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璘

舒璘
  • 姓名:舒璘
  • 别名:字元质,旧字元宾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明州奉化县人
  • 出生日期:1136
  • 逝世日期:1199
  • 民族族群:

舒璘(1136—1199),字元质,旧字元宾。明州奉化县人。登乾道八年进士第。曾为江西转运司干办公事、徽州教授,一时徽州学风大振。又有惠政,留正称其为天下教官第一。后又在平阳为官,亦有官声,以宜州通判卒。


舒氏从学于陆九渊,其诗文零散,后人辑为《舒文靖公类稿》,收于《四明丛书》。


宋袁甫《蒙斋集》卷十四《奉化县舒先生祠堂记》:“先生墓在奉川松溪里,其墓碣,慈湖先生所作也。先生典教新安,其祠堂,先君正献公所记也。……虽然,自儿时见先生,每过家塾,拱立侍傍,已有所兴起;又观先生所说三百五篇,与我心契,似若有得。弱冠,因仲兄就先生学于新安,归言饮食起居之详,与先正献公所称,若合符节。后与先生诸子交,益知家法之懿。阖族聚居,交相敬爱,皆先生有以表倡之。某虽未尝数侍先生之謦欬,然其独得于心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尽,而非假言语,又无以写我心,请因胡君之请而有述焉。先生真有道之君子也。道非形器,非离形器。先生内美充实,可谓有孚盈缶矣。而即之若虚,叩之若无,第见坦坦荡荡,洞无城府,温温谦谦,不异常人。终日穷年,应事接物,小心畏忌,周旋规矩,而超然常与造物避。陶陶乎,浩浩乎,生乎天壤之间,独能餐此天和,享此真乐,而未易与世人言也。故先生之胸襟,光风霁月也;先生之节操,山高水长也;先生之咏诗,天籁自鸣也;先生之作文,鸢鱼飞跃也。洙泗风雩之气象,先生有焉。虚逆境不知其逆也,居顺境不知其顺也,千变万状,自为纷纷,而不知其为千为万也,亦不知其为一也。先生之言曰:‘敝床疏席,总是佳趣;栉风沐雨,反为美境。’此先生之学,所以深造自得,而某之所谓真有道之君子也。其他称述已多矣。……先生讳璘,字元质,后宰温之平阳,终于宜之别驾云。”


宋杨简《慈湖遗书补编》之《宜州通判舒元质墓志铭》:“庆元五年己未九月二十九日,友人宜州通判舒元质氏卒。讣闻,某哭诸寝门之外,既而奔奠于元质之庐,又哭,尽哀而反。十有二月望,厥子将卜兆于嵩溪里之公棠山,使以窆期告且征铭焉。简哭而对诸使曰:‘某尚忍为元质铭也哉!弱壮而为执游,强而茅拔于春官,艾而期伸执于宷服。今迨颐而遂永诀矣。某尚忍为元质铭也哉!’使速之曰:‘弗铭,何以掩夫子于幽!’乃拭袂而序以铭之。


“元质讳璘。其先皋陶庭坚之后,三代时国于舒,舒亡而其裔即以国氏,世望庐江。十三传邵,为汉阜陵长。又廿三传而元舆,相唐。弟元褒官司封员外郎,褒子守谦以伯父甘露之变,徙居于越。再传而迁四明之奉化。善积庆余,更四叶而实娠元质之大父宣议郎卞,文才武略,名冠一时。建炎中,御金有功,鹏举岳公招而置之幕下,乡人铭绩焉。父曰黻,由进士历官通直郎,后以明堂恩进秩承议。元质生而敦朴,得子渊之愚,道心融明,所觉非思。一时师同门、志同业者,则某与沈叔晦、袁和叔也。元质于书无所不贯,尤精于毛、郑《诗》。早游上庠,为南轩识荆。乾道壬辰中进士第,擢信州教授。随丁承议忧,易丧诚信,哀毁骨立,孝友声益彰。服阕,特差充江南西路转运司干办公事。载迁教授新安,愈自磨砺。其于晦翁、东莱、南轩及我象山之学一以贯之,新安之士执经而问难者堂溢阶充,两端不竭不怠。筑风雩亭以自娱,其万物同春气象,或狂点不得争殿最也。时世故纷糅,天灾沓臻,国病于需,民艰于食。元质纬不暇恤,忧常在公。于是议常平、商盐政、经荒策、论保长,凡为书若干章,上之刺史、守、尉,其采而试者,效辄响应。当道廉而贤之,曰:‘文学政事两擅其优,是为天下第一教官,岂宜投置闲散?’乃擢令平阳。平阳之民沐元质之德者,咸兴谁嗣之歌。三载考绩,迁宜州通判。元质以仕路颇榛,拜命便归。未果即行,遽梦两楹之奠。元质生于绍兴丙辰九月廿八日巳时,至是卒,享年六十有四。


