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童宗说

    童宗说

    童宗说,字梦弼,号南城先生。南城(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眉宇秀整,操尚拔俗,官袁州教授。著有《旴江志》、《柳文音注》,已佚。事见明正德《建昌府志》卷一六、清同治《南城县志》卷八。

  • 石奇通云

    石奇通云

    石奇通云(1594~1663)明代临济宗僧。江苏人,俗姓徐。字石奇,世称石奇通云禅师。自幼多疾,乃至南广寺出家,学贯内外。偶览江苏嘉定护国寺壁上中峰明本所书之偈有感,遂参显圣寺之湛然圆澄,复谒密云圆悟,屡呈所见,然皆为圆悟所叱,一日入室尚未启口,圆悟举棒便打,师遂大彻大悟,顿脱疑滞。崇祯十四年(1641),出住于浙江灵鹫禅寺,大弘法化。历住天台景星岩净居禅寺、浙江雪窦山资圣寺、普润禅院、香山禅寺、浙江永嘉头陀山之密印禅寺等。清顺治十七年(1660)复归南广。康熙二年欲东归雪窦山,未几疾作而化,世寿七十。著有雪窦石奇禅师语录十五卷。[高僧摘要卷三、五灯严统卷二十四、五灯全书卷六十六]

  • 陶弼

    陶弼

    陶弼(1017—1080),字商翁,零陵祁阳(今属湖南)人。庆历中,以军功授桂州阳朔县主簿。迁阳朔令,除大理寺丞、监潭州粮料院。擢知宾州,历知容、钦二州。丁内艰,服除,起知邕州,移鼎、辰、顺诸州。四迁为东上门使、康州团练使。元丰元年卒,年六十四。陶弼在军中三十馀年,独以文章自喜,尤长于歌诗,其诗往往记述南国风土景物。古体诗《兵器》叙述和戎酿患、仓猝用兵之害,对宋代的军事政策有所讽喻(《载酒园诗话·陶弼》)。一些小诗也写得清新警策,明代杨慎尝举其“暖雪梅花树,晴雷赣石溪”(《送赵枢寺丞宰虔化县》),“天文离卷石,人影背含沙”(《出岭题石灰铺》),“照枕残鸡月,吹灯落叶风”(《过思明》),以为绝似晚唐诗风韵(《升庵诗话》卷九)。其馀如《公安县》、《题阳朔山》、《昭州》诸诗亦为人所称赏。著有诗文书奏十八卷(黄庭坚《墓志铭》),《宋史·艺文志》七作《陶弼集》十五卷。其诗文多已散佚,现仅存《陶邕州小集》一卷,有清劳格抄本、《四库全书》本、李之鼎刊《宋人集》本、清宣统元年刊《晨风阁丛书》本。《全宋诗》卷四○六录其诗二卷。事迹见黄庭坚《东上门使康州团练使知顺州陶君墓志铭》(《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二)、《宋史》卷三三四本传。

  • 太安万侣

    太安万侣

    太安万侣(?—723年),也写“安万侣”、“安麻吕”。日本奈良时代初期官吏、学者。历仕文武、元明、元正三朝,官至从四位民部卿( “民部省”长官)。其父太朝臣品治在天武天皇治世年间,于 “壬申之乱” (672)中立下功勋。太安万侣才高博学,善文辞,和钢4年(711)奉元明天皇敕命,撰录舍人(天皇或皇子的近侍小臣)稗田阿礼所述,翌年(712)完成《古事记》,共3卷。据载,他也是《日本书纪》的编撰者之一。

  • 唐元

    唐元

    唐元(1269-1349),元代诗文家。字长孺,号筠轩,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曾以所作诗谒方回,受到称赏。泰定四年(1327)以文学授平江路学录,迁分水县教谕。又任集庆路南轩书院山长,以徽州路儒学教授致仕。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去世,享年八十一。时名颇著,但一生主要在江南任教职,早年受知于卢挚、刘致(时中)。所著《艺圃小集》,有方回序,但原书已不存。其子唐桂芳曾把唐元诗文著述编为文集五十卷,亦未见传本,明人程敏政编《唐氏三先生集》三十卷,收入唐元及其子唐桂芳、其孙唐文凤祖孙三代诗文,其中有唐元《筠轩诗稿》八卷、《筠轩文稿》五卷。今存唐元诗文集《筠轩集》十三卷,即出《唐氏三先生集》。还著有《易大义》、《见闻录》等书。生平事迹见杜本撰墓志铭(《新安文献志》卷九五)、《(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按:元代另有一诗人名唐元,字本初,号苇杭子,吴郡人,诗存《草堂雅集》、《元诗选·癸集》等书。

