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邵博
邵博(?—1158),宋代作家。字公济,洛阳(今属河南)人。祖邵雍、父邵伯温、兄邵溥,都知名于世。邵博屡官右朝奉大夫,主管袭庆府仙源县太极境,居犍为。绍兴八年(1138)十月,以赵鼎推荐,宋高宗许其能文,赐同进士出身。次年三月,除秘书监校书郎,很受器重。五月,出知果州。不久,以左朝散大夫知眉州,绍兴二十二年罢任。因为直徽猷阁程敦厚废还故里时,向成都府转运副使吴坰投匿名书,攻讦邵博过恶十余通,朝廷命成都府审理此事,提点刑狱公事周绾知其冤,阅实其事,为之疏理,邵博虽得免罪,但因酒餽游客及用官纸札数事,降官3级。邵博愤愤不平,然又无能为力。绍兴二十八年四月,又降授左朝散郎,卒于犍为县。
邵博文章很著名,当时人陈造称为“赡缛峻整杰出”(《江湖长翁文集》卷26《题邵太史西山集》)。诗词也颇有影响,以至陆游《跋邵公济诗》说:“夜读公济诗,超然高逸,恨未尝得讲世旧与文盟也。”惜现在所存很少,然观其《题智永上人潇湘烟雨图》诗:“曾拟扁舟湘水西,夜窗听雨数归期。归来偶对高人画,却忆当年夜雨时。”确是很有情趣。他本有文集57卷,现已失传,部分诗词保留在《花草粹编》、《宋诗纪事》、《全宋词》等书中。
邵博传世著作有《闻见后录》30卷。因是续其父邵伯温《邵氏闻见录》,故以《邵氏闻见后录》名书。成于绍兴二十七年。此书内容兼及经史子集,涉及方面颇广。仅就文学方面而言,参考价值也很高。如作者对《楚辞》、唐宋诗人等的评述及摘引前人的议论,时有新见,有关诗人及所记戏俳谐语,大多隽永有味。书中还记载了司马光、陈瓘、欧阳修、苏洵等人物的琐事,多他书所未见,尤足珍贵。此书行文特点是兴之所至,笔亦随之,比较灵活。
-
上官仪
上官仪(608年-665年)唐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父弘,为隋江都宫副监,故移居江都(今江苏扬州)。隋大业末,其父为陈稜所杀,仪时年幼,藏匿获免,遂出家为僧。研习佛典,涉猎经史,工于文词。贞观初,举进士。太宗闻其名,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移秘书郎。太宗作诗,多令继和,凡有宴集,多令参与。高宗嗣位,升任秘书少监。龙朔二年(662),加银青光禄大夫、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如故。麟德元年(664),许敬宗诬构其与废太子李忠通谋,遂下狱而死,家口籍没。仪为太宗、高宗朝著名宫廷诗人,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当时多有效其体者,号为“上官体”。又撰《笔朴华梁》,《日本国见在书目》著录,《文镜秘府论》时有徵引。由现存残文观之,大抵为论诗之声病对偶之书,于五言律诗之定型有积极意义。其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内容空虚,格律工整,词采华靡,代表作为《早春桂林殿应诏》。其即兴吟咏之作《入朝洛堤步月》,清新自然,音韵浏亮,曾为时人所称许。《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载仪曾预修《晋书》、《芳林要览》,著有《投壶经》一卷、文集三○卷。集已佚。《全唐诗》卷四○编其诗为一卷。《全唐诗逸》收二诗断句十句,《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三又辑补一二首。《全唐文》卷一五四、一五五录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八○、《新唐书》卷一○五本传。参日人小西甚一《文镜秘府论研究》、王梦鸥《初唐诗学著述考》。
-
盛弘之
盛弘之,字里不详。南朝宋文学家,史学家。曾任临川王刘义庆侍郎,与鲍照友善,曾撰《荆州记》3卷,记述荆州地区的郡县城郭,山水名胜。内容翔实,语言峻洁优美,行文骈散相间,是出色的山水文学作品。原书已散佚,散见《隋书·经籍志》云:“《荆州记》三卷,宋临川王侍郎盛弘之撰”。曹元忠据《宋书·州郡志》比照《荆州记》,认定成书时间当在宋文帝元嘉十四年。《太平御览》卷五十三《地部·十八峡》。
-
尚鎔
尚鎔[ róng ](1785—1835)字乔客、宛甫,江西南昌府南昌县人。樊雨壻。乾隆五十年七月初五日生,道光十五年卒。诸生。幼有神童之誉。博雅负异才,工诗文,下笔千言,尤精史学。遍游湖、湘、吴、越等处。后客河南,历主三山、聚星、崇实书院。镕著有《持雅堂诗文集》十卷,《史记辨正》十卷,《三国志辨微》三卷,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
宋征璧
宋征璧(约1602~1672)明松江府华亭(治今上海松江)人,初名存楠,字尚木。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授中书,充翰林院经筵展书官。后受命负责督苏、松四府柴薪银,尚未复命,值明亡,回家乡。入清后荐授秘书院撰文中书。参加舟山消灭南明之役,从征有功,转礼部祠祭司员外郎,擢清膳司郎中。终于潮州知府。
