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沈又彭

    沈又彭

    沈又彭,清代医家,生卒年月不详,浙江嘉善县人。据《嘉善县志》记载,沈氏少习举业,兼通星占、风水之术,尤精于医学。30岁时,以国子生三赴省闱,三次失意,遂闭门专攻医书。苦读十载,其技始成,治病辄效。沈氏医德高尚,诊治不计利、不居功。对于家贫的患者还施之以药,或留治于家,病愈始遣归,人们皆赞誉之。有邻人之子患重疾,濒危,而家贫母老,沈氏尽力救疗。正在这个时刻杭州盐商以重金相聘,而沈氏恻然曰:“富者不得我,转聘他医,可活也。此子非我不活,忍以区区长物而令人死且绝乎?”遂辞不应聘,而邻人之子得以痊愈。沈氏著有《医经读》、《伤寒卒病论读》、《女科辑要》等书,行于世。又有《治杂病读》、《证治心编》、《治哮证读》、《女科读》等书,然今已不见。

  • 孙汝忠

    孙汝忠

    孙汝忠,字以贞。长治人。生卒年月不详,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年甲戌,即公元1574年。父师孙教鸾(是孙汝忠的父亲,同时又是其内丹修行的传授者,故称父师,孙教鸾号烟霞散人,生于公元1504年,约一百零六岁时羽化),弟汝孝,另有一妹,姓名不详。孙汝忠仙师是明末道家内丹修炼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金丹真传 》。

  • 石泰

    石泰

    石泰,生卒年月不详,宋代道士。道教内丹派南宗五祖之一。字得之,号杏林,又号翠玄子。常州(今属江苏)人。相传张伯端得罪凤州太守,被坐黥窜,经过邠境时,在酒肆中遇石泰,由石泰之力,终得赦免,于是将平生所得金丹秘诀,尽授石泰。从此以后,石泰苦志修炼,颇见成效,经常行医救人,不受答谢,只愿受治者植杏树一枝,时久遂成林。后传道于阆州薛道光。一百三十六岁时逝世。著有《还源篇》,阐述丹道修炼思想。

  • 史堪

    史堪

    史堪,生卒年月不详,宋医学家。字载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政和(1111—1117)年间进士,官至郡守。精医,治病用药,不求怪异,炮炙制剂,必依本法。审证精切,每三四服即愈。若过此不效,则考察病情,审视方药,改用他方,以符病情。尝治蔡京大肠秘固,医不能通,用紫苑以清肺气而获奇验。治朱师古异疾,诊为“食挂”,投药服之三日,宿恙悉除。著有《史载之方》两卷,凡三十一门,论及多种内、妇科等病症,每多新见及临证经验。又有《史载之指南方》(即《指南方》),原书未见,或谓即《史载之方》。

  • 史虚白

    史虚白

    史虚白(894-961)五代南唐文学家。字畏名。生于唐昭宗乾宁元年,卒于宋太祖建隆二年,北海(山东潍坊)人。隐居嵩山少室著书。中原战乱,与韩熙载渡江至吴国。时李昪当政,方任用宋齐丘,史虚白声称:“吾可代彼。”宋齐丘心不平,欲穷其技能,召与宴饮,设倡乐、奕棋、博戏,酒过数行,使史虚白制书檄诗赋碑颂。史虚白正半醉,命数人持纸,口授笔不停辍,不久众篇均成,词采磊落,坐客惊服。宋齐丘引见李昪。史虚白说李昪乘机取中原,李昪不能用,擢为校书郎,稍迁州从事。史虚白称病辞去,南游至九江落星湾定居。常乘双犊车,挂酒壶车上,一小童负一琴一酒瓢相从,往来庐山,不问世事。


    保大初,韩熙载为史馆修撰,荐史虚白可用。南唐中主李璟召见,问以国事。史虚白对云:“草野之人渔钓而已,安知国家大计。”李璟赐田5顷,放还山。后周师尽取南唐江北之地,两国划江为界,史虚白作《割江赋》以讽:“舟车有限,沿汀岛以俱闲;鱼鳖无知,尚交游而不止。”李璟迁都南昌,舟次星子渚,史虚白鹤裘藜杖迎于道旁,李璟停舟劳问:“处土居山,亦曾有所赋乎?”对云:“近得《溪居》诗一联:‘风雨揭却屋,全家醉不知’。”李璟变色,复赐粟帛遣归。卒于家,年67岁。宋天圣中,史虚白之孙史温官虞部员外郎,献史虚白文集,宋仁宗爱之,追号史虚白为“冲靖先生”。文集今已不传。

