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致虚

- 姓名:陈致虚
- 别名:字观吾,号上阳子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江右庐陵(今江西吉安县境)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陈致虚,生卒年月不详,元代道士。字观吾,号上阳子。江右庐陵(今江西吉安县境)人。先师事全真教道士赵友钦,修炼北宗内丹术。后遇青城隐士受南宗阴阳双修法,融合南、北二宗丹法理论,撰成《金丹大要》十六卷。他认为,金丹之道渊源于黄帝和老子,历代相传,至自己已传至第三十七代,编造了一个首尾完备的丹道传授体系。所传丹道,以修炼精、气、神为核心,三者为金丹上药三品,顺则生人,逆则成丹,除此之外,皆为“趋邪之道”。他并以金丹之道调和三教,认为“释云佛法,儒云仁义,道曰金丹”, “三者名虽殊而道则同也”。他的著作很多,除《金丹大要》外,还有《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一卷,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三卷,《周易参同契分章注》三卷等,均收存于《正统道藏》。
猜你喜欢的书
唐五代两宋词简史
郑振铎著,在本书中,作者从汉唐的乐府词开始,研究词学的发展。以中晚唐词、五代词、敦煌卷子中所见词和变文、北宋词、南宋词为脉络,梳理了词作为文学形式的产生、发展、极盛乃至*终形成固定体例的过程。每讲一个时代,作者都会引用大量词作,以形象细致的语言阐明各时期词风的不同,以及词在当时取得了怎样的新发展,又有何发展机缘,为读者呈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简史。
太上秘法镇宅灵符
太上秘法镇宅灵符,撰人不详。似出于唐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神符类。此书言施符镇宅之术。书中引《上元经》。谓汉文帝访三愚之宅,垂问主人如何能安居凶宅。主人答称:曾有二位书生传授七十二道镇宅灵符,「镇宅十年大富贵,二十年子孙昌盛,三十年必有白衣天子入宅」,文帝遂敕令奉行此符,传于天下。书中列举璇玑八卦之图,以及厌鬼辟邪之镇宅灵符七十二枚,并述每月神降之日,供养科仪及忌食物品。是为道教召神禁劾之术。
历代崇道记
唐五代杜光庭撰。介绍道教历史的散文。载于《全唐文》卷933。记载历代帝王崇奉道教的经书。全书一卷,书末题: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上都太清宫文章应制弘教大师赐紫道士臣杜光庭上进谨记。书从周穆王记起,直到唐僖宗中和(881—885)时,叙述历代帝王修建宫观、度道士等尊崇道教事迹。详列修建道观地点、数量,及所度道士的人数,兼采有关事件。各代文字,前略后详,尤以唐代最为具体完备,占绝大部分篇幅。
四分律疏
一卷。唐代释智首(567—635)撰。智首,俗姓皇甫,祖籍安定(今甘肃泾川北),后徙漳滨。初为智旻弟子,后听道洪津律师。玄思历明,通冠群宗。隋定天下,智首随师入关,扶佛教历隋唐两代。在唐初,曾任僧纲。死后,太宗敕令予以国葬。对律部颇有研究。《四分律》原为印度上座部系统法藏部所传戒律,因全书内容分四部分,故有此称。它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佛教戒律,也是唐代律宗所依据的基本典籍。故受到教界学人重视,注解《四分律》的经疏很多,智首的《四分律疏》便是其中之一。智首以北齐律师道云所撰疏解,辨析诸部同异,定其取舍而撰成此疏。该疏原有二十卷,今仅存第九卷,即释四分律卷第十后半段至卷第十二。该律疏在内容上分十科料简,主要有:一配三业,二自作教人不同,三性进之义,四持犯差别,五僧尼差别,六诸部不同,七沙弥时作方便,进受具戒犯不犯义,以及明九十中有九种修相。因道云、道晖、昙随、洪理等所撰律疏早已失传,只有此疏保存至今,故显得尤为珍贵。正如《续四库全书》提要所说:“则斯卷之存,不次沧海之一珠,昆山之片玉”。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三观义
二卷。隋代释智顗撰。《三观义》一书,是智顗析广本维摩玄义而成,共有二万余言。此书先分别培智,称之为四种十二因缘所生之法。次正解释中,开为七重,即:辨三观名,辨三观相,对智眼,会乘意、明摄法、释成净名义,用三观解释摩维经义。此书的优点是,以观为经,以教为纬,纵贯始终、行慧大旨。尽管篇幅较短,但切中经义,故后人评价较高,认为此书在佛教书林中虽为沧海一滴但它却有“助升涅槃甘露法门”之作用。现见载版本有北京刻经处刻本。
解深密经
梵名Sam!dhinirmocana -su^tra 。凡五卷。略称深密经。唐朝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同本异译尚有南朝陈代真谛所译之佛说解节经(一卷)、北魏菩提流支所译之深密解脱经(五卷),西藏亦有译本。别生经有刘宋求那跋陀罗之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一卷(即玄奘译本之第七品)、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一卷(即玄奘译本之第八品)、陈代真谛之解节经一卷(即玄奘译本之第二品)。本经属中期大乘经典,系法相宗之根本典籍。其内容分为八品。(一)序品,叙述佛陀于十八圆满受用土,现出二十一种功德成就受用身时,无量大声闻众与大菩萨众集会之情景。(二)胜义谛相品,说明胜义谛真如乃是离名言之有无二相,超越寻思所行,远离诸法之一异相,而遍于一味相。(三) 心意识相品,叙说阿陀那识、阿赖耶识、一切种子心识、心;并说明与六识之俱转。(四)一切法相品,叙说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五)无自性相品,阐说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等三种无自性与三时教。(六) 分别瑜伽品,详说止观行,说明识之所缘仅是唯识之所现。(七) 地波罗蜜多品,述说十地及十波罗蜜多行。(八)如来成所作事品,说明如来法身相及其化身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