详),西汉时人,元帝时(公元前四八——前三三年)任黄门令。曾用韻语撰《急就篇》,便于记诵,供当时学童识字之用。在他以前,这类书已有多种。根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周时太史有《史籀》十五篇;秦丞相李斯有《苍颉》七章,车府令赵高有《爰歷》六章,太史令胡母敬有《博学》七章,汉初闾里书师合此三者为《苍颉篇》。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这一类的书,大半都是四字、七字为句,成为歌括体的字书,与後世乡塾通用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似,是古代教幼童识字的课本,所以汉人直称之为“小学”。现在衹有史游的《急就篇》还保存完整,其他早已亡佚。後人从羣书中搜得其零散语句,成为辑本,尚可考见其体例。
《急就篇》以三字、七字为句,亦间有四字为句者,句必协韻,以便读者。杂记日常事物,如人名、药草、器物、服饰以及动植物之类,凡人生应有之知识,多荟萃其中。史游在《急就篇》开端便说:“急就奇觚与众異,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说明了他的这一写作和其他歌括体字书有所不同,主要是将那些繁杂事物分门别类地叙述下来,成为有条不紊的读物。今天检览全篇,也正是这样。首先胪列一百三十二个姓字以後,便用七言韻语,将各种物名分类联贯起来,凡偏旁相同的常用字都聚在一块,可以说是後来字书据形繫联、分部收字的先驱。生在史游以後一百几十年的许慎,从这裏面得到启示,成为他编写《说文解字》的重要依据。史游在古代字学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
石玉昆
石玉昆,字振之。天津人。生卒年不详,其生年一说为1800年,一说为1830年,有待新材料确证。道光至同治年间(一说咸丰年间,一说道光年间),在北京以说书为业,曾一度为礼王府供奉。以自编自演《龙图公案》(又名《包公案》)闻名京都,说唱技艺之高超,倾动一时。金梯云《子弟书·咏石玉昆》谓其:“高抬身价本超群,压倒江湖无业民。惊动公卿夸绝调,流传市井效眉颦。编来宋代包公案,成就当时石玉昆。是谁拜赠先生号?直比谈经绛帐人。”其曾于闭关多年之杂耍场中说书,场地虽破旧不堪,然门庭若市,座无虚席,“红牌斜挑破园门,多人出入如蜂拥”,“一望院中车卸满,到棚内遍观茶座过千人”(同上)。其说唱技艺引人入胜:“他款定三弦如施号令,满堂中万籁俱寂,鸦雀无闻。但显他指法玲珑嗓音嘹亮,形容潇洒字句清新。令诸公一字一夸一句一赞,合心同悦众口同音。”“恨不能进身承受先生宠,意欣欣替他得意自己也提神。”(同上)又据富察贵庆《知了义斋诗钞》记载,石玉昆傲视王侯,不慕名利:“性孤僻,游市肆间,王公招之不至。”“大笠飘飘野鹤群,为底朱门无履迹。”其代表作品《龙图公案》,后经人记录、整理,分别成为章回小说《龙图耳录》和《三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别名《七侠五义》),后者被誉为侠义公案小说的压卷之作,久传不衰。此外,其所创唱腔,后来成为著名的杂牌曲子之一,人称“石派书”或“石韵书”。生平事迹见赵景深《银字集·关于石玉昆》(1946年3月永祥印书馆出版)、李家瑞《从石玉昆的〈龙图公案〉说到〈三侠五义〉》(《文学季刊》第二期)、阿英《小说二谈·关于石玉昆》(1958年5月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河北省历代著名作家传略编写组《石玉昆及其〈三侠五义〉》(《河北文学》1961年第4期)。
-
孙元衡