宋征璧与陈子龙、宋征舆、李雯一道,是明末清初主要词派云间词派的重要成员。宋征璧还配合陈子龙等人编辑《皇明经世文编》,做出较大贡献。宋征璧早有诗名,在结识陈子龙前就已经匹马入京师,与宛平王崇简诸人互相倡和。天启五年(1625年),宋征璧大约24岁,与当时17岁的陈子龙结交,颇受陈子龙推重。此后,宋征璧一直与陈子龙保持深厚的友谊,二者互相有相当多的赠诗,并在顺治四年互相倡和填词,对云间词派有很大影响。
-
沈瘦东
沈瘦东(1888—1970年) ,原名其光,字瘦东,以字行,又字乐宾,晚年自号废翁、瓶翁、兰笋山人。原居赵巷崧泽南村,迁居青浦镇,50岁后定居于西虹桥,题其室为瓶粟斋,取陶潜“瓶之储粟,可见穷士”之义。11岁丧父,母延师课读,16岁开始作诗,常为名士传诵。18岁中秀才,后肄业于上海震旦大学。曾任县初级中学教员、民众教育馆馆员、救济院院长等职。民国16年(1927年)开始,与金泳榴、戴禹修等人一起编纂《青浦县续志》,于23年成书。抗日战争爆发后,以教读蒙馆、卖文鬻字为生,过着清贫生活。解放后,被举荐为江苏文史馆馆员,1958年转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青浦县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县政协委员。期间写了大量史料。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沈瘦东一生积累的诗稿、书籍、画卷,被劫一空,是年11月续室病逝,孤苦伶仔,双目遂完全失明。1970年1月19月逝世,终年82岁。沈瘦东工诗文,擅书法,著有《瘦东诗钞》十卷、《瓶粟斋诗存》四卷、《瓶粟斋诗存续》一卷、《瓶粟斋诗话》十六卷、《瘦东诗四钞》二卷,以及《瘦东文拾》等。
-
孙雄
孙雄(1866年-1935年)近代诗人、学者。原名同康,字师郑,号郑斋,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名孙雄,晚号铸翁、味辛老人、诗史阁主人。江苏常熟人。早年从黄元同习《礼记》,治经学,服膺许慎、郑玄和惠栋、戴震之学。光绪二十年(1894)中进士。二十八年(1902)任吏部主事。二十九年(1903)为京师大学堂文科监督。三十四年(1908)加入著涒吟社和漫社,参与编辑《国学萃编》杂志。宣统二年(1910)编辑《道咸同光四朝诗文》。辛亥革命后,以清朝遗老自居。一度担任清史馆协修和北京大学史学讲师。不久辞职,定居北京。1919年又发起组织诗歌团体瓶社。
孙雄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前后曾经写过一些感时抚事之诗。如《庚子秋日感事四十六韵》云:“维新终绝望,守旧竟营私。”“变法何濡滞,求和太忸怩。”《送禾原侍郎归东瀛即用留别原韵》云:“浮名易误宁忘世,国耻难雪敢恋家!”《于阗采花》中批判“一孔陋儒安知为政体,管中窥豹拘文网”等。其后思想日趋落后,1924年曾咏《落叶诗》,并编《落叶集》,为清废帝溥仪被逐出宫而感慨唏嘘。平生论文论学,以主张固守国粹、尊孔读经,反对接受西方先进文化,坚持儒家温柔敦厚诗教,推崇韵文骈文为其主要特征。著有《眉韵楼诗》、《诗史阁壬癸诗存》、《旧京诗存》、《眉韵楼诗话》、《眉韵楼诗话续编》、《郑斋汉学文编》、《郑学斋文存甲集》、《郑斋类稿》、《旧京文存》、《诗史阁诗话》,编有《道咸同光四朝诗史一斑录》、《道咸同光四朝诗史》。
-
司空图
司空图(837~908)唐代诗论家,诗人。字表圣,自号耐辱居士、知非子。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籍贯河中虞乡(今属山西)。父司空舆,官至户部郎中。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司空图中进士。先后受知王凝、卢携,荐为殿中侍御史、礼部郎中等职。黄巢攻克长安,司空图逃回家乡。僖宗自蜀还凤翔,拜司空图知制诏,迁中书舍人。僖宗出宝鸡,司空图又回乡。昭宗即位,司空图复官,因病辞职,避居华阴(今属陕西)。先后诏拜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均谢不就。天复四年(904),朱全忠迎昭宗至洛阳,司空图被召,故作老态,放还,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唐亡后一年去世。世称司空御史。
司空图生当唐末乱世,力求退隐。其诗多咏山水宦游,闲情逸趣,往往自得,不乏静美。也有一些触及时事的律绝,痛心大唐亡国,别有不遇哀伤。他的主要成就在诗论方面,注意形象艺术,注重含蓄蕴藉,提出“味外”、“韵外”观念,要求“以全美为上”,推进了“意境”理论,著有《二十四诗品》,为苏轼赞同,启发严羽“兴趣”、“妙悟”说,受清代王士祯“神韵”派推崇,影响深远。
司空图诗论注意形象。“知道非诗,诗未为奇。”“研昏练爽,戛魂凄肌。神而不知,知而难状。挥之八垠,卷之万象”(《诗赋赞》)。认为诗赋创作不仅要懂得“道”,而且要刻苦钻研捕捉动人的形象。
