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璘

舒璘
  • 姓名:舒璘
  • 别名:字元质,旧字元宾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明州奉化县人
  • 出生日期:1136
  • 逝世日期:1199
  • 民族族群:

舒璘(1136—1199),字元质,旧字元宾。明州奉化县人。登乾道八年进士第。曾为江西转运司干办公事、徽州教授,一时徽州学风大振。又有惠政,留正称其为天下教官第一。后又在平阳为官,亦有官声,以宜州通判卒。


舒氏从学于陆九渊,其诗文零散,后人辑为《舒文靖公类稿》,收于《四明丛书》。


宋袁甫《蒙斋集》卷十四《奉化县舒先生祠堂记》:“先生墓在奉川松溪里,其墓碣,慈湖先生所作也。先生典教新安,其祠堂,先君正献公所记也。……虽然,自儿时见先生,每过家塾,拱立侍傍,已有所兴起;又观先生所说三百五篇,与我心契,似若有得。弱冠,因仲兄就先生学于新安,归言饮食起居之详,与先正献公所称,若合符节。后与先生诸子交,益知家法之懿。阖族聚居,交相敬爱,皆先生有以表倡之。某虽未尝数侍先生之謦欬,然其独得于心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尽,而非假言语,又无以写我心,请因胡君之请而有述焉。先生真有道之君子也。道非形器,非离形器。先生内美充实,可谓有孚盈缶矣。而即之若虚,叩之若无,第见坦坦荡荡,洞无城府,温温谦谦,不异常人。终日穷年,应事接物,小心畏忌,周旋规矩,而超然常与造物避。陶陶乎,浩浩乎,生乎天壤之间,独能餐此天和,享此真乐,而未易与世人言也。故先生之胸襟,光风霁月也;先生之节操,山高水长也;先生之咏诗,天籁自鸣也;先生之作文,鸢鱼飞跃也。洙泗风雩之气象,先生有焉。虚逆境不知其逆也,居顺境不知其顺也,千变万状,自为纷纷,而不知其为千为万也,亦不知其为一也。先生之言曰:‘敝床疏席,总是佳趣;栉风沐雨,反为美境。’此先生之学,所以深造自得,而某之所谓真有道之君子也。其他称述已多矣。……先生讳璘,字元质,后宰温之平阳,终于宜之别驾云。”


宋杨简《慈湖遗书补编》之《宜州通判舒元质墓志铭》:“庆元五年己未九月二十九日,友人宜州通判舒元质氏卒。讣闻,某哭诸寝门之外,既而奔奠于元质之庐,又哭,尽哀而反。十有二月望,厥子将卜兆于嵩溪里之公棠山,使以窆期告且征铭焉。简哭而对诸使曰:‘某尚忍为元质铭也哉!弱壮而为执游,强而茅拔于春官,艾而期伸执于宷服。今迨颐而遂永诀矣。某尚忍为元质铭也哉!’使速之曰:‘弗铭,何以掩夫子于幽!’乃拭袂而序以铭之。


“元质讳璘。其先皋陶庭坚之后,三代时国于舒,舒亡而其裔即以国氏,世望庐江。十三传邵,为汉阜陵长。又廿三传而元舆,相唐。弟元褒官司封员外郎,褒子守谦以伯父甘露之变,徙居于越。再传而迁四明之奉化。善积庆余,更四叶而实娠元质之大父宣议郎卞,文才武略,名冠一时。建炎中,御金有功,鹏举岳公招而置之幕下,乡人铭绩焉。父曰黻,由进士历官通直郎,后以明堂恩进秩承议。元质生而敦朴,得子渊之愚,道心融明,所觉非思。一时师同门、志同业者,则某与沈叔晦、袁和叔也。元质于书无所不贯,尤精于毛、郑《诗》。早游上庠,为南轩识荆。乾道壬辰中进士第,擢信州教授。随丁承议忧,易丧诚信,哀毁骨立,孝友声益彰。服阕,特差充江南西路转运司干办公事。载迁教授新安,愈自磨砺。其于晦翁、东莱、南轩及我象山之学一以贯之,新安之士执经而问难者堂溢阶充,两端不竭不怠。筑风雩亭以自娱,其万物同春气象,或狂点不得争殿最也。时世故纷糅,天灾沓臻,国病于需,民艰于食。元质纬不暇恤,忧常在公。于是议常平、商盐政、经荒策、论保长,凡为书若干章,上之刺史、守、尉,其采而试者,效辄响应。当道廉而贤之,曰:‘文学政事两擅其优,是为天下第一教官,岂宜投置闲散?’乃擢令平阳。平阳之民沐元质之德者,咸兴谁嗣之歌。三载考绩,迁宜州通判。元质以仕路颇榛,拜命便归。未果即行,遽梦两楹之奠。元质生于绍兴丙辰九月廿八日巳时,至是卒,享年六十有四。