孙元衡,生卒年不详,约公元一七一一年前后在世,清诗人。字湘南。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贡生。官台湾同知、东昌知府。康熙四十四年(1705)至四十六年在台湾同知任上所作诗,名《赤嵌集》。《四库全书总目》评曰:“多纪海外土风物产,颇逞才气,而未能尽轨于诗律,王士祯(禛)为之点定,谓其追踪建安,蹑迹长公(苏轼),似乎太过也。”《晚晴簃诗汇》则谓其诗“奇情壮采,颇足称山川”,“写景言情,达所难达,不同浮响”。另著有《片石园稿》,已佚。生平事迹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四、《晚晴簃诗汇》卷六二。
-
申涵光
申涵光(1620年1月4日—1677年7月5日),清代诗人。字和孟,一字符孟号凫盟、聪山。直隶永年(今属河北)人。明诸生。入清后,隐居乡间,常与殷岳、张盖往来唱和,并称“畿南三才子”。晚年师事孙奇逢,潜心研究理学,从此不再多作诗。康熙七年(1668)诏征山林隐逸,他坚决辞谢。
涵光年轻时即有诗名。他写诗学习杜甫,功力甚深,深得杜诗神髓,远非当时仅仅蹈袭杜诗辞句的人可以相比。他也兼采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以及明代李梦阳、何景明诸家之长,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北方影响很大,成为河朔诗派的开山者。
他的诗歌绝大多数能够面对现实,有感而发,而很少因袭、应酬之作。社会动乱、民生疾苦是他表现的重要内容,如《春雪歌》反映北京贫民与满族权贵苦乐的悬殊,《插稻谣》揭示大旱之年“贫人哭,富人喜”的原因,《哀流民和魏都谏》控诉清初逃人法的残酷,《春旱》和《闻淮扬凶荒》描写自然灾害与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无不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兴亡之感、身世之叹他也常常形诸笔端,《邯郸行》、《宿金提驿》、《路氏妹江南使来》、《怀太原傅青主》等便都是感情深沉动人的佳作。
涵光诗中,既有研求声律、沉郁顿挫者,也有注重风神、不烦雕饰、天然如画者,尤其是七绝,最为人所称道,《泛舟明湖》、《溪上》、《游黄花谷》等可为代表。汪琬叹为“含蓄凄淡,使置唐人集中,未知可与谁比?”(《说玲》)
涵光的文章高洁疏畅,也很有特点,只是作品不多。他自称身在草野,无文可作,平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诗歌创作上。
著有《聪山诗集》8卷、《文集》3卷。还有《荆园小语》、《荆园进语》各1卷。
-
沈起元
沈起元(1685—1763),字子大,江南太仓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任吏部主事,以知府至福建任职。总督高其倬令他至兴化任职。当时福建仓谷时有亏空,清廷派广东巡抚杨文乾等前往查勘,杨文乾执法过严,福建地方官吏半数被弹劾,以致新任官员争先苛求原官,只有沈起元能公平持论。莆田乡民发生械斗,高其倬恐酿成动乱,命沈起元将械斗双方捕治。沈起元只惩处了首要的两人,而将其余众人释放,上报说:主谋者才有罪,其余的人不必追究。其后,他任职海关,取消了各项陋规银一万余两。巡抚常安有家奴在海关任职,用勒索手段刁难商船。沈起元闻知后,立即督促海关按规定收税后将商船放行,并禀明常安将家奴斥退。从此,海关官吏都能奉公守法。高其倬奏请开放南洋海禁,并规定:出洋商人应有乡里担保,如逾期不归,乡里人要连坐治罪。沈起元反对此项规定。他认为:商人出洋后,生死无常,盈亏无常,乡里岂能预料?可令出洋商人自具保证,逾三年后仍不回国,即不准再还乡。高其倬同意他的意见。乾隆帝即位后,任命沈起元为江西驿盐道副使,后又升为河南按察使。当时,河南大雨成灾,灾区达四十余县,灾民四处逃荒,廷臣主张禁止。他认为,灾民行将饿死,为何禁止外出求生?他安排未遭水灾各县准备粮食收容灾民。从而使灾民并未离开河南,即解决了生计。至乾隆七年(1742),沈起元任直隶(今河北省)布政使。当时直隶大旱,总督高斌命令进行赈济。有人主张“赈户不赈口”,遭到沈起元反对。他认为,人口多的民户和人口少的同一标准不合理,这将全使人口多的仍然要饿死人。他行文下属,应以人口为准,否则要对经办官员治罪。沈起元自少年时即严格要求自己,晚年因病回乡后,便闭门读书。他在临终时说:我平生在学问上并无成就,但我检查生平所做所为,并无感到惭愧之事。