司空图要求诗歌艺术形象具有整体完美,提出以“味外之旨”为核心的“全美”观点。所谓“味外之旨”是用调味辨味比喻诗歌创作艺术的要求。一般调味只知辨别醋酸盐咸,而善于调味则“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要求用醋盐调制出咸酸之外的醇美滋味。诗歌艺术亦然,好诗应当有“韵外之致”。他引用中唐诗人戴叔伦的名言:“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与极浦书》引)。认为诗人歌咏景象,应写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便是他所要求的“韵外之致,”所主张的“味外之旨”。实质上,这是要求诗人创作的艺术形象,蕴含着超越题材自身范围的更为丰富的内容,激发读者广阔的联想。所以他称赞王驾好诗“长于思与境偕”(《与王驾评诗书》),也就是能调制咸酸之外的醇美,有韵外之致。“思与境偕”的说法比较明显地点出“味外之旨”的内涵,即皎然《诗式》所说的“意境”,因而是对“意境”理论的阐发和推进。正是从这一主张出发,他说,如果“以全美为上,即知味外之旨矣”,指出诗歌艺术的整体完美是以懂得“味外之旨”为前提的。司空图十分重视诗人品格所体现的诗歌艺术风格。《李翰林写真赞》说:“仰公之格,称公之文。”“格”指人的品格,体现为文的风格。他敬仰李白人品,赞美其文,人品与文风一致。他说,“诗贯六义,则讽谕、抑扬、渊雅,皆在其中矣。然直致所得,以格自奇”。认为诗歌是思想、艺术结合一体的整体,因而诗人从客观直接获得的情致,以诗人的品格而显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赞赏王维、韦应物诗“澄澹精致,格在其中,”便是认为他们优美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他们的人格。而批评元稹、白居易诗歌“力劲而气孱,乃都市豪估耳”,也是认为他们艺术风格有力而粗俗,表明他们为人像城市巨商。在肯定艺术风格取决于诗人品格的同时,司空图很重视艺术才能的作用。他认为,“作者为文为诗,才、格亦可见”(《题柳州集居序》)。从才能方面看,“文人之为诗,诗人之为文,始皆系其所长,既专则搜砾愈至,故能衔其工于不朽”,都是专心钻研而成巨匠的。因此他高度评价杜甫、李白、韩愈、柳宗元等人的诗或文都是才、格一致,各有所长,各有成就,互为劲敌。有的诗人有才而格不高,则其诗整体风格不高,但才能的发挥和个别的成就仍都取决于诗人品格。他批评贾岛诗“诚有警句,然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附于寒涩,方可致方”,便认为贾岛其人品格寒涩,因而诗风局促,并且只能写出塞涩的警句,显出才致。总之,才、格一致而以格为主的艺术风格论,与以味外之旨为指导的全美艺术观念是一致的,司空图要求诗人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高度的艺术造诣,方可创作富于意境的好诗。《二十四诗品》是司空图用四言五韵写的一组精美短论,概括描述“雄浑”、“冲淡”等二十四类诗歌艺术风格。它显然继承发展了皎然《诗式》十九体品目。苏轼中肯指出它是司空图“自列其诗之有得文字之表者”(《书黄子思诗集后》),概括了他实践“味外”诗论的创作体会,指出了它在诗论上的特点和价值。它所论列的二十四类风格,既不单纯指诗人性格的体现,也不指诗歌语言风格,而是上述才、格一致而以格为主的艺术风格,并且是富有韵外之致的全美艺术创作,“思与境偕”的独特意境的创造。因而这二十四类风格又体现了二十四类意境,不仅生动勾勒了它们的外在特征,而且用清丽语字、玄虚比喻,使人感觉到、意会到形成风格、构成意境的实质原因和独特功能。例如“雄浑”,首先说明“雄浑”的实质是“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表现为“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就像充斥宇宙、“横绝太空”的“荒荒油云,寥寥长风”,整体形象混沌有力;因而它的艺术功能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具有超越具体形象的艺术空间,都又是从诗人所写的具体形象中得来;给人的感觉好像“持之匪强,来之无穷”,拿着不觉强壮,却引来无穷壮美。显然,司空图突出了这类“雄浑”风格的“象外”功能,因而使人同时意会“雄浑”这一独特意境。他如阐述“冲淡”的特征是“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淡到似乎没有具体形象,毫无实感。指出“绮丽”的优美实质不在堆砌词藻,而是“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浅者屡深”,就像达到轻视黄金,方是真正富贵;到了笔枯地步,真正显出墨浓。正因他强调整体形象的艺术功能,所以他精辟概括“含蓄”的特征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通过艺术形象来完美表现,不用抽象语言说明;独到指出“实境”的构成是“情性所至,妙不可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由于是诗人情操性格与天然自在境界的融合,因而“取语甚直,计思匪深”,朴实写来,便是浑然整体的美妙意境。凡此都可表明《二十四诗品》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通过不同艺术风格的概括叙述,进一步阐发“意境”的特征、实质和功能,促进了“意境”理论的发展。因而对宋以后接受“意境”理论的诗人学者的推崇,而且在清代颇有研究注释及模仿之作,如杨振纲《诗品臆解》及袁枚《续诗品》等。
