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唐士耻

    唐士耻

    唐士耻,约公元一二二五年前后在世。字子修,金华(今属浙江)人,仲友犹子。以荫补官,嘉定、淳祐年间,历任吉州、临江、建昌、万安等州军掾属。其他事迹不详。有《灵岩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卷,有《四库全书》本、《续金华丛书》本。集中制诰无除授姓名,表、檄、箴、铭、赞、颂各体亦多拟作,题目取自上古至南渡初年时事,多为词科之用而作。大抵见闻广博,持论有据,不为末流空谈之学。《全宋诗》卷三一五二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七○二二至七○二九收其文八卷。事迹见本集有关诗文及《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四。

  • 汤汉

    汤汉

    汤汉(1202—1272),字伯纪,号东涧,饶州安仁(今江西余江东北)人。与兄干、巾、中皆知名当时。以江东提刑赵汝腾荐,充象山书院堂长。淳祐四年进士,授上饶县主簿,改信州教授兼象山书院山长。十二年,差充史馆校勘,改国史实录院校勘。宝祐二年,授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校书郎,升秘书郎。出为福建提举,召为礼部郎官兼太子侍读。景定初,为福建运判,改知宁国府,迁提举江西常平兼知吉州。移江东运判、知隆兴府。召为尚左郎官兼太子侍读,兼玉牒所检讨官。四年,迁太府少卿兼太子谕德,改秘书少监,擢太常少卿。五年,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改知隆兴府。度宗即位,迁起居郎兼侍读,兼权中书舍人,权兵部侍郎。出知宁国府,召为刑部侍郎兼侍读,咸淳四年,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改知太平州,权工部尚书兼侍读。五年,提举玉隆万寿宫兼象山书院山长。七年,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八年卒,年七十一,谥文清。汤汉在当时有盛名,赵汝腾称其负奇材游诸公间,柴望敬其行,真德秀取其学,赵汝谈奇其文(《题妙绝古今》)。刘克庄称“竹溪(林希逸)、东涧二贤,余挚友也,翰墨精妙,觉我形秽”(《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一○《跋颜权县福清诗卷》)。有文集六十卷,已佚。今存所编《妙绝古今》四卷,有《四库全书》本。选录文章七十九首,以为当时忍耻事雔,容奸乱政之鉴戒,“去取之间,篇篇具有深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七)。又有《陶靖节先生诗注》四卷,今存宋刻本。《全宋诗》卷三二七一录其诗十首。文收入《全宋文》卷七九二四。事迹见《宋史》卷四三八本传,参《宋史·度宗纪》、《南宋馆阁续录》卷八。

  • 陶植

    陶植

    陶植(?—825年)中唐人(一说唐末五代时),一作陶埴。撰《通真论》、《还金术》、《还金丹诀》、《陶真人内丹赋》等。

  • 同恕

    同恕

    同恕(1254一1331),字宽甫,号榘庵,奉元(今陕西西安)人。家世业儒,同居二百馀口而无闲言。十三岁以《书经》为乡校魁。延祐年间拜国子司业,屡召不赴。陕西行台侍御史赵世延请于奉元建鲁斋书院,以同恕为山长,先后来学者近千人。延祐六年(1319)以太子左赞善召,献书东宫。元英宗继位,以疾辞归。致和元年(1328)拜集贤侍读学士,以老疾辞。同恕家无馀财,而聚书数万卷。时萧渼居南山下,入城必至同恕家,士论并称之为“萧同”。自京还乡,家居十三年,卒年七十八。封京兆郡侯,谥文贞。有《榘庵集》二十卷,原本久佚。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中辑出《榘庵集》,编为十五卷。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据《永乐大典》残帙补辑出诗文七篇。《元诗选·癸集》丙集收同恕诗一首(误同恕为周恕)。诗文能于质朴中时露峻洁峭厉之气。他曾写有祈禳青词,因此受到论者批评,以为“其非文章正体,恕素以明道兴教自任,更不宜稍涉异端,乃率尔操觚,殊为失检”。《四库全书》编者对此“概从删削”,没有编入集中。生平事迹见贾仁撰《榘庵先生行状》、孛术鲁翀撰《同公神道碑》(均见《榘庵集》附录)。