著有《敬亭文稿》、《诗草》、《桂轩诗草》,另有《周易礼义集说》、《周易洗心》,《四库全书》著录。
-
税与权
税与权,生卒年不详,南宋学者。字巽甫。巴郡(今属四川)人。受业于魏了翁之门,精于经学,尤通于《易》。曾与袁机仲谈后天《易》,谓己以卦画纵横反复探索,竟不得文王所以安排之意,不敢妄加解说。后从了翁研究邵雍诸书,于邵氏《观物篇》中得《后天易上下经序卦图》,反复探究,皆成十八卦,始知《乾》、《坤》、《坎》、《离》、《颐》、《中孚》、《大过》、《小过》大易八卦为上下两篇之干,其互易五十六卦为上下两篇之用。认为孔子取上下经名而序其相次之义,非邵氏此图,则后天之旨,千载不明。由此图推之,上下经皆为十八卦,始终不出九数。把“九”理解为“究”,盈于天地之间的万物乃是“究之象”。大抵《易》六十四卦,不越《乾》、《坤》奇耦之九画,而《乾》、《坤》奇耦之画,又重为二九而穷,穷则变,故《革》在先天为十八,在后天为四十九,四十九而《革》去,五十而《鼎》取新,开物于寅,帝出乎震,循环无穷。邵氏此图使伏羲、文王之《易》得以明晰,两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又根据朱熹的《易学启蒙》作《易学启蒙小传》。还认为“《易》上经似指体,下经似指用”(《宋元学案·鹤山学案》蒋公顺引)。著有《校正周易古经》、《易学启蒙小传》、《周礼折衷》。
-
晏斯盛
晏斯盛(1689-1752),清江西新喻人,字虞际,一字一斋。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初授庶吉士,雍正元年(1723)授检讨。五年(1727)以后简放外职。历任山西道御史、贵州学政、安徽布政使、山东湖北巡抚。在山东曾上疏奏请解散西方传教士教会组织,在安徽曾疏请留无灾州县租税备赈救灾。一生究心民事,主张略仿《周礼》“族师”、“遂人”之法,以社仓保甲为经纬,使民得相生相养。后以母老乞请归养,乾隆十七年卒。据《清史稿》本传,所著有《楚蒙山房易经解》,唐鉴称其“不废象数而无技术曲说,不废义理而无心性空谈,在近日《易》家犹为笃实近理”,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同,则《楚蒙山房易经解》即《四库》所收之《学易初津》、《易翼宗》、《易翼说》。
-
史徵
史徵,生卒年不详,唐代人。爵里、事迹不详。或作“史证”、“史文徽”、“史之徵”。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谓:“非唐则五代人也。避讳作‘证’。”《四库全书提要》云:“《宋史·艺文志》又作‘史文徽’,盖以‘徽’、‘徵’二字相近而譌。别本作‘史之徵’,则又以‘之’、‘文’二字相近而譌耳。今定为‘史徵’,从《永乐大典》。定为唐人,从朱彝尊《经义考》。”撰有《周易口诀义》一书,《宋史·艺文志》著录为六卷。宋以后罕有传本,《四库全书》唯据《永乐大典》所载钞出,缺《豫》、《随》、《无妄》、《大壮》、《晋》、《睽》、《蹇》、《中孚》八卦,仍编为六卷。
-
沈宗元
沈宗元,生卒年不详,字与白,四川省长宁县韩家村人,京师大学毕业,无党派。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举人。宣统元年(1909年)授七品内阁中书。迨至民国,历任四川教育司长、省政务厅长、省长公署秘书长、国民大会候选代表等职。撰有《民国长宁县志》(民国二十六年)、《东坡逸事》、《东坡逸事续编》、《曾文正公学案》、《中国养生说集览十八编》及《西藏风俗记》等。
