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说之

晁说之
  • 姓名:晁说之
  • 别名:字以道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
  • 出生日期:1059年
  • 逝世日期:1129年
  • 民族族群:

晁说之(1059年—1129年)字以道,一字伯以,因仰慕司马光为人,又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晁端彦子。元丰五年进士。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间,为蔡州、宿州教授。元符中,改宣德郎,知磁州武安县,移知定州无极县。坐元符应诏上书入党籍,监嵩山中岳庙、陕州集津仓。监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提点南京鸿庆宫。宣和时,知成州。钦宗即位,以著作郎召,除秘书少监,兼太子谕德,除中书舍人兼太子詹事。复以议论不合落职,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高宗即位,召为侍读,复待制,提举万寿观,再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


说之尝从曾巩学作文(《风月堂诗话》卷上),后为家人讲论读书次序,以欧阳修文集为先,其次读韩愈文,再次学司马迁文(《涧泉日记》卷上、中),故其为文能博极经术,文辞雅健。其《元符三年应诏封事》一文纵论时政,清朝康熙皇帝谓其“原时政之得失,靡不该举而博辩,雄词奔会络绎,才士之文,直臣之义也”(《御制文第三集》卷四二)。《朔问》上、下篇言河北边地为天下之重,应优待河北之民以实边。《传易堂记》论《易》学源流,议论叙事均中于事机,颇具条理。说之经历北宋靖康之难,目睹金兵入侵,国家危亡,因而有较多诗篇反映这一时期的动乱情景,《痛心》、《有感》(帝室中兴运更赊)、《感事》(王师真不战)、《痛恨》(胡儿直犯洛阳宫)、《书事》(逋亡今五月)、《追感》诸篇均为这类作品。其诗长于议论,往往精切简要,有从兄晁补之风格,如“九龄已老韩休死,明日应无谏疏来”(《题明皇打毬图》)讥刺君王、朝臣荒逸不理国事;“故山岩壑应惆怅,六六峰前只一家”(《闻叔易隐居被召二首》)嘲戏隐居之士沽名钓誉,都能针砭中的,南宋陆游称为“伟论”(《老学庵笔记》卷七)。著有诗文、杂著、论述凡三十二种(晁子健《嵩山景迂生文集跋》),靖康之难时大多散失,其孙晁子健于高宗绍兴间搜访遗文,编为《景迂生文集》十二卷,又于孝宗乾道时再加补辑,重编为二十卷,遂成定本。现存《嵩山景迂生文集》二十卷(或称《嵩山集》二十卷),有明谢氏小草斋抄本(《四部丛刊》续编据以影印)、《四库全书》本、清道光十二年刊本及清钞善本。晁说之还著有《晁氏客语》一卷,收录熙宁、元丰时人物言论佚事,有补充史料之价值。《全宋诗》卷一二○七至一二一二录其诗六卷。《全宋文》卷二七九八至二八二○收其文二十三卷。事迹见晁子健《晁氏世谱节录》(《嵩山集》附录)、《宋诗纪事》卷二八。

猜你喜欢的书

乐府杂录

乐府杂录

又名《琵琶录》。笔记。一卷。唐段安节撰。安节临淄邹平(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及字号不详。段成式子,温庭筠之婿。乾宁中为国子司业,仕至吏部郎中,沂王傅。通晓音律,能自度曲(《新唐书·段成式传)》。为补崔令钦《教坊记》之不足,而作是书。约成于唐末。录有乐部九则,歌舞、俳优三则,乐器十三则,乐曲十一则,傀儡戏一则。举凡唐代乐部管理制度、宫廷与民间乐曲、舞蹈、乐器之源流及艺伎小传均有记载。末附《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今图已亡,但对唐代燕乐研究,弥足珍贵。有《有山阁丛书》钱熙祚校本,《说郛》本,《古今说海》本等。今被收入一九五九年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史纠

史纠

六卷,明朱明镐撰。是书考订诸史书法之谬及其事迹之抵牾,上起《三国志》,下迄《元史》,每史各为一编。作者通过对史书的考订,阐发了他的史学主张。①他认为纪传体史书的本纪不能太简略。卷4中说:“纪略传详,史体固然;过加删削,毋乃太简!”②纪传体史书的立志要严格,主张删掉《魏书》中的《释老志》等。还认为,书志的断限要明了,有的明明是断代史的志,却写得漫无边际。③推崇表的作用,尤其是《辽史》的《闰考》、《朔考》。认为宋和辽历法不同,史家能够详列以上两表,使后人一目了然,正是修史之功。④对史书的论,作者认为,有独到见解的,可以作论,否则不必作论。⑤关于列传,作者对《宋史》的列传评价很多,他认为《宋史》有三善而有七失,其中的“七失”大多是针对它的列传而言的。有的列传所述名实不符,如陈靖的劝农之议,泥古不行,无益于民生,却把他列入吏传。有的入传混杂,该人道学传的列隐逸传,该入隐逸传的列入文苑传等。有的不必列传而强立,如有的人只有官衔可记,并无事迹可书,却强为之立传,徒有“词费之讥”。有的列传“历载其先世谱系,刺刺不休”,好像是写家史一样。⑥作者主张史书要善恶并书。他认为, “史官之笔,一出一入具有严科,不以小善盖巨慝,亦不以一眚掩大端。……君子有过,亦宜绳之,不敢以君子之名而或宽之;小人有善,亦宜录之,不可以小人之名而或距之。”《史纠》卷5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记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记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记,2卷,日本 圆珍撰。编号二一九四。

楞严经势至圆通章科解

楞严经势至圆通章科解

楞严经势至圆通章科解,一卷,明正相解并序。简称《大势至圆通章科解》、《势至圆通章科解》。佛典注疏。明崇祯八年(1635)正相撰。是唐般刺密帝译《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科分及注释之书。作十二分:释名、正释经文、陈请敬仪、明所师、喻、以法合喻、提喻贴合、生佛不隔、喻不假方便、结自利、证后化他、结答等。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古雪哲禅师语录

古雪哲禅师语录

卷前有序、请疏,卷一收住洪都翠岩寺语录,卷二至卷六,收住翠岩寺语录,住百法院语录,卷七至卷八,收住建宁府黄岩寺语录,卷九,住建州佛顶寺语录,卷十至十一收普说、行实,卷十二收问答机缘、垂问、入室,卷十三,颂古,卷十四,法语、赞,卷十五,书,卷十六,启,卷十七至十九,偈,卷二十,佛事、杂著。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八册。

大轮金刚总持陀罗尼经

大轮金刚总持陀罗尼经

一卷,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