  • 宋敏求

    宋敏求

    宋敏求(1019年—1079年5月9日)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宋绶长子。天圣三年,以父荫为秘书省正字。宝元二年,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及第。庆历三年,充馆阁校勘。坐预苏舜钦祀神酒会,出签书集庆军节度判官事。预修《唐书》,为编修官,复为校勘。迁集贤校理,通判西京,知太平州。入为群牧判官、开封府推官。出知亳州。召还,为仁宗实录院检讨官。治平元年,同修起居注。明年,知制诰,同修《仁宗实录》。神宗即位,坐议宗室守丧嫁娶事前后不一,出知绛州。召还,《实录》成书,拜右谏议大夫,加集贤院学士。熙宁八年,拜龙图阁直学士。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一。敏求性好学,家有藏书数万卷,与兄弟辈相切磋,故闻见博洽,为文章有法度。其《九江琵琶亭》诗有“夜泊浔阳宿酒楼,琵琶亭畔荻花秋。云沉鸟没事已往,月白风清江自流”之句,用事典雅工致(《诗话总龟》前集卷一○引《青箱杂记》)。其著述甚富,文集有《书闱集》十二卷、《后集》六卷、《西垣集制》十卷、《东观绝笔集》二十卷;地志有《东京记》三卷、《长安志》二十卷、《河南志》二十卷;笔记有《三川下官录》、《入蕃录》、《春明退朝录》各二卷,《韵类宗室名》五卷,《安南录》三卷,《元会故事》一卷;另编有唐人诗集多种及《百家诗选》二十卷(苏颂《宋公神道碑》)。现仅存《春明退朝录》三卷、《长安志》二十卷,其馀著述均已佚。《全宋诗》卷五一四录其诗六首。《全宋文》卷一一一四收其文一卷。事迹见范镇《宋谏议墓志铭》(《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卷一六)、苏颂《龙图阁直学士修国史宋公神道碑》(《苏魏公文集》卷五一)、《宋史》卷二九一本传。

  • 史达祖

    史达祖

    史达祖(1163~1220)南宋词人。字邦卿,号梅溪。汴(今河南开封)人。居杭州。嘉泰元年(1201)张鎡已年近50,《题梅溪词》,称史达祖为“生”,曰“全老奂,生须发未白。”可以看出,史达祖比张镃年青,行辈亦晚。韩侘胄执政期间,史达祖在韩府任“省吏”,颇受重视,韩的“奉行文字,拟帖撰吊,俱出其手”。以韩侂胄为首的主战派失败后,史达祖也受到黥刑。后死于贫困中。史达祖的词,以清新工巧见称,注重格律,造字炼句甚着功夫。张镃盛誉其,在《题梅溪词》中曰:“生之作,辞情俱到。织绡泉底,去尘眼中。妥帖轻圆,特其余事,至于夺苕艳于春景,起悲音于商素,有瓌奇警迈清新闲婉之长,而无訑荡汙淫之失。端可以分镳清真、平睨方回。而纷纷三变行辈,几不足比数。”姜夔也称赞他的词“奇秀清逸,有李长吉之韻,盖能融情景于一家,会句意于两得。”(《绝妙词选》卷七引)史达祖在同期格律派词人中确实堪称大家,犹以咏物词著名。如[绮罗香]《咏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不着一个“雨”字,却句句切题,描摹春雨甚为细腻。此外,如写燕子“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双双燕]),写人物“桃花嫩、娇样浅澹罗衣。恰是怨深腮赤,愁重声迟。”([风流子]),均用白描,却情致犹在。晚年词作隐含沧桑感,如“倦客如今老矣,旧时不奈春何。几曾湖上不经过?”“向来箫鼓地,犹见柳婆娑。”([临江仙])落笔不甚经意,却情绪尽传。又如“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忧心耿耿。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并未着浓墨渲染愁情,而凄苦之情油生,颇有“欲说还休”之味。史达祖对后世影响较大,人们常将他与周邦彦、姜夔并称,但由于词作多为唱和之作并时视之为文学游戏,所以“用笔多涉尖巧”(周济语)并极妍尽态,富贵气较浓,写了不少形式上雕金砌玉,内容上空洞无物的作品。史达祖词集《梅溪词》一卷,有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本和《四印斋所刻词》本。

