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陶素耜

    陶素耜

    陶素耜(1650~1723) ,中国清代道士。原名式玉,字尚白,号存斋,自号存存子、清静心居士、通微道人。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曾任广西道监察御史,官至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二十七年被罢官。后云游四海,来往于霍童洞天,遇方外至人,得授修养秘法,开始研习丹法要旨。康熙三十四年与仇兆鳌有所往来。晚年事迹不详。著有《参同契脉望》《悟真约注》,修订元代陈致虚的《金丹大要》、明代彭纯一的外丹书《承志录》,刊刻明代陆西星的《玄肤论》《金丹就正篇》,并集以上诸篇为《道书五种》。亦擅围棋,曾修订《官子谱》。

  • 天岸本升

    天岸本升

    天岸本升禅师(1633-1707),法名升,字天岸,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位重要禅宗僧人。他属于禅宗法脉中的重要一脉,传承自密云圆悟禅师。天岸本升禅师曾在浙江天童寺修行,并在此弘扬佛法。天童寺是禅宗的重要道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天岸本升禅师在天童寺期间,继承了密云圆悟禅师的法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天岸本升禅师曾与他的师父木陈道忞禅师一起奉诏进京,受到清朝顺治皇帝的重视。在天童寺的历史上,天岸本升禅师与他的师父木陈道忞禅师一起,为天童寺的中兴做出了重要贡献。天童寺在明朝末年曾一度衰落,但在他们的努力下,得以重振宗风。天岸本升禅师的禅学思想深受密云圆悟禅师的影响,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的讲法和修行心得被记录在《天岸升禅师语录》中,对研究明清时期的禅宗思想具有重要价值。被收录在《嘉兴大藏经》中。

  • 唐黉

    唐黉

    唐黉[hóng],清外科医家。字芹洲,一字玉峰。昆山(今属江苏)人。平素勤读。曾任河员,间或于修防之暇,为人疗病,治有效验。推崇《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旨》之详备,以是书卷帙浩繁,穷乡僻壤难以购备,乃录其要,辑为《外科心法》十卷(1775年)。后又录陈实功《外科正宗》、祁广生《外科大成》、王宇泰《疡医准绳》中简要易明者,辑为《外科选要》两卷(1776年),甚便初学者习读。

  • 陶本学

    陶本学

    陶本学,字泗源,别号会稽山人。明代浙江会稽县(绍兴)人。生平未详。明代医家,长于女科,于天启辛酉年著《孕育玄机》。

  • 谭志光

    谭志光

    谭志光(1852~1930年),近代医家。字容园。湖南长沙人。世业医。幼习岐黄。后入校经堂,有文名,曾出任政务。1912年后潜隐于医。精于针灸,早年从上海刘云阶专研针灸。1923年回湘创办针灸讲习所,课徒十余年,培养学生甚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谭氏有感于中国针灸学近乎失传,于是以《灵枢》《素问》为宗,搜集诸贤著述,参以其三十余年临证经验编撰成《针灸问答》一书。辑古今针灸精粹,绘图编歌,又参三十馀年临床经验,述行针、用灸之补泻法。后又在当时医界张季恒诸先生的支持下,经省政府备案,创设湖南针灸讲习所,并以《针灸问答》为讲义,传授针术,先后举办针灸讲习班十多期,培养学生、弟子多人,如吉亮勋、汉轩甫、成阜吾等人。此举开近代中医针灸教育之先河。另著有 《长沙秘法》、《寒温辨疑》、《脉道析微》、《汤液辑要》等,均未梓行。

  • 田间来

    田间来

    田间来,清代人。字是庵。山阴 (今浙江绍兴)人。初业儒,因家人多病,深知延医之苦,晚年兼涉医学,曾以沈铭三《神验灵方》为蓝本,汇集诸科病症及验方,编成 《灵验良方汇编》4卷 (1729)。

