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史能之

    史能之

    史能之,生卒年不详,字子善,庆元府鄞县人,史弥巩之子。登淳祐元年进士第。初授武进县尉,积极巩固江防,一县数千百姓赖以活。嘉熙时知高邮,咸淳时为常州令,政事文学皆为当时人所称赞。


    咸淳时史能之修《咸淳毗陵志》,即今常州一带方志。收录于《宋元方志丛刊》。


    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六十七《史能之贞州分榷倍增转朝奉郎》:“宿师于边,财殚粟竭,朕知筦榷之病民而未能弛也。尔以选往莅其事,所入倍蓰然,未尝有析秋毫之谤,可谓才矣,晋秩外郎,益勉事功。可。”


    《宋史》卷四百二十三《史弥巩》:“五子,长肯之,终刑部郎官,能之、有之、胄之俱进士。肯之子蒙卿,咸淳元年进士,调江阴军教授,早受业色川阳恪,为学淹博,著书立言,一以朱熹为法。”


    《光绪鄞县志》卷三十《人物传五》:“弟能之,字子善。淳祐元年进士。初尉武进,廉恪不扰,尝以江警给官舟,活者数千人。县乡弓兵额才数辈,能之稽籍补新濒江十砦,已而寇至,以有备无患。嘉熙中知高邮州军,咸淳二年由太府寺丞知常州,撙节浮费以浚后河,民赖其利,不数月州治清理。重修郡志,网罗见闻,义例精当,当世称其政事文学云。”


    《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淳祐元年徐俨夫榜:史能之,弥巩子,出继。”《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淳祐元年徐俨夫榜:史能之,弥巩子,出继。”《光绪鄞县志》卷二十《选举表一》:“淳祐元年辛丑:史能之。”

  • 施谔

    施谔

    施谔,宋代人。著有《淳佑临安志》。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沈太虚

    沈太虚

    沈太虚(1708-1786),名一炳,吴兴诸生。闵一得真人师父。生而有文在手,曰:太虚主宰。事高东篱为弟子,得太上李泥丸之传。泥丸为太虚七至金盖,或云即李八百也。太虚尝言:修真之士,一以道德为主,有道德者有神通,无道德者无神通。深契天仙心传混化之旨。祈雨禳疫,不事科仪,惟以诚感。太虚是高东篱的首座弟子,得高东篱之真传,学识渊博。高东篱祖师去世时,闵一得年方弱冠,奉东篱之命从学于沈太虚,兄事实师事也,所以闵一得真正的师承就是沈太虚真人。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闵一得三十九岁。沈太虚真人羽化。得《道程戒忌》、《天仙心传》之传。 《琐言续》序称“余道得之于太虚翁”。太虚之道,述于文者,有《道程戒忌》、《天仙心传》等。《戒忌》:“十月朔,懒云氏侍太虚翁,为述泥丸氏《天仙道程宝则》,《天仙道戒忌须知》。”十月二十六,沈太虚真人仙逝,住世七十有九。于前两日寄《医世功诀》于闵真人。闵真人随后(十月下浣)作《太虚主人传》,有“惜中年宦游,未能亲炙而窥阃奥,然羹墙梦寐,若或来告。大师其未可测乎?”之语。再后得《天仙心传》之传,“师传天仙功夫,余于乾隆丙午岁,耳食于玄盖洞天。”心袭以藏之。沈太虚羽化后,闵一得接讲金盖山纯阳宫,著书立说,宣扬三教同修之理,广收门徒,阐扬大道,盛极一时,形成流派。其门人著名者有薛阳桂、闵阳林、蔡阳倪等。因其学说独具特色,自成一家,故后人将其称之为金盖山闵派。


    说有一天李泥丸教导沈太虚成道之时,不但肉身化先天炁,连衣服帽子也炁化。为证明给他看,将沈太虚的巾戴自己头上,日光下唯见巾影其它一无所见。又拿李泥丸自己的帽子戴沈太虚头上,日光下唯见沈太虚的影子却无帽影。