  • 孙楚

    孙楚

    孙楚(220年-293年)西晋名士、文学家。字子荆,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北)人。才藻卓绝,爽迈不群,盛气凌傲,故缺乡曲之誉。年四十余,始参镇东军事。司马昭遣苻劭、孙郁使吴,将军石苞令楚作《遗孙皓书》,言词激烈,气势凌人,以至苻等不敢递交。后迁佐著作郎,复参石苞骠骑军事,负其才气,侮慢石苞,曰:“天子命我参卿军事。”因此而构成嫌隙,纠纷经年。武帝以“少贱”责之,遂沉废十年。后复起为抉风王骏征西参军,转梁令,迁卫将军司马,又上书请用,遂为冯翊太守。惠帝元康三年卒。诗文皆能,名重一时。文以《为石苞遗孙皓书》较著名,载入《文选》。诗有《除妇服诗》,友人王济叹为“文生于情,情生于文”,曾传诵一时。另有《征西官属送于陟阳侯作》一诗,录入《文选》是晋代较早的玄言诗,影响较大。其中“晨风飘歧路,零雨被秋草”之句为诗家所称道。何焯《义门读书记》云:“时方贵老、庄,而见之于诗,亦为创变,故举世推高。”原有集12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孙冯翊集》。《晋书》有传。

  • 孙绰

    孙绰

    孙绰(公元314—371年),字兴公,东晋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北)人。祖父孙楚,曾为西晋冯翊太守,以文学著称于世。孙绰早年与兄一道南渡,居于会稽。曾任太学博士、廷尉卿、领著作郎等。性情高雅,尝鄙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孙绰以文学著称于世,诗赋文章皆为时人所重,无出其右者。王、郗、庾、温等世家大族权臣死了,都要请孙绰作碑文。孙绰还敢作敢为,当桓温欲经略中国而请迁都洛阳时,只有孙绰敢于上表反对。孙绰崇信佛教,与名僧支遁、竺道潜交往。孙绰撰有佛教论著《名德沙门论目》、《道贤论》、《喻道论》。前两部已佚,今仅存《喻道论》,全文以问答体阐述了佛与佛道(教义)及与儒家的关系。问者为儒士,答者为孙绰本人。孙绰肯定了佛道的高深,并第一次在中国佛教史上提出“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的论断,是研究当时释儒相争的宝贵材料。


    〔正 史〕


    绰字兴公。博学善属文,少与高阳许询①俱有高尚之志。居于会稽,游放山水,十有余年,乃作《遂初赋》以致其意。尝鄙山涛,而谓人曰:“山涛吾所不解,吏非吏,隐非隐,若以元礼门为龙津,则当点额暴鳞矣。”②所居斋前种一株松,恒自守护,邻人谓之曰:“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恐永无栋梁日耳。”绰答曰:“枫柳虽复合抱,亦何所施邪!”绰与询一时名流,或爱询高迈,则鄙于绰,或爱绰才藻,而无取于询。沙门支遁试问绰:“君何如许?”答曰:“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然一咏一吟,许将北面矣。”绝重张衡、左思之赋,每云:“《三都》、《二京》,五经之鼓吹也。”③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为作金石声也。”荣期曰:“恐此金石非中宫商。”④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除著作佐郎,袭爵长乐侯。


    绰性通率,好讥调。尝与习凿齿⑤共行,绰在前,顾谓凿齿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后。”凿齿曰:“簸之飏之,穅秕在前。”


    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补章安令,征拜太学博士,迁尚书郎。扬州刺史殷浩以为建威长史。会稽内史王羲之引为右军长史。转永嘉太守,迁散骑常侍,领著作郎。


    时大司马桓温⑥欲经纬中国,以河南初平,将移都洛阳。朝廷畏温,不敢为异,而北土萧条,人情疑惧,虽并知不可,莫敢先谏。绰乃上疏曰:


    伏见征西大将军臣温表曰:“便当躬率三军,讨除二寇,荡涤河渭,清旧京。然后神旂电舒,朝服济江,反皇居于中土,正玉衡于天极。”斯超世之弘图,千载之盛事。然臣之所怀,窃有未安……。