  • 田绵淮

    田绵淮

    田绵淮(1810年-1878年),字伯沺,号汉远,别号寒劲子,清代归德府商丘县谷熟镇柳河集(今河南省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铁东站管委会陈集村)人,生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卒于光绪四年(1878年),享年68岁,系归德田氏十七世祖,清末医学家。他出身于耕读之家,虽然家庭生活贫苦,但是勤奋求学、焚膏继晷,深入研习《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中医经典,体悟医道,终得医学奥旨。他经过不懈地潜心苦学、研习,硬是凭借“妙手”治愈了自己的顽疾,很快便声名远播,成为一位自学成才的医家。从此,“问症者接踵于门,延医者连车于道”。田绵淮晚年精著《援生四书》四卷,在咸丰三年(1853年),“在病中手集成书”,完成初稿;后于1854年至1873年,经过精心修订,最终完成全书,并经“宗愚弟”田裕堂校对刊印。援生四书,内容丰富,劝导善行,强化健身《援生四书》包括《延命金丹》《护身宝镜》《本草省常》《医方拾锦》,共四卷。

  • 童月轩

    童月轩

    童月轩,清末医家。湘西人。家数世业医。承家学,亦习岐黄术。临证期间有感于医学成方浩繁,经方、时方又非医者莫能使用,乃将家藏历试多验之单方三百三十八首,补为《历验再寿编》(1923年)以方便患者选用。此书后被收入《三三医书》。

  • 谭吉璁

    谭吉璁

    谭吉璁(1623-1679)字舟石, 号洁园, 自署小谭大夫, 清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县)人。清文学家。谭贞良长子。贡监选中书,清初官延安府同知,历官山东登州府知府。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勤于读经,能文好著述。通经学,尤长训诂。顾炎武曾称赞说: “舟石勤于读经,叩其书斋,插架《十三经注疏》,手施朱墨,始终无误句。我行天下,仅见此人。”著有《嘉树堂集》20卷、《延绥镇志》24卷、《历代武举考》2卷、《肃松录》4卷、《鸳鸯湖棹歌和韵》1卷、《续鸳鸯湖棹歌》1卷、《尔雅纲目》120卷等书。见《碑传集》卷91,《国朝耆献类徵》卷222,《光绪嘉兴府志》卷50,《文献徵存录》卷4,《檇李诗系》卷27,《疑年录汇编》卷9。。(事迹见《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清史列传》卷七十一,《国朝耆献类征》卷二百二十二,《国朝先正事略》卷九十一,《文献征存录》卷四,《鹤征录》卷六,《小学考》卷四。)

  • 田宗汉

    田宗汉

    田宗汉(1839—1906),字云槎,号瀛峤,汉川人。清咸丰贡生,家有收藏万卷古书籍书楼一座,名“对古楼”,田少时读书其间。“喜轩歧医学,舆地图经,策论兵书。尤爱测算技术,怀有为乡邦澹灾拯溺”之志。幼习经史,旁通天星、地舆、兵家、医学之书。咸丰、同治(1851—1874)年间,投身军政,曾任司马。平素究心医籍,光绪九年(1883年)归里隐于医。用药精炼,治病多验。自同治九年至光绪十一年(1870—1885)年间,经反复历验,创“伏阴”说,以伏阴病乃春夏淫雨阴霾太过,阴邪伏藏孙络,至夏秋卒发。其证见先痢后呕、厥逆转筋,与先呕后痢、腹痛转筋之霍乱病不同。治当仿仲景四逆、理中、白通、吴茱萸诸汤方之法,忌猛投苦寒。著《医寄伏阴论》(一作《重订时行伏阴刍言》)二卷 (1888年)。今存《痰饮治效方》二卷(1902年)。另著《医寄温热审治》,未刊。