  • 史佚

    史佚

    史佚,(生卒不详),又名程伯史佚,周初太史,历事武王、成王、康王三代。武王元年以伐纣有功封于季历所置的程邑(今渭城区正阳镇白庙村一带)。因系伯爵,称为城伯。据记载,程伯当时为一代名臣,与太公吕望、周公姬旦和如公姬被尊称为“四圣”。《汉书·艺文志》将《尹佚》二篇列为墨家学派之首。因史佚又作尹佚、尹逸,故“尹佚”就是史佚。班固注:周臣,在周成、康王时。故《尹佚》就是程伯史佚的著作。此书已失,有马国翰辑逸本一卷传世。史佚的后裔中有个叫史角的,据传墨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墨翟从学于史角。据此,程伯史佚应当算是墨家学派的宗师。咸阳县旧志及《观雍大记》均记载:县东五十里梁村北三里有八士墓。《逸周书》有谓尹佚即八士中之叔夜者。“佚”亦作“逸”。

  • 沈云

    沈云

    沈云。字舒白,号闲亭,生卒年月不详,浙江德清人,清道光甲辰(道光二十四年,即1844年)进士。

  • 邵景詹

    邵景詹

    邵景詹,明代文学家。号自好子。生卒年及生平事迹不详,活动于万历年间。万历二十年(1592)著有仿瞿佑《剪灯新话》的文言小说集《觅灯因话》2卷,共收入小说8篇。冯梦龙编《三言》,凌濛初写《二拍》,都曾于《觅灯因话》中吸取素材。其余生平事迹无考。

  • 沈德符

    沈德符

    沈德符(1578年-1642年),明代诗文作家。字虎臣,又字景倩。秀水(浙江嘉兴)人。他自幼生长京邸,习闻国家故事,又爱读两宋以来史乘别集,所以他晚年归里后能写出资料翔实的《万历野获编》。但他的仕途却不顺利,万历四十六年(1618)才中举,后屡次参加会试皆落选。著有《清权堂集》。他曾在《与谭友夏夜话》诗中说:“予幼习楚人,中道得伯敬。示我《玄对稿》,序者曰谭柄。抗论卑时贤,齿少气独横。最戒傍门人,位置须坚定。欲还真大雅,必斥伪先正。斯语吾堪师,一笑岁寒汀。二子世楷模,艺林作司命。历下与琅琊,一朝废不竟。早逝悲钟期,朱弦绝高听。之子独雄视,万夫禀号令。”可见他对钟惺、谭元春的推崇。其诗也颇受竟陵派影响,诗境、运笔皆有尖新之处,从《谷雨日抵家》可见一斑:“衬日鱼鳞水,烘人卵色天。久晴贪谷雨,新火活茶烟。夜读偕儿熟,春耕老墓田。浪游频计左,益悟杜门贤。”所著笔记《万历野获编》,对世宗、神宗两朝的种种史事、社会情状的记述,最为详赡,对历史研究、文学史研究很有助益。沈德符所撰《万历野获编》多记万历以前的朝章国故,并保存了一些有关戏曲小说的资料。除《野获编》外,他的著作还有《清权堂集》、《敝帚轩剩语》三卷、《顾曲杂言》一卷、《飞凫语略》一卷,《秦玺始末》一卷。

  • 孙允中

    孙允中

    孙允中,生卒年月不详,鲁府仪卫司人,嘉靖癸未进士,官至山西按察司佥事。嘉靖十二年,大同兵变,杀总兵官李瑾。遣总督侍郎刘源清讨之。会巡抚潘仿系贼首以献,请班师,而源清纵兵大掠城下,五堡遗孽遂尽反。源清围城久不下,诏夺其职,以张瓒代之。未至而督饷郎中詹荣等已悉捕斩首恶,乱乃定。时议者俱以源清用兵为非。允中前后入城抚定,并力言将士妄杀状。为源清所恶,以他事劾罢。黄绾奏其功,得复官致仕。因据所目击,作《云中纪变》一卷以纪之。大抵皆归狱源清之词。末题丁酉八月,乃嘉靖十六年也。