    桓温见绰表,不悦,曰:“致意兴公,何不寻君《遂初赋》,知人家国事邪!”寻转廷尉卿,领著作。


    绰少以文才垂称,于时文士,绰为其冠。温、王、郗、庾诸公⑦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年五十八,卒。


    《晋书·孙楚传附绰传》卷五六


    [注 释]


    ①许询:东晋高阳(治今河北蠡县南)人,字玄度,好黄老,善言玄。寓居会稽,与诸名士显官游处山水间,终身不仕。②“山涛”句:山涛(公元205—283年),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字巨源,好老庄之学,为“竹林七贤”之一。司马懿与曹爽争权时隐,司马师(懿子)执魏政时仕。元礼,指东汉名士李膺。李膺,字元礼,东汉颖川襄城(今属河南)人。汉桓帝时,为司隶校尉,为人正直,与太学生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太学生称之为“天下楷模李元礼”。③“张衡”句:张衡(公元78—139年),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南)人,字平子。曾著《二京赋》(两京指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左思,西晋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字太冲,家世儒学。作《三都赋》(分为蜀都、吴都、魏都三篇),士人竞相传抄,洛阳为之纸贵。④宫商:宫、商为古代音阶名称词。中国五声音阶为宫、商、角、徵、羽,唐代以来叫合、四、乙、尺、工。相当于简谱上的1、2、3、5、6。此句意为虽辞句掷地有声,然不合韵律。⑤习凿齿(公元?—382年):东晋襄阳(今属湖北)人,字彦威。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官至荥阳太守。⑥桓温:桓温时为东晋权臣,屡次北伐,有代晋自立之意。⑦温、王、郗、庾诸公:指温峤(卒于公元329年)、王导(卒于公元339年)、郗鉴(卒于公元339年)、庾亮(卒于公元340年)等当时权倾一时的人物。

  • 苏廙

    苏廙

    苏廙[ yì ],生卒年未详,苏廙约为晚唐五代或五代宋初人,不仅是候汤大家,更是点茶大家。事迹无考。著有 《十六汤品》,约成书于昭宗光化三年 (900),是中国古代记述茶叶知识的重要文献。

  • 索靖

    索靖

    索靖(239年-303年)西晋将领、著名书法家,字幼安,敦煌龙勒县(今南湖乡)人。 累世官族,父湛,北地太守。 靖少有逸群之量,与乡人氾衷、张甝、索、索永俱诣太学,驰名海内,号称“敦煌五龙”。 四人并早亡,唯靖该博经史,兼通内纬。 州辟别驾,郡举贤良方正,对策高弟。 傅玄、张华与靖一面,皆厚与之相结。 靖通西域事务,拜附马都尉,出为西域戊己校尉长史。 太子仆同郡张勃特表,以靖才艺绝人,宜在台阁,不宜远出边塞。 武帝纳之,擢为尚书郎。 与襄阳罗尚、河南潘岳、吴郡顾荣同官,咸器服焉。 靖与尚书令卫瓘俱以善草书知名,帝爱之。 时人誉为“一台二妙”。 靖在台积年,除雁门太守,迁鲁相,又拜酒泉太守。 惠帝即位,赐爵关内侯。 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元康中(298—299),西戎反叛,拜靖为大将军梁王肜左司马,加荡寇将军,屯兵粟邑,出击西戎,败之。迁始平内史。及赵王伦篡位,靖应三王义举,以左卫将军讨孙秀有功,加散骑常侍,迁后将军。 太安二年(303)河间王顒举兵向洛阳,拜靖使持节、监洛城诸军事、游击将军,领雍、秦、凉州郡兵,与之战,大破之,靖亦被伤而卒。 时年六十五。 追赠太常。 后又赠司空,进封安亭侯,谥曰庄。靖著《五行三统正验论》,辩理阴阳气运。又撰《索子》、《晋诗》各二十卷,现已亡佚。又作《草书状》。尝为莫高窟仙岩寺题额,今《淳化阁帖》中有其遗墨。 靖有五子:鲠、绻、璆、聿、綝,皆举秀才。 聿,安昌乡侯,卒。 少子綝最知名。