  • 唐志契

    唐志契

    唐志契(1579—1651),明画家。字玄生,一作元生,又字敷五。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一作泰州海陵(今属江苏泰州市)人。善画山水,画风清远淡逸,颇有元人笔趣。其绘画美学思想,着重于“笔下有神”,并认为“传神者必以形”。以山水画为最高尚审美活动:“画中惟山水最高,虽人物花鸟草虫,未始不可称绝,然终不及山水之气味风流潇洒。”(《绘事微言·画尊山水》)又主张“画要看真山真水”,才能达到最佳的艺术境界。在强调师法造化的同时,指出对于自然景物,要“弃其丑而取其芳”,着力于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个性。提出“山水性情”的理论,“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自然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绘事微言·山水性情》)。在解释传统绘画美学关于“气韵生动”的审美命题时,反对以画面上的“烟润”作为达到“气韵生动”的标准,认为“烟润”是画面上的表现手法,不是艺术的生命或精神,明确指出:“气韵生动,与烟润不同。”(《绘事微言·气韵生动》)“气”有笔气、墨气、色气,而“韵”又有气势、气度、气机;而“生动”又非韵之可代。这一说法较为正确地阐发了传统审美理论。在艺术形式美、艺术风格美的标准上,认为“逸品”是近于“奇”,而“实非有意为奇”,是不离乎“韵”,而“更有迈于韵”。其审美效果的特点是“令观者冷然别有会心”(《绘事微言·逸品》)。把逸品审美风格,与浊俗、模棱、卑鄙的丑对立起来。并认为绘画要达到逸品,还要做到理、笔并重。“理”指“法家准绳”,即艺术技法,“如高下大小适当,向背安放不失”等;“笔”指“士大夫气味”,即画家的人品,如“风神秀逸,韵致清婉”(《绘事微言·苏松品格同异》)。著作有《绘事微言》等。

  • 陶华

    陶华

    陶华(1369—1463),字尚文,号节庵道人。明代医家。浙江余杭人。陶氏自幼习儒,旁通百氏。据说他曾遇良师,授以秘藏医籍,研读之后,遂精于医。陶氏临证精于切脉,随证制方,不拘原法,每遇奇疾,巧施方法,每能应手而愈。据《杭州府志》记载:“一人患病周食羊肉。涉水,结于胸中,其门人请曰,此病下之不能,吐之不出,当用何法·陶曰宜食砒一钱。门人未之信也,乃以他药试之。百计不效,卒依华言,一服而吐,遂愈。”陶氏曾悬壶于杭州,治伤寒证常一剂而愈。有记载云他非重金聘请不到,故有“陶一帖”之称,系医中之贫者。永乐间(1403~1424)征为医学训科,宣德间(1426~1435)致仕。其著作有《伤寒六书》(即《伤寒琐言》《陶氏家秘》《明理续论》《杀车槌法》《一提金启蒙》《证脉截江网》各一卷)、《伤寒全生集》(一名《伤寒活人指掌全生集》)。此外,据《浙江通志》《余杭县志》《医藏书目》以及《明史·艺文志》《医学入门·历代医学姓氏》《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记载,陶氏著作尚有《伤寒治例点金》二卷、《伤寒治例直指》二卷及《伤寒直格标本论》一卷、《伤寒段段锦》但均已佚。陶华在《伤寒论》研究方面的独特之处是发挥较多,而于仲景本论发明较少。可以说他是学仲景而出于仲景,是攻伤寒而不是局限于治《伤寒论》。

  • 汤右曾

    汤右曾

    汤右曾(1656-1722),字西涯。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少著才名。以诗见赏于王士禛,受知于徐元文兄弟。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官至吏部侍郎,兼掌院学士。为人伉直,在谏垣敢直言,条议甚众。圣祖颇赏其诗,尝命书之以进,当时以为荣,目为诗公,名满京都。卒于京。右曾诗多题咏山水名胜古迹之作,其风格、体制颇类王士禛。黄叔琳序其诗,谓其诗“得宇宙之清气,泠泠有天际真人想”。其诗与浙西词派崇尚“清空”有一致之处,如:《入桃源诗》“世外神仙界,云中犬吠声。舍舟何路入?沿棹有人行。闻道春来水,桃花几瓣横。年年流出在,长共楚江清”;《磁州道中》“夹堤柳色映泉流,滏口清源汇曲沟。二十里中荷叶路,水风吹绿到磁州”。如郑方坤所言,其使黔后诗“大抵温雅以发其情,爽朗以达其气,锻炼澄汰,神韵泠然,而诗品夐乎无上矣”(《国朝名家诗钞小传》)。只是题材狭隘,缺乏社会内容。右曾与其前辈朱彝尊相辉映,谈浙西诗者认为“前推竹垞,后推西厓”(《清诗别裁》)。《清史稿》卷二六六、《清史列传》卷九并有传。方苞为撰墓志铭。

