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瓌

- 姓名:苏瓌
- 别名:字昌容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
- 出生日期:639年
- 逝世日期:710年
- 民族族群:
苏瓌[guī](639年-710年),唐中宗、睿宗时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字昌容,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隋尚书右仆射苏威曾孙。父苏亶,贞观年间为台州刺史。举进士,历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尚书右丞、户部尚书等职。后充西京留守,时秘书员外监郑普思谋为妖逆,其妻第五氏以鬼符惑乱韦后,宫禁震恐,赖瓌讯问平息。中宗神龙二年(706)拜相,迁侍中。次年免相,任吏部尚书,封淮阳县侯。中宗景龙三年(709)二度拜相,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是年,朝廷致祭南郊,凡公卿大臣升官进位者,按定例献食,名为“烧尾”。独瓌无所献,为将作大臣宗晋卿所讥。瓌申辩说: “宰相者,主调阴阳,代天理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臣见宿卫兵至有三日不得食者……所以不敢烧尾。”次年,中宗被毒杀,秘不发丧,韦后与宗楚客、韦温等合谋,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韦后临朝称制,改元为唐隆。独苏瓌反对。睿宗即位,感念顾命之功,进拜尚书右仆射。景云元年(710)卒,赠司空、荆州大都督,谥“文贞”。为人廉直,生活俭朴,临终遗令薄葬,出殡时惟有布车一乘。
瓌为官清正,善文,与其子颋俱负盛名。《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中枢龟镜》一卷、文集一○卷,俱佚。《全唐诗》卷四六录存其诗二首。《全唐文》卷一六八录存其文二篇,《唐文拾遗》卷一六补一篇。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八八、《新唐书》卷一二五本传、卢藏用《太子少傅苏瓌神道碑》。
苏瓌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木片集
《木片集》为周作人后期散文的代表。题材上延续之前怀人忆旧、名物风俗、草木虫鱼等主题,忆《语丝》成立因缘,蔡孑民、钱玄同等老友故事,谈希腊神话、南北点心,分析农历与渔历、避讳改姓,甚至蝙蝠和猫头鹰、乌鸦和鹦鹉这样的题目也能惬意谈来。但不再作长篇大论,也减少了对古文的大段抄引,仅以短章,娓娓道来,简洁明快,时有谐谈。一如其在八十自寿诗中所言:“剧怜独脚思山父,幻作青毡羡野狸。对话有时装鬼脸,谐谈犹喜撒胡荽。”
正一法文法箓部仪
《正一法文法箓部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原系天师道经典《正一法文》残卷之一,内载四种盟仪。即《黄素三盟登坛仪》、《太一黄素三盟仪》、《太一登坛黄素三盟逆剌付授仪》、《太一三盟付授仪》。四种盟仪皆用于道士受度太一三盟法箓。书中载其登坛、启奏、盟誓、授箓等仪式。以及所用启奏文、盟契、符箓、誓辞等。据称道士盟受法箓后,誓告神明,谨守契令,可修成仙道。本篇内容文字有后人增益。
清朝三百年艳史演义
又名《话说清朝秘闻艳史》本书以叙述仕女的孝义节烈、艺术方技等“艳迹”,反映清三百年的兴衰变化。从陈圆圆、李香君、董小宛写起,生动地描述了柳如是泪洒虞山、十三妹为父昭冤、吕四娘誓报家仇、醋海风波贝子恋凤英、香消玉碎乾隆器香妃、赛金花重温旧梦,小凤仙恸器情人等等,直写到瑾妃归葬西陵结束全书。书中不乏巾帼英雄、宫中秀女、贞孝烈妇、诗词才女。作者虽以史笔叙事,言简意赅,但其间男欢女爱的描写也淋漓尽致,生花之笔目不暇接,或庄或谐,悦醒心。这是本通俗历史读物。本书主要深刻描写了清朝帝王的感情世界,并对宫闱生活做了细致的刻画。本书取材于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既有助于读者了解清朝深宫官地的帝王生活,也对读者熟知清朝的历史线索大有帮助。
台案汇录乙集
本书分五卷,为清代台湾关系档案汇录第二集,称为「台案汇录乙集」。全书共收三百三十三件档案,系康熙(一件)、雍正(九件)、乾隆(二百五十一件)、嘉庆(五十七件)及道光(十五件)五朝台湾文武官员之任免、升调与奖惩之重要数据。卷一计二十一件,叙述文武官员任免、升调、差遣、交代之若干条例;卷二计三十二件、卷三计六十八件,均为记载文职官员之任免、升调与奖惩;卷四计一百零二件、卷五计一百十件,均为记载武职官员之任免、升调与奖惩。以上数据,录自「明清史料」戊、己两编。
孝经郑注
郑玄《孝经注》于魏晋之际主要在民间流传,东晋元帝时始立于学官。唐玄宗为《孝经》作注,多引郑注。宋代邢昺作《孝经正义》,用唐玄宗注,郑注逐渐少见。南宋乾道年间,熊克、袁枢得郑注,刻于京口,即京口本。南宋以后,此书散佚。 对《孝经注》从事辑佚工作的,主要是清代学者。主要有:王谟辑《孝经注》1卷,见《汉魏遗书钞·经翼》;袁钧辑《孝经注》1卷,见《郑氏佚书》;孔广林辑《孝经注》1卷,见《通德遗书所见录》;陈鱣辑《孝经郑氏注》1卷,见《涉闻梓旧》、《丛书集成初编·哲学类》;严可均辑《孝经郑注》1卷,见《咫尺斋丛书》第三集;臧庸辑《孝经郑氏解》1卷,见《知不足斋丛书》第二十一集;黄奭辑《孝经解》1卷,见《汉学堂丛书·高密遗书》、《黄氏逸书考·通德堂经解》。此外,日本学者冈田挺之也辑有《孝经郑注》1卷,见《知不足斋丛书》第二十集、《榕园丛书》甲集。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
一卷,西晋法炬译。阿阇世王问五逆罪之受果,说由功德一旦堕地狱,后为辟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