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天爵

苏天爵
  • 姓名:苏天爵
  • 别名:字伯修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 出生日期:1294
  • 逝世日期:1352
  • 民族族群:

苏天爵(1294-1352)元代官吏,文学家,史学家、理学家。字伯修,学者因其所居称为滋溪先生,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年轻时从学于安熙,为国子学生时,先后师吴澄、虞集、齐履谦,又得马祖常赏识。国子学公试,试题为《碣石赋》,苏文雅驯美丽,考究翔实,名列第一。授大都路蓟州判官,调功德使司照磨。泰定元年(1324),改翰林国史院典籍官,升应奉翰林文字。至顺元年(1330),预修《武宗实录》。至顺二年升修撰,擢江南行台御史。元统初,累拜监察御史,预修《文宗实录》,迁翰林待制,寻除中书右司都事,兼经筵参赞官。后至元间,由刑部郎中改御史台都事,迁礼部侍郎,出为淮东道肃政廉访使,入为枢密院判官,改吏部尚书,拜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复为吏部尚书,升参议中书省事。至正二年(1342),拜湖广行省参知政事,迁陕西行台侍御史。至正四年,召为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因忤时相意,一度罢归。至正七年,拜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至正九年,召为大都路总管。至正十二年,诏仍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总兵于饶、信,卒于军中,年五十九。天爵为官,知无不言,言无顾忌,夙夜谋画,至于须发尽白。他的散文成就高出诗歌,是元末王祎所举元文六家之一,为文词华淹雅,根柢深厚,波澜意度往往出入于欧阳修、苏轼,尤工于叙事。王理在《元文类》序中说:“伯修博学而文,于书无所不读,讨求国朝故实,及近代逸事最详。”他自太学学生至历官翰苑,凡前言往行与当时之可记叙者,均记在简册。其记事平易温厚,详明典核,谨严有法。文集中碑版百馀篇,于元代制度人物,史传阙略者,多可藉以考见。《元史》本传说:“于是中原前辈凋谢殆尽,天爵独身任一代文献之寄。”虞集《赋苏伯修滋溪书堂》诗说:“积学抱沉默,时至有攸行。抽简鲁史存,采诗商颂并。”指出他的学问根柢在于潜心于经史掌故的研究。《元史》称他“为诗尤得古法”。著有《滋溪文稿》三十卷、《元朝名臣事略》十五卷、《刘文靖公遗事》一卷、《治事龟鉴》一卷,编有《元文类》七十卷。今有中华书局点校本《滋溪文稿》。生平事迹见《元史》卷一八三、《宋元学案》卷九一、《新元史》卷二一一。

猜你喜欢的书

不祥的蛋

不祥的蛋

小说讲述了一个疯狂的天才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光线,不是“死亡之光”,而是“生命之光”,结果阴差阳错,这道光没有赋予目标生物以活力,反而繁殖出了一大批巨大的爬行怪物。故事的最后,就在莫斯科城因怪物来袭危在旦夕之际,一阵寒流突然降临,那些热带生物禁不住酷寒纷纷死去,莫斯科城的危机才得以解除。在科幻小说的框架下,《不祥的蛋》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有着窄小额头的动物学家佩尔西科夫教授筹划的一次实验,到了愚昧无知和急功近利的人手上便有可能演变成一场全人类的灾难。

命运之门

命运之门

《命运之门》,Postern of Fate,侦探小说,完成于1973年,是“汤米和塔彭丝”侦探系列的最后一部,更是侦探推理小说之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封笔之作。《命运之门》延续了该系列的风格,描述了已届老年的主人公汤米和塔彭丝夫妇在一座老宅子里发现了一桩尘封多年的案件,通过不懈努力,终于使案情水落石出。