司空图著作今存《司空表圣诗集》,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唐音统签》本;《司空表圣文集》,通行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影钞本等。《二十四诗品》不载其《诗集》、《文集》,通行本附载于《全唐诗·司空图诗》末,别有单行本,通行有《四部备要》本、《历代诗话》本等。
-
邵亨贞
邵亨贞(1309--1401),字复孺,号清溪,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原籍严陵(今浙江桐庐),是元代的文学家。邵亨贞的父亲邵桂子是南宋太学生,登咸淳七年(1271)进士。入元,隐居乡里不复出。邵亨贞受其影响,在元代一直保持隐士身份。博通经史,对于阴阳、医卜、佛老诸家之书也颇精通,而且富于文才,以书法见称。曾建宅溪上,故以“贞溪”为号。明初一度出任松江府学训导。由于受儿子牵连,谴戍颍上,很久才遇赦还乡。卒于明建文三年(1401),享年九十三。著有《蚁术词选》四卷,存词143首。他生活于元末明初,在战乱流离中终生不辍吟咏。其人博学多能雅爱山水,恪守传统追慕古风,喜好交游,常与同志好友流连诗酒、应答唱和。其词题材广泛:感怀心声、酬唱次韵、模拟古作、咏物寄情、题画赠答等,均有涉及。从他的《蚁术词选》中体现出其风格清隽雅致、情韵浑融,且托寄遥深,不乏沉郁、厚重之气,实能“通宋词三昧”。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最早记述其生平,言:“邵亨贞,字复孺,其先睦(睦州,今浙江建德)人,徙居华亭,博通经史,赡于文辞,且工篆隶。”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载:“入国朝,为松江府学训导。卒年九十三。”《明史·艺文志》言其有《蚁术文集》十六卷。分别包括:《蚁术诗选》八卷、《蚁术词选》四卷和《野处集》四卷。邵亨贞的祖父邵桂子,是宋太学生,当时颇具文名,南宋年间进士,曾任处州教授一职。宋亡后弃官,移居华亭,娶松江望族曹应符女,“为斯文领袖四十年”。作为宋遗民的后代,邵亨贞从骨子里积藏着一份屈辱,故而秉承祖志,终元一代晦迹乡里,未曾出仕。邵亨贞一生有两个大的转折点:一是元末大规模农民起义,二是明王朝建立。
邵亨贞博通经史,对于阴阳、医卜、佛老诸家之书也十分精通。富于文才,并以书法见称。曾建宅于溪上,故以贞溪为号。邵亨贞于元明之际,活跃于文坛,与元明间曲家邾经、钱霖,诗人钱惟善、王逢,画家曹知白等交游唱和长达半个世纪以上。邵亨贞著有《野处集》4卷,《蚁术诗选》8卷,《蚁术词选》4卷,今均存。《野处集》是文集,故又称《蚁术文集》。《全元散曲》编入他的小令3首。《全金元词》亦收入他的词。《四库全书总目》评他的为文:“亨贞终于儒官,足迹又不出乡里,故无雄篇巨制,以发其奇气。而文章大致清快,步伐井然,犹能守先民遗矩者。”《蚁术诗选》、《蚁术词选》二书传本较少,编《四库全书》亦未见到,所以在评《野处集》时,将两书误书为《蛾术诗选》、《蛾述词选》。
-
苏鹗
苏鹗,唐代小说家。字德祥,京兆武功(今属陕西)人。自幼好学,长而忘倦,尤喜闻前代故实。自咸通间举进士,十上而未获登第,于乾符三年撰成《杜阳杂编》。至光启二年始登进士第。其后事迹不详。《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演义》一○卷、《杜阳杂编》三卷。《杜阳杂编》记代宗至懿宗十朝间边地及外域之奇技异物,多为传闻之事。今有《稗海》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及中华书局排印本等。《演义》又称《苏氏演义》,《直斋书录解题》谓其“考究书传,订正名物,辨证讹谬,有益见闻”。原本已逸。今本二卷,为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有《四库全书》本、《函海》本及商务印书馆排印本。近人张元济谓此书中已杂有晋崔豹《古今注》部分内容。《全唐文》卷八一三收其文一篇。事迹据《郡斋读书志》卷三下、《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一一及其所著二书考知。
-
施德操
