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胤

- 姓名:孙文胤
- 别名:字薇甫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安徽新安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孙文胤,明代医家。生卒年月不详,一作孙文允(后人避清世祖名讳而改),字薇甫,又字对薇,号在公。安徽新安人。幼习儒。后得瘵疾,遂究心医学,久之精其术。尝遇道士于武林,得授“还丹接命解形度世之术”。晚年学佛,其医学思想深受佛道影响。曾采《内经》及古来医书,考古证今,历时20载,著成 《丹台玉案》、《先天脉镜》,现均有刻本行世。
孙文胤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蟫精隽
明代笔记。16卷。徐伯龄撰。徐伯龄字延之,嵊县(今属浙江)人。主要生活在明天顺年间。该笔记传本较少见,今存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总目》介绍该笔记尚较允当:“是书杂采旧文,亦兼出己说。凡二百六十一条,大抵文评、诗话居十之九,论杂事者不及十分之一。其体例略似孟棨《本事诗》,其多录全篇又略似刘壎《隐居通议》。其中猬琐之谈,或近于小说。而遗文旧事,他书所不载者亦赖以传。其论周德清《中原音韵》一条,尤为明确。《千顷堂书目》作二十卷,此本仅十六卷,前后无序跋,亦无目录,不能知其完阙。其中多阙字阙句,又所录诗文往往但存其标题,而其文皆作空行,盖缮录者图省工力,因而漏落。”该笔记关于明初诗词的记述较有价值,如卷8“秋虫三谏”条关于徐贲诗作的介绍、卷11“菊庄诗”、“清溪博雅”、“鹤窗蕴藉”等条关于刘泰、陆昂、马洪诗词的介绍,以及卷4“吕城怀古”条说明自己如何作《香台集》注的记述,均为他书没有或很少涉及的话题,这给研究明初诗词演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说鱄诸伍员吹箫
楚平公时,奸臣费无忌借机杀了伍员全家,只有伍员一人在外镇守樊城得以幸免。费无忌派儿子费得雄假传王命召伍员入朝领赏,幸好楚公子芊建抱着儿子芊胜及时赶到,通知伍员。伍员将费得雄痛打一顿,与芊建父子逃往郑国。但郑子产不肯相助,芊胜乱中丧命,伍员携芊胜又仓皇投奔吴王阖闾。途中遇到浣纱女赠饭,她为保守秘密投水而死,又有渔父闾丘亮渡他过江,后亦刎颈自杀以免泄露消息。伍员到吴国后,没有机会求得吴王相助,十八年来以吹箫乞食为生,偶遇义士专诸愿助他报仇。此时楚昭公在位,伍员终于借得吴王十万精兵攻打楚国,与专诸活捉仇人费无忌,掘开平公坟墓鞭尸泄恨。正欲攻打郑国,恩人闾丘亮之子前来劝说,伍员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费无忌终被斩首,浣纱女之母与闾丘亮之子得到伍员重谢。
琵琶记
全称《忠孝蔡伯喈琵琶记》,又题《蔡中郎忠孝传》。戏曲。元末明初高明撰。三卷,四十二出。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瑞安(今属浙江)人。生卒年未详。元至正进士,历任处州录事、四明都事、福建行省都事等职。后避居鄞县栎社镇沈氏楼,以词曲自娱。此剧系据宋元旧篇改编而成。写蔡伯喈进京应试,得中状元,丞相府招其为婿。蔡力辞不从,被迫与牛丞相女成婚。其妻赵五娘在家侍奉翁姑,自食糟糠。后因饥荒,二老亡故,五娘求乞进京寻夫。因得牛小姐相助,始得团聚。最后蔡携二妻回乡祭扫父母坟墓,以全忠全孝作结。剧中赵五娘形象颇为动人。京剧《赵五娘》本此。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中,蔡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击死”,高明反其意而求大团圆,变谴责为同情。此剧在明初影响甚大,人谓传奇之有《琵琶记》犹杂剧之有《西厢记》。有元刻巾箱本,明容与堂刻李卓吾评本,毛氏汲古阁《六十种曲》本等数十种版本。又有一八四一年法文译本, 日本亦有多种传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收入明刻本及陆贻典抄本二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一九六○年出版钱南扬校注本,末附《高明小传》。
