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庵通问

箬庵通问
  • 姓名:箬庵通问
  • 俗姓:俞。号箬庵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吴江人
  • 出生日期:1604
  • 逝世日期:1655
  • 民族族群:

箬庵通问(1604~1655)明末清初临济宗僧。江苏吴江人,俗姓俞。号箬庵,世称箬庵通问禅师。其父晚忧无子,遂于鹫峰寺设无遮大会百日,师应祷而生。幼即失恃,年十六始奋志读书,博览群籍,一日偶过山寺阅楞严经,若有所悟,遂往磬山谒天隐圆修,久而未契;二十四岁为婚事所逼,乃星夜投南涧理安寺法雨佛石落发,复师事金粟寺密云圆悟,不得所契,旋归磬山,一日闻大风迸崖而有所省悟。后住理安寺,复移夹山,往来于江东诸地,以兴复废寺、安辑道侣为要务。清顺治十二年示寂于江苏南浔应天寺,世寿五十二。著有五会语录十二卷、续灯存稿二十卷、磬室后录一卷等行世。[正源略集卷二、五灯全书卷六十八、续指月录卷十九]

箬庵通问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皇极经世索隐

皇极经世索隐

二卷。宋张行成 (生卒年不详)撰。张行成,字文饶,一作子饶,临邛(今属四川省)人。传说张行成撰有“易说七种”,此著就是其所撰七书之一。北宋邵雍撰《皇极经世书》,认为天地万物变化消长的法则可由象数推演而知,以年月日时之数,象征世界历史的元、会、运、世,说一年有十二会,三百六十运;四千三百二十世、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是宇内一生灭周期,而其间的兴亡盛衰法则,都可以卦象之数依一定规则的加之乘之而得以掌握,以观古知今,并且逆测未来。邵雍此学,源出于陈抟,其创先天象数学,与古易学异途,所以朱熹谓之为“易外别传”。张行成对邵氏之学用功甚勤,认为别人对《皇极经世书》所作之注解不详,所以他又进一步推衍其意义,称作“索隐”。此书在流传中,曾被《宋史·艺文志》收作一卷著录,而张行成《进易说七种表》 自称二卷,所以《四库全书》仍作二卷收录。此书对后世影响颇深,后世学者研究邵氏易学都曾从中受到助益。现存清《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本。

清微丹诀

清微丹诀

清微丹诀,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元代清微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众术类。本书言清微派内丹修炼法。分为四章,即〈清微隐真合道章〉、〈入室功夫章〉、〈临坛召合章〉、〈发用章〉。末附内炼符图七种。清微派丹法特点,是以内炼金丹与外用符法相结合。其内丹修炼程序虽分作炼精成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三段,但具体功法与全真道丹法有所不同。又称清微道法之要「非专于符,非泥于咒」,而是先以我之正炁合雷将之灵,以天之斗罡与我身之斗罡合而用之,「我禀阴阳二炁,出则轰天震地」。又谓「德者道之符,诚者法之本」,行道者先须正己诚意,神炁冲和,始可行法。

皇权、绅权与相权

皇权、绅权与相权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以研究明史尤其是明朝政治史著称,他对皇权、绅权和相权的研究超越同时代人,思想深刻,观点卓越,其代表性论文《论皇权》《论绅权》《胡惟庸党案考》影响深远,堪称经典,为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和政治运作提供了门径和方法。另外,他关于海瑞罢官的研究,关于相权与皇权冲突的阐述,成为现象级事件。本书收录吴晗相关文章,作者文风清新活泼,考证严谨,集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是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政治的好读物,值得历史爱好者阅读和收藏。

五代史纂误

五代史纂误

北宋史学家吴缜著,原书5卷。原名《五代史记纂误》,是一部专门考据《新五代史》疏漏的著作,对研究《新五代史》具有重要作用。但这部著作从出世伊始就命运多舛,其作者吴缜被众人攻击创作动机不纯,故因人废书,流传不广,以致近乎失传,到清乾隆时才从《永乐大典》中重新辑佚出来,但《五代史纂误》原书已不可见,遗失近半。《郡斋读书志》:《五代史纂误》五卷,皇朝吴缜撰。凡二百余事,皆欧阳永叔《新五代史》抵牾舛讹也。按《通鉴考异》证欧阳史差误,如庄宗还三矢之类甚众。今此书皆不及之,特证其事之脱错而已。又善本未必皆然。

都部陀罗尼目

都部陀罗尼目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称陀罗尼门诸部要目、陀罗尼诸部要目、诸部要目。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本经举金刚顶经、大日经、苏悉地经、蕤呬耶经、苏婆呼童子经、怛唎三昧耶经等之要目而加以解说。其中,于金刚顶经部分,初出大本之偈数及会数,并初会之经名,次列初会中佛部等五部之部主、眷属等之布列法、曼荼罗之种类、四种智印、四种眼等之要项,并加以解释。于大日经部分,举百六十心、十缘生句、胜义世俗之修行法、曼荼罗之造立法、护摩法之种类等。于苏悉地经部分,举出佛部等三部之真言及部主、明妃、忿怒、四种结界、五种供养、四种法修行之相应日等要目而释之。于蕤呬耶经部分,特细说分布曼荼罗及絣地法。于苏婆呼童子经部分,则就金刚杵之种类阐明其意义。于怛唎三昧耶经部分,举大轮金刚真言之功能,与不动尊之本誓等加以解说。

义足经

义足经

佛说义足经,二卷,吴支谦译。由十六小经而成,各经之终有义足偈,因名义足经。义足偈者,补足上说经义之意。桀贪第一。优填王第二。须陀利第三。杀女谤佛事。摩竭梵第四。镜面王第五。盲人摸象喻。老少俱死第六。弥勒难第七。勇辞梵志第八。摩因提女第九。异学捔飞第十。猛观梵志第十一。法亲梵志第十二。兜勒梵志第十三。莲华色比丘尼第十四。佛从忉利天来事。子父共会第十五。佛与父王相见,令证果事。惟楼勒太子第十六。即琉璃王害释种事。十六经各有义足偈,故总名义足经,而译文甚为难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