  • 汤贻汾

    汤贻汾

    汤贻汾(1778—1853), 字若仪,号雨生,别号少云子、少云道人,晚号粥翁、琴隐翁。江苏武进人。其祖父汤大奎官福建凤山知县,守城殉职,其父荀业同死。汤贻汾少承母教,侨居福安。以祖、父难荫袭云骑尉,授扬州三江营守备。改补广东抚标右营守备,升山西大同镇灵丘路都司。不久,擢浙江抚标中军参将、乐清协副将。后荐升温州镇副总兵,未赴任。以见忤上官,退居林下。侨寓南京,筑琴隐园,结交海内名宿:“招邀胜侣,结诗社,觞咏无虚日。名士渡江来者必诣其庐,隐然负时望”(同治《上江县志》)。与侯云松、秦耀曾、梅曾亮、许宗衡、金鳌等过从甚密。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金陵,城破,赋绝命诗,投池死。谥贞愍。


    汤贻汾精骑射、娴韬略,工诗词,精音律,抚琴、围棋、吹箫、击剑诸艺皆能,且通天文、地理及百家之学,“有诗、书、画三绝之称”(金武祥《粟香随笔》)。画负盛名,为嘉道后大家,与戴熙相匹,并称“汤戴”。论者评其诗云:“其诗于清和逸隽之中,多悱恻缠绵之致。不追琢而工,不矜饰而艳,不瞡瞡于摹古而自不失古人矩律”(吴云《汤贞愍公诗序》)。龙榆生谓其“与同邑董士锡善,常共论词,亦常州词人中之健者”(《忍受漫录》)。著有《琴隐园诗集》三六卷、《琴隐园词集》(别题《画梅楼倚声》)四卷、《画荃析览》等。蒋宝龄《墨林今话》称其制有《梯仙阁三种曲》,令家婢歌之,咸能上口。今仅知其著有戏曲二种:杂剧《逍遥巾》有刻本传世;传奇《剑人缘》“旧有刻本,兵燹后散失。三十年来,求之不可得”《汤涤《逍遥巾·跋》)。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五、顾寿桢《汤将军传》、蒋敦复《汤将军行略》、杨象济《书汤雨生将军事》(均见《续碑传集》卷六四)、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四三、李濬之《清画家诗史》庚下及《同治上江县志》等。

  • 汤垕

    汤垕

    汤垕[hòu],元代书画理论家。字君载,自号采真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寓居镇江(今属江苏)。精通古代文物和书画鉴赏。1328年(天历元年)在京师与鉴画博士柯九思论画,遂著《画鉴》(一名《古今画鉴》)。书中评述分为吴画、晋画、六朝画、唐画、五代画、宋画、金画、元画等。评论各家画迹,列举笔墨特点,鉴别真伪,常有独特见解。并附有《杂论》,(一作《画论》)1卷,有23则,略述鉴赏收藏等问题。论画强调“用笔”,主张“以书作画”。还认为:“人物于画,最为难工,盖拘于形似位置,则失神运气象”。强调在人物画中“神运”的重要性。其审美趣味倾向于文人画。故对气韵、神采、风骨多所强调:“观画之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传染、然后形‘似’;先观天真,次观笔意、相对忘笔墨之迹,方得为趣。”“看画如看美人,其风骨须在肌体之外”,“盖其妙处在笔法、气韵、神采,形似末也”。此画论颇合元代贬抑南宋院体作风,直接师承北宋传统尤其是文人画传统的思潮,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认为本书“深切著明、又多从画法立论,大得要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谓:“所辩证皆从笔墨气韵间,不似董逌诸家以考证见长也。”