-
沈茂荫
沈茂荫,字槐堂,浙江萧山人。光绪监生,于1892年(光绪18年),接替林桂芬,于台湾苗栗地区担任苗栗县知县一职。著有《苗栗县志》。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桑钦
桑钦,中国古代学者、地理学家。字君长,河南洛阳人。生卒年不详。据传,桑钦尽终生之力踏遍全国考察水道情况,撰写了《水经》一书。该书记下了137条主要河流的基本资料,共一万多字,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地理著作。后世郦道元的《水经注》名满天下,被誉为不朽的地理名著,就是以《水经》为纲,详加增补,使其内容更为丰富,为研究历史地理、水利沿革和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沈榜
沈榜(1540年~1597年),字二山,今湖南湘临市羊楼司人。学笃行慎,为士林所推崇。明隆庆元年(1567年)中举,历任内乡、东明、上元3县知县。任东明知县时,与该县名儒穆文熙一起,选刻《文浦铉珠》刊世。任顺天府宛平知县时,留心宛平时事,搜集地方掌故,加上署中档册文献,以“识天下户口、厄塞、风俗、政治盛衰”的需要,据署中档册文件,编纂了保存至今,比较完整的一部北京地区的地方志—《宛署杂记》。20卷,为研究明代北京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风俗掌故的珍贵参考资料。后钦差北直、山东、河南等省,押兑粮艘,钦差云南,督理矿务。因政绩斐然,升户部主事。著有《马上口谈》。
-
施宿
施宿(1164—1222),字武子,湖州长兴(今属浙江)人。淳熙末,为昌化簿(《咸淳临安志》卷五四)。绍熙四年(1193)进士。庆元间,知馀姚县,建庄田2000亩,募民垦海边滩田,得粮用以缮筑年久失修、危害甚烈的海堤,共补修4万余尺。(《雍正浙江通志·名宦传》)。迁绍兴府通判,至嘉泰元年,修成《会稽志》,陆游为序(《嘉泰会稽志序》)。二年,陆游为其父《注东坡诗》作序。是年,除知盱眙军(《两朝纲目备要》卷九)。嘉定二年,编成《东坡先生年谱》,自为序。后为淮南转运判官,刊刻《注东坡先生诗》行世(《吴兴备志》卷一一)。集后附宿所编《年谱》,有嘉定六年自跋。宿卒后,至嘉定八年,言者以此事坐其赃罪,追夺官爵,籍其家(同上书卷一五)。宿长于考据,尤以注苏诗知名。纂有《大观法帖总释》二卷、《石鼓音》一卷(《宋史·艺文志》)。又编纂《嘉泰会稽志》二十卷,有明正德刊本、清嘉庆刻本。编《东坡先生年谱》二卷,有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日本仓田淳之助编《苏诗佚注》本。《全宋文》卷六七七二录其文三篇。事迹见《宋史翼》卷二九。近人陈乃乾编有《宋长兴施氏父子事迹考》。
-
史弥坚
史弥坚(1166年—1232年),字固叔,号沧洲,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浩幼子。少警敏,娶靖王赵伯圭女。历官军器监,知临安府。开禧二年,为两浙路转运判官兼知临安府。三年,升副使兼知临安府,权兵部侍郎。兄弥远入相,以嫌出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嘉定间,知建宁府(《嘉靖建宁府志》卷五),行义仓法,真德秀纪其政绩。六年,知镇江府,荐刘宰于朝。八年,以宝谟阁直学士奉祠(《嘉定镇江志》卷一五)。绍定五年,以资政殿学士、光禄大夫卒,赐谥忠宣。《全宋诗》卷二八六三录其诗一首。文收入《全宋文》卷六七○○。事迹见《咸淳临安志》卷四八、《延祐四明志》卷五、《宋诗纪事补遗》卷六五。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