  • 天休子

    天休子

    天休子,清医家。名佚。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撰《修昆仑证验》,介绍养生之道。谓人身之病根在于“积”,此积乃人体皮里膜内之津液停滞凝结所生。中年以前气血旺盛,积不能成;中年以后,积有余而人反不足,体肥而百病生。由是倡用“揉”法(按摩)以消积。

  • 唐大烈

    唐大烈

    唐大烈,清医家。字立三,号笠山,一号林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庠生。选授苏州府医学正科,曾任典狱官,为狱囚诊病。仿康熙(1662—1722)年间过孟起所辑《吴中医案》,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将苏州、无锡、常熟、太仓医家文章约百篇汇集成《吴医汇讲》十一卷(1792—1801年刊),内容包括医论、医评、验方、考证、笔记等,为国内最早具有刊物性质之医学文献。如有叶桂《温症论治》、薛生白《日讲杂记》、顾雨田《书方宜人共识说》,及其他多家医学名论,于当时医林交流切磋,颇有裨益。著有《医宜博览论》 《周身经络总诀》等。

  • 田锡

    田锡

    田锡(940年—1004年1月5日),字表圣,先世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末迁嘉州洪雅(今属四川)。游学长安,与韩丕复居骊山白鹿观数年,学业大成,声誉播于京师。太平兴国三年,以进士第二人及第,除将作监丞、通判宣城。召还,改著作郎,拜右拾遗、直史馆,赐五品服色。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相、睦州,迁起居舍人。还朝,判登闻院,又以本官知制诰,进兵部员外郎。端拱二年,因忤宰相,出知陈州。以狱案留滞,责授海州团练副使。起为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复户部郎中。真宗即位,迁吏部郎中,判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出知泰州。咸平五年再掌银台,兼御史知杂事,擢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六年十二月卒,年六十四。田锡以直言敢谏著称于时,知无不言,理意深切,前后所上奏疏凡五十一篇,苏轼称为“古之遗直”,比于西汉贾谊(《田表圣奏议叙》)。清康熙帝称赏《论边事疏》“思虑深远,老成谋国之言”,《上太宗疏》“通鉴恺切,而无激亢之气”(均见康熙《御制文三集》卷三八)。田锡论文主张以意为主,意明则气盛,气盛则文彩从之而生(《文体明辩序说》)。律赋不流于习俗,清人李调元评其《雁阵赋》“兴会淋漓,音节嘹亮,妍辞腻旨,不让唐人”(《赋话》卷五)。诗歌清丽秀隽,周密尝摘出好句,如“磬韵似烟和烛袅,松声如雨入窗流”(《寄题象耳寺》),“行色迎秋清似画,别情因景化为诗”(《送安仪凤》),“秋色数行江上雁,残阳一簇渡头人”(《桐江咏》),大加称赏,以为“政自不凡”(《浩然斋雅谈》卷中)。著有《咸平集》五十卷(《宋史·艺文志》七),今存三十卷,通行版本有明澹生堂祁氏抄本、《四库全书》本、李氏宜秋馆刊本。又有《别集》三卷、《奏议》二卷,今不存。《全宋诗》卷四一至四六录其诗六卷。《全宋文》卷七六至九五收其文二十卷。事迹见范仲淹《田公墓志铭》(《范文正公集》卷一二)、《宋史》卷二九三本传。