“始元质在徽,贤声籍籍。自中书密府诸贵人交口荐誉,咸欲出自己门,而元质淡然于声利之场,惟道德性命是究。其于津要无寸楮及,故材不得尽其长,道不得大其用,而竟以别驾终。昔韩退之志子厚之文曰:‘使子厚斥不久,穷不及,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畴,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呜呼!退之可谓知子厚之深矣!吾与元质也亦云然。元质兄弟七人:长曰琬,进士,福州签判。次曰琰。次曰球,进士,颍州太守。次曰琳。次曰琥,任国学。次曰璘,是为元质。季曰琪。琪与琥俱游象山陆君之门。配童氏,即奉议郎大定持之之女,早世,无所出。继娶于汪迪功季颜,生子五人:曰钘,叔晦婿。曰钲,娶袁氏。曰,某女女焉。曰锴,娶赵氏。曰,和叔之婿也。孙男俱幼。铭曰:‘猗欤元质,道心恳臸,诱也匪牵。乐恬箪瓢,隙庐萧萧,铿然诵弦。挼铎挼铎,有勋其爚,百里大贤。维藏之石,某最其迹,永永万年。’”


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一十《沈焕》:“焕之友舒璘字元质,一字元宾,奉化人。补入太学。张栻官中都,璘往从之,有所开警。又从陆九渊游,曰:‘吾惟朝于斯,夕于斯,刻苦磨厉,改过迁善,日有新功,亦可以弗畔矣乎。’朱熹、吕祖谦讲学于婺,璘徒步往谒之,以书告其家曰:‘敝床疏席,总是佳趣;栉风沐雨,反为美境。’


“举乾道八年进士,两授郡教授,不赴。继为江西转运司干办公事。或忌璘所学,望风心议,及与璘处,了无疑间。为徽州教授,徽习顿异。《诗》、《礼》久不预贡士,学几无传,璘作《诗礼讲解》,家传人习,自是其学寖盛。丞相留正称璘为当今第一教官,司业汪逵首欲荐璘,或谓璘举员已足,逵曰:‘吾职尝举教官,舍斯人将谁先?’卒剡荐之。知平阳县,郡政颇苛,及璘以民病告,辞严义正,守为改容。秩满,通判宜州,卒。


“璘乐于教人,尝曰:‘师道尊严,璘不如叔晦,若启迪后进,则璘不敢多逊。’袁燮谓璘笃实不欺,无豪发矫伪。杨简谓璘孝友忠实,道心融明。楼钥谓璘之于人,如熙然之阳春。淳祐中,特谥文靖。”


《宝庆四明志》卷九《先贤事迹下》:“舒璘,字元质,旧字元宾,六世祖居明之奉化。父黻,登绍兴庚辰进士第,终通直郎。璘弱冠,捧乡书入太学。时张宣公官中都,璘每请益,有所开警。继与兄琥、弟琪从象山陆文安公游,琥、琪顿有省悟,璘则曰:“吾非能一蹴而入其域也。吾惟朝于斯,夕于斯,刻苦摩厉,改过迁善,日有新功,亦可以弗畔云尔。”朱文公及吕成公兄弟相与讲切,旨意合同,尝徒步至金华,谒文安公,中途寓书于家曰:“敝床疏席,总是佳趣。栉风沐雨,反为美境。”其所养可知。


