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谦之

- 姓名:山谦之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南朝宋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山谦之(?~约454),南朝宋人。元嘉(424年~453年)时为史学生,后任学士、奉朝请。孝武帝初年官奉朝请,撰《宋书》。文帝元嘉中何承天草创《宋书》纪、传及《天文》、《律历》二志,止于武帝时,所缺纪、传、志由其补续,未成而卒。著有《丹阳记》、《南徐州记》、《吴兴记》、《寻阳记》。
山谦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贞观政要
10卷。唐吴兢撰。约成书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另说成于开元末天宝初或开元八年。吴兢(670~749),汴州浚义(今河南开封市)人。本书是一部政书,汇集了唐初的政治言论,实际上是对唐太宗君臣治国经验的全面总结。在当时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全书10卷40篇,258章,共8万字左右。具体篇目分别为君道第一,政体第二,任贤第三,求谏第四,练谏第五,君臣监戒第六,择官第七,封建第八,太子诸王定第九,尊敬师傅第十,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规谏太子第十二,仁义第十三,忠义第十四,孝友第十五,公平第十六,诚信第十七,俭约第十八,谦让第十九,仁侧第二十,慎所好第二十一,慎言语第二十二,杜谗雅第二十三,悔过第二十四,奢徒第二十五,贪鄙第二十六,崇儒第二十七,文史第二十八,礼乐第二十九,务农第三十,刑法第三十一,赦令第三十二,贡赋第三十三,辩兴亡第三十四,征伐第三十五,安边第三十六,行幸第三十七,田猎第三十八,灾祥第三十九,慎终第四十。全书篇幅不大,内容却非常丰富,大凡唐太宗当政以后,大臣们论及治国安邦的各种措施,几乎全予辑录。对唐初立国方针、君道政体、刑罚贡赋、官品选任、君臣作风、君民关系、道德规范、学本文化、征伐安边等等,皆有详细的阐述。在总结“贞观之治”的历史经验时,对唐太宗的政绩及其晚年的衰退腐化,均直书不讳,尤为难能可贵。
性理群书句解
二十三卷。南宋熊节编,熊刚大注。熊节字端操,建阳人,官至通直郎,知闽清具事。熊刚大亦建阳人,受业于蔡渊、黄干。为朱熹的再传弟子,嘉定进士,掌建安书院朱文公诸贤从祀祠,仕履则不可考,为宋理宋时人。此书采摭有宋一代诸儒遗文,分类编次。首列濂溪(周敦颐)、明道(程颢)、伊川(程颐)、横渠(张载)、康节(邵雍)、涑水(司马光)、考亭(朱熹)遗像及传道支派,然后分别为《赞》、《训》、《戒》、《箴》、《规》、《铭》、《诗》、《赋》、《序》、《记》、《说》、《录》、《辨》、《论》、《图》、《正蒙》、《皇极经世》、《通书》、《文》、《七贤行实》等二十门目。编者于“七贤”中列司马光,与后来讲学诸家迥异。按朱熹于绍熙五年(1194)冬,筑竹林精舍,率诸生行舍菜之礼于先圣、先师,以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李侗七先生从祀。《集》中载其祝文中有:曰邵曰张,爰及司马,学虽殊辙,道则同归之语。则朱子序列学统,本来有司马光。后来门户日分,讲学者乃排而去之。熊节受业于朱熹,故不敢恣为高论,一仍师制而已。此书中所录之文,亦以“七贤”为主,而杨时、罗仲素、范浚、吕大临、蔡元定、黄干、张栻、胡宏、真德秀等所作也间有采录;其上及范质者,因朱熹撰《小学》曾收录其诗。旁及苏轼者,则因苏轼曾撰司马光《行状》之故。此书将有关“七贤”的遗文汇集在一起,保存了程朱理学的部分原始资料。明永乐中诏修《性理大全》,其所录诸儒之语,皆本《近恩录》而使内容增加;所录诸儒之文,则由此书而丰富。并且其“性理”之名,亦由此书而得。熊刚大所注解,盖为训课童蒙而作,所释甚为浅近。有元刻本,明代范氏天一阁本,《四库全书》本。
东西均
明清之际方以智的主要著作。1652年完成初稿,次年加以订正。全书正文二十六篇(含一篇附文),加《东西均开章》和《东西均记》,凡二十八篇。原仅存抄本,由中华书局1962年校点、整理出版,并附有方以智《象环寤记》一篇。书中反映了方氏哲学上由气本论向心本论的转变,充分发挥了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思想,接受了佛教虚无、相对主义理论。伦理学上坚持人性本善,指出人性之善是“无善无恶”的至善。认为“有先天之善、恶,有后天之善、恶;有未生前之善、恶,有已生后之善、恶”(《颠倒》)。强调善恶的标准和区别都是相对的,不可截然分析,“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公符》),恶是善的补充和作用。绝对的善则超越这种善恶对待,“有善、恶对待之善,有不落善、恶之善”(《反因》),只有使对待之善恶相因相泯,才能在对善恶的超越中求得绝对至善。“无善无恶乃至善也,有善可为,即兼恶德矣”(《颠倒》),表现出明显的善恶相对主义倾向。主性善情恶,以善在恶中论证性在情中,理在欲中,“性善,情恶,无意为之则善,有意为之则恶”(《公符》)。把心性区分为公心、独心,公性、独性。公心是“先天之心寓于独心者也”,“公性则无始之性”。倡导“各安生理”,提出“自食其力”的道德原则,认为维持生命之食是道德的基本点,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生活资料,才符合道德的起码要求。(《食力》)在生死观上,主张“不虚生,不浪死”(《无如何》),要求人们无心于生死,“生死自生死,可出可入”,“不浪死虚生以负天地”(《生死格》)。但并不否定封建纲常伦理,对传统名教叛逆者李贽大加贬抑,指斥他是“官不称意”,于是“颠倒其说以快意,一切不顾”,“遂为坏名教、乱天下之渠魁”(《名教》)。反映了方以智维护传统纲常名教的道德立场。
少林无孔笛
凡六卷。全称东阳和尚少林无孔笛。又作东阳和尚语录。日本临济宗僧东阳英朝(1428~1504)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册。收录其于龙兴寺、大德寺、妙心寺、瑞泉寺、少林寺、定慧寺、大仙寺等处之上堂、小参、示众、佛事、偈颂、像赞、道号、杂着等。无孔笛之意,系指禅宗悟境无法以文字或言语来传达,如无法吹鸣之无孔笛。另有无著道忠撰少林无孔笛考证一卷。
幻住明禅师语录
清尚等编。卷首收序;卷一收住邻水县仙人山观音禅院语录、住万县兴隆禅寺语录;卷二收小参、茶话、示众、机缘、颂古、联芳偈。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全一卷。刘宋昙摩密多(梵Dharmamitra )译。又称出深功德经。略称观普贤经、普贤观经、普贤经、观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本经系佛陀于说法华经之后,在毗舍离国大林精舍所说。因佛宣告三个月后将般涅槃,阿难等随即请问佛入灭后弟子应如何修行及大乘法要,佛遂为说普贤观门、六根罪之忏悔及忏悔后之功德。本经旨在阐明法华经之普贤菩萨劝发品,故与法华经普贤劝发品互为表里;而与妙法莲华经、无量义经合称法华三部经。又无量义经称为法华经之开经,相对于此,天台大师谓本经为法华经之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