  • 孙光祖

    孙光祖

    孙光祖,清印学家。生卒年不详。字翼龙。江苏昆山人。幼孤力学,工书,善写生,尤长于篆刻,作品为时所重。其篆刻美学思想,认为“印章之道,先识篆隶”,“识字之序,先其秦篆、汉隶之易者,后其古文、籀文之难者”(《篆印发微》)。强调“字既识矣,当习书法”,而“学书之要,先务执笔”,把握执笔中的指法、腕臂的运用,以及注意心正、身正、手正、管正,然后画正、竖正,做到“手与心齐”,“心和气平”,在审美心理上,要求“胸无一事,安逸自得”,达到“气静神闲,天机动荡,疾徐高下,左右咸宜”的审美效果。又指出“用笔之法,偏易而正难,露易而藏难;方易而圆难;折易而转难;架搭易而孤立难,点画重叠排偶易而变化难。”结构上,注意宽、疏、欹、伸缩等困难方面;规模气象,应着重于静穆、古朴、庄雅、宏壮的风格表现。把能品作为治印的最高审美范畴,认为能“去短集长,力追古法,自足专家,如范金琢玉,各成良器者,能品也”。对于“妙品”的审美标准,则认为其“体备诸法,斐然成文”,“使人对之怡然穆然者”;对于“神品”,则认为是“自出心裁,头头是道,错综变化,莫可端倪”;又认为“逸品”是“气韵高举”等,反映其审美标准,以独创性和富有审美个性为第一流,提出“书虽一艺,与人品相关”,“资禀清而襟度旷”,“心术正而气骨刚”,“胸盈卷轴,笔自文秀”(同上)等审美命题,又反映其对于艺术家品德的重视。著有《六书缘起》、《古今印制》、《篆印发微》。

  • 宋曹

    宋曹

    宋曹(1620-1701)明末清初书法家。字彬臣,一字邠臣,号射陵。江苏盐城人。明崇祯(1628-1644)时官中书。入清举博学鸿词,举经学,皆不就,隐居不仕。工诗,尤精书法。其书法美学思想,认为“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强调在书法创造过程中,“执笔”与“运笔”之间的“紧”与“活”的辩证关系:“大要执笔欲紧,运笔欲活,手不主运而以腕运,腕虽主运而以心运。”批评当时书坛对于传统书法中“意在笔先”的命题的片面理解:“今人好溺偏固,任笔为体,恣意挥运,以少知而自炫新奇,以意足而不顾颠错,究于古人妙境,茫无体认,又安望其升晋魏之堂乎!”指出“传神”美学在于“形与心手相凑而忘神之所托”。提出楷书的审美特点为:“笔笔着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仍须带逸气,令其萧散。又须骨涵于中,筋不外露。”认为行书则应“结字小疏,映带安雅”。“如云行水流,秾纤间出”。“字虽不连而气候相通,墨纵有馀而肥瘠相称。”又指出“草书贵通畅”,并应注意下墨时用笔疾与缓的相互关系。强调“悟生于古法之外而后能自我作古,以立我法也”的审美个性观,反映其美学观点的继往开来的审美原则。著有《书法约言》。

  • 司守谦

    司守谦

    司守谦,字益甫,明代宣化里人。能文,不幸早夭,诗文散佚,仅《训蒙骈句》此篇存世。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沈作喆

    沈作喆

    沈作喆,生卒年月不详,宋代作家。字明远,号寓山。湖州(今属浙江)人,丞相沈该之侄。绍兴五年(1135)进士。绍兴和议时,曾为岳飞作谢表,忤秦桧。又曾在维杨做官,但时间与官职均未详。绍兴三十一年,以左奉议郎为江西漕司干官,因作《哀扇工歌》触怒漕帅魏良臣(道弼),被罗织罪状,加以弹劾,坐夺三官。后随人使金,韩元吉赠以诗曰:“但如王粲赋从军,莫为班姬咏《团扇》。”即指此事。沈作粲与叶梦得为友,其学术思想则出于苏轼,《四库全书总目》称其“非惟才辨纵横与苏轼相似,即菲薄安石,牴牾伊川程子,以及谈养生,耽禅悦,亦一一皆轼之绪余”。著作《己意》、《寓山集》(或作《寓林集》,30卷),久佚。今存其笔记《寓简》10卷,书前有自序,题甲午岁,当为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书中考证古事,时见特识伟论(《四库全书总目》已拈出数例)。其诗今传《哀扇工歌》(厉鹗据《清波别志》辑入《宋诗纪事》),《新安采樵行》(见陈起辑《南宋群贤小集》本《前贤小集拾遗》)。前者大胆地揭露了官府强取豪夺,逼得人民或“赴水”或“投缳”的社会现实。后者则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王赋”:“农夫忍饥自芸苗,粟米自熟腹自枵。明年卖田卖山去,谁能辛苦输王赋!”作者的思想立场于此可见。