施德操,生卒年均不详,南宋笔记作家。字彦执,世称“持正先生”。宋海昌人。约宋高宗绍兴初(1131)前后在世,与同乡人杨璇一起勤奋刻苦好学,远近乡里闻名。又与张九成友好关系密切。因为病疾,不能成婚,也未能迈进官场,坎坷疾病相随终身。一生不婚不宦,时人评其品行高洁、学有本末,张九成门人朗晔称其“生平论纂甚富”,然其中绝大多数未能流传,仅存著作《北窗灸輠录》一卷,录入于《四库总目》。又著有《孟子发题》。《北窗灸輠录》主要记述了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事迹,还记有少部分杂事。灸輠(zhi—guo至郭):比喻善于议论,滔滔不绝。书中语言清新,叙述简洁,夹叙夹议很为适中。张九成曾于施氏去世后作祭文,“公生不娶,至于绝嗣”,“不幸有伯牛之疾,有原宪之贫,而气干斗牛,文摛云锦,行洁冰霜,识高今古,不得一官,终于老死”,可见张氏对其人品学问评价甚高。据施德操《北窗炙輠录》所述,他的兄长亦为人师,名施国光,字彦发,可见其出身也是书香门第。
-
苏籀
苏籀,字仲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辙孙、苏迟长子,过继于苏适为后。年十四,曾侍苏辙于颍昌,首尾九年,未尝离左右(苏诩《双溪集后跋》)。后记其言,成《栾城遗言》一卷。后以祖荫为陕州仪曹掾。宣和间,为迪功郎(苏迟《苏仲南墓志铭》)。绍兴三年,为大宗正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八)。十四年,为将作监丞(同上书卷一五一)。十九年,出为台州添差通判(《嘉定赤城志》卷一○)。官终朝请大夫。孝宗时卒,年七十馀。
苏籀出自文学世家,领受祖辈薰陶,故其诗文“雄快疏畅,以词华而论,终为尚有典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七)。其诗有不少感慨时世之作,如“素餐致寇思长策,失业疲氓想易招”(《冻雨》),“引领山西十万骑,中原失御实堪哀”(《观兵》),“戎虏未入朝,耕战诚劳勚”(《夏旱一首》),都表达了对国家百姓的忧思。然而集中也有《上秦宰相书》极言和金之利,归美秦桧,不免有迎合干进之心;而《面对论和战札子》又论“天下虽平,忘战则危”,力言攻刘豫以图金,前后不一,因而被人讥为“自相矛盾,盖皆揣摩时好以进说,小人反覆”(《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七、伍崇曜《刊双溪集跋》)。著有《双溪集》十五卷、《栾城公遗言》一卷,其子苏诩于南宋淳熙时刻于筠州,今存明抄本(残)、《四库全书》本、清咸丰元年刊本。《全宋诗》卷一七六二至一七六六录其诗五卷。《全宋文》卷四○一九至四○二八收其文十卷。事迹见《敬乡录》卷七、《宋史翼》卷四。
-
晁说之
晁说之(1059年—1129年)字以道,一字伯以,因仰慕司马光为人,又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晁端彦子。元丰五年进士。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间,为蔡州、宿州教授。元符中,改宣德郎,知磁州武安县,移知定州无极县。坐元符应诏上书入党籍,监嵩山中岳庙、陕州集津仓。监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提点南京鸿庆宫。宣和时,知成州。钦宗即位,以著作郎召,除秘书少监,兼太子谕德,除中书舍人兼太子詹事。复以议论不合落职,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高宗即位,召为侍读,复待制,提举万寿观,再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
说之尝从曾巩学作文(《风月堂诗话》卷上),后为家人讲论读书次序,以欧阳修文集为先,其次读韩愈文,再次学司马迁文(《涧泉日记》卷上、中),故其为文能博极经术,文辞雅健。其《元符三年应诏封事》一文纵论时政,清朝康熙皇帝谓其“原时政之得失,靡不该举而博辩,雄词奔会络绎,才士之文,直臣之义也”(《御制文第三集》卷四二)。《朔问》上、下篇言河北边地为天下之重,应优待河北之民以实边。《传易堂记》论《易》学源流,议论叙事均中于事机,颇具条理。说之经历北宋靖康之难,目睹金兵入侵,国家危亡,因而有较多诗篇反映这一时期的动乱情景,《痛心》、《有感》(帝室中兴运更赊)、《感事》(王师真不战)、《痛恨》(胡儿直犯洛阳宫)、《书事》(逋亡今五月)、《追感》诸篇均为这类作品。其诗长于议论,往往精切简要,有从兄晁补之风格,如“九龄已老韩休死,明日应无谏疏来”(《题明皇打毬图》)讥刺君王、朝臣荒逸不理国事;“故山岩壑应惆怅,六六峰前只一家”(《闻叔易隐居被召二首》)嘲戏隐居之士沽名钓誉,都能针砭中的,南宋陆游称为“伟论”(《老学庵笔记》卷七)。著有诗文、杂著、论述凡三十二种(晁子健《嵩山景迂生文集跋》),靖康之难时大多散失,其孙晁子健于高宗绍兴间搜访遗文,编为《景迂生文集》十二卷,又于孝宗乾道时再加补辑,重编为二十卷,遂成定本。现存《嵩山景迂生文集》二十卷(或称《嵩山集》二十卷),有明谢氏小草斋抄本(《四部丛刊》续编据以影印)、《四库全书》本、清道光十二年刊本及清钞善本。晁说之还著有《晁氏客语》一卷,收录熙宁、元丰时人物言论佚事,有补充史料之价值。《全宋诗》卷一二○七至一二一二录其诗六卷。《全宋文》卷二七九八至二八二○收其文二十三卷。事迹见晁子健《晁氏世谱节录》(《嵩山集》附录)、《宋诗纪事》卷二八。
-
史正志