  • 唐文凤

    唐文凤

    唐文凤,明代诗文作家。字子仪,号梦鹤。歙县(今属安徽)人。生卒年不详。与其父桂芳俱以文学擅名。永乐中,以荐授兴国知县,后改赵府纪善。卒年86岁。其诗作丰缛宏深,长于铺叙,《上东门竹》颇能体现这样特色。诗作首先曰:“上东门,在何所,河阳城南瀍水浒。旧时繁华今已空,惟有当年一坯土”。继而回忆曰:“闻说汉家全盛秋,门前列第皆王侯。朱轮翠毂日来往,凝笳叠鼓长喧啾。画栋雕檐接宫观,十里香尘飞不断。天上频颁丹诏下,民间屡免田租半。白发老人不识兵,闾阎小儿歌太平。斗鸡走马寻常事,岂有纷纷愁叹声。乞归二傅章初上,曾此公卿盛供帐。道傍观者如云屯,杂彩从车凡几辆。”文气转折曰:“韶华转眼流星过,倏忽荆棘埋铜驼;逢萌挂冠固已矣,石勒倚啸将如何。”最后感慨曰:“往事东门不能道,君不见北邙山头四五陵,玉厘珠襦委荒草。”文气几经转折,显得跌宕有致,可见其运笔的老成和苍健。著有《梧冈集》。

  • 投子义青

    投子义青

    投子义青(1032~1083),宋代僧。青社(山东)人,俗姓李。七岁,于妙相寺出家,习百法论。后转习华严,见‘即心自性’一语,猛然有省,遂弃而游访禅林。参谒圣岩寺之浮山法远(圆鉴),随侍六年,了悟洞下宗旨,法远乃以大阳警玄之顶相、衣履、直裰付嘱之。未久,见圆通法秀,意气相投,自是道声远播。初住建州白云山,未久即迁舒州投子山,举大阳之宗风,故有‘投子’之号。宋神宗元丰六年示寂,敕谥‘慈济’,世寿五十二。法嗣九人,以芙蓉道楷最着。著有投子青禅师录。[续传灯录卷二十六、五灯会元卷十四、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禅林僧宝传卷十七]


    青社人。姓李氏。于妙相寺试经得度,习百法论。一日叹曰:‘三只途远,自困何益。’乃入京师听华严尝读法慧菩萨偈,至即心自性句,猛省曰:‘法离文字,宁可讲耶?’去叩禅林,参浮山法远于圣岩寺,随侍凡六年。洞下宗旨,悉皆究明。远即付大阳警玄之顶相,皮履,直裰,更嘱曰:代我续其宗风。无久滞此。宜善护持。’寻见圆通法秀,意气相投,自是道声藉藉。初住建州白云山,寻迁舒州投子山,举大阳之宗风,故有投子之号。年寿并缺。法嗣九人,芙蓉道楷最着。所着有投子青禅师录二卷。见续传灯录,佛祖通载等。

  • 涂蔚生

    涂蔚生

    涂蔚生,近代医家。字学修。河南信阳人。毕业于豫南师范学校。涉猎医药百家之书,深研《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籍,兼习推拿术,取推拿书中之精华为用,并摘录夏云集《保赤推拿法》主要内容,采摘各家论证,辅以用药诸法,参以己见,编成《推拿抉微》四卷(1928年)。于风症、惊症、痰症有新见解。

  • 陶安

    陶安

    陶安(1315年~1368年),元末明初诗文家。字主敬。当涂(今属安徽)人。少从名儒李习游,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举乡试,授明道书院山长。元末大乱,避地家居。至正十五年(1355),明太祖渡江,安与李习率父老出迎,陈述攻取天下之谋略。留置幕府,授左司员外郎,出为黄州知府,坐事谪桐城知县,迁饶州知府。太祖自立为吴王时,召为翰林学士,即帝位后,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寻迁江西行省参政,卒于官。赠姑孰郡公,追谥文宪。安尤长于易学,善卜筮。明初议诸礼,率由安裁定,故太祖赐以亲书门帖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安亦工诗,其诗多写其处于乱世的感受与建立功业的志向,如:“英雄逐秦鹿,诸兵日相侵。义师独缟素,感动天下心。三杰功名显,亚父终陆沉。时方求善策,不计陈平金。”“孤桐倚绝壁,长养材质奇。截为焦尾琴,奏成白雪辞。傥非爨下声,知者复其谁?物固有佳遇,待时何足悲。”(《次韵刘彦炳典签》)诗中借写秦末群雄逐鹿之争以喻元末局势,并表达了有抱负的士人积极用世的热情。其诗清新而有劲健之气,律诗联语多佳句,如:“树头烟浪沉浮日,水底星河上下天”(《三湖》),“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泊江天》)等。有《陶学士集》。《明史》卷一三六有传。

