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太虚

沈太虚
  • 姓名:沈太虚
  • 别名:沈一炳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708
  • 逝世日期:1786
  • 民族族群:

沈太虚(1708-1786),名一炳,吴兴诸生。闵一得真人师父。生而有文在手,曰:太虚主宰。事高东篱为弟子,得太上李泥丸之传。泥丸为太虚七至金盖,或云即李八百也。太虚尝言:修真之士,一以道德为主,有道德者有神通,无道德者无神通。深契天仙心传混化之旨。祈雨禳疫,不事科仪,惟以诚感。太虚是高东篱的首座弟子,得高东篱之真传,学识渊博。高东篱祖师去世时,闵一得年方弱冠,奉东篱之命从学于沈太虚,兄事实师事也,所以闵一得真正的师承就是沈太虚真人。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闵一得三十九岁。沈太虚真人羽化。得《道程戒忌》、《天仙心传》之传。 《琐言续》序称“余道得之于太虚翁”。太虚之道,述于文者,有《道程戒忌》、《天仙心传》等。《戒忌》:“十月朔,懒云氏侍太虚翁,为述泥丸氏《天仙道程宝则》,《天仙道戒忌须知》。”十月二十六,沈太虚真人仙逝,住世七十有九。于前两日寄《医世功诀》于闵真人。闵真人随后(十月下浣)作《太虚主人传》,有“惜中年宦游,未能亲炙而窥阃奥,然羹墙梦寐,若或来告。大师其未可测乎?”之语。再后得《天仙心传》之传,“师传天仙功夫,余于乾隆丙午岁,耳食于玄盖洞天。”心袭以藏之。沈太虚羽化后,闵一得接讲金盖山纯阳宫,著书立说,宣扬三教同修之理,广收门徒,阐扬大道,盛极一时,形成流派。其门人著名者有薛阳桂、闵阳林、蔡阳倪等。因其学说独具特色,自成一家,故后人将其称之为金盖山闵派。


说有一天李泥丸教导沈太虚成道之时,不但肉身化先天炁,连衣服帽子也炁化。为证明给他看,将沈太虚的巾戴自己头上,日光下唯见巾影其它一无所见。又拿李泥丸自己的帽子戴沈太虚头上,日光下唯见沈太虚的影子却无帽影。

猜你喜欢的书

幼学歌

幼学歌

清·王用臣撰,王用臣生平不详。蒙学作品,分天文门,地理门,人事门,物类门四类。

本草便读

本草便读

药学著作。四卷。清·张秉成撰。刊于1887年。本书将常用药物580种,参照《本草纲目》分为山草、隰草……等24类。每药之性味功治皆编成一、二联或三、四联语以为概括,然后附注文进一步阐解。每药以一二联,或三四联对语简介主要功治,其下又夹注诸药之临床应用要点、炮制、形态、宜忌等。药物分类仿《本草纲目》,卷首列《用药法程》,即药性总论。全书内容简要,便于诵读。

韩湘子全传

韩湘子全传

明代白话长篇神魔小说。全书三十回,明杨尔鲁编写。现存金陵九如堂刊本,题“钱塘雉衡山人编次”, “武林泰和仙客评阅”。卷首有序,署“天启癸亥(一六二三)季夏朔日烟霞外史题于泰和堂”。另有叙乐堂、武林人文聚、步月楼等刻本。 解放后,中国书店于一九八七年五月,影印出版《绣像韩湘子全传》 (分二册);同年十月,春风文艺出版社把《韩湘子全传》、 《吕仙飞剑记》、 《吕祖全传》三书合刊出版,书名《八仙全书》。尔曾字鲁圣,号夷白主人,浙江杭州人。又或题“雉衡山人”、“烟霞外史”,皆为尔曾别号。书成于天启年间,叙韩湘子修道成仙度韩愈一家升天的故事。云韩湘子几经磨难,先是汉丞相之女所化之白鹤。数百年后被钟离、吕祖度脱,托生到昌黎韩姓家,取名湘子。湘子幼年丧父母,由其叔韩愈抚养成人,聘卢英为妻,受课于钟离、吕祖,终出家成仙。玉帝命湘子度脱韩愈,湘子借祈雪、祝寿,化仙鹤、倾刻花等一系列仙术点化韩愈,愈仍不悟。

猛虎集

猛虎集

新诗集。徐志摩作。1931年上海新月书店初版。收《序文》和诗歌41首。其中,创作的有《献词》、《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残破》等34首,译作有英国的布莱克的《猛虎》、罗赛蒂的《歌》、哈代的《哈代八十六岁诞日自述》和法国的波特莱尔的《死尸》等7首。其中虽也有积极进取的篇什如《拜献》,但整体上反映了“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序文》)。《西窗》、《秋虫》两诗有明显的阶级偏见和错误意识,《残破》、《生活》、《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诗发出低沉、失望、颓废的哀调,可见这一个中国资产阶级“末代诗人”(茅盾《徐志摩论》)的幻想破灭心理。诗作艺术技巧趋于圆熟。《再别康桥》用反复的手法造成缠绵、轻松的旋律;捕景着色,自然地透出诗人别具的温柔和幽怨的感情,是诗人的代表诗作之一。

博山粟如瀚禅师语录

博山粟如瀚禅师语录

六卷,清弘瀚说,傅鹏编并后序,淨符序,有像赞、行状、塔铭、塔院记。青原下第三十七世,嗣雪磵奉。依驹本增入并印。卷之首序文(二则),第一卷住博山能仁寺语录上堂一,第二卷住博山能仁寺语录上堂二住高泉语录上堂小参示众住瀛山语录上堂小参,第三卷再住博山语录上堂三,第四卷住博山语录小参,第五卷住博山语录示众一再住博山语录示众二秉拂入室机缘,第六卷拈颂佛事佛祖赞自赞诗偈行状塔铭塔记。

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

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

凡四卷。宋代施护译。略称护国尊者所问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记载佛陀于王舍城耆阇崛山为护国尊者说菩萨之法要。与收于大宝积经卷八十、卷八十一两卷之护国菩萨会(隋代阇那崛多译)为同本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