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谷

- 姓名:陶谷
- 别名:字秀实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邠州新平县
- 出生日期:903年
- 逝世日期:970年
- 民族族群:
陶谷(903年-970年),字秀实,邠州新平县(今彬县,一作宜禄,今长武)人。出身官宦之家,祖父彦谦、父亲涣均任过州刺史,父亲唐末战乱时被彬州节度使杨崇本杀害。当时陶谷年幼,随母柳氏居杨家十余年。陶谷聪明勤学,十岁能作诗、写文章,颇有名气。本姓唐,为避后晋高祖石敬塘名讳,改姓陶。后晋任校书郎、单州军事判官。宰相李崧看重其文才,擢任著作佐郎、集贤校理、监察御史、虞部员外郎,负责制诰,兼管内外制词,参与机要,成为重臣。陶谷性情急躁,同兖州节度使安审信聚会,杯酒失和,被贬为太常少卿。他上书说:“西台审案不能及时判决,即使民间小讼也久拖不决,甚至街坊死人发丧,也得听候台司检验决断,竟有死者十天半月不能掩埋,主事官员乘机勒索。”高祖立即下诏,从制度上除此弊端,提升他为中书舍人。后汉任给事中,提出应当允许群臣随时上殿奏事,皇帝采纳,广开言路,加快办事速度,使他的声誉大大提高。后周任右散骑常侍,同窦仪、杨昭俭、王朴等共同提出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对当时朝廷制定平安战略起了重要作用。世宗柴荣重农事,命工匠用木头刻制耕田农夫、织布农妇、养蚕姑娘形象,放置宫殿,他特作赞辞呈上,世宗加任他吏部侍郎。宋朝乾德二年(964),赵普任宰相后,他受到排挤,降为判吏部铨事,兼知贡举,再为南郊礼仪使,制订祭祀法物、礼仪等多项制度。乾德中,他将儿子陶鄑参加品官考试的事托付给了库部员外郎王贻孙及《周易》博士奚屿。陶鄑考试未能通过,王贻孙与奚屿报为合格,被授为殿中省进马。不久被人揭发,御史府追查,陶谷被扣两月薪俸,王、奚被降职。陶谷后官至刑部、户部二部尚书,死后追赠右仆射(宰相)。陶谷爱好读书,博闻强记,精通经史,举凡朱子百家,以至佛道典籍,无所不览,又喜欢收藏名家书法绘画,擅长隶书。为人善忌好名,凡是有文采的少年新进,他极力赞赏,有声望的达官贵人,他都巧言诋毁。宋建隆元年(960),在翰林与窦仪不和,担心窦胜过自己,与赵普共同排挤,窦终究未至相位,赵匡胤鄙视他的为人。但陶谷对人说:“我的头骨相法与常人不同,当戴貂蝉冠。”言外之意,他将受到重用,人多讥笑。赵匡胤“陈桥兵变”后,仓促之间,没有(后)周禅让的文书,正在着急时,陶谷将事先写好的禅让文书从袖中取出说:“已成矣!”受到太祖赏识,升任礼部尚书。他借在太祖身边协理朝政,起草文告,自以为有功,总觉得自己官爵太低,时有流露。太祖知道后说:“翰林学士起草文告,无非是参照前人旧本,改换词语,充其量不过是照葫芦画瓢而已。”他一气之下写诗曰:“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从此,“照葫芦画瓢”就成为比喻因袭摹仿的一句流传成语。他能言善辩,老成练达,随波逐流,在后晋、后汉、后周和宋四个敌对朝代居官伴驾八位帝王,真可谓“代代红”。著有《清异录》二卷传世。此书分天文、地理、草木、花果、蔬药、禽兽、虫鱼、居室、器具等37类648条,采集隋唐五代至宋初新颖之典故编成,考证源流演变过程,后人多有引用。
猜你喜欢的书
京师坊巷志稿
清朱一新编写。清光绪十一年 (1885) 重修《顺天府志》,朱一新和缪荃孙为此合纂《京师志·坊巷》上下卷。以后朱一新又重新整理是书,以现书名出版单行本,分上下两卷刊行。书中把明清以来京城各坊巷胡同的变化记录下来,对各处的名称、位置、沿革等作了较全面、详细地介绍。作者并根据许多有关著述的记载,对一些问题作了考证,如“灵清宫” 条,作者就引录了 《明成祖实录》、《帝京景物略》、《明史·礼志》、《明史·方技传》、《春明梦余录》、《世庙识余录》、《燕都游览志》等多种史籍中的文字,将该宫的由来、沿革和明以来作为祭礼庙宇的情况一一开列,并说明灵济宫即灵清宫,因读音讹误而呼济为清。通过这些资料,可以人中看到该庙的兴衰: 从一个普通的小祠逐步演变为 “明代凡大朝会,百官习仪于此” 和 “灵济宫讲学,莫盛于癸丑甲寅间,是时大学士徐阶、礼部尚书欧阳德、兵部尚书聂豹、吏部侍郎程文德主会, 皆有气势, 乡绅可攀附得显官, 故学徒云集至千人” 的情景。是书中有不少这种考证,很有价值,为研究明清的来皇城的变化沿革集中了有用的史料。但是书有的材料引得过多,也不免有的地方显得芜杂。清末,刘承干又曾重订是书,共分10卷5本刊行,内容有所增添,却删去不少掌故。1962年,北京出版社仍用朱一新本排印此书。1983年,北京古籍出版社重印此书,与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合订出版。