  • 沈义父

    沈义父

    沈义父,字伯时,震泽(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理宗淳佑中前后在世。嘉熙元年,以赋领乡荐,为南康军白鹿洞书院山长,奉行朱子学规。致仕归,建义塾,立明教堂讲学。入元,隐居不仕。学者称时斋先生。能诗,淳祐初年即与翁元龙、吴文英相交,相与唱酬填词,讲论作词之法。著《乐府指迷》一卷,全书虽仅二十九则,却自成一家之言,为宋人论词之重要著作。其论词四标准,旨在重协律,尚雅正含蓄,虽受吴文英影响,以周邦彦为宗,持论却多中肯。元陆辅之称其“多有好处。中间一两段,亦非词家之语”(《词旨》)。自明陈继儒万历年间刻于《花草粹编》卷前,此书渐行于世,以《四印斋所刻词》本、《词话丛编》本较为通行。近人蔡嵩云有《乐府指迷笺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刊行。又著有《时斋集》、《遗世颂》,今不传。事迹见清翁大年《乐府指迷校本跋》。

  • 石茂良

    石茂良

    石茂良,字太初,吴兴人,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进士。靖康元年(1126)开封被围时,石茂良正在围城之中,亲身经历了这次事变,城陷后他把围城期间亲眼看到的事情经过笔录成书,取名《避戎夜话》。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第98卷载有此书的自序:“金人再犯阙,闰十一月二十五日午时城陷,仆逃难于乡人王升卿舍馆,夜论朝廷守御之方,一话一言,莫不验其文,摭其实,直而不讦,质而不文,非所见闻则略而不书。”尤袤《遂初堂书目》著录此书作《靖康夜话》,后来《说郛》将此书改题为《避戎嘉话》,则失其自序本意。

  • 石成金

    石成金

    石成金(约1660-1747?),清代医学家、作家。字天基,号惺斋、觉道人、良觉居士,出身于扬州望族。其毕生以教书著述为业,著述甚富,辑为《传家宝六集》,其中道情创作颇引人注目,是清初文人道情中的重要一支。他的道情作品寄寓了移风易俗的劝善意图,体现出与善书一致的劝世精神。


    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授宝坻知县。事亲以孝,交友以信,以诚笃称,又虔信佛教。尝取俗语俚言,写通俗讽喻作品,以期端正世道人心,所著风行于世,对社会影响较大。曾著有《雨花香》、《通天乐》、笑话集《笑得好》等著名书籍。《奇逝传》一文(附于《雨花香》第27种之后),提到其妻周氏于雍正十年(1732)五月十四日辞世,则石成金当去世于雍正十年以后。医学著作有《长生秘诀》、《养生镜》、《长寿谱》、《救命针》、《食愈方》、《延寿丹方》等。平生著作极丰,据说成书的就有92部之多,而且流传颇广。