“乾道八年,以上舍赐第,两授郡学官,不赴。为江西漕属,或忌璘所学,望风心议。及与璘处,了无疑间。分教新安,士习顿革。是邦大比,诗礼久不预宾送,而学几无传。璘作《诗礼讲解》,家传人习,自是其学浸盛。丞相留公正谓璘为当今第一教官。尚书汪公逵为司业,首欲荐璘,或谓逵举员已足,逵曰:‘吾职当举教官,舍新安将谁先?’卒剡荐之。璘虽受知于人,未尝徇俗称门生。暨宰平阳,邑大事殷,酬应亹亹,尝曰蒙杂而著。时郡政颇苛,及璘,以民病告,辞严义正,守为改容。秩满,授宜州倅,致仕,卒,年六十有四。


“璘姿禀粹和,学术正大,尝自言渊源所自,曰南轩开端,象山洗涤。老杨先生琢磨,璘融会诸公之学。且乐于教人,尝曰:‘师道尊严,璘不如叔晦;若启迪后进,则璘不敢多逊。’嘉定初,朝廷革文弊,选前辈程文以范后学,璘文实冠编首。正献袁公燮谓璘笃实不欺,无毫发矫伪。文元杨公简谓璘不失圣门忠信之主本,宣献楼公钥谓璘之于人,如熙然之阳春。其为诸公钦服如此。徽学有祠,而祠于乡者唯奉川。淳祐五年冬,制帅、集撰龙溪颜公颐仲访璘遗像,乃合端宪、文元、正献三公祠于泮水,是为四先生祠。”


《延祐四明志》卷四《人物考上》:“舒先生璘,字元质,奉化人。雅有大志,耻以一善自名,笃实不欺,无毫发矫伪。入太学,师张宣公栻,又从陆文安公九渊与朱文公及吕成公兄弟讲磨,躬行愈力。尝曰:‘吾非能一蹴而人其域也。刻苦磨厉,改过迁善,日有新功,亦可以勿畔云尔。’第进士,教授徽州,以身率多士,日日诣学,寒暑不少懈,暮夜亦间往。筑风雩亭,日有讲求,涵泳之功,质或不美,未尝忿疾,端吾矩矱,需其自化。作《诗》、《礼》讲解,启迪诸生。徽人追思之,曰:“吾乡学问之源,窒而复通者,先生实开之也。”因祠于学。信道甚笃,利禄之念不萌。宰平阳,临政听断,人服其平。终于宜州通守。慈湖先生铭其墓,谓孝友忠实,道心融明。门人国子博士李元白传其经学。淳祐中,特谥文靖。”


《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乾道八年黄定榜:舒璘。”《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乾道八年黄定榜:舒璘。”《光绪奉化县志》卷十九《选举表一》:“乾道八年壬辰:舒璘,黻子。”


注:舒璘的研究成果以胡行之的《舒璘》(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1936年版)为代表,此外,范立舟在《南宋甬上四先生研究》一书中也有专章论述。

舒璘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青眉抄

青眉抄

《青眉抄》是日本以美人画闻名于世的画家上村松园的散文随笔集,为国内首次出版。《青眉抄》包括《青眉抄》和《青眉抄拾遗》两辑,前者包括《眉之记》《九龙虫》《简洁之美》《北斋的插画》等31篇,后者则包含《萤》《帝展的美人画》《浮世绘画家的手笔画》《画道与女性》等32篇,另有其孙子、同为著名画家的上村淳之为该书所作的序言。《青眉抄》以青眉为题眼,切入其数十年孜孜钻研的美人画创作之艺术,剖析她本人从艺之道、艺术之本心,其对日本绘画的揣摩研究、对服饰妆容等在内的日本传统文化有深入系统地研究,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文字清雅、凝练,有自己的成长记录,如上学学画及具体作品的绘画体会,文字朴实,用词准确,文风淳厚,文如其画,如其人。