  • 童承叙

    童承叙

    童承叙,字汉臣,一字士畴,明代湖北沔城漕河人,学者、史学家、文学家,长于诗和古文,嘉靖皇帝老师。八岁过目成诵。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进士,授翰林,与茶陵张治、蒲圻廖道南,号称楚三才,而承叙尤俊。选为庶吉士,后任编修。嘉靖十一年(1532年),任国子司业,预修《宝训》、《实疗》、《会典》诸书,官进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明嘉靖皇帝的老师),曾为世宗讲立政诸篇,惓惓于用正人端国本,声彻殿,世宗喜动颜色,赐飞鱼服,尝遣中官问童先生安否。承叙重气节,不阿权贵。当时夏言掌权,学士多贿赂夏言而得美职。他不愿攀附。张孚敬以仪礼登上政坛,附者如蚁,他不与张交结。嘉靖二十一年请准归籍,不久病逝。所撰《沔阳志》与康海的《武功志》、王九思的《鄠县志》,被誉为海内三名志,著有《内方集》。

  • 童华

    童华

    童华,生卒年未详,字心朴,山阴(今绍兴)人。清雍正初,入赀得知县。大学士朱轼荐其才能,雍正令其前往直隶赈灾。乐亭、卢龙两县所报饥口不实,经查核实,增加两县饥民数,加以赈济。迁平山知县,又遇灾情,不待报,遽出仓粟7000石贷民,助民济困渡难。晋真定知府,权按察使,平山出仓发粟之事被人弹劾,部议免官,皇上特诏以赦。怡贤亲王荐其治理京南局水利,华测察京南四周,于真定城外探得水泉18处,通联为水渠,灌溉田地600余亩,营田300余顷。因缺水,磁州和永平时发争水之案: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独占其利,终年闭闸蓄水,其下游永平、曲周,涓滴难润。华对此案妥然处之,先把磁州归属直隶广平府,使磁州、永平两县共享滏阳河之水;仿唐李泌、明汤绍恩治水之遗规,计板放水,几县争水之事从此永息。


    署江苏苏州,奉命清查康熙五十一年(1712)欠课五千二百余万石一案。拟明察暗访妥然处之,请巡抚宽限三月,准其请。即将所捕1000多名人犯全释,并将此事上册请奏,时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为民请愿,体惜民艰,苏州白姓喻华为况钟,称美于世。晚年好长生之术,招集方士,炼丹求生,数年病卒。

  • 芮挺章

    芮挺章

    芮挺章,唐代诗人。开元时与楼颖同为国子监诸生。天宝初,举进士未第。三载,编成《国秀集》,楼颖为之序。《序》称是集选录作者九○人,诗二二二首,而《目录》仅载八八人。今存此书仅录八五人,诗二一八首,当为传抄时所脱漏。芮挺章选录作品以陆机《文赋》“诗缘情而倚靡”为准则,“成一家之言”,反对“以声折为宏壮,势奔为清逸”,主张诗歌应该“彩色相宣,烟霞交映,风流婉丽”(《国秀集序》)。芮氏自选二诗入集。因选择不精,此集一度湮没,《新唐书·艺文志》及《崇文总目》均阙而不录。宋刘景文购得抄本,乃得传世(曾彦和《国秀集题识》)。挺章今存诗二首,载《全唐诗》卷二○三。《全唐文》卷三五六载芮挺章《国秀集序》,误录。事迹见楼颖《国秀集序》、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五。