“始元质在徽,贤声籍籍。自中书密府诸贵人交口荐誉,咸欲出自己门,而元质淡然于声利之场,惟道德性命是究。其于津要无寸楮及,故材不得尽其长,道不得大其用,而竟以别驾终。昔韩退之志子厚之文曰:‘使子厚斥不久,穷不及,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畴,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呜呼!退之可谓知子厚之深矣!吾与元质也亦云然。元质兄弟七人:长曰琬,进士,福州签判。次曰琰。次曰球,进士,颍州太守。次曰琳。次曰琥,任国学。次曰璘,是为元质。季曰琪。琪与琥俱游象山陆君之门。配童氏,即奉议郎大定持之之女,早世,无所出。继娶于汪迪功季颜,生子五人:曰钘,叔晦婿。曰钲,娶袁氏。曰,某女女焉。曰锴,娶赵氏。曰,和叔之婿也。孙男俱幼。铭曰:‘猗欤元质,道心恳臸,诱也匪牵。乐恬箪瓢,隙庐萧萧,铿然诵弦。挼铎挼铎,有勋其爚,百里大贤。维藏之石,某最其迹,永永万年。’”


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一十《沈焕》:“焕之友舒璘字元质,一字元宾,奉化人。补入太学。张栻官中都,璘往从之,有所开警。又从陆九渊游,曰:‘吾惟朝于斯,夕于斯,刻苦磨厉,改过迁善,日有新功,亦可以弗畔矣乎。’朱熹、吕祖谦讲学于婺,璘徒步往谒之,以书告其家曰:‘敝床疏席,总是佳趣;栉风沐雨,反为美境。’


“举乾道八年进士,两授郡教授,不赴。继为江西转运司干办公事。或忌璘所学,望风心议,及与璘处,了无疑间。为徽州教授,徽习顿异。《诗》、《礼》久不预贡士,学几无传,璘作《诗礼讲解》,家传人习,自是其学寖盛。丞相留正称璘为当今第一教官,司业汪逵首欲荐璘,或谓璘举员已足,逵曰:‘吾职尝举教官,舍斯人将谁先?’卒剡荐之。知平阳县,郡政颇苛,及璘以民病告,辞严义正,守为改容。秩满,通判宜州,卒。


“璘乐于教人,尝曰:‘师道尊严,璘不如叔晦,若启迪后进,则璘不敢多逊。’袁燮谓璘笃实不欺,无豪发矫伪。杨简谓璘孝友忠实,道心融明。楼钥谓璘之于人,如熙然之阳春。淳祐中,特谥文靖。”


《宝庆四明志》卷九《先贤事迹下》:“舒璘,字元质,旧字元宾,六世祖居明之奉化。父黻,登绍兴庚辰进士第,终通直郎。璘弱冠,捧乡书入太学。时张宣公官中都,璘每请益,有所开警。继与兄琥、弟琪从象山陆文安公游,琥、琪顿有省悟,璘则曰:“吾非能一蹴而入其域也。吾惟朝于斯,夕于斯,刻苦摩厉,改过迁善,日有新功,亦可以弗畔云尔。”朱文公及吕成公兄弟相与讲切,旨意合同,尝徒步至金华,谒文安公,中途寓书于家曰:“敝床疏席,总是佳趣。栉风沐雨,反为美境。”其所养可知。