  • 邵廷采

    邵廷采

    邵廷采(1648—1711),清初学者。字允斯,又字念鲁。学者称念鲁先生。邵曾可孙。浙江余姚人。生于顺治五年,卒于康熙五十年,年六十四岁。康熙初,尝从毛奇龄游。幼读刘宗周《人谱》,服膺王学。幼承庭训,得王学余绪。少补诸生,游孔当之门,继而师从黄宗羲,遂笃志儒术。一生声名不越里闬,学术却颇受推重,是浙东学派的中坚。他学承王阳明、蕺山之后,但极力反对明末清初王学末流的游谈虚论,提倡实学实用,即“实行真品”,其要在一个“学”字。他说:“世之论王子者,概之以事功,不知其事功由学而出。王子之事功,……斯真学也。论刘子者,概之以节义,不知其节义本学而成。刘子之节义,……斯真学也。”(《刘门弟子传序》)“学”的内容就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皆使人由之之事,非使人知之之事。”(《答蠡县李恕谷书》)这即是经世致用。在读史为文过程中,他也始终抱定实学实用的宗旨。晚岁,思托著述以自见。尝从宗羲问逸事于明末遗老,作《宋遗民所知录》、《明遗民所知录》、《王子传》(王子即王阳明)、《刘子传》(刘子即刘宗周)、《王门弟子传》、《刘门弟子传》等凡数十篇,欲勒成一书,未成而卒。廷采著有《思复堂文集》十卷,《姚江书院志略》四卷,《东南纪事》十二卷,《西南纪事》十二卷,(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 史梦兰

    史梦兰

    史梦兰(1813—1896),字香崖,号砚农,清直隶永平府乐亭县人(今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道光五年(1825)从毕雪堂学诗古文辞。十年(1830)中秀才。生六月而父见背,母将其抚养成人。故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极其重要。他待母亲至诚至孝,他被授予官职,后受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赏识,欲留其为己所用,却皆以母年迈为由,婉拒不赴。他的孝行被奉为典范。然其才情,亦受到许多官员和文人的推崇。如方宗诚在《柏堂师友言行录》:“弟读书半生,驰情涉猎于学问之道,全无头脑。自读所赐书,觉从前精神尽属妄费。不禁爽然自失。”各类著述共达七百一十五卷册,诗八百四十余首,文六十篇,可谓著作等身。现存著作有《尔尔书屋诗草》、《尔尔书屋文钞》、《止园笔谈》、《全史宫词》、《叠雅》、《乐亭县志》、《迁安县志》、《抚宁县志》、《永平府志》、《燕说》、《永平三子遗书》、《永平诗存》、《永平诗存续编》、《宪庭寿言》、《家藏书画记》、《香崖杂抄》、《止园隐语》、《双名录》、《古今谚拾遗》、《古今风谣拾遗》等

  • 沈孝瞻

    沈孝瞻

    沈孝瞻,生卒年月不详,清朝人,乾隆年间己未年进士。清朝著名的八字理论家,对中国八字命理学的贡献较丰,属于命理学书房派,主要着重于命理学的理论研究。著有《子平真诠》一书,为八字命理学经典著作。对后代、包含当代都影响较大。

  • 珊城清远道人

    珊城清远道人

    珊城清远道人,明代人。著有《东汉演义评》等。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宋子安

    宋子安

    宋子安(生卒年未详),宋代学者。事迹无考。对茶树生长习性,以及茶的栽培有研究。因丁谓 《茶图》、蔡襄《茶录》写福建建安茶事尚有未尽,故于公元 1064年前后撰《东溪试茶录》,对建安东溪茶园及其历史沿革、生态环境、茶叶品质等作详细介绍。并就茶树品种特性和分类标准,以及茶树品种的演化过程作论述,为茶树育种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 盛如梓

    盛如梓

    盛如梓,号庶斋(一作恕斋),扬州(今属江苏)人。一说衢州(今浙江衢县)人。生卒年不详,大致生活在宋末元初,在元大德9年至11年间(1305-1307)做过嘉定州儒学教授,迁衢州路教授,以崇明州判官致仕。有诗集,但未见传本。《元诗选·癸集》甲集存其诗仅一首。著有随笔《庶斋老学丛谈》四卷,是元人笔记中流传较广的一种。生平事迹见方逢辰《扬州盛恕斋吟稿序》(《蛟峰集》卷八)、《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二二《庶斋老学丛谈》提要、《元诗选·癸集》小传。

