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懋澄

宋懋澄
  • 姓名:宋懋澄
  • 别名:字幼清,号稚源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华亭(上海松江)人
  • 出生日期:1570
  • 逝世日期:1622
  • 民族族群:

宋懋澄(1570~1622),明代诗文作家。字幼清,号稚源,一作自源。华亭(上海松江)人。他从年青时就“慕战国烈士之气,祠赵相虞卿于家”,独以侠闻,跌宕于酒以自豪。他仕途蹇涩,布衣终身,到处漫游:“平生居燕者十之五六,居吴门者十之三四,若齐,若秦,若汴,若豫章,若楚越,皆居焉。其客吴门也,夜半取道湖泖间,双浆若飞,巨舰中燃两桦烛,衣冠危坐,盗贼望见,以为神人,不敢犯。”(吴伟业《宋幼清墓志铭》)。


其文富有传奇性、新闻性、现实性。如《负情侬传》就是记述了当时轰动甚广的社会事件,述说教坊女子杜十娘因情人负心而怒沉其积累的百宝箱的故事。《葛道人传》带有激情地描写了一位反对“矿税”的市民“英雄”。正因为其文有这样特点,有些篇章被小说家所利用,使他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也有一定地位。对其文的艺术特点,黄宗羲曾评论说:“曲折波澜之中,加以脂粉,亦多异闻小说。”(《明文授读》)“曲折波澜”道出其结构上的特长,如《钱氏剑策序》,由于诗集作者是位高僧,取名又为《剑策》,所以作者开头引述了历史故事、佛家典故,甚至有荒诞、想象之辞,使文章增加了扑朔迷离的氛围,文气也跌宕多变。加以脂粉,实说明其文追求词采,如《游华阳洞天记》形容“醉绿酡红,连娟静对”的旷野,“如油壁窗中,高张银烛,悄然歌舞初罢”,就体现着这样特点,多异闻小说正说明其文有较多的富有奇趣的细节描写。如《叔父参知季鹰公行状》,为了说明他叔父为官的刚正,一口气就枚举了许多琐事。这样的散文,牺牲了简洁,却换来了具体、生动。他亦能诗,但无甚特色,远不及其文。著有《九籥集》。


所作《珍珠衫》、《负情侬传》、《海忠肃公》、《刘东山》、民间喜爱的杜十娘故事就是出自《负情侬传》,即在其《裨篇》中,后来被改编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明清小说、戏曲史上都是具有原型意义的名篇,与同乡作家赵左合著《赵宋乐府》。

宋懋澄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金氏文集

金氏文集

诗文别集。北宋金君卿撰。二卷。君卿字正叔,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人。庆历进士。累官度支郎中。慨然有大志,欲以其所学为天下。《宋史艺文志》载其集10卷,《江西通志》作15卷。原本久佚,清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抄出,定为2卷。该集收赋4篇:《应天以实不以文赋》、《惟善能举类赋》、《中爻辩是非赋》、《大飨不入性赋》。该集为《四库全书》所收,八千卷楼有钞本。