    年未二十,投笔从戎,所经江河,留意考察,更着意于汉江利病。1858年由樊城军营返县,船过钟祥狮子口溃口处,对溃口原因实地考察,于次年2月,撰写《上请官中堂留狮子溃口不筑书》,提出治理狮子口下游水患方略。1883年,汉水决堤,汉川全境几成泽国,时田解甲归田,几次上书请求疏浚汉水,均以“集费维艰”不纳。1884年,为摸清汉水利病,以便治理水患,“裹粮带丁”,走遍汉川全境和湖北境内的汉水流域,实地测量,绘制地图。所到之处,辄访问父老,儒生和农、商,渔、樵,对水利、祥灾,深入调查考据。先后撰写《汉水源委考》、《治汉要略》、《汉川图记征实》、《湖北省汉水图说》,绘制《汉川县舆图》。《汉川县舆图》初测于1884年,后经三次复测定稿付印,前后历时11年。为湖北第一张县域平面图。《湖北汉水全图》对湖北汉水流域的城池、疆域,沿革、天度(经纬度),山镇、堤防、田赋,物产、集市,职官、兵事以及汉水利病和治水方案,作了详细记载和说明。《湖北汉水全图》定稿于1901年,始测于咸丰年间,历时40余年,为湖北最早的《汉水全图》。早在1896年,田即主持腾池河疏浚工程,设计在乌柏口修建朝天石闸的方案,创制“排壅龙”和“制沙龙”等疏河器具。“乘流排壅”,“借水制沙”,“数日之工,较挖挑两月尤多”。但十易寒暑,工未竟,田怀着“对古楼藏万卷书,乌柏口遗恨万年”的悲愤而含恨终天。疏浚之事亦随停。

  • 特芳禅杰

    特芳禅杰

    特芳禅杰(1419年~1506年10月5日)是室町时代临济宗僧侣。历任大德寺第46代住持、妙心寺第10代住持,妙心寺四派之一灵云派的创始人。 出生于尾张国热田市(现爱知县)。他年轻时出家,在京都东福寺修习瑞岩,30岁后开始在龙安寺跟随法天玄正修行禅宗。此后,他前往朝圣,接受分阳寺云国元正和大寿寺桃隐元作的修行,然后返回龙安寺,并于1473年(第五代)得到宗鹿由纪惠的认可印章。 其后,担任丹后国船内郡龙光寺、摄津国西宫开成寺的住持。1478年(文明10年)成为大德寺第51代住持,1480年(文明12年)担任犬山瑞泉寺住持,之后成为第12代住持。妙心寺。此后,在细川政元的赞助下,重建龙安寺,并于1488年(朝京2年)成为中兴会山。据说龙安寺的岩石花园就是在这个时候建成的。次年,西玄院开院。另外,1492年(明王元年),龟冈龙檀寺创建。1504年(永正元年)迁居西玄院,并于1506年(永正三年)圆寂。后来他被命名为大觉上所禅师。 法定继承人包括大休宗休、宗观馆、善哉天释(大德寺第57代住主)、智惠良州、宗根传林。灵云院、妙心寺是由大急总急开办的,由德峰善决创建,据说是灵云派的创始人,灵云院的主寺是灵云院。他死后编撰的语录集是《西源特芳和尚语录》。

  • 屠文漪

    屠文漪

    屠文漪,清江苏松江(今属上海)人,字莼洲,一字涟水。康熙时,著《九章录要》十二卷。是书根据所见诸书,芟其繁谬,补其缺遗,因袭九章之术,杂以今法而写成。生卒年不详。生平履历不详。

  • 藤原冬嗣

    藤原冬嗣

    藤原冬嗣(775-826年),是平安时代初期的公卿、诗人,藤原北家右大臣内麻吕次子。他才华横溢,文武兼备,宽容待人,被誉为器局温强、识量弘雅。他曾担任过左大臣和最高官位太政大臣,被尊称为闲院大臣。他还是一位优秀的将领和诗人,被誉为平安时代的文化名人。


    延历末,历左右卫士尉。大同中,叙五位下,为春宫亮,兼侍从,进从四位下中务大辅。弘仁初,始置藏人头,冬嗣与巨势野足同为头。历兼春宫大夫、式部大辅,进从四位上,拜参议,迁兼左卫门督,复为春宫大夫。岁馀,遭父丧职去。顷之,起复本官,叙正四位下,兼左近卫大将。帝尝幸其第,饮讌赋诗,驩甚,进冬嗣从三位,授妻藤原美都子从五位下。寻兼近江守,为权中纳言,兼陆奥出羽按察使,转大纳言。十二年,拜右大臣,仍兼大将,累进正二位。天长初,上意见三条。一日:「择良吏。臣闻:『登贤委任,为化之大方;审官授才,经国之要务。』今诸国牧宰,或欲祟修治化,树之风声,则拘於法律,不得驰骛。郡国弥瘁,职此之由。伏望,妙简清公美才,以任诸国守介。其新除守介,则特赐引见,劝谕冶方,因加赏赐。既而政绩有著,加增宠爵。公卿有阙,随即擢用。又反经制宜,勤不为已者,将从宽恕,无拘文法。」二曰:「遣巡察使。古者分遣八使,巡行风俗,考牧宰之治否,问人民之疾苦。所以宣风展义,举善弹违。望量遣使者,考其治否。」三曰:「顺时令。人主发施号令,必奉天时。十二月得其时,则阴阳和而终始成也。伏望政化所施,不违时令。则风雨庆候,灾害不生。」帝嘉纳焉。进左大臣。三年,薨,时年五十二。赠正一位,称闲院大臣。