  • 沈亚之

    沈亚之

    沈亚之(781—832)字下贤。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和五年赴京应试,屡黜于有司。七年下第东还,李贺作歌以送行。至十年始登进士第。泾原节度使李彙辟为掌书记。入朝为秘书省正字。长庆元年,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调栎阳尉。四年,福建观察使徐晦荐为福建都团练副使。大和三年,以殿中侍御史充沧德宣慰判官。五月,宣慰使柏耆以擅杀叛将李同捷获罪,沈亚之坐贬虔州南康尉。五年,量移郢州司户参军。卒于任所。沈亚之工诗善文,尤长于传奇小说。其诗善感物态,工于情语,有名当时。李贺称之为“吴兴才人”(《送沈亚之歌》)。胡震亨谓其诗“意尚新奇,风骨未就”(《唐音癸签》卷七),与殷尧藩、张祜、徐凝、杜牧相唱和。李商隐曾有《拟沈下贤》诗,可见其影响之大。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广大教化主白居易之升堂者。佳句“徘徊花上月,虚度可怜宵。”叶梦得以为可与李益诗“开门风动竹,疑是故人来”并称。(《韵语阳秋》卷二引)《五月六日发石头城步望前船示舍弟兼寄侯郎》诗为其代表作。曾游韩愈门下,所作散文“务为奇崛,在孙樵、刘蜕之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送李膠秀才诗序》闸述诗歌见解,兼论李贺诗歌成就,为文论家所重视。有史才。徐晦见其文云:“古史者亚之。”(《与福州使主徐中丞第一书》)所撰《霍丘县万胜冈新城录》、《旌故平卢军节士文》等,自谓可“备史听”。传奇小说善“以华艳之笔,叙恍惚之情”(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名篇有《湘中怨解》、《异梦录》、《秦梦记》、《冯燕传》等。前三篇叙神人故事,尤多窈窕之思。后世话本小说《邢君瑞五载幽期》即本《异梦录》。《冯燕传》对后世影响亦大。司空图曾据之作《冯燕歌》。宋曾布又演其事为《水调七遍》。《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沈亚之集》九卷。《郡斋读书志》著录《沈亚之集》八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沈下贤集》一二卷。《文献通考》作一○卷。今传有《沈下贤集》一二卷本及一○卷本两种。《全唐诗》卷四九三编其诗为一卷,《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五补诗一首,《续拾》卷二五又补二首、断句二句。《全唐文》编其文为五卷,见卷七三四至七三八。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七《文宗纪》上、《郡斋读书志》卷一八、《唐诗纪事》卷五一、《唐才子传校笺》卷六等。

  • 孙广

    孙广

    孙广,《啸旨》作者,唐代人,出生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释慧祥

    释慧祥

    释慧祥,《古清凉传》作者,唐代人,出生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孙棨

    孙棨

    孙棨[ qǐ ] ,字文威,自号“无为子”,博州武水(今山东聊城) 人。僖宗时,频随计吏入京,屡试不 第,时游北里狭邪。广明后,身经世 乱,感慨良多,遂于中和四年,追忆 往事,撰成《北里志》,以记平康里妓女生活及文士风流逸事,实为晚唐文学重要之背景资料。昭宗时,擢侍御史,历中书舍人。《郡斋读书志》、 《直斋书录解题》均著录《北里志》为一卷,今存。《全唐诗》卷七二七录存 其诗六首。《全唐诗补编·续拾》卷 四一又补其诗一首。生平事迹见《北里志序》、郑谷《寄台院孙端公棨》 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一。

  • 山谦之

    山谦之

    山谦之(?~约454),南朝宋人。元嘉(424年~453年)时为史学生,后任学士、奉朝请。孝武帝初年官奉朝请,撰《宋书》。文帝元嘉中何承天草创《宋书》纪、传及《天文》、《律历》二志,止于武帝时,所缺纪、传、志由其补续,未成而卒。著有《丹阳记》、《南徐州记》、《吴兴记》、《寻阳记》。

  • 荀氏

    荀氏

    荀氏,《灵鬼志》作者,荀氏名字籍里未详。出生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孙盛

    孙盛

    孙盛(生卒年不详)东晋史学家。字安国,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人。东晋初起家佐著作郎,出补浏阳令,后累迁至廷尉正。随桓温伐蜀,以功封安怀县侯,入关平洛,进封吴昌县侯,出补长沙太守,后累迁至秘书监,加给事中。孙盛自少至老,笃学不倦,闻见甚广,著有编年体《魏氏春秋》、 《晋阳秋》,分别记载曹魏、晋朝史事。另外,又撰作诗赋论难数十篇。今大多散佚。 《晋书》本传称其“《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书中如实记载桓温进攻前燕时枋头之战的败绩,受到桓温的威逼,孙盛的儿子惧而删改,但孙盛坚不屈从,将另一稿本藏于辽东。在晋朝史学家中,孙盛是最爱论辩的,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孙盛的史事评论最多。这些评论中,或论治道,或论礼制,或论士人操行,或论史事真伪,内容广泛,但大体上是以儒家学说为评论准则,如对郤正的一段言论加以评判时说:“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于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蜀志·姜维传》注)在史事评论中,他还力图为士人指出处世规范,如士人“不事其所非,不非其所事”、 “夫大雅之处世也,必先审隐显之期,以定出处之分,否则括囊以保其身,泰则行义以达其道” (分见《魏志·苏则传》、 《华歆传》注),等等。这些,足以显示出孙盛以史事阐发道义的史学思想。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