  • 唐枢

    唐枢

    唐枢(1497-1574),明学者。字惟中,号一菴。浙江归安人。嘉靖丙戌(1526)进士。除刑部主事。因上疏论李福达,被罢官。师事湛若水,讲学著书,垂40年。为甘泉学派重要传人之一。后又慕阳明之学。以“讨真心”三字为修养目标,“于甘泉之随处体认天理,阳明之致良知,两存而精究之”。试图调和王守仁与湛若水的学说。认为“理气无彼此,无异同,无偏全,总是太虚影子。虚之极则能生,故流行而为气;虚之极则不滞,故灵通而为理。……气外别无情理处。……气亦无二气五气,只有元气流行,随在变化。……气各有偏塞,理亦即此而在。盖理无定体,可通处即是。”“人气质之凝,似有住际,然神通在心,故其气也无涯,其有涯,惟有生耳。”曾作《真心图说》,外一圈为元气,次一圈为人身,中一圈为人心。“人即天,天即心,心无弗有,无弗能,宰制万物,放诸四海而准,与天地参,不容伪者也。”“真心是人实有之心。实有之心,乃天地生人之根底,亘古今不变,不着一物,是谓中者天下大本。”“心乃气机流行之本”。可是,由于尘世俗见物欲流行,私欲起,则真心失。做人即是寻讨真心。“于其生而思所以主之者,是讨也。心无两心,立乎其心之大,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从其所令,则为真心。”讨与不讨,往往就在“一念转动”的功夫。在《景行馆论》中他指出:“功夫就是本体。”“若以去人欲,做存天理工夫,便如捕贼保家。……存天理,是去人欲的下手处。”(以上引文均见《明儒学案》卷四十)这一思想颇近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反身求真心,去人欲,与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外求法有所不同。唐枢著述甚丰,主要有《礼玄剩语》、《三一测》、《真心图说》、《景行馆论》等。

  • 田雯

    田雯

    田雯(1635年7月7日——1704年3月28日),清代诗人。字纶霞,一字紫纶,号山薑、蒙斋。德州(今属山东)人。康熙三年(1664)进士,授内阁中书。历官江宁和贵州巡抚。丁忧归,起补刑部右侍郎,调户部左侍郎。康熙四十年因病乞还乡。


    田雯天姿高迈,学识渊博。他论诗反对强分唐、宋,认为宋人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皆登少陵之堂,入昌黎之室”(《古欢堂杂著》卷1)。尤推尊黄庭坚,称庭坚“创新辟奇,风标娟秀,陵前轹后,有一无两”(上书卷2)。当时诗坛,王士禛神韵说盛行,诗人多尊奉唐音。田雯这种观点可谓独树一帜,其诗歌创作,自成一家。他的诗喜驰骋才学,“组织繁富,锻炼刻苦,不肯规规作常语”。(《四库全书总目》卷173)尤以古体见长,多纵横排宕,瓌伟雄迈之作,如《登采石矶太白楼观萧尺木画壁歌》、《移居诗》、《云梯关观黄河注海歌》、《趵突泉歌》等等。近体中也不乏气象雄伟之作,《登昆卢阁》、《芦沟桥》、《飞云岩》等均可见一斑。其内容多表现山川景物与日常生活,较少反映社会现实。


    田雯也能文,在做贵州巡抚时,撰《黔书》2卷。其中文章文笔雅饬,纪山水之文多警秀语,宛如六朝风格。此外还有大量纪录贵州风物、民情之文。王士禛对此书极表称赏。其中也有不少文章流于散冗平弱。著有《古欢堂集》36卷。