解围元薮
《解围元薮》系风病专书。4卷。明·沈之问撰于1550年(嘉靖29年),刊于1816年(嘉庆21年)。该书是一部“风病”专著,且属侧重于麻风病的综合性方书。因喻此书对麻风病的治疗犹如解“城池受围于寇”之“元元妙法”,故名《解围元薮》,是沈氏在继承其世家医学的基础上,广集当代名医及民间治疗麻风的经验编纂而成。卷1为总论,首列疠风并36种风受病所在经络及药病总说。卷2列症治经验,强调以六经辨症为主导的整体治疗原则,反对以“一方对诸症”的治疗方法。其治则大抵以排毒、杀虫、补血、壮元理气为主,申明盲目地“以毒攻毒”作法的危害性;重视“扶正”对麻风病的治疗作用。卷3、4为方药部分,详载249首多种剂型方药的临床应用。总之,本书广论风病,尤对麻风病的论症清晰、确切,分类简明,内容精要,选方实用,是一部有参考价值的医学文献。建国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清·嘉庆本出版排印本。
周公解梦书
又名《解梦书》、《新集周公解梦书》。占梦吉凶书。古代人们认为,梦可以预兆人的寿夭、贫富、贵贱、吉凶、祸福、得失、升降等,梦后求解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敦煌《解梦书》集中反映了唐人对各种梦的解释。《新集周公解梦书·序》认为,人见好梦即喜,见恶梦即忧。而智者解之,恶梦即吉,愚人说之,好梦也凶。看来关键在解。就其所列条款看,涉及各类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和六畜家禽等。如“梦见上天者生贵子”,“梦见拜日月者大吉”,“梦见日月没者大凶”,“梦见大石者益财”,“梦见上山,所求皆得”,“梦见燃火者主大吉”等。由于解者各主其说,因而出现同梦多解甚至相互牴牾的现象。 今天还很难说它有多少科学性。
省心杂言
一卷。宋李邦献(生卒年不详)撰。李邦献,怀州人,太宰邦彦之弟,官至直敷文阁。是书,在宋有临安刊本。题为林逋撰,或为尹焞撰。至宋濂《跋》其书,则谓逋固未尝著,焞亦因和靖号偶同而误,皆非其实。而王泌所编《朱子语录》续类内,有《省心录》乃沈道原作之文。必有所据,当定为沈本。云云。史无定论。今考 《永乐大典》具载是书,共二百余条,盖依宋时椠本全帙录入。前有祁宽、郑望之、沈浚、汪应辰、王大实五序;后有马藻、项安世、乐章三跋,并有邦献孙耆冈及四世孙景初跋三首,皆谓是书邦献所作。耆冈且言曾见手稿。其说出于李氏子孙,可证。又考王安礼为沈道原作 《墓志》,具列所著 《诗》、《传》、《论语解》等书,并无 《省心杂言》之名。足证确非道原作。宋濂考之未审。是书简要,质而能该,于范世励俗之道颇有发明,谨理正谬误,定为李氏之书,而考证其异同。有 《永乐大典》本。
大圣欢喜双身大自在天毗那夜迦王归依念诵供养法
大圣欢喜双身大自在天毗那夜迦王归依念诵供养法,一卷,唐善无畏译,日本快道题记,尾题大圣欢喜自在天法。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敦煌本《坛经》的全称。简称《坛经》、《六祖坛经》、《法海本坛经》。佛教典籍。唐慧能述,弟子法海集记。一卷。此经是现存最古的《坛经》写本,是禅宗南宗的基本理论典籍。约成书于公元780年左右,主要记录六祖慧能的事迹和语录。体现了慧能要求习禅者体认佛性的自身清净,以树立佛教的宗教世界观的思想特征。历代《坛经》传本甚多,敦煌本以往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日本《大正藏》据S.5475录文收入第四十八卷。并有铃木大拙《敦煌出六祖坛经》、宇井百寿《坛经考·附录》、柳田圣山《六祖坛经诸本集成》、郭朋《坛经对勘》、杨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等多种录校本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