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景詹

邵景詹
  • 姓名:邵景詹
  • 别名:号自好子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邵景詹,明代文学家。号自好子。生卒年及生平事迹不详,活动于万历年间。万历二十年(1592)著有仿瞿佑《剪灯新话》的文言小说集《觅灯因话》2卷,共收入小说8篇。冯梦龙编《三言》,凌濛初写《二拍》,都曾于《觅灯因话》中吸取素材。其余生平事迹无考。

邵景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

副标题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恩格斯写于1876年9月至1878年6月,是一部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最有名的经典著作,是作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思想斗争的直接结果产生的。19世纪70年代,杜林在社会民主党人中的影响相当大,他冒充社会主义行家和改革家,向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挑战。到1875年初,杜林体系的传播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程度,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恩格斯写了这部著作,对唯物辩证方法和科学世界观作了连贯的阐述。在哲学方面,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形而上学,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物质和运动、时间和空间、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自由和必然等基本观点;论证了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揭示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国家、道德和法的阶级本质。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特别是剩余价值理论;指出革命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产婆。在社会主义方面,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经济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并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作了论述。这部著作不仅彻底清算了杜林的反动体系,而且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列宁认为它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列宁选集》第2卷第442页)

北平杂记

北平杂记

本书由齐如山先生的三本小书组成:《北平》、《北平怀旧》、《北平小掌故》,展示了二十世纪初北京的城名胜古迹、商业文化、市井百态、民间逸闻、前清掌故等。对故乡故土顾望不已,对故事故人思恋未了。暮年的齐如山细致地勾勒出一幅生动、温婉的古都风物长卷。他像是穿着长袍坐在四合院里,槐花香弥漫着,他一口京腔娓娓讲述着这个令他挚念如斯的城市的种种。古都的大气,民俗的朴厚,前清的逸闻……其言至浅,其情至深,不禁使人追忆着这座古都的前世今生,感慨系之,恍然如梦……

李卫公问对

李卫公问对

三卷一万馀字,世传为唐代军事家李靖所著。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唐李问对》。古代著名兵书。《宋史·艺文志》载李靖所著兵书有《六军镜》等七种九卷,但无《李卫公问对》。宋神宗时因“唐李靖兵法世无全书”,于熙宁二年(1069)诏令枢密院校正。元丰三年(1080)诏定《武经七书》方见有《问对》。因书名晚见,宋人始有怀疑,何薳、陈师道、邵博等认为是阮逸伪撰,《四库全书总目》承其说。今人考证《问对》在所谓“阮逸拟作”时间前十年已收入《武经七书》,故阮逸伪作不可信。其内容应为唐代旧传,熙宁二年校书时编定问世。该书记录了唐太宗与李靖就兵法的问答。所讨论的问题十分广泛,其不少论点颇有创见。全书极力强调要把握作战的主动权,“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对如何实现“致人而不致于人”,则重点从“奇正”关系着手,结合“虚实”、“主客”、“攻守”等问题进行讨论。其分析紧扣对立双方的转化这一关键,“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奇,奇亦正”。而用兵奇正的变化可导致兵力部署上的虚实转化,亦可导致形势上的主客转化。上述观点表明李靖对孙吴之说的继承与发展。他对攻守关系也有极精到的论述,指出“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两者目的一致,“归乎胜而已”。故不能“攻不知守,守不知攻”。书中还详细地述说了他所创制的“六花阵”法。对士卒的教战问题亦有所讨论。《李卫公问对》以丰富的内容和精辟的见解,使其能在众多兵学著作中脱颖而出,位列于《武经》,成为兵家必读之书。宋人评述曰:“兴废得失,事宜情实;兵家术法,灿然毕举。”(戴少望《将鉴论断》)它在古代兵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李卫公问对》现存有宋刊《五经七书》本、《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四库全书》本等。

晋真人语录

晋真人语录

包括语录、答问、诗词、颂并录王嚞《修仙了性秘诀》。阐述全真道性命双修之真功和济贫拔苦之真行。称王嚞为祖师并有《答马师父十四问》。蜂屋邦夫《金代道教研究》称晋真人为王重阳同时之前辈道士柳存仁《读蜂屋邦夫〈金代道教研究〉》仍疑晋真人为王重阳本人之异名,《答马师父十四问》为马钰所作。

医界镜

医界镜

社会小说, 四卷二十二回。儒林医隐著,瓶山居士校阅。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同源祥书庄出版,次月发行。标“卫生小说”。小说以名医贝仲英和其子贝祖荫为线索,描述了众庸医骗人误人的发迹史,揭露了他们不学无术、沽名钓誉、坑蒙拐骗、草菅人命的恶迹劣行。

仪礼章句

仪礼章句

十七卷。清吴廷华(1682-1755)撰。廷华字中林,号东壁,初名兰芳,浙江钱塘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举人,由中书舍人历官福建海防同治。乾隆初年被举荐修编《三礼》。杭世骏《榕城诗话》称廷华去官后,寄居萧寺,钻研汉贾逵、唐孔颖达《仪礼》之说,而着《二礼疑义》数十卷(其中《周礼疑义》今已不见),博览精研,尤精于治丧礼。主要着述除《仪礼章句》外,还有《三礼疑义》、《曲台小录》、《东壁书庄集》等。《仪礼章句》以张尔歧《仪礼章句》过于墨守郑(玄)注句读,而王文清《仪礼分解句读》以句读为主,且笺注失之太略,故参考折衷了先儒旧说,以补二书所未及。每篇之中分其节次,每节之内,析其句读,然其训释大旨仍以郑玄、贾逵之注疏为本,亦兼采他说,附自案以发明之,尤以表礼为精细详核。其间亦多有穿凿附会处,然其分句释义,笺疏明简,确为经学之补益。是书成于乾隆初年,有乾隆丁丑刻本、嘉庆刊本、阮刻经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