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

- 姓名:顾炎武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昆山人
- 出生日期:1613.7.15
- 逝世日期:1682.2.15
- 民族族群:
顾炎武(1613.7.15—1682.2.15)初名绛,江苏昆山人。明朝灭亡,清兵入关,他立志恢复,因以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学生王炎午为做人榜样,改名炎武,字宁人。因昆山顾炎武家乡有亭林湖,所以人又称他为亭林先生。他出生在一个衰落了的仕宦家庭,生父顾同应,万历乙卯副榜进士,诗文很好。因叔父没有嗣子,炎武从小过继叔家,叔父未婚而死,炎武在嗣母王氏的抚育下长大。嗣母王孝贞,是明朝辽东太仆寺卿王宇的孙女,知书达礼,识略过人,她的一生的言传身教,对顾炎武的成长立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熹宗天启六年,顾炎武十三岁,补诸生,少年出名。十五岁,参加了反对宦官权贵的斗争,并参加了东林党余势组成的政治团体“复社”,受复社成员影响,他把经世致用的治学与反对腐败政治结合起来。崇祯十七年,腐败的明朝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接着清军长驱入关,在家国危亡之际,顾炎武不得不走出复社,投身于抗清的斗争。他积极参加了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嗣母王氏避兵常熟,常熟攻陷后,绝食十五日而死。临死前召顾炎武到床前说:“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嗣母的忠君爱国思想,使顾炎武深受感动,也更坚定了他抗节不屈之志。不久,他参与谋划了太湖义军的抗清起义,结果失败。后遭人陷害,险些送命。为了从长计议,他北上山东,从此开始了他的考察中国北部山川险要,谋划恢复故国的游旅生活。在游旅生涯中,他不仅结识了许多抗清志士,建立了共同谋求恢复故国的深厚感情,而且也写下了许多珍贵的有学术价值的著作。然而,正当他四处访游之时,却被山东章丘土豪谢长吉诬陷,被捕下狱,后因朋友极力营救,得以保释。康熙十八年(1679),清廷以“博学鸿辞科”召顾炎武入京,但顾炎武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气节,宁死不应召。康熙二十年(1681),顾炎武因年迈秋凉,不幸患呕泻症。第二年正月,骑马出门去答谢友人,不慎坠马摔伤,病情加重,于初九日晨离世,终年六十九岁。
顾炎武是一位具有唯物主义战斗精神的思想家,他对明、清统治者大力提倡的唯心主义的程朱理学提出了公开挑战,针锋相对地提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顾炎武治学态度严谨,注重实地考察,许多学术著作都是在实际考察、实地采访的基础上完成的。他对中国古代音韵也有深入的研究,他的《音学五书》是音韵研究的重要著作。顾炎武一生“足迹半天下”,而心志从不移。他一生不以名利为念,始终担负着“天下兴亡”的责任,他的爱国之心和民族气节可歌可泣。在明末清初,他和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因代表了当时进步的社会潮流和进步思想而受到人们的尊敬。
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猜你喜欢的书
睡虎地秦墓竹简
考古学专著。又称“云梦秦简”。简是战国和秦代主要的书写材料。秦简的实物直至1975年底才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代属安陆县)被发掘出来。仅十一号墓中就有一千一百多枚竹简,都是秦代的简牍,故称“睡虎地秦墓竹简”。十一号墓的墓主是担任过与司法有关职务的地方小官。墓中出土的竹简里有秦律的部分抄本和对秦律的问答体诠解,关于治狱的各种文书程式的汇编等。在这些竹简里,有关秦律的有六百多枚,总共约一万七千字。成书于一九七七年十月。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在云梦睡虎地发掘了十二座战国末至秦代的墓葬,其中11号墓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简。竹简原藏棺内,保存较好,字迹清晰。经整理拼复后,总计一千一百五十五支(另残片八十片),内容有《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问答》、《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乙种十篇。
抱残守缺斋日记
刘鹗日记即《抱残守缺斋日记》,完全根据刘鹗手稿,校辑按原文不加增删,是目前最完整、最忠实的刘鹗日记。由于刘鹗曾与诸多政治风云人物、文化巨擘如李鸿章、袁世凯、梁启超等有所过从,同时也在著作中大量描述了当时社会经济民生和人情风俗等,因此文集不仅对于深入研究刘鹗的政治态度、学术思想、性格、爱好等提供了便利,更为研究晚清政治、文化、学术等提供了宝贵材料。
医学源流论
二卷。清徐大椿撰。此书成于乾隆二十二年 (1757)。书中共分七门,为经络脏腑、脉、病、药、治法、书论、古今共九十九篇。内容涉及医学理、法、方、药等诸多方面,对 《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千金方》等医籍有所批评。明晰医学源流,论述精确。如认为病之名成千上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故必以望、闻、问三者参之。又如病同人异之辨,兼证兼病之别,亡阴亡阳之分,病有不愈不死,有虽愈必死,又有药误不即死,药性有古今变迁。《内经》司天运气之说不可拘泥,其说皆有可取之处。其中《人参论》等论尤深切简明。徐氏强调审证、求因、辨证用药,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是徐氏一生从事医学研究的经验之谈。但论中提出“言必本乎圣经,治必本乎古法”的论点,未免有其片面性,《四库全书总目》评曰:“有欲救俗医之弊而矫枉过直者,有求胜古人之心而大言失实者。”有乾隆二十二年 (1756)丰松斋初刻本、1913年上海中华图书馆 《徐氏医书十三种》本、《四库全书》本。
乾隆韵事
29章,1978年5月1日出版。康熙废黜太子后,朝中时局混乱。原本寄予厚望的皇四子,竟做出十分不检点的行为,令康熙大失所望。 康熙驾崩,倾国动荡。九王夺嫡中,雍正以异常巧妙的手法继承了大统。但其后他为了铲除异己而发动的大规模的屠戮行动,也让他背负了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的骂名。 乾隆继位后,大赦天下, 整顿吏治,成为世人口中的明君圣主。机缘巧合下,乾隆赫然发现自己竟然并非太后所生!同时他因为自己无法遏抑的深情,陷入了一段可能撼动朝野的风流韵事中…… 自古以来,帝王总有着一张难以揭开的神秘面纱。历史小说大师高阳以其独到的见解,从历史的脉络中采撷诸说,带领读者一探康雍乾三代惊心动魄的宫廷内幕,也向展示了高高在上的帝王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岳阳楼
诸事完毕了,我和另一个同伴由车站雇了两部洋车,拉到我们一向所景慕的岳阳楼下。
鲁迅先生二三事
孙伏园著,1944年2月重庆作家书屋出版发行,姚篷子为发行代表人,土纸本。扉页有鲁迅先生于1927年与许广平、周建人、孙福熙、林语堂、孙伏园合影一幅。内容有《哭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少年时代》、《鲁迅先生的几封信》等10篇文章。著者一生追求进步,他写的散文淡而有味,远而可亲,在散文百家中别具一格,令人百看而不厌。孙伏园在建国后到北京任出版总署善本图书馆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