史正志,宋丹阳(今属江苏)人,徙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字志道,一作致道,号阳庵、乐闲居士、柳溪钓翁、吴门老圃等。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赵逵榜进士。授歙县东尉,荐任枢密院编修官兼检详诸房文字。三十二年迁司农寺丞。孝宗即位,擢度支员外郎、太府寺丞。隆兴元年(1163年)以与张浚论辩主和被劾罢。起任吏部员外郎、江西运判、户部员外郎、福建运判,任江东运判,改江西运判,召授左司兼权检正。乾道元年(1165年)迁吏部侍郎,兼刑部侍郎,授兵部侍郎,回任吏部侍郎。三年(1167年)以集英殿修撰为建康留守,江东安抚使兼沿江水军制置使,创建建康贡院。六年知成都府,改户部侍郎兼江浙京湖淮广福建诸路都大发运使,倡请造《会计录》,招种抛荒田七十六万顷。贬楚州团练副使,改右文殿修撰知靖江府,移知宁国、赣州、庐州府。于苏州葑门内筑万卷堂,藏书万卷。博学知兵略。曾治园作《菊谱》,纂修《建康志》。著有《保治要略》《兵鉴》《清晖阁诗》《菊圃集》等。
-
沈继孙
沈继孙,明初墨史学家,元末明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号蒙泉。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隐居槐市里。读书好古。游荆楚,遇异人授古墨法,遂精制桐花墨。售墨定价不苟,耻于逐利,人称墨翁。高启于明洪武四年(1371 年)向其赠诗,并作《墨翁传》。有专著 《墨法集要》。书中对优质墨的制法有详细描述: “古法惟用松烧烟,近始用桐油、麻子油烧烟。衢人用皂青油烧烟,苏人用菜子油、豆油烧烟。以上诸油皆可烧烟制墨,但桐油得烟最多,为墨色黑而光,久则日黑一日。余油得烟皆少,为墨色淡而昏,久则日淡一日。”可见以桐油烧烟,制墨质量较好。
-
师旷
师旷。春秋后期晋国的宫廷乐师,名旷字子野,生卒年不详,春秋末鲁国平阳人(今山东新泰人),出仕晋国为乐师,又称太师,官至晋平公少傅,根据《左传·襄公十四年传》和《左传·昭公九年传》的有关记载,大致可以推定出师旷主要生活在晋悼公和晋平公时期(大致公元前572-公元前532)。师旷是一位盲人,相传其为了精善音乐不受外界缤纷所惑,自熏双目,故自称“暝臣”、“盲臣”。师旷音乐才华极其精湛,他通晓古典音律,善于演奏各种乐器。《韩非子·十过》记载有他的故事。公元前534年,卫灵公访问晋国,师旷演奏了高难度的琴曲“清徵”和“清角”。卫国乐师师涓也弹奏了琴曲“清商”。师涓的琴曲“清商”弹奏了一半,师旷即截断师涓的演奏,指出这首琴曲乃是商纣王的乐师师延所作的“靡靡之乐”,乃属于“亡国之音”;并指出师涓的这首曲子乃是闻之于濮水之上,使师涓服帖得五体投地。师旷虽然目盲,但是精于审音调律,因此汉以前的文献常把他作为对音特别敏感的代表人物。例如《淮南子·氾论训》说:“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我国古代的瑟,瑟下的琴马叫“柱”,瑟是靠将柱上下移动而改变弦的长度来定音的。由于瑟上没有尺度,定音比较难,可师旷为瑟定音,没有一根弦的音是不准的。据《吕氏春秋》的记载说,晋平公铸了口大钟,乐工们都说钟音的音高“调”,即符合音律要求,只有师旷说“不调”,后来师涓也说不调。这件事不仅反映了师旷精于审音的才能,也说明他的为人正直而不虚假。《左传》襄公十八年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楚国派兵要打晋国时,远处在晋国的师旷,却能从吹响律管,听律声而知“楚必无功”。这后一记载显然近于传说,师旷早已为人们所神化了,由此也可以想见他所具有精于审音的特长。明、清琴谱中的《阳春》、《白雪》、《玄默》等琴谱,都是伪托师旷所作,可见后世对他的推崇。
-
司马彪
司马彪,字绍统,晋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卒于晋惠帝末年,年六十余岁,由此推知当生于公元240年左右。父司马睦为高阳王。司马彪少笃学不倦,但薄行好色,父怒而不以为嗣。司马彪由是不交人事,专精学习,博览群籍,潜心著述。魏末拜骑都尉。晋泰始中,任秘书郎,转秘书丞。有《九州春秋》记述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史事。编录东汉从光武帝到献帝十二帝二百年史事,作纪、志、传八十篇,名为《续汉书》。今纪、传已佚,仅志存,即范晔《后汉书》中的志三卷。《晋书》八二有传。
〔正 史〕
司马彪字绍统,高阳王睦之长子也。出后宣帝弟敏,少笃学不倦,然好色薄行,为睦所责,故不得为嗣,虽名出继,实废之也。彪由此不交人事,而专精学习,故得博览群籍,终其缀集之务。初拜骑都尉。泰始中,为秘书郎,转丞。注《庄子》,作《九州春秋》。以为“先王立史官以书时事,载善恶以为沮劝,撮①教世之要也。是以《春秋》不修,则仲尼理之《关雎》既乱,则师挚修之。前哲岂好烦哉?盖不得已故也。汉氏中兴,讫于建安,忠臣义士亦以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烦杂,谯周虽已删除,然犹未尽,安顺以下,亡缺者多。”彪乃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②,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泰始初,武帝亲祠南郊,彪上疏定议,语在《郊祀志》。后拜散骑侍郎。惠帝末年卒,时年六十余。