    冬嗣置施药院,收养亲族贫乏者。又置劝学院,教授子弟。拆封户一千户,及买田给之。薨后,民欠输纳,院禀不继。承和中,子良房与族人绪嗣等,上书诉之。诏依所请。冬嗣尝奉敕撰弘仁格,及内里式。又监修国史,未成而薨。文德帝即位,以外祖父,追赠太政大臣。夫人美都子正一位。诏曰:「贵德重亲,前王之令图;悼往饰终,有国之通典。朕外祖父左大臣正一位藤原朝臣,风标秀上,器宇凝深。德为时宗,位居朝栋,至忠报国,世异名新。遗爱在人,身徂德盛。外祖母尚侍从三位藤原氏,自家刑国,以孝率忠,嫔规缛於采苹,母则贤於大似。春花早落,翫流芳而有馀;石火不留,继残焰而仍照。朕寓形苫壤,沃思鼎湖。至哀之馀,怀夫亲懿。况国宪有恒,祟班攸归。宜加宠章,式光拱木。」子长良、良房、良相、良门、良仁、良世。良房自有传。

  • 谭元春

    谭元春

    谭元春(1586~1637),明代诗文作家。字友夏,号鹄湾。竟陵(湖北天门)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结识钟惺,颇得钟惺赏识,订为忘年之交。万历四十二年至四十三年间,与钟惺共同编订了《古诗归》、《唐诗归》。万历四十六年,因“文奇”受到黜等的处分。天启三年(1623)为贡生。天启七年举乡试第一,后参加2次会试皆落第。崇祯十年(1637)他第三次去参加会试途中,病殁于长辛店。他一生未入仕,主要精力用在文学事业上。他在《答刘侗人书》说:“惟生来有志于述作,不敢不尽心,初年求之于神骨,逾数年乃求之于气格,又数年乃求之于词章,前后缓急、难易加减之候,惟己得用之。故常以此为快。”著有《谭友夏合集》。


    谭元春和钟惺是“竟陵派”的领袖。他诗歌创作前后有所变化。前期时有一些情真语朴的诗作,如《远村》,诗人选择“不揖径坐床”、“呼我以小子”、“导我凿藕塘”、“欣然求数章”几个富有感情色彩的场面就栩栩如生地将一个性格开朗豪爽的“长眉叟”勾勒出来。《客夜闻布谷》,通过布谷的啼叫催出诗人的想象,传递与家乡联系的深情。全诗首尾呼应,感情真切,语言也很简朴。后期诗风逐渐向深幽孤峭转化,如《太和庵前坐泉》:“石选何方好,波澜过接时。应须高下坐,待看吞吐奇。鱼出声中立,花开影外吹。不知流此去,响到几人知。”虽嫌艰涩,但可窥见诗人运词的用心。无论情真语朴,还是深幽孤峭,都不是钱谦益所贬抑的那样:“无字不哑,无句不谜,无一篇章不破碎断落。”(《列朝诗集小传》)


    谭元春散文创作的成就胜于诗歌。它的特点是:1.观察细致。3篇游乌龙潭记,准确而奇特地捕捉到他人常常忽略的山水精神和风貌,这是他提倡“住”游而不走马观花的缘故。初游乌龙潭,勾勒出外貌,写得典雅、素朴;再游乌龙潭,写出雨中乌龙潭的景观,游者的情趣,妙趣横生;三游乌龙潭,是月夜漫游,因而特别注意表现景观的色彩,并在这变幻莫测的色彩中发掘拨人心弦的诗意。2.构思精巧。《题客心草》是一篇自序,为了说明自己漫长行程,写道:“子美所数月憩者也,心沉沉乎其滞也,此沣也;三闾所为思公子也,心涔涔乎其若泪也,自武陵桃源也;太白所以入夜郎也,因为洞庭叶飘泊之潇湘,其心至今耿耿在也。”这真是古今熔为一炉的精彩表现。3.议论新警。《女山人说》通过对比,说明“山人”名号已被欺世盗名男人弄得臭不可闻,而妇女“反以存山人之实”。这实际是为妇女扬气的议论。《二杖说》说明友谊的重要性:“与其仗也,相依如家人,相嗜悦如田宅美女,相发如神理,相得如朋友之无所为而交深者。”也颇有识见。