  • 苏瓌

    苏瓌

    苏瓌[guī](639年-710年),唐中宗、睿宗时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字昌容,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隋尚书右仆射苏威曾孙。父苏亶,贞观年间为台州刺史。举进士,历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尚书右丞、户部尚书等职。后充西京留守,时秘书员外监郑普思谋为妖逆,其妻第五氏以鬼符惑乱韦后,宫禁震恐,赖瓌讯问平息。中宗神龙二年(706)拜相,迁侍中。次年免相,任吏部尚书,封淮阳县侯。中宗景龙三年(709)二度拜相,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是年,朝廷致祭南郊,凡公卿大臣升官进位者,按定例献食,名为“烧尾”。独瓌无所献,为将作大臣宗晋卿所讥。瓌申辩说: “宰相者,主调阴阳,代天理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臣见宿卫兵至有三日不得食者……所以不敢烧尾。”次年,中宗被毒杀,秘不发丧,韦后与宗楚客、韦温等合谋,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韦后临朝称制,改元为唐隆。独苏瓌反对。睿宗即位,感念顾命之功,进拜尚书右仆射。景云元年(710)卒,赠司空、荆州大都督,谥“文贞”。为人廉直,生活俭朴,临终遗令薄葬,出殡时惟有布车一乘。


    瓌为官清正,善文,与其子颋俱负盛名。《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中枢龟镜》一卷、文集一○卷,俱佚。《全唐诗》卷四六录存其诗二首。《全唐文》卷一六八录存其文二篇,《唐文拾遗》卷一六补一篇。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八八、《新唐书》卷一二五本传、卢藏用《太子少傅苏瓌神道碑》。

  • 沈汾

    沈汾

    沈汾,生卒年月不详,汾一作玢,五代南唐时人。历官溧水县令兼监察御史。晚年退居乐道,尤好神仙之说。有慨于神仙之事国史不书,遂采唐五代神仙故事,编为《续仙传》(或称《续神仙传》)三卷,以续葛洪《神仙传》。是书上卷载飞升者十六人,以张志和为首。中卷载隐化者十二人,以孙思邈为首。下卷载隐化者八人,以司马承祯为首。其中多载仙道能诗故事。所载蓝采和、张果等人,后世列为八仙中人。此书今有《正统道藏》本、《四库全书》本、《道藏举要》本等。另有一卷本,不全。《全唐文》卷八二九收此书自序。事迹据《续仙传序》、《江淮异人录》、《新唐书·艺文志》三、《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二。

  • 沈谦

    沈谦

    沈谦(1620—1670),字去矜,号东江,明仁和临平(今余杭临平镇)人。少时即聪慧过人,6岁能辨四声,长通音韵之学,9岁作文便有佳句。在乡塾读书时,诸儿喧诵,谦独端坐默读,考问则对答无遗。青年时家境富裕,遇童子试,借故违父命,未应试。而彻夜读书,往往鸡鸣始罢,上自经史,下及诸子百家稗野之书,无不博览。明崇祯十五年(1642),补县学生。后家道中落,谦不谈世务,也无意仕途,深居南楼20年,与毛稚黄、张祖望赋诗为乐,称“南楼三子”。 又与陆景宜、柴虎臣、吴锦雯、陈继叔、孙宇台、丁飞涛、虞景铭等合称“西泠十子”。其工诗亦精通词学,并擅长填词。其词学著作有 《词谱》、《填词杂说》、《词学》等。后复葺屋数椽,名“东江草堂”,集所著为《东江集》。有诗赋21卷、文10卷、词学12卷,共43卷,刊行于世。尚有《词韵词谱》、《南曲谱》、《古今词选》、《沈氏祖谱》诸书未曾付梓。十七年,撰成《临平记》4卷,对临平古今事物所记甚详,为临平镇最早之志书。沈谦为人谦和,对门下弟子,每多提携奖励。生活俭朴,性不喜饮,但遇亲朋过从,即使典当衣物,总是招待备周。晚年继先人业行医。

  • 孙麟趾

    孙麟趾

    孙麟趾(1791—1860),字清瑞,号月坡、绣凤、词丐,江苏长洲人,道光元年诸生。孙麟趾涉猎词学较早,且很早就与吴中词人进行词学交往,据其词序云“年十二好作词,尝于朱酉生、沈闰生互相探讨。”朱、沈二人分别指朱绶和沈传桂,二人均是“后吴中七子”的重要代表。在雍乾时期,吴中地区是浙西词派的重要基地,吴中词人自然浸染上了浙派词风,而“后吴中七子”也被普遍视为浙派后期的词人。论词著作为《词径》,今收入《词话丛编》 中。