海南杂著

海南杂著

本书(一册六二面三七、二○○字)凡三篇:一曰「沧溟纪险」、一曰「炎荒纪程」,又一曰「越南纪略」;蔡廷兰撰。廷兰字香祖,号秋园;澎湖人。年十三入泮,嗣食饩。清道光十二年,澎湖饥,兴泉永道周凯勘赈,上「请急赈歌」以进。十五年秋,赴省试报罢,由厦渡澎,遭风飘至越南;次年初夏,由陆返闽。因成「海南杂着」三篇,记其见闻。后领乡荐、登进士,澎湖科甲自此始。出为峡江知县,历官至同知。本书「沧溟纪险」篇,叙遭风历险十画夜抵越南之情景;「炎荒纪程」篇,按日记在越及归途之经过;「越南纪略」篇,述越南史事并及其典章服物、风土人情。书末,今另据「澎湖厅志」抄出蔡氏若干诗文及其传略与著作书目,刊作「附录」。

电术奇谈

电术奇谈

二十四回。署“日本菊池幽芳原著”,“东莞方庆周译述”,“我佛山人(即吴沃尧)衍义”,“知新主人(即周桂笙)评点”。发表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至三十一年六月《新小说》第八至十八号,标“写情小说”。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单行本,1923年3月又由世界书局出版。本书是根据日本小说原著改写而成。卷末我佛山入《附记》云:“此书原译,仅得六回,且是文言。兹剖为二十四回,改用俗话,冀免翻译痕迹。”“凡人名皆改为中国习见之人名字眼,地名皆借用中国地名。”“书中间有议论谐谑等,均为衍义者插入,为原译所无。”可见作者实际上进行了再创作。书叙英国技师喜仲达在印度采矿,与高兰酋长之女林凤美相爱,但是由于阶级、种族、宗教的不同,难图婚姻。仲达返英,凤美一往情深,相随远渡重洋。船抵韶安,凤美暂寓客栈,仲达只身前往伦敦,欲向大牧师求取结婚允许状。临别凤美以珠宝一箱赠仲达,中有镂花金镯一副。仲达寓友人医学士苏士马家。士马素习催眠术,自炫其能,误用电将仲达击毙。士马弃尸于河,囊卷仲达珠宝钱钞,潜逃于法。凤美久等仲达不归,追寻至伦敦,托侦探甄敏达访查,杳然无踪。凤美抑郁独居,几为奸人所骗,轻生投河,幸被报贩钝三所救。钝三面目歪斜丑陋,但对凤美忠恳肫挚。凤美易名李赛玉,侧身梨园,名噪一时,法国戏院以重金聘至巴黎演出。苏士马一见销魂,以镂花金镯相馈。凤美大惊,原来正是自己当日赠与仲达之故物。士马谋财害命之迹败露,自杀。钝三触电,忽然恢复本相,原来他就是喜仲达,当日并未死,只是声貌改变,迷失本性,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本书熔言情小说与侦探小说于一炉。情节诡奇,扑朔迷离,有草蛇灰线、匣剑帷灯之妙;叙情处,秧冶绵密,开近代通俗娱乐小说之先河。

维摩义记

维摩义记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首残尾全。尾题“景明原(元)年(500)二月二十二日比丘昙兴于定州丰乐寺写讫”。在现存的各种关于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的注疏中,此《义记》的年代仅次于僧肇的《维摩经注》。自《弟子品第三》阿那律问疾起注疏至全经结束,注疏简练,行文古朴。对全经科分如下:(1)序分,自起始至《佛国品》七言偈,分作三科:遗教序、说法序、献盖序。(2)正宗分,分作两科:略开经宗与广演其义。前者自《佛国品》偈后至《方便品》,略开净土、旧方便、新方便、法身等四义;后者自《弟子品》至《见阿閦佛品》,广演前四义。(3)流通分,分作两科:明法供养,即《法供养品》;明嘱累,即《嘱累品》。这种科分方式为其特有。《义记》将其科分大纲书于全卷之末,亦为传统经疏之未见。历代大藏经均未收,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

十一面神咒心经

十一面神咒心经

一卷,唐玄奘译,慧沼疏,遁论疏,各有一卷。与《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