  • 唐之淳

    唐之淳

    唐之淳(1350—1401年),明诗文家。字愚士,以字行。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肃子。建文二年(1400)以方孝孺荐授翰林院侍读,同领书局修《鉴戒录》。卒于官。以才思敏捷著称。《四库全书总目》评其今存诗作:“其诗虽未经简汰,金砾并存,而气格质实,无元季纤秾之习,塞外诸作,山川物产尤足以资考核。”文的成就逊于诗。著有诗文集《唐愚士诗》。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二八五。

  • 田骈

    田骈

    田骈[pián],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又称陈骈,齐国人,与田齐宗室出于同姓。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与慎到齐名。曾讲学稷下,雄于辩才。主要活动年代在齐宣王、湣王时期(前320—前283前后)。亦称陈骈、田子。因好谈论,“不可穷其口”,故又称“天口骈”。齐国人。曾师事彭蒙,后讲学稷下,授上大夫。学“黄老道德之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把他与慎到列为一派。其思想兼有道家与法家的倾向。主张“贵齐”、“齐万物以为首”,强调事物的齐一、均齐。坚持道家的逍遥论,主张因性任物,断言“变化应求,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当。”(《吕氏春秋·执一》)认为“万物皆有所可,皆有所不可”(《庄子·天下》),事物都有必然性,不能偏废。肯定事物变化有其规律,要求依万物之性而行事,这样做“无政而可以得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得材”(同上)。认为只有“无为”,才能获得积极的结果。除坚持道家齐物、逍遥、无为等观点以外,还倾向于法家,强调利益与形名的作用,故荀子说田骈“尚法”(《荀子·非十二子》)。所著《田子》25篇,已佚。

  • 田鸠

    田鸠

    田鸠(约公元前360~前300),一作田俅,人称田俅子。战国初齐人。墨翟弟子。秦惠王时,曾游秦楚,宣传墨子的学说。楚王曾问他:墨子主张身体力行是对的,然而“其言多不辩,何也?”田鸠解释说:“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里说,墨子所以言辞不辩,就在于害怕人们喜欢他的文采而忘掉他的义理,有害于实用。田鸠认为,明主选用将相必起自基层,“措于屯伯”(屯原作‘毛’,据顾广圻改,屯伯即屯长),“关于州部”,如惑于言词辩说而选用不当,必有“失政亡国之患”(事见《韩非子·问田》)。强调在实际中磨炼考验人才。《汉书·艺文志》墨家类著录《田俅子》三篇,今存佚文数条,本诸子抄,收为墨家第二。

  • 童冀

    童冀

    童冀(1324-1393),明代诗文作家。字中州。金华(今属浙江)人。洪武九年(1376),征入书馆。次年,出为全州教官。不久,迁为湖州教授。他在《次衍公约看杏花》诗中云:“往年为客上湘水,万里不异僧行脚。东还苕霅又十年,日夜思归叹萧索。”可见其官湖州教授最久。后调为北平教授,他在《拟古》诗中云:“我生七九年,始识广莫风。”其在北平时已63岁。后坐罪死,但死年已不可考。他倾慕陶渊明,其诗也写得清刚雅逸。他的《读山海经》正是步趋陶渊明的最好例证:“西极有玄圃,东溟闻丹邱。驾言径从之,道远孰我俦。神仙不可见,弱水无安流。不如返故居,何事空远游。”抒发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陈田《明诗纪事》认为:“金华明初作家林立,往往以古风擅长。若中州之诗,与数子角立于坛场之间,当亦不多让也。”著有《金华》、《南行》、《霅川》、《北游》等集,合为《尚絅斋集》5卷。

