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逢吉

- 姓名:孙逢吉
- 别名:字从之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龙泉(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公元1135
- 逝世日期:1199年
- 民族族群:
孙逢吉(公元1135-1199年),字从之,龙泉(今属浙江)人。与弟逢年、逢辰号孙氏三龙。隆兴元年进士,调郴州司户参军。乾道四年,校试长沙。七年,授常德府教授。淳熙七年,知袁州萍乡县。十三年,干办行在诸军审计司。十五年,迁国子博士。光宗即位,除司农寺丞兼实录院检讨官。绍熙元年,除秘书郎,兼嘉王府直讲。二年,以雷雪疏奏八事,明白剀切,深中时弊,擢右正言。寻除国子司业,出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三年,召为秘书少监,训词有“当今第一流人物”之褒。宁宗即位,权尚书吏部侍郎,擢兼侍讲。假焕章阁学士充馆伴金国贺正使。庆元元年,忤韩侂胄,出知太平州,旋奉祠居家,杜门不出,自号青阅居士。五年,起知赣州,为言者论劾,卒年六十五。赐谥献简。平生留心经史,务为有用之学,为文以理为主,以意为先,关键严密,简而有法,不为绮丽。有文集七十卷,外集三十卷,不传。《全宋文》卷五八二九录其文。事迹见楼钥《宝谟阁待制献简孙公神道碑》(《攻媿集》卷九六)、《宋史》卷四○四本传。
孙逢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钟司徒集
三国魏文别集。钟会撰。钟会字士季,钟繇幼子,官至司徒,世称“钟司徒”。《隋书·经籍志》著录《钟会集》9卷,并谓“梁十卷,录一卷”。两《唐书》又著录为10卷,可能已重新编次,后遂亡佚。现在所能看到的仅有明末张溥辑《钟司徒集》1卷本(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包括赋、檄、奏、书、记、传、论共13篇。又有清人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本,大抵采自《文选》、《艺文类聚》、《初学记》、《白孔六帖》、《太平御览》及《三国志》等书。
道德经注释
李西月《道德经注释》的诠释理论,主要有“以老解老”“以丹解老”“以儒解老”“以易解老”四个方面内容。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考察可以看出,李西月《道德经注释》的诠释理论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1.几乎没有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2.丹道理论与王重阳所创内丹道北宗一致;3.受儒家思想影响极为深重。
现观庄严论
全称《般若波罗蜜多优波提舍(教授)·现观庄严论》。藏传佛学以此为“弥勒五论”之首,各教派均极重视,而汉传未译,弥勒五法中未列此论。系略摄二万五千颂般若经之纲要。组织为三智、八事、七十义。极为简要地概括了一个凡夫循序修持以达到成佛境地之全部过程,共272颂。分为八品:(1)一切种智品;(2)道智品;(3)一切智品;(4)一切正等现观品;(5)顶现观品;(6)次第现观品;(7)刹那正等现观品;(8)法身品。前三品令遍知一切智性、次四品为令于一切智性得自在而说加行,终品说由加行可达到佛果。三智为:基智、道智、一切种智。七十义为三智三十法,四加行三十六法,法身四法。印度依据此论而注释般若二万五千颂之著作甚多,藏文《丹珠尔》中收有二十一种,其中以圣解脱军和狮子贤的诠释为最权威;藏文的注释更多,其中以宗喀巴的《善说金鬘疏》为最著名,汉文有法尊(1902—1980)的译本及略解,详细研究的著作尚少。
金刚经注正讹
金刚经注正讹,一卷,清仲之屏汇纂,佚名序,徐来宾序,又云金刚经注正伪。
嘉泰普灯录
凡三十卷,另有目录三卷。宋代僧雷庵正受编,宁宗嘉泰四年(1204 )编成,进于宁宗,奉敕入藏。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七册。系正受费时十七年,继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之后,辑录诸方宗师、王侯、公卿、尼师等禅林缁素之机缘语要。内容包括示众机语、圣君贤臣、应化圣贤(附拾遗)、广语、拈古、颂古、偈赞、杂着等。目录卷首附有雷庵受禅师行业、进圣宋嘉泰普灯录上皇帝书等。
成唯识论述记
凡十卷,或二十卷。唐代窥基(632~682)撰。又称成唯识论疏、唯识论述记、唯识述记、述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三册。系注解成唯识论一书之著作。撰者为我国法相宗初祖,于书中以佛教论理学(因明)破斥小乘、外道,并说明万法乃由人类存在之根本依处─阿赖耶识之所现,以此而组织佛教教学。本书问世以降,成为我国唯识学之根本圣典;在日本亦为法相宗与各宗之要典,极受推崇重视。本书内容分为五门,即:(一)教时机,分为说教时会与教所被机两种。(二)论宗体,以唯识为宗而谓其体有四重。(三)藏乘所摄,谓成唯识论为一乘之所摄,并为三藏中之菩萨藏所摄。(四)说教年主,以慧恺之俱舍论序论说世亲与十大论师之年代。(五)本文判释,即就本文述释其义。注释书有唐代道邑之成唯识论义蕴五卷、如理之成唯识论疏义演二十六卷、灵泰之成唯识论疏钞十八卷等。本书另有六十卷之单行本。盖自元代以来,本书即告失传,清末杨文会得之于日本,遂集缁素之力,锓板刊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