  • 铁脚道人

    铁脚道人

    铁脚道人是一个奇特的存在。明代陆绍珩在《小窗幽记》中写道:“和雪嚼梅花,羡道人之铁脚。”说的就是铁脚道人赤着双脚,在雪地上行走,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让寒香沁入肺腑,那份洒脱令人羡慕。铁脚道人编过一本小册子,叫《霞外杂俎》,借着《四库全书》流传至今。这是一本养生的书,总共不到两千字,却字字概要,耐人寻味。如文中记载的“快活无忧散”,可以“除烦恼,断妄想”,需“用清静汤调服”;“和气汤:专治一切客气、怒气、怨气、抑郁不平之气,先用一个忍字,后用一个忘字”;“九字经:勿欺心、谨言语、守廉耻”。里面的一些话,有的进入了《增广贤文》,如“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有的如今仍在社会上流传,如“一失脚为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宁人负我,毋我负人”;有的甚至看起来还很“潮”,如“心有所爱,不可深爱;心有所憎,不可深憎”等等。可见铁脚道人不但豪放落拓,还是一个养生达人。他的养生法,养身与养心兼备,而以养心为主,深得养生真谛。铁脚道人的生平,官方并无记载,他的背影看起来有些飘忽。明朝正德、嘉靖年间的名贤敖英得到《霞外杂俎》后,为其作序和跋。敖英生活的年代比陆绍珩要早很多,现在能得知的关于铁脚道人的信息便出自其中。据他介绍,铁脚道人姓杜,名巽才,魏人。“虬髯玉貌,倜傥不羁人也”。他在衡山小住一段时间后,“飘然而去,莫知所之”。关于铁脚道人的生活年代,也有一些争议。按《南岳志》记载,铁脚道人是三国时人。这对南岳很重要。因为目前所知,南岳峰名最早见诸记载的是岣嵝峰,出现在三国魏人张揖所著《博雅》中。如果铁脚道人是三国时人,就说明不仅岣嵝峰,祝融峰的名字也至少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但是,敖英的记录并不如此。他说,有人于二十年前在荆南见过铁脚道人。这说明他们几乎是同时代人。如果铁脚道人是三国时人,到明朝中期就有一千二三百岁了。之所以有“三国”的说法,可能由于敖英为《霞外杂俎》所作后语中的“魏人”二字。不过这个“魏”,应该理解为地名,即今河北省邯郸市的魏县。如果作为国名,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时期都曾出现魏国,又怎能独指三国时期的魏国呢?还有一个因素值得考虑,就是《霞外杂俎》的语言浅显畅晓,有明代通俗文学和谚语、歇后语元素,并非魏晋风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霞外杂俎》一卷 旧本题铁脚道人撰。有敖英序,称‘嘉靖丁酉泊舟舲滩,遇仙翁所授’。又有后跋称:‘铁脚道人姓杜氏,名巽才,魏人。’亦未详其信否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霞外杂俎》时标明杜巽才为明朝人。

  • 太贤

    太贤

    太贤,新罗僧人。号青丘沙门,亦作大贤。壮岁来唐,依西明寺道证学唯识。著作甚多,撰有古迹记等四十余种,不拘门户,力持平允,为世崇敬。后归国传慈恩之学,时人誉之为海东瑜伽祖。著有《因明古迹》(即《因明入正理论古迹记》)、《因明入正理论古迹》一卷(已佚)、《因明正理门论古迹记》一卷(已佚)、《观所缘论古迹》等。

  • 唐元竑

    唐元竑

    唐元竑[hóng](1590—1647),明代湖州府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字远生。神宗万历人。明亡后,绝粒死。有《杜诗攟[jùn]》

  • 提婆

    提婆

    提婆,印度大乘佛教哲学中观派的奠基人之一。意译圣天。据西藏资料及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传说他生于斯里兰卡,是个王子。随醯摩提婆出家,遍学西藏。后游学印度, 在萨罗得遇龙树, 执弟子礼。鸠摩罗什译的《提婆菩萨传》则说他是南印度人,属婆罗门种姓,博识渊览,辩才绝伦,后从龙树出家。他是龙树的得意高足,深得中观论的精要,成为龙树学说的重要宣传者。据西藏资料,他后在南印度香至国附近的兰伽那达逝世。汉传资料则谓他被反对佛教的其他宗教徒杀害。在哲学上,他发展了龙树的学说,提出 “真假” 来解释龙树的二谛说,认为凡是用语言表述的法都是假有,离名言概念的法才是真有。假有即是“俗谛”。真有即 “真谛”,又称“胜义谛” 。这一观点后来成为中观派的一条重要原理。在破斥外道学说方面,他比龙树的 “破邪即是正” 的观点更激进,主张说空必须一切皆空,破斥时必须破而不立。在方法论上,他把龙树的破有破无而得中道的两分法,改进为三分法,即在破有破无之外,再破亦有亦无,从而达到 “破想不破法” ,阐明空性真理的目的。他对龙树学说的传播起了极大的作用,对中国佛教三论宗、天台宗等也有较大的影响。著作有: 《百论》(梵文原本有二十品,每品五偈,合为百偈,故名; 汉文只译出前十品)、《四百论》 (藏文有全译本,后八品汉译为《广百论本》 )等。