初,谯周以司马迁《史记》书周秦以上,或采俗语百家之言,不专据正经,周于是作《古史考》二十五篇,皆凭旧典,以纠迁之谬误。彪复以周为未尽善也,条③《古史考》中凡百二十二事为不当④,多据《汲冢纪年》之义,亦行于世。
《晋书·司马彪传》卷八二
[注 释]①撮:聚合。②通综上下:上下贯通综合。③条:条列,逐条列举。④不当:不适当。
-
盛熙明
盛熙明,生年不详,卒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以后。其先祖为曲鲜(即龟兹,今新疆库车县)人,后移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史称其“清修谨饬,笃学多材。工翰墨,亦能通六国书”。以擅长书法而辟为奎章阁书史,预修《经世大典》。一生致力于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的研究,至顺三年(1332)编著成《法书考》八卷。此书未完稿时,就曾上进朝廷,元文宗通览书稿,就下令珍藏禁中。文宗崩后,因奎章阁官员沙剌班于元统元年(1333)即至顺四年四月五日进呈元顺帝而名扬天下。因此,此书成书时间当在揭傒斯序中提到的至顺二年“稿未竟”的次年——至顺三年(1333)。《法书考》分书谱、字源、笔法、图识、形势、风神、工用等7类。主要研究汉字书法,并对梵文和蒙古新字(八思巴字)做了介绍。此书做精选古代书论时,条分缕析,编排整理也独具匠心,每卷的开始多为总论,出自盛熙明的手笔,这些书论反映了作者的书法观念。如卷三《笔法》:“夫书者,心之迹也。故有诸中而形诸外,得于心而应于手。然挥运之妙,必由神悟,而操执之要,尤为当务也。”卷五《形势》:“点画既工而后能结体,然布置有疏密,骨格有肥瘠,不可不察也。”卷六《风神》:“翰墨之妙,通于神眀。故必积学累功,心手相忘。当其挥运之际,自有成书于胸中,乃能精神融会,悉寓于书,或迟或速,动合规矩,变化无常而风神超逸。是非高明之资,孰克然耶。”此书旨在研究历代书法宗原,品评书法之精,而且运笔亦很精妙,实属难能可贵。书中有虞集、欧阳玄、揭傒斯等人撰写的序言,盛赞其研究成果。朱彝尊在《曝书亭集》卷四十三中,有《盛熙明法书考跋》,称“其文约,其旨该,不意九州之外,乃有此人云”。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卷五中评论说:“夫以西域人而工中国之书,已属难能,况又以其研究所及,著为成书,以诏当世,岂非空前盛业乎?”其他书论有《论天竺书》《论书》等行于世。今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行书作品《跋赵孟頫杂书三段卷》,行书四行,用笔挺劲,有晋人法,行距疏朗,气韵萧散古淡。
-
苏舆
苏舆(1874~1914),字厚康,一字厚庵。湖南平江人。为王先谦门人。光绪进士,改庶吉士,官邮传部郎中。为学宣扬宋明理学,提倡尊孔读经,主张扶纲常、复名教、正人心。后出游日本东京,参观学校,询访日本邮政、电信行政实况,停留数月而归。三十二年,纳资为分省补用道,经邮传部尚书陈壁奏请内用,补邮传部郎中,至清廷被推翻时去职。民国成立后,苏以国政败坏,不可收拾,心怀悒郁,肺病加剧,次年病死于原籍。著有《春秋繁露义证》、《校定晏子春秋》等。
戊戌变法期间,竭力反对维新派的民权平等思想,称:“人人平等,权权平等,是无尊卑亲疏也。无尊卑是无君也,无亲疏是无父也,无父无君,尚何兄弟、夫妇、朋友之有?是故等不平则已,平则一切倒行逆施”(《驳南学分会章程条例》)。又“专以明教正学为义”,收集王先谦、叶德辉、张之洞等人的文章,汇辑《翼教丛编》,声称:“首驳‘伪学’,次揭邪谋,由是正学臣邪遁之词,息谬士嚣陵之气”(见黄协埙《石印翼教丛编书序》)。尤其攻击康有为标榜“孔子改制”,宣传维新变法之主张,指责其实肇“邪说横溢、人心浮动”之祸,称“康为人不足道,其学则足以惑世。招纳门徒,潜相煽修。……伪六籍,灭圣经也;托改制,乱成宪也;倡平等,堕纲常也;伸民权,无君上也”(《翼教丛编序》)。为当时湖南地区张扬古文经学、坚持守旧复古、反对维新变法的一个主要人物。
-
沈复
沈复(1763年—1832年)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江苏苏州)人。曾长期在安徽绩溪、江苏吴江、青浦和扬州、湖北荆州、山东莱阳等地作幕僚。笔墨生涯,依人作嫁,见尽热闹官场中卑鄙之状,内心实为厌弃。嘉庆十三年(1808)朝廷派遣翰林院编修齐鲲为正使赴琉球,册封琉球国王尚灏。沈复经友人石韫玉绍介,作为从客随往。他在琉球那霸的天使馆写作回忆录,题为《浮生六记》。今存四记。书中记叙了他的家居生活及浪游各地的见闻,追念其亡妻陈芸,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极为真切感人。他继宋代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及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之后,以自传体的散文描写夫妇间的家庭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实属稀见。其文章如行云流水,真挚自然,乃小品文之佳作,为后人所赞赏。晚年仍在江苏如皋作幕,友人顾翰曾写《寿沈三白布衣》诗,庆贺其花甲寿辰,见《拜石山房诗钞》卷6。生平好游览山水,善画,与吴门画家鲁璋、杨昌绪、袁沛、王岩诸人俱有交谊。其诗稿己佚,仅存有《望海》、《雨中游山》等篇,盖写于琉球。