茶乘

茶乘

此《茶乘》由明代高元濬辑。全书共六卷,卷一为茶原、茶产、艺法、茶具等十四篇介绍茶的文章;卷二为志林(收录茶相关的轶闻趣事);卷三至卷六(收录历代文人关于茶的各体文学作品一百六十篇)。前附茶乘品藻,后附拾遗一卷。此为明天启时期刊本。《茶乘》之乘应读 shèng,是历史的意思。《茶乘》一书中的内容,除了有高元濬自身的见解与想法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取材于过往茶书中的。如《茶乘》开头所附之 〈茶乘品藻〉 中,张燮便言道:「高君鼎複合諸家,刪纂而作《茶乘》,古來茗灶間之點綴,可謂備嘗矣」认为《茶乘》融合诸家之言,并做了适当的修改,使得从古至今对茶的记载,可谓在一本书内汇聚。而章载道亦评论:「君鼎嗜茶,直肩隨陸、蔡,故所著《茶乘》,雖述倍於創,要于疏原引類,各極其致,不趐三昧之矣」认为《茶乘》一书,虽然引用的内容多于高元濬自身所原创的,但考据详实且内容丰富。

求古录

求古录

一卷。明顾炎武撰。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佣。江苏昆山人。明清之际思想家、著名学者。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收集材料。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于考证,搜集金石之文,手自抄录。凡是见于方志者不录,现有拓本者不录,近代文集尚存者也不录。上自汉曹全碑,下至明建文霍山碑,共得五十六种。每刻都录全文。沿用洪适《隶释》的体例,志其地理,考立碑之由来。凡古字篆隶,一一注解。其中官职年月,多可与正史相参。如茶荼、準准、张弡等字,可补正字典之讹。顾炎武还另有《金石文字记》,但只载跋尾,不如此书详明。传本有 “四库全书”本、“行素草堂金石丛书”本等。

古夫于亭杂录

古夫于亭杂录

笔记。清王士祯(1634—1711)撰。六卷。士祯有《王氏渔洋诗抄》已著录。是书为作者罢官归田后所作,写于《香祖笔记》之后。因既无凡例,又无次第,故曰杂录,以所居鱼子山之“古夫于亭”名之。全书四万余字。内容颇杂,经史子集无不涉猎,遇有新奇可感之事亦录之。自序谓无凡例,无次第,故曰“杂”,以所居鱼子山有古夫于亭,因以为名。共收笔记三百余条。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蒋廷黻著。1938年初刊,1987年岳麓书社重印。该书中国近代史部分分为4章,抓住重大事件和人物,以点带线,叙述自鸦片战争至抗日战争前的历史,为近代中国勾画了一个基本轮廓。研究方法独特,体裁亦较新颖,在旧中国流行较广。《中国近代史》中用四章分别描述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强的四个选择,重构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画卷。在第一章《剿夷与抚夷》中,作者分七节讲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制度,分析为什么中国没有在工业革命大航路发现后跟上世界步伐的根本原因。在第二章,作者以《洪秀全与曾国藩》为题讲内忧内患,批评洪秀全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王朝。在曾国藩领导湘军与洪秀全太平军交战的时候,中国又遇到了一次与英法联军的对峙,依然无法战而胜之,只好受尽屈辱后开始一个新的历程,向西方学习。在第三章,作者专讲《自强及其失败》,实际上就是描绘从1860年开始的三十年洋务新政的全景。第四章即最后一章《瓜分及民族之复兴》中,用六节篇幅讲述1895年之后至1930年初期的中国政治史。

王安石传

王安石传

该传记视角独特、思想新锐、论述严谨,令人耳目一新,启人心智,发人深省。王安石作为一位改革家,在中国历史上,饱受争议。古往今来对于他的评价有天壤之别,同时代的司马光、苏轼在不同时期也有过褒贬不一的论断。本书详细论述了王安石的时代、执政前后活动、军事功绩、新政成绩、家庭与交友、文学成就等几个方面,并以近代欧美政治为参照,透彻分析了王安石新法的成败得失;作“考异”十九条,力图还争议之中的王安石以真实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