“乾道八年,以上舍赐第,两授郡学官,不赴。为江西漕属,或忌璘所学,望风心议。及与璘处,了无疑间。分教新安,士习顿革。是邦大比,诗礼久不预宾送,而学几无传。璘作《诗礼讲解》,家传人习,自是其学浸盛。丞相留公正谓璘为当今第一教官。尚书汪公逵为司业,首欲荐璘,或谓逵举员已足,逵曰:‘吾职当举教官,舍新安将谁先?’卒剡荐之。璘虽受知于人,未尝徇俗称门生。暨宰平阳,邑大事殷,酬应亹亹,尝曰蒙杂而著。时郡政颇苛,及璘,以民病告,辞严义正,守为改容。秩满,授宜州倅,致仕,卒,年六十有四。


“璘姿禀粹和,学术正大,尝自言渊源所自,曰南轩开端,象山洗涤。老杨先生琢磨,璘融会诸公之学。且乐于教人,尝曰:‘师道尊严,璘不如叔晦;若启迪后进,则璘不敢多逊。’嘉定初,朝廷革文弊,选前辈程文以范后学,璘文实冠编首。正献袁公燮谓璘笃实不欺,无毫发矫伪。文元杨公简谓璘不失圣门忠信之主本,宣献楼公钥谓璘之于人,如熙然之阳春。其为诸公钦服如此。徽学有祠,而祠于乡者唯奉川。淳祐五年冬,制帅、集撰龙溪颜公颐仲访璘遗像,乃合端宪、文元、正献三公祠于泮水,是为四先生祠。”


《延祐四明志》卷四《人物考上》:“舒先生璘,字元质,奉化人。雅有大志,耻以一善自名,笃实不欺,无毫发矫伪。入太学,师张宣公栻,又从陆文安公九渊与朱文公及吕成公兄弟讲磨,躬行愈力。尝曰:‘吾非能一蹴而人其域也。刻苦磨厉,改过迁善,日有新功,亦可以勿畔云尔。’第进士,教授徽州,以身率多士,日日诣学,寒暑不少懈,暮夜亦间往。筑风雩亭,日有讲求,涵泳之功,质或不美,未尝忿疾,端吾矩矱,需其自化。作《诗》、《礼》讲解,启迪诸生。徽人追思之,曰:“吾乡学问之源,窒而复通者,先生实开之也。”因祠于学。信道甚笃,利禄之念不萌。宰平阳,临政听断,人服其平。终于宜州通守。慈湖先生铭其墓,谓孝友忠实,道心融明。门人国子博士李元白传其经学。淳祐中,特谥文靖。”


《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乾道八年黄定榜:舒璘。”《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乾道八年黄定榜:舒璘。”《光绪奉化县志》卷十九《选举表一》:“乾道八年壬辰:舒璘,黻子。”


注:舒璘的研究成果以胡行之的《舒璘》(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1936年版)为代表,此外,范立舟在《南宋甬上四先生研究》一书中也有专章论述。

舒璘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近代梁启超著。共七章。前六章初刊于《新民丛报》1900年3—12月;第七章刊于《新民丛报》1904年9、10、12月。该书综论中国数千年学术思想的演变,将中国学术思想史分为七个时代:胚胎时代(春秋以前)、全盛时代(春秋末及战国)、儒学统一时代(两汉)、老学时代(魏晋)、佛学时代(南北朝、唐)、儒佛混合时代(宋、元、明)、衰落时代(近二百五十年),而以今日(二十世纪初)为复兴时代。对各时代学术流派、思想主张、学术兴衰的原因、背景均作了简要分析介绍。认为“中国学术思想之衰,实自儒学统一时代始”,“故儒学统一者,非中国学界之幸,而实中国学界之大不幸也。”又认为“三国六朝”为“中国数千年学术思想最衰落之时”。注重东西方学术文化的比较研究,将先秦学派与古希腊学派作比较。预测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将来,认为“数十年以后之中国,必有合泰西各国学术思想于一炉而冶之,以造我国特别之新文明”。提出二十世纪将是中华与欧美“两文明结婚之时代”。该书是中国近代最早以资产阶级观点论述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论著,颇多创见,有很高学术价值。收入《饮冰室合集》的《文集》第3册。