-
释德诚
释德诚,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中唐时期。号船子和尚,因于吴江朱泾(今上海市金山)泛一小舟,垂纶舞棹,随缘度日,以接四方往来者,故有是号。与道吾宗智禅师、云岩晟禅师均为药山惟俨禅师法嗣。据记载德诚传法于夹山善会禅师后,覆舟入水而逝。《祖堂集》卷5、《五灯会元》卷5、《景德传灯录》卷14虽都有其小传,但有关其生平所记多语焉不详;《佛光大辞典》“船子德诚”条曰:“(德诚)唐代禅僧,籍贯、生卒年均不详。”以下据禅史记载对其籍贯、生卒略作考订。德诚姓氏等今已无从考起,但籍贯并非如《佛光》所说之“不详”。现存较早的禅史《祖堂集》和《景德传灯录》只言及德诚常活动于吴江朱泾、秀州华亭一带,只字未及里籍,幸而有南宋僧人居简(1164-1246)的记载里涉及到有关情况。释居简《西亭兰若记》曰:“诚禅师号船子,蜀东武信人(今四川遂宁西北)。在药山三十年,尽药山之道。”这是目前所见最早关于德诚籍贯的记载。
-
宝唱
释宝唱,俗姓岑氏,吴郡人。少怀恢敏,清贞自蓄。幼失怙,顾惟支立,勤田为业,资养所费,终于十亩。勤勉好学,手不释卷,《续高僧传》称其“寓目流略,便能强识,文采铺赡,义理有闻。”年十八,往庄严寺依名僧僧佑出家,从僧佑学习经律,在僧佑的指导下,宝唱“博采群言,酌其精理,”慧业大进。此后“又惟开悟士俗,要以通济为先”,于是从处士顾道旷、吕僧智等习听经史子籍,略通大意。由此引来物议,以其游涉世务,谓有俗志。年三十,父丧,丧事云毕,于建武二年出都专听,历涉五载,期间不幸中风疾。萧齐末年,遭乱入东,远至闽越,与诸寺沙门讨论旧业。天监四年,乃还都下,梁武帝敕为新安寺主。时武帝大弘佛法,宝唱极受重用,参与了很多国家修撰,为武帝以佛法治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天监十二年,以脚气连发,入东治疗,去后敕追,因此抵罪,谪配越州。不久梁武帝令依律以法处断,僧正慧超任情乖旨,摈徙广州。着先忏京师大僧寺遍,方徙岭表,永弃荒裔。在此期间,宝唱昼则伏忏,夜则缵录。“加又官私催遍,惟日弗暇,中甄条流,文词坠落。将发之日,遂以奏闻。有敕停摈,令住翻译。而此时僧史方将勘定,改前宿繁,更加芟定。”①僧史即宝唱所作《名僧传》,成于天监十三年,此言“方将勘定”,则其时间大约在天监末至普通初,所以宝唱被摈也就是这个时间。此后事迹僧史不载,但云不知所终。然宝唱所撰《比丘尼传序》云:“起晋咸和讫梁天监,凡六十五人。”而《比丘尼传》所记比丘尼其卒年最晚者为山阳招明寺释法宣尼,卒于天监十五年,是知宝唱天监十五年后尚有活动。又,《续高僧传》云:“简文之在春坊,尤耽内教,撰《法宝联璧》二百余卷,别令宝唱缀秕区别,其类《遍略》之流。”《法宝联璧》成于中大通六年,则宝唱缀秕区别《法宝联璧》至少也是大同初年的事,是宝唱在大同初年仍还有活动。所以《续高僧传》云“有敕停摈,令住翻译”,就说明宝唱此后并未徙岭表而就荒裔,而是仍驻京师,戴罪译经。由于是戴罪之僧,自此以后风光不再,人们自然是难得去关心这样一位弃僧了,僧史言不知所终,固其宜矣。
-
僧伽斯那
僧伽斯那,古印度僧人。《百喻经》作者。生平事迹不详。
-
释法海
释法海 (生卒年不详),唐代禅僧。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六祖慧能弟子。曾集录慧能于韶州大梵寺说法内容,编成《坛经》一书,作为禅宗之宗经,流传后世。
-
尸佼
尸佼(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0年)战国时学者。晋国人,一说鲁国人。名佼。原为商鞅门下食客,商鞅曾师之,并参与谋划变法。商鞅被杀后,逃亡入蜀。其学术思想,“非先王之法,不循孔子之术”(刘向《孙卿子叙录》)。提出“执一以静,令名自正,令事自定,赏罚随名”(《尸子·公事》)的主张。强调“夫论贵贱,辩是非者,必且自公心言之,自公心听之,而后可知也”(《尸子·广译》)。在名实关系上,认为“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即宋钘)贵别囿”,虽“其学之相非也数世矣”,但去其私,则“兼、公、虚、均、衷、平易、别囿一实也,则无相非也”(同上)。认为天子执一,各家都不蔽于私,“名”虽异而其“实”一,就可取消相非的辩论。这种名实观从属“正名定分”的法术理论。有综合贯通各家学说的倾向,为杂家学派的开创者。著有《尸子》,已佚。有清汪继培辑本。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