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绵淮

- 姓名:田绵淮
- 别名:字伯沺,号汉远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商丘
- 出生日期:1810年
- 逝世日期:1878年
- 民族族群:
田绵淮(1810年-1878年),字伯沺,号汉远,别号寒劲子,清代归德府商丘县谷熟镇柳河集(今河南省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铁东站管委会陈集村)人,生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卒于光绪四年(1878年),享年68岁,系归德田氏十七世祖,清末医学家。他出身于耕读之家,虽然家庭生活贫苦,但是勤奋求学、焚膏继晷,深入研习《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中医经典,体悟医道,终得医学奥旨。他经过不懈地潜心苦学、研习,硬是凭借“妙手”治愈了自己的顽疾,很快便声名远播,成为一位自学成才的医家。从此,“问症者接踵于门,延医者连车于道”。田绵淮晚年精著《援生四书》四卷,在咸丰三年(1853年),“在病中手集成书”,完成初稿;后于1854年至1873年,经过精心修订,最终完成全书,并经“宗愚弟”田裕堂校对刊印。援生四书,内容丰富,劝导善行,强化健身《援生四书》包括《延命金丹》《护身宝镜》《本草省常》《医方拾锦》,共四卷。
田绵淮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西行漫记
原名《红星照耀中国》。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著,1937年10月在英国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首次出版英文版。1938年2月在上海用复社名义出版中译本。这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1938年1月24日,作者为本书中译本写序称:“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所以这一本书如果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就是因为这是他们的书。”全书共12篇: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第三篇在保安;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第五篇长征;第六篇红星在西北;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第九篇同红军在一起(续);第十篇战争与和平;第十一篇回到保安;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本书将作者1936年6~10月在以延安为中心的西北革命根据地实地采访所得的材料,向全世界作了真实报道,从而扩大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的影响。
春雨逸响
《春雨逸响》一卷,明田艺蘅撰。田艺蘅,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字子艺。博学善属文,有《大明同文集》、《田子艺集》、《留青日札》等书。本书载录古人嘉言善行,多为世人可法者,前有小序记成书过程。本书有《百陵学山》本,今据《丛书集成初编》本标点整理。
李秀成自述
《李秀成自述》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所写的一篇自述,全文约五万余字,现存33,300多字,比原本少10,000余字。1864年7月22日(同治三年六月十九日),李秀成兵败被俘。曾国藩在处决李秀成之前,令李秀成在囚笼中书写供词,自同治三年六月廿七日至七月六日,每日约写七千字。曾国藩亲自审阅,供状上每行每句都有曾国藩朱笔圈点,改正人名、地名的错误和错字,“其谀颂楚军者删之,闲言重复者删之”。例如:“有一日”简化为“一日”,“具”改为“俱”;“寻”改为“浔”,“两国奸民”改为“曾帅追兵”,也有写成“左京堂”之误,曾国藩却不改正为“左宗棠”。李秀成被处决后,曾国藩将其自述原稿删改一部分,并撕毁原稿第74页以后的内容,命人抄写送军机处,名为《李秀成亲供》,只有二万七千余字,原稿送曾纪泽处珍藏。
经问
十八卷,清毛奇龄著。为毛奇龄平日说经之语,由门人编辑成书,用一问一答的体例,故名《经问》。此书外附《经问补》三卷,为其子毛远宗所补。书中论褚师声子不解韈;论肃容、肃揖、肃拜三者之分;论妇人不称敛袵;论稽首、顿首之误用;论杜预注丘甲之非;论《仪礼》出二戴,《戴记》不出二戴;论《甘誓》不遯于荒野;论姓分为氏,氏分为族;论以字为氏,不必定用王父;论兄弟不相为后,破汪琬以弟后兄之说;以《史记》的《诸侯年表》正《赵世家》记屠岸贾之误;论卫宣公无丞夷姜事;论《孟子》记齐、楚伐宋时,宋犹未灭滕;论《春秋》记桓公多阙文;论公行子、有子之丧;论微子、微仲;论郑康成(玄)误注勦说为雷同;论孔子非摄相;论孔子适周非昭公二十四年;论畏厌溺;论鲁鼓、薛鼓非无词;论媒氏禁迁葬嫁殇;论子文三仕三已;论束牲载书等说,都佐证分明,可称精核。对先儒与清儒多有排斥,除顾炎武、阎若璩、胡渭三人指名攻驳外,余皆隐其名。大约以为三人博学重望,余者不足齿录。收入《四库全书》。
象教皮编
佛教辞典。共六卷,万历年间(1573~1620)陈士元撰。收在《现代佛学大系》第十二册、《大藏经补编》第十七册。内容分为梵译、名数、异谈、禅语、评经、移牍等六部分。作者号“环中迂叟”,该书自序云:“私拟平生所鴃瞎疑之境,操心酬应之概,似与释典暗合。余乃汇辑释家语六卷,题曰象教皮编,于乎儒释果同乎?果异乎?果似同而异、似异而同乎?览者当自得焉。”可见该书颇有比较儒释二教之意趣。
诸教决定名义论
全一卷。慈氏菩萨造,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内容系解释诸教中各根本字之如实义,如开陈唵字、吽字等诸字之奥义;行者若了知诸字之如实义,并由此谛观万法,安住于正念,则可达涅槃大乐之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