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本学

陶本学
  • 姓名:陶本学
  • 别名:字泗源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陶本学,字泗源,别号会稽山人。明代浙江会稽县(绍兴)人。生平未详。明代医家,长于女科,于天启辛酉年著《孕育玄机》。

陶本学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直到花豆煮好

作者是安房直子。 《直到花豆煮熟》写小女孩小夜与精灵们的故事,小夜的妈妈是山姥的女儿,山姥就是山精。

重修福建台湾府志

地方志。纂辑刘良壁,字省斋,湖南衡阳人。1737年(乾隆二年)任台湾府知府。1740年升分巡台湾道。同年10月开始重修府志,至翌年五月书成。除卷首圣谟一卷外,凡二十卷。依次为:星野、建置沿革、山川、疆域、城池、风俗、田赋、户役、典礼、兵制、学校、公署、职官、名宦、选举、人物、古迹、杂记、艺文十九篇。中职官篇分为两卷,余各为一卷。书中县、厅分志,已与前修高、周两志不同。通称刘志。1961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将其收入《台湾文献丛刊》第74种出版。

文化学概观

本书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陈序经文化研究和文化学思想的系统总结,呈现了陈序经在文化学研究上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与应用体系。自陈先生1928年在一次学术讨论会首次使用“文化学”这个名词,到提出建立一门文化学学科,在西南联大首开“文化学”课程,再到陆续发表相关著作,不断修改完善,直至1946年整套“文化论丛”基本完稿,陈序经的文化学研究历程体现了一代学人立足中国实践进行理论创新、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懈求索的精神。“文化论丛”是中国学者自己建立的第一套完整系统的文化学理论体系,对中国文化学研究具有开创性贡献。其中的部分内容发表后,在中外文化学研究界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处于国际学术的前沿,代表了时代的最高水平。

印度文学

许地山编著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印度文学》共分为吠陀文学或尊圣文学、非圣文学、雅语文学和近代文学四期。其内容丰富,并有着浓重的印度气息,对中国的印度文学研究和中印文学比较研究作出了开拓性贡献。正如季羡林先生评价的,“小说家和梵文学者许地山对印度文学有特殊的爱好……他的《印度文学》篇幅虽然不算多,但是比较全面地讲印度文学的书,在中国这恐怕还是第一部”。

上清灵宝大法

道教经籍汇集。一为宁全真传,王契真编,66卷,为东华派经典。一为金允中编,47卷,目录1卷,为天心派经典。东华派出自灵宝阁皂宗,天心派出自正一龙虎宗,都为符箓道派,重视斋醮祈禳。故两书都收集整理了上法、灵宝派流传下来的有关资料,如斋醮时所诵念的经文、咒语,挂的灵图,画的符箓,所需的服饰、器具以及斋醮类别与过程等。前书内容多于后书,还包括了各种驱灾除邪的法术等。二书基本反映了宋代三山符箓斋醮的概况。

管子补注

注释书。明刘绩撰。全书24卷。今传世。此书主要是对《管子》旧注(房玄龄注或称尹知章注)本的校补。刘氏的补注既有解词、解句,也有以反切方式注音,对旧注补充刊谬,以“绩按”附于旧注之后与之区别。其“补注”推求意义力求明惬,对于旧注颇有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