  • 天息灾

    天息灾

    天息灾(?~1000)北天竺迦湿弥罗国僧。原住中印度惹烂陀国密林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二月,偕施护来汴京。帝召见,赐紫衣,敕同阅梵夹。时帝方锐意翻传,乃命中使郑守均于太平兴国寺之西偏营建译经院。七年六月,译经院成,诏天息灾居之,与施护、法天等共同从事译经,赐号‘明教大师’。七月,天息灾上新译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翌年,译大乘庄严宝王经四卷,并奏请令两街选童子五十人教习梵学。此后译经不辍。雍熙二年(985),帝授‘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次年赐御制三藏圣教序。据大中祥符法宝录卷六载,雍熙四年奉诏改名法贤。自太平兴国七年七月至雍熙四年十月,天息灾所译之经共有十八部五十七卷,入藏开板,施行天下。端拱以后,复陵续译出众许摩诃帝经十三卷、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王经三卷、妙吉祥瑜伽大教金刚陪啰缚轮观想成就仪轨经一卷、频婆娑罗王经一卷等。后于咸平三年八月示寂,年寿不详。谥号‘慧辩’。[佛祖统纪卷四十三、卷四十四、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六、补续高僧传卷一]

  • 汤芸畦

    汤芸畦

    汤芸畦,民国时期的传奇人物、隐士,生卒年不详。生平履历不详。主要创作时期在民国二三十年代,编写有《中国历史故事》(合订本)、《中国历史故事:三大宗教传入中国》等。一九四八年,上海育文书店发行了汤芸畦编写的《中国历史故事》(合订本),该书上市后,广受读者欢迎,成为长销读物,几经再版。

  • 陶善

    陶善

    陶善,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庆余,号琼楼。彭希洛妻,任思谦弟子。博览强记,通音韵,有诗名。年十四作《百花诗》为耆宿称赏。与妹陶仁勤于唱酬,并和彭绍升闭关作诗。礼佛修净业,楷法端整。曾发大愿手书《大报恩经》《金刚经》及《阿弥陀经》等,刊刻《慈心宝鉴》。著有《山居统》《惭愧吟》《琼楼吟稿节钞》等。

  • 天藤真

    天藤真

    天藤真(1915-1983),1915年出生于东京,原名远藤晋,也曾以大神桌为别名,东京大学国文科毕业,1962年以《亲友记》入选"宝石"的佳作次等赏,1963年再以《鹰与鹫》入选第二届"宝石"赏而正式进军推理文坛,同年(1963)还创作了以诙谐哄骗手法为主的作品《阳气的容疑者们》(台译《嫌疑犯》)并入选江户川乱步赏的次席。其后的作品风格也多是结合了本格解谜和诙谐生动,1973年发表的《走向杀人的招待》获得了第二十七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赏候补,而1978年发表的顶峰之作《大诱拐》更获得了第三十二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赏。天藤真于1983年因肺癌逝世,享年68岁。

  • 天翼巨翔

    天翼巨翔

    天翼巨翔(1621~1684),清代曹洞宗僧。零陵(广西)人,俗姓蒋。字迳庭。十三岁,听永州(湖南)大定庵无学之教,二十七岁出家,遍参天德、西莲、罗汉诸山,至天圆,拜谒义山且拙。后阅嶷山握中智符之语录,极为惊叹,三十三岁参礼嶷山,三十五岁秉拂,三十七岁嗣法。康熙元年(1662),住清湘(广西)南源洪圣寺,其后历住寿佛庵、理山圣明寺、兴隆庵、嶷山祝圣寺、千佛林、贝叶林等十五处。康熙二十三年示寂,世寿六十四。著有迳庭宗禅师语录二卷行世。陈允恭为撰塔铭。