  • 屠羲时

    屠羲时

    屠羲时,安徽宣城人,曾任浙江提学副使,余者不详。

  • 滕安上

    滕安上

    滕安上,生卒年不详,元代诗文家。字仲礼,号退斋,中山安喜(今河北定县)人。元初荐授中山府教授,迁禹城主簿,入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改太常院丞。元贞元年(1295)任监察御史。因发生京师地震,上疏说“君失其道,责见于天”,有司不予上呈,便称病辞官。不久又起为国子司业,未就职便已去世,享年五十四。追谥文穆。滕安上为人束修自重,敏悟笃行,而博通经学。所著有《东庵类稿》十五卷,久无传本。清初顾嗣立辑《元诗选》,未收入滕安上诗。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滕安上诗二百馀首,编为《乐庵集》四卷。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据《永乐大典》残帙补辑诗十篇。滕安上文传世不多,《全元文》(第十册)辑出二篇。姚燧曾说:滕安上“为文一本理义,辞旨畅达,不为险谲,非有裨世教者不言”(《牧庵集》卷二六)。《四库全书总目》评《东庵集》则说:“其诗格以朴劲为主,不免稍失之粗犷。而笔力健举,七言古诗尤有开阖排宕之致,视元末艳纤媚之格全类诗馀者,又不以彼易此矣。”还有《易解》、《洗心管见》等著述,均未见传本。生平事迹见姚燧撰墓碣(《牧庵集》卷二六)、《宋元学案》卷九一。

  • 陶成

    陶成

    陶成,生卒年不详,公元一七二三年前后在世,字企大,生卒年均不详,约清世宗雍正初前后在世。康熙四十八年(公元一七〇九年)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旋致仕。巡抚聘主豫章书院。晚结屋曰吾庐。学者称吾庐先生。成著有《吾庐遗书》及《皇极数钞》,《四库总目》传于世。

  • 唐桂芳

    唐桂芳

    唐桂芳,明初诗文作家。一名仲,字仲实。歙县(今属安徽)人。生卒年不详。桂芳幼习儒业,通诗文。弱冠为明道书院司训。元顺帝至正(1341—1368)间,为建宁路崇安县教谕、南雄路学正等职。因丁父忧归里。明太祖克徽州,闻其名,欲授以官,桂芳以双目失明辞,不久摄紫阳书院山长。卒年七十三。著有《武夷小稿》、《白云集略》40卷,已罕见传本。四库著录其《白云集》7卷,乃从程敏政《唐氏三先生集》中录出。其诗清新流丽,时有警句,如《和程仲庸游京口留别》:“我正无心懒似云,那堪奔走污淄尘。飞花岸柳偏留客,吹浪江豚忽拜人。玉带暂抛烦转语,楞伽曾写悟前身。异时好说金山寺,几个渔舟唤渡频。”其诗注意声调,读来琅然惬听,如《送杨君济赴广西幕宪》:“汤生浩气揭晴霓,白马雕鞍新凿蹄。试吏早从公府辟,征书亲自臬侯题。江天露洗星辰湿,海岛风清瘴雨低。肃若纪纲多暇日,满庭榕露鹧鸪啼。”音节和谐,流畅圆美。但其诗格局稍窄。其文学习苏洵,他在《与陈诰书》里称自己仰慕苏老泉(洵),认为他闭户探颐,古今上下,融液胸臆,故下笔源源,而无艰涩窘迫态。桂芳认识到,文不可学而能,气可以善而致,这正是苏老泉家法。由此可见其宗尚所在。其文也较为开爽,无晦涩之病。

  • 田同之

    田同之

    田同之,字砚思,号小山薑,又号西圃,山东德州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官国子监学正。著有《晚香词》三卷,计一百四首,并《西圃词说》一卷。《自序》云:“余自少日即嗜长短音,每遇乐府专家,则磬折请益,忽忽数十年,沉困于制举艺……词则偶一指染,不多为。今老矣,卧病岩间,无所事事,复流连于宋之六十家中,勉强效颦,以寄情兴。而又虑斯道渐微,难云小技,自邹、彭、王、宋、曹、陈、丁、徐,以及浙西六家后,为者寥寥,论者亦寡。行见倚声一道,伪谬相沿,渐紊而熄矣。”