女范捷录

女范捷录

一卷,为封建时代女教书之一。全书列有统论、后德、母仪、孝行、贞烈、忠义、慈爱、秉礼、智慧、勤俭、才德等十一篇,宗旨是宣扬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和节烈观。《女范》开宗明义就讲夫妇之道,“五常之德著而大本以敦,三纲之义明而人伦以正。”其“统论”篇云:“乾象乎阳,坤象乎阴,日月两普照之仪;男正乎外,女正乎内,夫妇造万化之端。”“母仪”曰:“父天母地,天施地生;骨相像父,性气像母。”在“贞烈”篇中,提出“忠臣不事两国,烈女不更二夫,故一与之醮,终身不移,男可从婿,女无再适。”《女范》除一般地阐述女教道理外,各篇都列举历代各类名女作为妇德教育的楷模,大量地宣扬恪守封建伦理纲常的节妇、孝女、贤妻、良母等事迹。如称颂刘氏斩指取血和药以医治婆母病的孝行,称颂夏侯令截耳劓鼻以持身的贞烈行径等。《女范》也有些积极健康的因素,如称颂班昭的续《汉书》,梁红玉的击鼓败金等等,赞颂古代才女的学术贡献与巾帼英雄的爱国行为。在《女范·才德》篇中,作者主张对女子进行德才兼备的教育,斥责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是“殊非”的,要求“德以达才,才以成德”。在《智慧》篇中特别宣称“有智妇人,胜于男子”。表现了要求开通女子智育的思想,以及对德智相辅相成的认识。

艺文类聚

艺文类聚

类书。唐欧阳询(557—641)等奉敕撰。一百卷。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隋时官太常博士。入唐,累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唐高祖李渊因古今图书日渐繁多,欲知事之源流颇难寻究,故于武德五年(622)命询等修纂此书,至七年乃成。分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 储宫、 人、礼、乐、职官、封爵、治政、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四十四部(一作四十八部或四十七部)。每部又分子目若干,凡七百二十余项。每目下“事居于前,文列于后”,辑录经史百家等书中有关故事、解释、传说等资料以记事。摘抄有关诗文、赋颂、歌赞等多种文体的句、段以为文,理清条序,事贯文存。并逐一注明引文出处,标以文体,或诗或赋。极便检索,并改变了以往类书有事无文之法。引征唐以前文献一千四百三十一种,今存已十不一、二,学者多用以辑佚、引证、汇录、校勘。后世类书多仿其体例。然门类子目颇有繁简失宜,分合不当之处,宋明坊刻多有窜乱。早有宋绍兴刊本。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明有六家刻本。一九六五年,中华书局又以影印宋本作底本,取明本对校,参以凡所征引之书有传本者,以及宋以前之类书,重新校勘断句出版,附校记一千六百余条。

田家五行

田家五行

古代占候书。元娄元礼著。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正月到十二月类;中卷为天文、地理、草木、鸟兽、昆虫等类;下卷是三旬、六甲、气候、涓吉、祥符等类。每类又分若干细目。书中不少谚语颇具实用价值,但有些只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说为据,缺乏科学性。

起信论疏记会阅卷首

起信论疏记会阅卷首

起信论疏记会阅卷首,一卷,清续法辑。

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

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

梵名Maha^tantrara^ja -ma^ya^kalpa ,或 Hevajra-d!a^kini^ja^la-sambara-tantra。凡五卷二十品。宋代法护译。又作大悲空智金刚经、喜金刚本续王、喜金刚本续。此系一般通用之名称,印度、西藏注释家则多用二仪轨(梵Dvikalpa )之名。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本经系自梵本大怛特罗王大仪轨之三十二仪轨(根本怛特罗)中摘出,唯三十二仪轨今已不存,故本经尚有可疑之处。其内容:金刚序品第一记载世尊住金刚明妃阴门形法生中之宫殿,出生妙三摩地,由此三摩地起,对金刚藏菩萨明示金刚萨埵、大萨埵、三昧耶萨埵,且谓此悉从大悲智金刚大菩提心所开示;其次述说空智金刚之三十二血脉相,谓此三十二相总摄于罗罗拏(梵lalana^ )、辣娑拏(梵rasana^ )、阿缚底(梵avadhu^ti^ )等三相;以下二十品即就此三十二相一一详述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