    居小显子巷。家贫嗜学,半生游幕。在南昌,邓辛眉从学词。旅居江宁,主持江东词社,与秦耀曾交好倡和成编。咸丰五年(1855年)后,曾入常熟知县陈庆溥、宝山知县张熙幕。贫不依人无媚骨。十年太平军攻克苏州后,以老病死。与龚自珍、刘履芬友。善画,诗得宋人神韵,尤工填词。持论与戈载异,从立意、技法、字声作词十六字诀。倡导雅言,气味高妙,以桃花佳句获誉“孙桃花”。与朱绶、沈传桂等以词名当世,为后期浙派领袖。辑有《国朝七家词选》《绝妙近词》。著有《雅词万选》《词学正宗》《词韵指南》《一鱼庵词话》《词韵指南》《长啸轩诗钞》《虎口余生集》《秋露词》《海角词》等。

  • 苏天爵

    苏天爵

    苏天爵(1294-1352)元代官吏,文学家,史学家、理学家。字伯修,学者因其所居称为滋溪先生,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年轻时从学于安熙,为国子学生时,先后师吴澄、虞集、齐履谦,又得马祖常赏识。国子学公试,试题为《碣石赋》,苏文雅驯美丽,考究翔实,名列第一。授大都路蓟州判官,调功德使司照磨。泰定元年(1324),改翰林国史院典籍官,升应奉翰林文字。至顺元年(1330),预修《武宗实录》。至顺二年升修撰,擢江南行台御史。元统初,累拜监察御史,预修《文宗实录》,迁翰林待制,寻除中书右司都事,兼经筵参赞官。后至元间,由刑部郎中改御史台都事,迁礼部侍郎,出为淮东道肃政廉访使,入为枢密院判官,改吏部尚书,拜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复为吏部尚书,升参议中书省事。至正二年(1342),拜湖广行省参知政事,迁陕西行台侍御史。至正四年,召为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因忤时相意,一度罢归。至正七年,拜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至正九年,召为大都路总管。至正十二年,诏仍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总兵于饶、信,卒于军中,年五十九。天爵为官,知无不言,言无顾忌,夙夜谋画,至于须发尽白。他的散文成就高出诗歌,是元末王祎所举元文六家之一,为文词华淹雅,根柢深厚,波澜意度往往出入于欧阳修、苏轼,尤工于叙事。王理在《元文类》序中说:“伯修博学而文,于书无所不读,讨求国朝故实,及近代逸事最详。”他自太学学生至历官翰苑,凡前言往行与当时之可记叙者,均记在简册。其记事平易温厚,详明典核,谨严有法。文集中碑版百馀篇,于元代制度人物,史传阙略者,多可藉以考见。《元史》本传说:“于是中原前辈凋谢殆尽,天爵独身任一代文献之寄。”虞集《赋苏伯修滋溪书堂》诗说:“积学抱沉默,时至有攸行。抽简鲁史存,采诗商颂并。”指出他的学问根柢在于潜心于经史掌故的研究。《元史》称他“为诗尤得古法”。著有《滋溪文稿》三十卷、《元朝名臣事略》十五卷、《刘文靖公遗事》一卷、《治事龟鉴》一卷,编有《元文类》七十卷。今有中华书局点校本《滋溪文稿》。生平事迹见《元史》卷一八三、《宋元学案》卷九一、《新元史》卷二一一。

  • 孙承泽

    孙承泽

    孙承泽(1593—1676):字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原籍山东益都,寓大兴(今北京)。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历祥符知县、都给事中,入清,官至右都御史、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衔。


    承泽自幼有志于学,平生无他嗜好,以谈经史、古籍为乐,于古今治乱穷其原委,明一代掌故,了如指掌。精于鉴别,藏图书、名人书画甚富,与真定梁清标著称一时。杨义劾其与陈名夏表里为奸,承泽上书自讼,部议应休致,遂不复用。富收藏,精鉴别书画,为著名收藏家。工诗文,好著述,善书法,行、楷得力于颜真卿、米芾、苏轼,运笔刚劲圆润。著有《庚子销夏记》《九州山水考》《五经翼》《春明梦馀录》《闲者轩帖考》《藤荫劄记》《溯洄集》《研山斋集》等。卒年八十五。其故宅即今后孙公园25号,寓号“研山堂”,内有“万卷楼”。孙承泽晚年著述颇多,涉及史学、经学、书画等许多领域、据《大清畿铺书征》所载,已刊或未刊著作有三十余种。其中《天府广记》、《春明梦余录》两书有关明代北京的建置、名胜、城池、宫殿、庙宇、衙署以及佚闻异事,并广为学者所推崇。《春明梦余录》为近人史学家金毓黻《中国史学史》多所引用。而《庚子销夏记》、《闲者轩帖考》、《法书集览》、《砚山斋墨迹集览》都是有关书画方面的著作。