  • 滕珙

    滕珙

    滕珙[gǒng],南宋学者。字德章,学者称蒙斋先生,新安理学名家滕磷之弟。为江西婺源人。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授旌德县主簿,后知合肥县,先兄滕磷而卒。滕珙学术,受于朱熹。乾道、淳熙年间,朱熹讲学东南,学者云集,滕珙与其兄滕磷致书问学于朱熹,朱熹告以为学之要当先熟读《论语》。其后俩人书信往来不辍,研讨理学。当时新安受学于朱熹的学者将近30人,而滕氏兄弟被视为其中的佼佼者。滕珙也曾求致于吕祖谦(东莱),深受器重。滕珙为文,讲究以义理为主,而不追求文字的华丽,为朱熹所欣赏。他曾考辨朱熹的《学庸章句》、《论孟集注》,朱熹认为“其说甚善”。滕珙在新安讲学,学者云集,所授皆朱熹学说。他的思想与学术活动,对新安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作用。著有《蒙斋集》。

  • 陶谷

    陶谷

    陶谷(903年-970年),字秀实,邠州新平县(今彬县,一作宜禄,今长武)人。出身官宦之家,祖父彦谦、父亲涣均任过州刺史,父亲唐末战乱时被彬州节度使杨崇本杀害。当时陶谷年幼,随母柳氏居杨家十余年。陶谷聪明勤学,十岁能作诗、写文章,颇有名气。本姓唐,为避后晋高祖石敬塘名讳,改姓陶。后晋任校书郎、单州军事判官。宰相李崧看重其文才,擢任著作佐郎、集贤校理、监察御史、虞部员外郎,负责制诰,兼管内外制词,参与机要,成为重臣。陶谷性情急躁,同兖州节度使安审信聚会,杯酒失和,被贬为太常少卿。他上书说:“西台审案不能及时判决,即使民间小讼也久拖不决,甚至街坊死人发丧,也得听候台司检验决断,竟有死者十天半月不能掩埋,主事官员乘机勒索。”高祖立即下诏,从制度上除此弊端,提升他为中书舍人。后汉任给事中,提出应当允许群臣随时上殿奏事,皇帝采纳,广开言路,加快办事速度,使他的声誉大大提高。后周任右散骑常侍,同窦仪、杨昭俭、王朴等共同提出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对当时朝廷制定平安战略起了重要作用。世宗柴荣重农事,命工匠用木头刻制耕田农夫、织布农妇、养蚕姑娘形象,放置宫殿,他特作赞辞呈上,世宗加任他吏部侍郎。宋朝乾德二年(964),赵普任宰相后,他受到排挤,降为判吏部铨事,兼知贡举,再为南郊礼仪使,制订祭祀法物、礼仪等多项制度。乾德中,他将儿子陶鄑参加品官考试的事托付给了库部员外郎王贻孙及《周易》博士奚屿。陶鄑考试未能通过,王贻孙与奚屿报为合格,被授为殿中省进马。不久被人揭发,御史府追查,陶谷被扣两月薪俸,王、奚被降职。陶谷后官至刑部、户部二部尚书,死后追赠右仆射(宰相)。陶谷爱好读书,博闻强记,精通经史,举凡朱子百家,以至佛道典籍,无所不览,又喜欢收藏名家书法绘画,擅长隶书。为人善忌好名,凡是有文采的少年新进,他极力赞赏,有声望的达官贵人,他都巧言诋毁。宋建隆元年(960),在翰林与窦仪不和,担心窦胜过自己,与赵普共同排挤,窦终究未至相位,赵匡胤鄙视他的为人。但陶谷对人说:“我的头骨相法与常人不同,当戴貂蝉冠。”言外之意,他将受到重用,人多讥笑。赵匡胤“陈桥兵变”后,仓促之间,没有(后)周禅让的文书,正在着急时,陶谷将事先写好的禅让文书从袖中取出说:“已成矣!”受到太祖赏识,升任礼部尚书。他借在太祖身边协理朝政,起草文告,自以为有功,总觉得自己官爵太低,时有流露。太祖知道后说:“翰林学士起草文告,无非是参照前人旧本,改换词语,充其量不过是照葫芦画瓢而已。”他一气之下写诗曰:“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从此,“照葫芦画瓢”就成为比喻因袭摹仿的一句流传成语。他能言善辩,老成练达,随波逐流,在后晋、后汉、后周和宋四个敌对朝代居官伴驾八位帝王,真可谓“代代红”。著有《清异录》二卷传世。此书分天文、地理、草木、花果、蔬药、禽兽、虫鱼、居室、器具等37类648条,采集隋唐五代至宋初新颖之典故编成,考证源流演变过程,后人多有引用。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