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麟趾

- 姓名:孙麟趾
- 别名:字清瑞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长洲人
- 出生日期:1791
- 逝世日期:1860
- 民族族群:
孙麟趾(1791—1860),字清瑞,号月坡、绣凤、词丐,江苏长洲人,道光元年诸生。孙麟趾涉猎词学较早,且很早就与吴中词人进行词学交往,据其词序云“年十二好作词,尝于朱酉生、沈闰生互相探讨。”朱、沈二人分别指朱绶和沈传桂,二人均是“后吴中七子”的重要代表。在雍乾时期,吴中地区是浙西词派的重要基地,吴中词人自然浸染上了浙派词风,而“后吴中七子”也被普遍视为浙派后期的词人。论词著作为《词径》,今收入《词话丛编》 中。
居小显子巷。家贫嗜学,半生游幕。在南昌,邓辛眉从学词。旅居江宁,主持江东词社,与秦耀曾交好倡和成编。咸丰五年(1855年)后,曾入常熟知县陈庆溥、宝山知县张熙幕。贫不依人无媚骨。十年太平军攻克苏州后,以老病死。与龚自珍、刘履芬友。善画,诗得宋人神韵,尤工填词。持论与戈载异,从立意、技法、字声作词十六字诀。倡导雅言,气味高妙,以桃花佳句获誉“孙桃花”。与朱绶、沈传桂等以词名当世,为后期浙派领袖。辑有《国朝七家词选》《绝妙近词》。著有《雅词万选》《词学正宗》《词韵指南》《一鱼庵词话》《词韵指南》《长啸轩诗钞》《虎口余生集》《秋露词》《海角词》等。
孙麟趾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浮世澡堂
[日]式亭三马著,周作人译。成书于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澡堂》,是“滑稽本”的顶峰之作。轻雾缭绕的澡堂内,有抱头呻吟的,也有拍臀高谈的,有举起一只脚吟咏的,也有张开两股踏脚高唱的。堂内家长里短、世相混杂,成此屁似的小册,织就江户庶民生活的逗趣百态。 全书共两编。前编描写的是澡堂男子部的情景,时间上是从清晨一直到午后,一片热闹喧嚣的气氛。浴客中有瘫子豚七、70岁的隐居老太爷、带着孩子的金兵卫、胡吹乱奏的江湖医生、错把别人内裤当毛巾的外乡人、醉汉、瞎子等数十个人物,以及19个小场景。二编则描写澡堂女子部,同样热闹非凡。浴池中有各种身份的女人,艺妓、使女、女儿、母亲、媳妇、婆婆、乳母等,年龄跨度大,总共16个小场景。这些前来沐浴的男女老少,每个人的性格通过对话被塑造地鲜明异常,风趣无比。
新方言
训诂书。近人章炳麟撰。11卷,前有自序,后有刘光汉(师培)、黄侃二序。全书搜集方俗异语800多条,均按类编排,计《释词》第一、《释言》第二、《释亲属》第三、《释形体》第四、《释宫》第五、《释器》第六、《释天》第七、《释地》第八、《释植物》第九、《释动物》第十,共10类,类各1卷, 第十一卷是《音表》。作者学问博大精深,对古今音尤有深入研究,故能从声音、训诂以通古今之变,能从时地出发,说明词语的错综演变,能够“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求之”(清戴震语);解释一词,广征博引,参伍验证,穷究其源。如《释亲属》第三:“《广雅》‘翁、公、叜、爸、爹、㸙,父也’。今通谓父为爸,古无轻唇,鱼模转麻,故父为爸,或谓之爹。惠、潮、嘉应之客籍谓父为叜,音如宿;或书作叔,非也,世无以叔呼父者。公称今多移于王父,曹州无赖相为老㸙,依曹宪止奢反。”为我国词源学的研究开辟了新路,末附《岭外三州语》一卷,为考释惠州、嘉应州、潮州客家方言中部分词语源流之作。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日本铅印本、宣统元年(1909)文学会社石印本、浙江图书馆校刊《章氏丛书》本等。
太上洞玄灵宝宿命因缘明经
《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1《斋坛安镇经目》著录《洞玄灵宝宿命因缘明经》,当出于六朝。太上道君述三皇五帝之后,世道转恶,又述七丑、五恶、六不祥,劝人行六事、五善、五德,以积善因善缘。
春秋通训
六卷。宋张大亨撰。张大亨学出苏轼,其观点亦近之。苏氏尊《左传》,认为“丘明之书与六经孔孟合者十常八九”。张氏此书旨在阐发《春秋》大义,然其所论多得苏氏之旨。如鲁庄十五年《经》“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会于鄄”条,张氏解释说:“此齐桓公始霸,九合诸侯之首也。”认为齐侯居宋公之上为合道当礼,他说:“齐侯以牧伯之酋,自当为诸侯冠”。又说:“齐之末霸也,宋每以王爵为诸侯先。既霸之后,则宋每序齐下,以终于《春秋》”。宋代《春秋》之学,主于“尊王攘夷”,而北宋尤偏重于“尊王抑霸”,南宋则更强调“攘夷”。张氏不执泥于尊王抑霸之说,正得苏氏之精髓。今本是《四库》编辑者从《永乐大典》辑出的,现存有《墨海金壶》本。
湛然圆澄禅师语录
湛然圆澄禅师语录,八卷,明圆澄说,明凡录,葛寅亮序,有塔铭,行状。附宗门或问并序一卷,柳浈等编,(序题禅宗或问,尾题参禅释难或问,附补遗,尾题补问。)又附达观和尚招殃传。补录或问及招殃传。收上堂等语录。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三十一套。
十不二门
亦称《法华本迹十妙不二门》。湛然在《法华玄义释签》中依智顗所说的十种妙而建立。运用一念三千、三谛圆融之义,分十门论述色心等无二无碍:①色心不二门。谓一切诸法无非心性故,心具三千,色亦具三千,心能造,色亦能造,心、色同居一念,体非各别,“非色非心,而色而心,唯色唯心”,是为不二。②内外不二门。谓所观内外二境本来互受、互摄、互具、互融,随便观察外境或内境,都能遍摄互融。③修性不二门。众生性具十界万法,凭圆修而彻显,“由修照性,由性发修,存性则全修成性,起修则全性成修”,性常不改,修常宛然,性外无修,修外无性,性即是修,修即是性,性德与圆修互融互泯。④因果不二门。众生一念心因具备真性、观照、资成三法,此因显发而成就佛果,故因果不殊,始终相即。⑤染净不二门。无明即为法性,一念迷染之心,本具三千的体用,与离染的净心本来无别。⑥依正不二门。一念心本具三千诸法,故依报正报同居一心,因果相摄,身土不二,净秽之土,胜劣之身,各各体遍法界,互摄互收。⑦自他不二门。由十界互具故,心、佛与众生各具众生及佛,同为一念,自他无别。⑧三业不二门。佛应机以三业说法,不出一念,故身口平等,心色一如。⑨权实不二门。菩萨等九界权法,与佛界一乘实法互相融摄,实即是权,权即是实,实外无权,权外无实,非权非实,而权而实,法法皆妙,一一互收。⑩受润不二门。三乘众为能受,三乘法为能润,三乘法即一佛乘,如一雨普润众草木,无上下大小的等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