蕉庵诗话
魏元旷的《蕉庵诗话》及其续编在民族意识领域总体以满汉民族关系探讨为中心,围绕社会鼎革导致的遗民思想与遗民意识内容,具体落脚在以下方面:称颂遗民节义,斥责临危易主、变节之人,记录变名、易服、复辟之故事,蕴归隐之志,以史笔载录诗词,以春秋笔法展现"孤露遗臣"之情怀。这种"关乎时政"的特征固然与诗歌理论的贫乏有关,但更多地反映了社会鼎革下作者的民族情感变化及在社会转型中的心态。
毛诗品物图考
日本冈元凤纂辑,橘国雄绘画。这是十八世纪日本汉学家对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植物、昆虫、动物的图释著作。全书共七卷,分为草、木、鸟、兽、虫、鱼六个部类,图配文字考证,其中有 200 余幅插图。此书的价值,首先是在广作参订的基础上,对《诗经》名物做出了新的考辨。《诗经》年代久远,所载名物种类既多,又常见别称异名,难以确解。作者“追索五方,亲详名物”(原书《跋》语),在细审各种经学文献、子史著作以及医类图籍的基础上,比照同异,潜心斟酌,揭示出包括“毛传”“郑笺”“集传”在内的一批前人注释的缺误,提出了自己的新说,值得肯定。书中屡见“享保中来汉种”字样,似属日本中御门天皇享保年间或稍后追记之语;书后木孔恭《跋》语,谓撰于日本光格天皇“天明甲辰”年,即清乾隆四十九年 (1784)。作者自称编纂目的在于“以便幼学”,而全书也具有中日经学文化交流上的客观价值。本书的价值,主要在参考众多版本的基础上对《诗经》名物做出了新的考辨,“追索五方,亲详名物”,在细审各种文献、图籍,比照同异,揭示出包括前人注释的缺误,提出新说。【图片可以下载PDF版阅读】
古学考
不分卷。廖平撰。《古学考》是作者将十四年所成的《辟刘编》改订而成的。卷首有廖平的《自记》。《自记》曰:“丙戌刊《今古学考》,求正师友。当时谨守汉法,中分二派。八年以来,历经通人指摘,不能自坚前说,谨次所闻,录为此册。以古学为目者,既明古学之伪,则今学大同,无待详说。今考所更易者,如旧以《仪礼经》为古学,《记》为今学,兹则以为皆今学。旧以《孝经》为古学,《论语》为今古皆有,兹则定《孝经》《论语》同为今学。旧以《诗》三家鲁为今学,齐、韩皆参用古学,兹则以其时尚无古学,何缘参之,盖多互文见义。《公羊》之于《榖梁》亦同此列。 又称“经”为孔子所传,凡“经”皆今学。《周礼》本为传记,今蒙“经”名,然其原本经学,不过刘歆所改数条,乃为异尔。”在《古学考》中,廖平对刘歆的攻击比先前更为激烈,认为古学至东汉始成,经学真传由刘歆一人所断。所存《左传》《周礼》,由于刘歆“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使经文面目全非。东汉以来,治经学者无不受到刘歆传文的影响。《古学考》甚至认为《周礼》是刘歆为了讨好迎合王莽而作,是“发得《周礼》,以明因监”时,《周礼》始出。为了正本清源,廖平在《古学考》中认为,自西汉以后,六经分裂,不能相通,《经》《礼》纠纷,众说纷云,莫衷一是。今欲证千余年谬误,不能不首重巨魁,胪其罪状,与天下后世共证之。廖平极力提倡今文经学,而将《周礼》斥之为伪学,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硬把《周礼》说成是刘歆为迎合王莽而作也是于情理不符的。有尊经书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刊刻本(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社科院收藏),另见《六译馆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