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正志

- 姓名:史正志
- 别名:字志道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丹阳(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史正志,宋丹阳(今属江苏)人,徙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字志道,一作致道,号阳庵、乐闲居士、柳溪钓翁、吴门老圃等。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赵逵榜进士。授歙县东尉,荐任枢密院编修官兼检详诸房文字。三十二年迁司农寺丞。孝宗即位,擢度支员外郎、太府寺丞。隆兴元年(1163年)以与张浚论辩主和被劾罢。起任吏部员外郎、江西运判、户部员外郎、福建运判,任江东运判,改江西运判,召授左司兼权检正。乾道元年(1165年)迁吏部侍郎,兼刑部侍郎,授兵部侍郎,回任吏部侍郎。三年(1167年)以集英殿修撰为建康留守,江东安抚使兼沿江水军制置使,创建建康贡院。六年知成都府,改户部侍郎兼江浙京湖淮广福建诸路都大发运使,倡请造《会计录》,招种抛荒田七十六万顷。贬楚州团练副使,改右文殿修撰知靖江府,移知宁国、赣州、庐州府。于苏州葑门内筑万卷堂,藏书万卷。博学知兵略。曾治园作《菊谱》,纂修《建康志》。著有《保治要略》《兵鉴》《清晖阁诗》《菊圃集》等。
史正志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曼殊室随笔
1948年正中书局出版,梁启勋为中国二十世纪著名词学家。与夏敬观、刘毓盘、吴梅、王易、汪东、顾随、任讷、陈匪石、刘永济、蔡桢、俞平伯、夏承焘、唐圭璋、龙榆生、詹安泰、赵万里等并为朱、况一脉。“曼殊室”是梁启勋位于北京南长街的书斋名,《曼殊室随笔》是梁启勋1926年至1947年间的读书笔记,全书分为词论、曲论、宗论、史论、杂论五卷,内容横跨词学、曲学、史学、哲学、心理学、天文学、生物学、民俗学等领域,兼及晚清掌故与民国趣闻,行文活泼不羁,警句迭出。梁启勋学贯中西,书中时常融汇传统儒释道学说与西方思想观念,展现出深刻的哲学思辨精神。
非梦集
文集,作者沈从文,《非梦集》本集为新编,共收录散文作品10篇,具体为《昆明冬景》《记蔡威廉女士》《云南看云》《绿魇》《黑魇》《白魇》等。
诸真论还丹诀
集《玉壶颂》、青霞子、容成公、曹圣图诸家内丹歌诀。据《道枢》卷12载,太一真人元龟授中条子丹道,婴儿僮授以《太 一玉壶》十章。本诀当为宋元人所辑。
杀狗记
全名《杨德贤妇杀狗劝夫》,古代南戏剧本。作者不详。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述及元末明初时徐撰南戏《杀狗记》,多从此说。明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有《杀狗劝夫》,徐或系据其改编。元萧德祥有《杨氏女杀狗劝夫》杂剧,这两部作品的先后关系尚无定论。现存多为明人改本,题名多为《杀狗记》。有明汲古阁原刊本,清暖红室刊本,《古本戏曲丛刊》本。与《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合称为“南戏古曲四大家”。全剧36出,描写富豪子弟孙华与市井无赖柳龙卿、胡子传交往,把同胞兄弟孙荣赶出家门。孙华的妻子杨月贞屡劝不听,便杀了一条狗,伪装成死尸放置门外。孙华深夜归来,大惊,急忙去找柳龙卿、胡子传,柳、胡推脱不管。孙荣却不记前恨,帮他把“尸首”埋掉,使孙华深受感动,于是兄弟重新和好。
续诗品
清代诗论著作。1卷,由32首四言诗组成。袁枚著。书前有作者小序,称“余爱司空表圣《诗品》,而惜其只标妙境,未写苦心,为若干首续之”。袁枚此书正是讲诗法之作,如“崇意”、“精思”、“博习”、“选材”、“布格”、“择韵”、“振采”、“结响”、“勇改”、“割忍”等首,从学诗的方向到具体的技巧都有说明,“直使学者有规矩可循”(清人王飞鹗序)。书中也表现了袁枚的“性灵说”理论,如“用笔”讲“惟吾所用”,“尚识”讲“独照独知”,“葆真”中反对“伪笑佯哀”地学古,“澄滓”反对“附会”及“老生常谈”,“斋心”讲“我心”,“神悟”讲“但见性情,不著文字”,“著我”反对“竟似古人”,“割忍”讲“出人头地”等等。有《清诗话》本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初版的与《诗品集解》合订为1册的注本。
叶嘉传
传北宋苏轼作。南宋陈善《扪虱新话》推测可能为陈之规手笔。全文以拟人手法为建茶立传,形象全面地介绍茶叶的历史与效用。其以“叶嘉”具名,源于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先叙叶嘉生长在“上谷”,举家于“武夷”,繁衍于“郝源”(壑源)。后写叶嘉兴衰际遇:传入宫廷,得到天子赏识,遂命地方进奉。天子见其“容貌如铁,姿质刚劲”,命人烹之,饮之觉其“风味恬淡,清白可爱”,赞其“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敕封为“钜合侯”,用于朝廷宴饮。天子一日三啜,也曾不堪其“苦”,一度想弃而不用,但在“思困”之时,又再思之如渴。后因国家战事频繁,财政见绌,遂行榷茶之法,一年即国库“半赡”。从此榷茶之法,遂为历代袭用。结尾的“赞语”与开头相呼应:“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全文言辞委婉,情节曲折,风趣幽默,起伏跌宕。对叶嘉的身世和品格的评判:“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实际上蕴涵着作者自身遭遇的体验和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