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安

宋子安
  • 姓名:宋子安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宋子安(生卒年未详),宋代学者。事迹无考。对茶树生长习性,以及茶的栽培有研究。因丁谓 《茶图》、蔡襄《茶录》写福建建安茶事尚有未尽,故于公元 1064年前后撰《东溪试茶录》,对建安东溪茶园及其历史沿革、生态环境、茶叶品质等作详细介绍。并就茶树品种特性和分类标准,以及茶树品种的演化过程作论述,为茶树育种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宋子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鼠疫

鼠疫

法国著名作家和哲学家A.加谬(AlbertCamus1913~1960)的代表作品之一。该书初版于1947年。《鼠疫》创作思想开始酝酿的时期,是在1940年巴黎被德国法西斯占领以后。加谬用寓言的形式,刻画了法西斯像鼠疫的病菌吞噬着千万人生命的恐怖时代。加谬认为,当时处于法西斯专政统治下的法国人民,就像欧洲中世纪鼠疫流行期间一样,长期过着与外界隔绝的囚禁生活;他们生活在鼠疫城中,不但随时面临死神的威胁,而且日夜忍受着生死离别痛苦不堪的折磨。加谬在书中用细致的笔触描写了他的同时代人在面临一场大屠杀时的恐惧、焦虑、痛苦、挣扎和斗争,特别刻画了法国资产阶级在经历二战这场浩劫的过程中,在思想和感情上发生的巨大而深切的震撼。加谬在书中表现了自己存在主义的观点。他认为世界是荒谬的,现实本身是不可认识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而孤独,人活着并没有什么意义。当人们面临同样荒唐的生存时,尽管每个人的观点不同,但从深处看,却有相同的地方。加谬在书中描述了主人公里厄医生在和瘟疫斗争时,虽然感到孤独绝望,但他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是和那吞噬无数无辜者的毒菌进行斗争,而且在斗争中他看到爱情,友谊和母爱给人生带来了幸福。他同样认识到只有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才能战胜肆无忌惮的瘟疫,人类社会才有一线希望。加谬的作品结构严谨,生活气息浓郁,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心理和感情变化深入细致,整篇故事中贯穿着人与瘟神搏斗的史诗般的情节,生死离别的动人故事,友谊和爱情的美丽篇章。

班兰台集

班兰台集

汉代诗文别集。1卷。班固著。班固曾任兰台令史,世称“班兰台”。其文集《隋书·经籍志》载为17卷,《新唐书·艺文志》作10卷,后散佚。今传本为后人辑。明代张溥将此集刊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共收班固佚文28篇,其中收赋《两都赋》、《幽通赋》、《终南山赋》、《览海赋》、《游居赋》、《竹扇赋》;表有《为第五伦荐谢夷吾表》;诗有《咏史》等。张鹏一在此基础上复加增辑,且将《览海赋》、《游居赋》归入班彪《叔皮集》(详见“叔皮集”条),凡得诗文31篇,题为《兰台集》,编入《关陇丛书》中的《扶风班氏遗书》,由陕西省文献征辑处校印。班固集中以辞赋为主,其中以《两都赋》最有名,昭明太子萧统撰《文选》,即以此赋冠于卷首,赋中“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后汉书》本传),表现了班固反对复都长安的政治主张;赋中更以写实的手法,反映了两京的繁盛,同时也表现了班固反对奢侈、提倡节俭、崇尚教化的思想倾向。其诗如《咏史》、《竹扇诗》,则质木无华,反映了五言诗初起时的纯朴风貌。此集又名《班孟坚集》,分为3卷,有《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日本乞师记

日本乞师记

明季海盗有周崔(鹤)芝者,福清人也。少读书不成,去而为盗于海。其人饶机智,尝往来日本,以善射名,与日本之萨摩岛主结为父子。

诸司职掌

诸司职掌

原书不著撰人。亦不分卷数。据《明内廷规制考》载: “二十六年 (1393),……命吏部仿六典之制,……汇编为书,名曰《诸司职掌》行之。”是书记载了: “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其纠劾则责之都察院,京奏则达之通政司,平反则参之大理寺” 后,吏、户、礼、乐、兵、刑、工六部和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五军都督府断事官等明代十个行政部门的职掌、品秩,并对各部下属、所司、官员安排、具体要求一一加以介绍。是书的内容实际反映了明初至洪武中后期政治、经济、军事、行政等各方面的情况。如《户部·仓科》 中关于各地四季税粮的品种、数量,《兵部·职方》 中关于各地户、卫的建置,《刑部·类进赃罚》 中处理赃物的规定,《通政司》 中“开拆实封”、“关防诸司公文勘合” 的程序等等记载,都为很重要的资料 其中 《礼部》 和其它各机构的介绍中多有明代宫廷的内容,如《礼部》 中朝驾、朝仪、世子冠服、亲王婚礼仪式的程序,《兵部》 中卤簿、羽仪、仪仗的规定,《工部》 中所列各局所制造宫中用物的名称,都直接与宫廷事务有关,可为了解明代宫廷情况的参考。

御定孝经注

御定孝经注

福临御定,蒋赫德纂注。1卷。顺治十三年(1653)成书,有《四库全书》本行世。清世祖福临以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代帝王全面接受汉文化熏陶,深悉以传统道德治理国家之重要,决心以孝治天下。该书之出版、颁行,集中体现了他的这一治国思想。书前《御制孝经序》阐述孝对国家、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作者说:“朕惟孝者首百行,而为五伦之本,天地所以成化,圣人所以立教,通之乎万世而无斁,放之于四海而皆准。至矣哉,诚无以加矣!”但就是这样一个十分严肃、十分重要的问题,却与人人息息相通,“其渊源实本于因心,溯厥初生咸知孺恭,虽在颛蒙即备天良”。因此,“位于尊卑,人无贤愚,皆可以与知而与能”。是人生固有的本性。它是在身体力行中实现,“非语言之间所得而尽也”。虽然孝植根于人心,但“觉世之功必赖夫圣人之训”。只有在圣贤启迪之下,孝方能成为自觉之行动。孔子之《孝经》便是因此而作。作者又说,自己在治理国事之余,曾再三研读,认为《孝经》一书,“其言近而旨远,理约而该博”,可为立身行道、移风易俗所遵循,“诚万世不刊之懿矩,百圣不易之格言”。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不可一日阙者”。但自汉朝以来,为该书诠释作注者日渐增多,却往往不得要领,良莠俱存,于孔子作经之本意,均有未当。有鉴于此,乃纂辑此书,“集古今之注更互考订,其得中而窾綮者采辑之,其妄逞而臆说者删除之”。同时于“流览之余,时获一是或足以补未发之蕴者,辄为增入,聊备参观”。以达到“发矇启锢,四方亿兆咸知效法,而允迪共底于大顺之休焉”的目的。通观全书作者之目的达到了。该书共18章,约1万余字,每章之下均以一句话点明主旨。正文则以简洁之词注释析义,清晰明确,甚便阅览。《四库全书》提要称该书“用石台本不用孔安国本,息今古门户之争也,亦不用朱子刊误本,杜改经之渐也。义必精粹而词无深隐,期家喻户晓也。”这是对该书特点的恰当评论。

金刚经正眼

金刚经正眼

金刚经正眼,一卷,明大韶笔记并序。出千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