得一录

得一录

余治撰,《得一录》是一部总汇慈善章程的善书, 在晚清民初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余治,江苏无锡县人,字翼廷,号莲村、晦斋,别号寄云山人。过世后,其门人私谥其孝惠先生。早年入学应科举试,27岁时补金匮县学。后五应乡试不售,中年后,遂绝意仕进,“专以挽回风俗,救正人心为汲汲”。仆于江浙之地,游走于官绅与乡民之间,一意行善,广施善举。“奔走劝募,如拯溺救焚,不遗余力。”成为当时江南最具声名的善人之一,“大江南北无贤愚疏戚目之曰`余善人"”。余治在行善的过程中,将平日自己施行或所见著有成效、足资仿办的善举章程,汇编成集,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编成《得一录》一书。然在刊刻过程中,“剞劂过半,旋罹劫火”,半途而废。同治六年(1867年),余治前往上海,欲再谋付梓,并重为补辑,后在友人吴宗瑛、粤商蔡桂培等人的帮助下,终竟心愿,于同治八年,刻成全书,凡十六卷。《得一录》之名,取自《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之句,其意乃是得一善事则拳拳然奉持之而不失善道,编者的寓意应是希望人人都能奉持善道,珍惜每一个从事善举的机会。该书收录的主要是各类善堂善会的章程,同时也包括一些乡规族约、家训格言、官府有关善举的文书以及教化论说。虽然余治一直对教化深为在意,但该书与一般的主要以宣传教化为宗旨的善书明显不同,其重心主要不在教化,而在求有实效。“是编所集,事事可以仿行,溥为实惠,固非空言无补可同日而语者。”(《跋》)即希望通过提供具体“切于时病,平实易行”(《许其光序》,的章程,让世人仿效而收实效。堪称晚清新型的“善举章程类善书”的代表作。

正德外记

正德外记

以小说的笔法描摹历史,记载了明代正德皇帝各种荒淫暴行。正德皇帝,真名为朱厚照,正德为其年号,谥号为明武宗。朱厚照可谓明代最出名的昏君之一,他盲目信任、重用刘瑾等八虎(八位侍奉皇帝的太监)。在位十六年,身经各种内乱:刘瑾之变;河北、山东、江西、四川的流寇;审磻、宸濠的两王的反叛;江彬的奸谋。他终日流连声色,使得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中,也让大明迅速地走向了衰亡。

商文毅疏稿

商文毅疏稿

一卷。商辂撰。商辂(1414—1486),明浙江淳安人。字弘载,号素庵。正统(1436—1449)中殿试第一,授修撰。郕王监国,入参机务。景泰朝官兵部尚书,吏部尚书,英宋复辟后被黜为民。成化 (1465—1487)初被起用入阁,进谨身殿大学士,在内阁十年,以宦官汪直擅权专政,尝率同官弹劾,后辞官归家。商辂为人平粹简重、宽厚有容,至临大事、决大议,毅然莫能夺,卒谥文毅。有 《商文毅疏稿略》、《蔗山笔墨》、《商文毅公集》等。此书为其子侍讲良年所编,后有其孙汝赜跋,称商辂《素庵文集》共有几十卷,两遭回录,悉为灰烬,幸此卷独存,乃付梓印刊。此本为天一阁所钞,但刊本又佚,幸有偶传。《商文毅疏稿略》内有招抚流移疏、边务疏、减省官员疏、用贤疏、止盗疏、政务疏、赈恤疏、修德弭灾疏、灾异疏、公务疏等共33篇,记载史事足以补史缺。有 《四库全书》 本。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

凡三卷。东晋法显译。又作方等泥洹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佛陀入灭前后之情况。属小乘涅槃经。本经缺少大乘涅槃经所说之‘佛身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论旨。其异译本有三:(一)西晋白法祖所译之佛般泥洹经二卷,(二)东晋译(译者不详)之般泥洹经二卷,(三)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之长阿含游行经三卷。此外,今人巴宙亦译有大般涅槃经,系从南传巴利文经典译出。[开元释教录卷十三、出三藏记集卷二、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六、法经录卷三]

印沙佛文

印沙佛文

印沙佛文,一卷,佚名,编号二八四二。印沙佛是在河岸沙滩上以印印沙为塔形,或以七俱胝佛像塔印印于香泥沙上纸上,随印随念诵,认为是同诵经念佛一样的功德。一般在正月一日(亦有在九日)进行,同时举办斋会。敦煌社条中规定社邑印沙佛的作法或为社人轮流担任斋主操办,或为社人共同出物举行。印沙佛的地点在河滩、社人家或寺院,在寺院举行时寺院亦出若干麦粟。印沙佛时由僧人念诵印沙佛文,祈愿佛佑国安人泰,四界清平,地方官员安寿,斋主及社人家庭消灾免罪,求福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