  • 迳庭德宗

    迳庭德宗

    迳庭德宗(1621~1684),清代曹洞宗僧。零陵(广西)人,俗姓蒋。字迳庭。十三岁,听永州(湖南)大定庵无学之教,二十七岁出家,遍参天德、西莲、罗汉诸山,至天圆,拜谒义山且拙。后阅嶷山握中智符之语录,极为惊叹,三十三岁参礼嶷山,三十五岁秉拂,三十七岁嗣法。康熙元年(1662),住清湘(广西)南源洪圣寺,其后历住寿佛庵、理山圣明寺、兴隆庵、嶷山祝圣寺、千佛林、贝叶林等十五处。康熙二十三年示寂,世寿六十四。著有迳庭宗禅师语录二卷行世。陈允恭为撰塔铭。

  • 铁壁慧机

    铁壁慧机

    铁壁慧机(1603~1668)明代临济宗僧。四川营山人,俗姓罗。字铁壁。八岁即随母持斋,并叩问同乡大蓬山元白道者。天启二年(1622),于四川大竹掩关三年。二十五岁,投西竺僧落发,未久礼谒忠南(四川)之吹万广真求道,于三十三岁时大悟,终得吹万之法。崇祯十二年(1639),吹万示寂,师继任聚云寺住持。后历住地藏院、吟翁寺、庆忠寺、云岩院、宝圣寺、治平寺等道场。康熙七年示寂,世寿六十六,法腊四十一。著有庆忠铁壁禅师语录三卷、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二十卷、药病随宜二卷、庆忠集二卷。[治平铁壁机禅师年谱、续灯正统卷十六]

  • 汤漱玉

    汤漱玉

    汤漱玉(1795~1855)。清代女画家。字德媛,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汪远孙妻。好读书,精通经史、诗文,能画梅兰等花卉,罕为外人作。善书法,师法米芾、米友仁父子。家藏书甚富,精究目录。其夫汪远孙,为其书《玉台画史》作别录一卷。《玉台画史》是其选历代能画妇女辑录的画史,价值极高。

  • 林野通奇

    林野通奇

    林野通奇(1595~1652),明代临济宗僧。合州(四川合川)人,俗姓蔡。字林野,世称林野通奇禅师。师生而澄静,不喜肉食。少即依金钟寺叔父道然为童行,十七岁参礼黔州(四川)之莲峰出家,年十九出蜀南游,意欲穷研教典,息居于湖北当湖,期掩关翻阅时教,突患痢疾濒死,乃知经论之学非究竟法,偶闻天童参禅偈(卍续一三九·五一七上)‘一念未生前,试看底模样’,若有所悟。一日失足堕楼,豁然而悟,遂往谒天童圆悟于吴门,得其心印。崇祯十六年(1643)出住于天台通玄寺,历迁嘉禾、东塔、栖真、天童等诸名刹。清顺治九年示寂,世寿五十八。遗有林野和尚语录八卷。[五灯会元续略卷八、五灯严统卷二十四、五灯全书卷六十七]

  • 浮石通贤

    浮石通贤

    浮石通贤(1593~1667),明末清初临济宗僧。浙江当湖人,俗姓赵。号浮石。十九岁背亲至普陀山礼谒绍宗剃发,由云栖祩宏授沙弥戒。其后历参诸方,至金粟寺密云圆悟处,参学数年,并随圆悟赴闽地。后辞别圆悟,住普净庵,又住浙江东塔寺三年。其间,圆悟迁往天童寺,师随后亦往天童省觐圆悟一年,即闭关于武原。翌年,闻圆悟患疾,再度参谒之,为其法嗣。其后历住浙江青莲、江苏吴江报恩、海门三仙广慧、浙江东塔、天童景德、栖真、江苏善权、福城诸刹。康熙六年示寂,世寿七十五。着有浮石禅师语录十卷。

  • 童宗说

    童宗说

    童宗说,字梦弼,号南城先生。南城(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眉宇秀整,操尚拔俗,官袁州教授。著有《旴江志》、《柳文音注》,已佚。事见明正德《建昌府志》卷一六、清同治《南城县志》卷八。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