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达祖

史达祖
  • 姓名:史达祖
  • 别名:字邦卿,号梅溪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汴(今河南开封)人
  • 出生日期:1163
  • 逝世日期:1220
  • 民族族群:

史达祖(1163~1220)南宋词人。字邦卿,号梅溪。汴(今河南开封)人。居杭州。嘉泰元年(1201)张鎡已年近50,《题梅溪词》,称史达祖为“生”,曰“全老奂,生须发未白。”可以看出,史达祖比张镃年青,行辈亦晚。韩侘胄执政期间,史达祖在韩府任“省吏”,颇受重视,韩的“奉行文字,拟帖撰吊,俱出其手”。以韩侂胄为首的主战派失败后,史达祖也受到黥刑。后死于贫困中。史达祖的词,以清新工巧见称,注重格律,造字炼句甚着功夫。张镃盛誉其,在《题梅溪词》中曰:“生之作,辞情俱到。织绡泉底,去尘眼中。妥帖轻圆,特其余事,至于夺苕艳于春景,起悲音于商素,有瓌奇警迈清新闲婉之长,而无訑荡汙淫之失。端可以分镳清真、平睨方回。而纷纷三变行辈,几不足比数。”姜夔也称赞他的词“奇秀清逸,有李长吉之韻,盖能融情景于一家,会句意于两得。”(《绝妙词选》卷七引)史达祖在同期格律派词人中确实堪称大家,犹以咏物词著名。如[绮罗香]《咏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不着一个“雨”字,却句句切题,描摹春雨甚为细腻。此外,如写燕子“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双双燕]),写人物“桃花嫩、娇样浅澹罗衣。恰是怨深腮赤,愁重声迟。”([风流子]),均用白描,却情致犹在。晚年词作隐含沧桑感,如“倦客如今老矣,旧时不奈春何。几曾湖上不经过?”“向来箫鼓地,犹见柳婆娑。”([临江仙])落笔不甚经意,却情绪尽传。又如“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忧心耿耿。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并未着浓墨渲染愁情,而凄苦之情油生,颇有“欲说还休”之味。史达祖对后世影响较大,人们常将他与周邦彦、姜夔并称,但由于词作多为唱和之作并时视之为文学游戏,所以“用笔多涉尖巧”(周济语)并极妍尽态,富贵气较浓,写了不少形式上雕金砌玉,内容上空洞无物的作品。史达祖词集《梅溪词》一卷,有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本和《四印斋所刻词》本。

史达祖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不系舟渔集

不系舟渔集

元代诗文别集。 15卷。陈高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陈高有《子上存稿》,为明洪武十七年(1384)苏伯衡编次。但今无传本,很可能就是《不系舟渔集》的别称。本集有数种清抄本为传世善本,民国十七年(1938)由黄群编入《敬乡楼丛书》,并据抄本作了较多的校正,是流传较广的版本。卷首为苏伯衡序,明成化元年吕洪序。卷1为四言古诗,卷2为骚体诗,卷3为五言古诗,卷4为七言古诗,卷5为五言律诗,卷6为五言排律,卷7为七言律诗,卷8为五言绝句,卷9为七言绝句,卷10—11为序,卷12为记,卷13为传、墓志铭、行状,卷14为铭、赞、箴、跋,卷15为说、书,并附有陈高撰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的《子上自识》,应是写于将诗文结集之后。卷末为附录:揭汯撰《陈子上墓志铭》、《祭陈子上先生文》,苏伯衡撰《跋陈子上书》,胡翰撰《寄陈子上录事诗》。附录之后,是《四库全书总目》的本集提要等有关资料。陈高文章洁雅。他的五言古诗源出陶潜,律诗“格从杜甫,面目稍别,而神思不远”(《四库全书总目》)。从总的而貌上看,他显然有别于杨维桢一派的风格。

叶氏医案存真

叶氏医案存真

内科学著作。3卷。清·叶桂撰。本书系叶桂元孙叶万青将家藏先祖叶桂医方验案及《天元医案》所收录的叶桂医案合并刊出。全书以治疗内伤虚劳疾患医案为多,不再细分同类,每案辨证有据、立方遣药精确。后经周学海整理点评及分门别类,更名为《评点叶案存真类编》,收入《周氏医学丛书》。本书末还附有马元仪《印机本》1卷及其它医家医案数则。现存道光三年(1823)活字本、民国年间千顷堂书局石印本及1936年上海三民图书公司出版的周学海评点本等版本。

凤子

凤子

短篇小说,沈从文著,1930年5月杭州苍山书店初版。残稿,全书只完成10章,前有自序和题记。《凤子》这篇著作通过人物频繁的对话展现了作者有关自然神性的思考.这部作品处处充斥着冲突——青年人与老年人人生观的冲突,城乡爱情观的冲突,有关神性自然与科学观念的冲突......但归根结底还是两种文明——乡间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冲突和碰撞.来到城市的乡下人璇着与曾经去过乡下的城里人——老年绅士,二人在年轻时皆受到一种爱欲的折磨,但最终俩人都在对镇筸这个湘西边陲小镇乡情民俗的经验中明白了"神"之存在如故,获得了某种人生智慧,展现了沈从文有关"人生观重造"的主题.

清代台湾大租调查书

清代台湾大租调查书

本书凡十八章,据日据时期临时台湾土地调查局编印「大租取调书附属参考书」整理编成,改称今名。所谓大租,系与小租对称、乃为清代台湾一种特殊之土地制度。清初,台湾土地除台南一部已逐渐开辟外,其余大多荒旷不治。就后来之一般民有地而言,当初官署规定:凡有报垦之人,不同其果为自种或招佃耕种,一概给予「垦照」。于是豪强乘机出而包揽,如某出有地可垦,先以垦首名义递禀承垦,然后分给佃户垦辟。日久,垦首不自知其地之所在,转手处分悉听佃户。初则业主即为垦首,至此佃户亦成业主,一地便有两主。佃户既成业主,转佃任其自由,故佃户之下又有佃户,称为现耕佃人。现耕佃人纳租于原佃户,曰小租;由小租户(即原佃户)愎纳租于垦首,曰大租。即如番地、官庄、屯田、隆恩田等土地,纵使主权所属不同,租制大体相似。虽后经光绪间刘铭传清赋整理,然大租、小租仍未能消减。日据初期调查土地,因有大租之取调(亦即调查)。此书为「大租取调书」之附属参考书,亦即各式大租契字之原始资料及有关参考资料之集辑。首章为通论,其余章各一目;

参同一揆禅师语录

参同一揆禅师语录

清超琛(尼)说,普明编、明俊录。卷内收图像。像赞、序、示众、偈、颂古、机缘、佛事、记铭、行实、自叙行略训徒。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仁王般若陀罗尼释

仁王般若陀罗尼释

一卷,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解释仁王经所说之陀罗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