  • 唐伯元

    唐伯元

    唐伯元(1540-1597),明学者。字仁卿,号曙台。广东澄海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历任万年县令、南京户部主事、进郎中、海州判官、尚宝司丞、吏部员外郎、考功、文选郎中。早年师事吕怀。对王守仁的心学持批判态度,认为守仁所倡导的心学,完全背离了孔、孟正宗儒学,所谈致良知之说,更是如鬼如蜮。主张应以物为本体。指出“道无体,性无体,仁无体,诚无体,总之以物为体。外物无道、无性、不仁、不诚,此吾道与异端之说辩。”(《醉经楼集解》)认为一切应以物为本体,离开物,当然谈不上什么道、性、仁、诚。在理与欲的关系上,主张不必灭欲。因为人生来就有种种欲望,所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只要“欲我当欲,与人同欲”(同上)即可。那种存天理、去人欲的做法,实际上是假仁假义,不仁不义。同时指出性与心是两回事。认为性禀乎天,无有不善,而心则有善有不善。如果去掉心和性,仅就身而言,则与禽兽相差无几。因而进一步提出“反身修德”的学说。即:“性可顺,心不可顺,以其附乎身也。身可反,心不可反,以其通乎性也。故反身修德,斯为学之要。”(《明儒学案》)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就在于他们顺乎性,反乎身,修身以顺性。而凡夫之所以为凡夫,就在于顺乎身。同时他还提出,治国齐天下,应以修身为本。认为“物有本末,身其本也,家国天下皆末也,末有本乱,而末治者。”(《论学书》)所以,天子应以修身为本,庶人也应以修身为本,修身方能复性。人人都能如此,则天下大治。《明史》卷282有传。著作有《醉经楼集解》。

  • 天溪受登

    天溪受登

    天溪受登(1607 -1675),字景淳,别号初依,嘉禾秀水幽湖人,俗姓郁。“生于万历丁未六月五日,康熙乙卯六月九日寂于开法之大觉方丈,世寿六十九,僧腊四十二。”受登“薙落硖石广惠寺,厌鄙所习,决志参方。受沙弥戒于天童密云和尚,圆比丘戒于曲水古德和尚。”硖石即今浙江海宁硖石镇。而根据《密云禅师语录》卷九和卷十的记载,圆悟于天启四年(1624)三月应请入主广惠寺,至崇祯三年(1630)十月离开。最晚于崇祯三年在圆悟门下受沙弥戒。从僧腊四十二推知,受登于崇祯六年(1633)在古德和尚处受具足戒。住杭州天溪大觉寺三十七年,世称“天溪和尚”。天溪受登及其弟子在明末清初天台宗的弘传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受登非智旭嫡传弟子,而是桐溪雪松正性的弟子。受登被看作智旭的弟子,源于灵耀的含混表述。智旭有弟子性旦。性旦早逝,无弟子可传,于是将衣钵托天溪代传,天溪受登后将性旦的衣钵传给自己的徒弟等庵代继。等庵长期住于智觉教寺。受登现存《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一卷、《准提三昧行法》一卷、《摩诃止观贯义科》二卷、《药师三昧行法》一卷四种。受登弟子众多,最重要的法嗣是灵乘、灵耀。

  • 童轩

    童轩

    童轩(1425—1498),字士昂。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代宗景泰二年(1415)进士,授南京吏科给事中,历官都给事中、寿昌知县、云南提学佥事等职。宪宗成化(1465—1487)初,以右副都御史总制松潘军务,后进南吏部侍郎,再进南礼部尚书。其诗的抒情色彩较浓,《咸阳晚眺》是因地抒怀,《清明书感》是因时抒怀,颇有感染力。另外,他的乐府诗,也能表达不同类型的感情,颇见功力。如《门有车马客行》表现“前年困征徭,十户九冻馁”的困苦,《将进酒》表现“仰天大笑浮云东”的豪情。《采莲曲》表现“小红艇子”采莲时的欢快。轩诗学唐,一些意境浑茫、音调圆润的诗作时露其笔底,如《谪所有怀旧游诸友》、《九日》等诗就有这种特长。所以,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谓其“诗有唐体裁”,陈田《明诗纪事》称其诗“在景泰间,当首屈一指,刘钦谟(昌)、夏正夫(寅)及十才子辈,皆在下风”。著有《清风亭稿》八卷、《枕肱集》二十卷,前者今存,后者今存有残本,仅佚其卷一。其生平见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

