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

- 姓名:顾炎武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昆山人
- 出生日期:1613.7.15
- 逝世日期:1682.2.15
- 民族族群:
顾炎武(1613.7.15—1682.2.15)初名绛,江苏昆山人。明朝灭亡,清兵入关,他立志恢复,因以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学生王炎午为做人榜样,改名炎武,字宁人。因昆山顾炎武家乡有亭林湖,所以人又称他为亭林先生。他出生在一个衰落了的仕宦家庭,生父顾同应,万历乙卯副榜进士,诗文很好。因叔父没有嗣子,炎武从小过继叔家,叔父未婚而死,炎武在嗣母王氏的抚育下长大。嗣母王孝贞,是明朝辽东太仆寺卿王宇的孙女,知书达礼,识略过人,她的一生的言传身教,对顾炎武的成长立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熹宗天启六年,顾炎武十三岁,补诸生,少年出名。十五岁,参加了反对宦官权贵的斗争,并参加了东林党余势组成的政治团体“复社”,受复社成员影响,他把经世致用的治学与反对腐败政治结合起来。崇祯十七年,腐败的明朝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接着清军长驱入关,在家国危亡之际,顾炎武不得不走出复社,投身于抗清的斗争。他积极参加了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嗣母王氏避兵常熟,常熟攻陷后,绝食十五日而死。临死前召顾炎武到床前说:“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嗣母的忠君爱国思想,使顾炎武深受感动,也更坚定了他抗节不屈之志。不久,他参与谋划了太湖义军的抗清起义,结果失败。后遭人陷害,险些送命。为了从长计议,他北上山东,从此开始了他的考察中国北部山川险要,谋划恢复故国的游旅生活。在游旅生涯中,他不仅结识了许多抗清志士,建立了共同谋求恢复故国的深厚感情,而且也写下了许多珍贵的有学术价值的著作。然而,正当他四处访游之时,却被山东章丘土豪谢长吉诬陷,被捕下狱,后因朋友极力营救,得以保释。康熙十八年(1679),清廷以“博学鸿辞科”召顾炎武入京,但顾炎武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气节,宁死不应召。康熙二十年(1681),顾炎武因年迈秋凉,不幸患呕泻症。第二年正月,骑马出门去答谢友人,不慎坠马摔伤,病情加重,于初九日晨离世,终年六十九岁。
顾炎武是一位具有唯物主义战斗精神的思想家,他对明、清统治者大力提倡的唯心主义的程朱理学提出了公开挑战,针锋相对地提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顾炎武治学态度严谨,注重实地考察,许多学术著作都是在实际考察、实地采访的基础上完成的。他对中国古代音韵也有深入的研究,他的《音学五书》是音韵研究的重要著作。顾炎武一生“足迹半天下”,而心志从不移。他一生不以名利为念,始终担负着“天下兴亡”的责任,他的爱国之心和民族气节可歌可泣。在明末清初,他和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因代表了当时进步的社会潮流和进步思想而受到人们的尊敬。
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猜你喜欢的书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原题「东海青元真人注」,此人盖系南宋道士。原书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首有清河老人序,称赞青元真人注《度人经》,「条分八事,详释二章。首明理性之因,终显命根之秘」。注文偏重以《道德经》思想解说《度人经》旨义。对原经《洞玄》、《玉历》二章,改换章题,标举八个要点,详加训释以便初学者阅读。又节取《天公经》之文,增补原经《元始灵书》三篇,改作四篇。此外,本书每段注文之后,又有清河老人颂、郭岗凤参校文及赞文。全书之末附《诵度人经灵验》一篇,记述南宋淳熙、绍熙、庆元、嘉泰年间念诵《度人经》应验小故事数则。
周易折中
清李光地等撰。二十二卷。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内廷刊本。此书系李光地等奉康熙之诏而撰。经传原文用古《易》上下经、《十翼》次第。其说宗主程颐、朱熹之注,而广采先秦汉魏以来众家之解,为之折中。卷首列《图说》,卷末附朱熹《易学启蒙》。《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自宋以来,惟说《易》者至夥,亦惟说《易》者多歧。门户交争,务求相胜,遂至各倚一偏。故数者《易》之本,主数太过,使魏伯阳、陈抟之说窜而相杂,而《易》入于道家。此书对象数、义理二派兼收并采,不病其异同。经传分编,一从古本。
风尘侠隐鹰爪王
武侠小说,郑证因著。《鹰爪王》为郑证因的成名代表作,故事节奏明快,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主要叙述淮上大侠王道隆(即鹰爪王)与凤尾帮结怨,率领淮阳派及西岳派等侠义道英雄,前往雁荡山分水关十二连环坞(即凤尾帮总舵)拜山的历程。
景善日记
景善为清同治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读、内阁侍读学士、户、工、礼、吏部侍郎。光绪二十年(1894)以“原品休致”,在京家居。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北京后,被其子推入井中溺死。日记始于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00年1月25日),止于次年七月二十一日(1901年9月3日),记述此期间北京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清政府内部的纷争以及宫廷矛盾等。关于此本日记的介绍及英译本首见于宣统二年(1910)出版的英人濮兰德(J·O·P·Bland)和白克浩司(E·T·Back-house)合著的《慈禧外纪》第十七章中。据介绍, 日记原稿系八国联军入京搜劫景善住宅时,落入白克浩司之手,现存大英博物馆。曾一度被中、外史界视为信史。《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亦曾收入。但自三十年代起,即有英人刘逸生(William Lewisohn)、荷兰人戴文达(J·J·L·Duyvendak)、英人特雷福尔一罗泼(Trevor-Roper)以及中国学者程明洲等从日记中的史实错误、文笔、发现经过以及白克浩司的为人等方面,证实《景善日记》系出于白克浩司的伪造。近年来,我国史学家丁名楠曾去英国访问,在伦郭看到日记的原稿及其它有关文献,著文论证《景善日记》是白克浩司在中国人帮助下伪造的,其发现过程亦是虚构的。
大乘四法经论广释开决记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对唐智威撰《大乘四法经论广释》的注疏。先以五门科分总述:一明造论所以;二立所宗;三解归乘;四显归分;五辩归藏。后释经题。最后释经文。本书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日本《大正藏》将首残尾存之斯216号以其尾题本名收入第八十五卷,将首尾均残之斯2817号误定名为《大乘四法经释》收入第二十六卷。
龙施菩萨本起经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与《佛说龙施女经》同。而皆龙施自说。初说昔为毒蛇,供事道人,因道人去,悲哀登树,投身命过,生兜率天。从天来下,作须福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