    自撰《五经翼·序》称:“曩时海内藏书家称汴中西亭王孙。予官汴时,借其经学一类,课儿孙辈抄录之,携归京师。壬午(1642)河决,王孙书尽沉洪流中,赖余家犹存其十一。至甲申(1644)之变,予家积书七万余卷,一时星散,无复片纸存者。”

  • 施显卿

    施显卿

    施显卿(1494一?),字纯甫,号九峰老人,江苏无锡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官新昌知县。他好博古求证,撰写文言小说集《古今奇闻类记》十卷,《四库总目》系杂取小说史传编成。据自序,成书于万历四年(1576年)。

  • 孙文胤

    孙文胤

    孙文胤,明代医家。生卒年月不详,一作孙文允(后人避清世祖名讳而改),字薇甫,又字对薇,号在公。安徽新安人。幼习儒。后得瘵疾,遂究心医学,久之精其术。尝遇道士于武林,得授“还丹接命解形度世之术”。晚年学佛,其医学思想深受佛道影响。曾采《内经》及古来医书,考古证今,历时20载,著成 《丹台玉案》、《先天脉镜》,现均有刻本行世。

  • 神清

    神清

    神清(?-820),唐代僧人。字灵庾。俗姓章氏。绵州昌明人也。生于大安山下。昆季相次三人出俗。皆有名望。清居乎仲。处胎之际母顿恶荤膻。及为儿虽随戏弄遇像礼足逢僧稽颡。年十三受学于绵州开元寺辩智法师。于时敕条严峻。出家者限念经千纸方许落发。清即诵法华维摩楞伽佛顶等经有同再理。时故相乔琳为绵郡太守。惊其幼俊躬而降礼请削染焉。则大历中也。至年十七听习粗通。即讲法华一经。岁满慧义寺依如律师受具戒。夏习尸罗依学新疏。寻达大宗乃诣上都。后以优文赡学入内应奉。暮年钟其荼蓼归慧义寺。讲导着述略无闲日。以元和年中终于本寺峰顶。迁神于白门兰若。即郪城北郭外也。清平昔好为着述喜作编联。盖巨富其才亦凿深于学。三教俱晓该玄鉴极。彝伦咸叙万人之敌也。受业弟子黑白四方计一千余人。前后撰成法华玄笺十卷释氏年志三十卷新律疏要诀十卷。亦谓清钞。二众初学仪一卷有宗七十五法疏一卷。亦名法源记。此盖解小乘所计五位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等法。体性业用一皆详括。故云法源也。识心论澄观论俱舍义钞数卷北山参玄语录十卷。都计百余轴。并行于代。就中语录博该三教。最为南北鸿儒名僧高士之所披玩焉。寺居郪城之北长平山阴。故云北山统三教玄旨。实而为录。故云参玄也。观清之述作。少分明二权一实之经旨。大分明小乘律论之深奥焉。清貌古且奇晰白而光莹。相国崔龟从时从事东川。序真赞云。与奘三藏道颜同摄物。异时一体耳。门人数多。其出伦者义将也。独明俱舍兼善起信。海内学人望风而至。开成中北山俱舍宗不泯者。清之余素乎。东川涌潭僧正颜公。着碑本寺。讲律临坛。光肇别附语录。略记清言行矣。

  • 沈仕

    沈仕

    沈仕,明代医家。履籍欠详。著有《摄生要录》一卷及《怡情小录》,现分别收入《说郛》及《学海类编》行世。

  • 邵彦和

    邵彦和

    邵彦和,宋朝人,大致生于北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逝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浙江衢州人,一代大六壬学宗匠巨擘,壬学传世之第一人。后人据其流传案例所集之《六壬断案》,更是六壬学之南针北斗,学壬者之圭臬,不可逾越之高峰。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