  • 箬庵通问

    箬庵通问

    箬庵通问(1604~1655)明末清初临济宗僧。江苏吴江人,俗姓俞。号箬庵,世称箬庵通问禅师。其父晚忧无子,遂于鹫峰寺设无遮大会百日,师应祷而生。幼即失恃,年十六始奋志读书,博览群籍,一日偶过山寺阅楞严经,若有所悟,遂往磬山谒天隐圆修,久而未契;二十四岁为婚事所逼,乃星夜投南涧理安寺法雨佛石落发,复师事金粟寺密云圆悟,不得所契,旋归磬山,一日闻大风迸崖而有所省悟。后住理安寺,复移夹山,往来于江东诸地,以兴复废寺、安辑道侣为要务。清顺治十二年示寂于江苏南浔应天寺,世寿五十二。著有五会语录十二卷、续灯存稿二十卷、磬室后录一卷等行世。[正源略集卷二、五灯全书卷六十八、续指月录卷十九]

  • 赝图

    赝图

    赝图,字贤芝,号悟玄子,宋人。少时供职军旅,喜修炼五金八石之术。二十余年无所成,后遇奇人授以秘诀,始见神功。撰《还丹至药篇》,详述修道还丹之功法。

  • 谭纶

    谭纶

    谭纶(1520年—1577年),明朝抗倭名将。字子理,号二华。宜黄(今属江西)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迁台州(今浙江临海)知府。时东南沿海倭寇屡入侵,廷议练乡兵御倭。在台练乡勇千人,并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旋成精锐之师。倭寇犯台州或旁掠他县,皆被谭擒斩殆尽。进海道副使、右参政。四十二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旋统领戚继光、俞大猷等击灭入侵福建之倭寇,收复一府二县。诏加右副都御史。四十四年冬,进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广西。镇压广西少数民族起义。隆庆元年(1567年),进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以御北患。针对蓟、昌(今北京昌平县)兵卒老弱,分属数将,防线过长的弊端,提出除“四难”,练精兵,将得专断,蓟镇设三营,互为掎角,起居庸关至山海关,筑御敌台三千,扼守要害。并荐举戚继光总理练兵事。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以功进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神宗即位,加太子少保。万历五年(1577年),卒于官。年五十八。追赠太子太保,谥号“襄敏”。他终始兵事垂三十年,与戚继光齐名,时称“谭戚”。有《谭襄敏奏议》。

  • 唐肃

    唐肃

    唐肃(1328—1371),字处敬。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少聪颖,九岁入郡学,通经史,兼学阴阳、医卜、书数,与谢肃刘名,有“会稽二肃”之称。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中江浙乡试。张士诚据江浙时为杭州黄冈书院山长,至正二十五年,转嘉兴路学正。士诚败,被押赴南京,寻以父丧归。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以荐入京参与修订礼乐诸书,擢为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院编修,科举行,为分考官;以失朝罢官。洪武六年,谪佃濠梁。次年卒。肃居吴时曾与高启、杨基等唱和,互有影响。其作品多题咏写景摅怀之作。诗语骏爽劲健,时有不平之气。其《送陶元庸》诗云:“有酒浇赵州,无酒酹鹦鹉。不逢平原君,何须识黄祖。杀姬谢躄士,兹事付尘土。谁能爱文章,甘受嫚骂侮。丈夫气盖世,身为知己许。苍茫风尘际,因子慨今古。临歧舞铜剑,霜隼凌平楚。去矣江国遥,相思隔津鼓。”其与吴派诗人的一致之处是重视词藻的色彩与音节的谐婉,特别是七言歌行,更是如此。如《题画》(春斋昼坐花落初)、《秋江图》、《缙云归隐图歌送陈鲁山》皆有此特点。著有《丹崖集》八卷。苏伯衡为撰《墓志铭》。《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 汤临初

    汤临初

    汤临初,生卒爵里不详,撰有《书指》二卷。其所作论书著述《书指》中论及“本朝沈氏兄弟”及姜永嘉(立纲)之书而未及明代其他书家,因推断其为明中期之人。

  • 唐淳

    唐淳

    唐淳,南宋人,号金陵道人。著《黄帝阴符经注》二卷行于世。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