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恕

同恕
  • 姓名:同恕
  • 别名:字宽甫,号榘庵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奉元(今陕西西安)人
  • 出生日期:1254
  • 逝世日期:1331
  • 民族族群:

同恕(1254一1331),字宽甫,号榘庵,奉元(今陕西西安)人。家世业儒,同居二百馀口而无闲言。十三岁以《书经》为乡校魁。延祐年间拜国子司业,屡召不赴。陕西行台侍御史赵世延请于奉元建鲁斋书院,以同恕为山长,先后来学者近千人。延祐六年(1319)以太子左赞善召,献书东宫。元英宗继位,以疾辞归。致和元年(1328)拜集贤侍读学士,以老疾辞。同恕家无馀财,而聚书数万卷。时萧渼居南山下,入城必至同恕家,士论并称之为“萧同”。自京还乡,家居十三年,卒年七十八。封京兆郡侯,谥文贞。有《榘庵集》二十卷,原本久佚。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中辑出《榘庵集》,编为十五卷。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据《永乐大典》残帙补辑出诗文七篇。《元诗选·癸集》丙集收同恕诗一首(误同恕为周恕)。诗文能于质朴中时露峻洁峭厉之气。他曾写有祈禳青词,因此受到论者批评,以为“其非文章正体,恕素以明道兴教自任,更不宜稍涉异端,乃率尔操觚,殊为失检”。《四库全书》编者对此“概从删削”,没有编入集中。生平事迹见贾仁撰《榘庵先生行状》、孛术鲁翀撰《同公神道碑》(均见《榘庵集》附录)。

同恕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粤西三载

粤西三载

清代康熙年间,汪森任广西桂林府和太平府的通判。在履职之余,他发现整个广西地区,竟然没有一部完整的本地文学总集,于是就百方搜罗“郡邑志乘及文献载籍”。晚年辞官归田后,借朱彝尊家藏秘籍,参以己书,荟萃订补,终于编成了《粤西诗载》《粤西文载》《粤西丛载》3部地方文学总集,称《粤西三载》(粤西是广西的古代别称) 。粤西诗载二十四卷,附词一卷,文载七十五卷,及丛语三十卷,

文心雕龙译注

文心雕龙译注

《文心雕龙》研究专著。陆侃如、牟世金合著,分上、下两册,由齐鲁书社出版。1962年陆侃如、牟世金合著了《文心雕龙选译》上下册,译注了《文心雕龙》25篇,后来牟世金以此为基础,补译全了其余25篇,对原来的译注也进行了修改,并重新撰写了引论和题解,遂成该著。本专著的注释综采国内外各家《文心雕龙》的译注本之长,准确、翔实。引文以有助于理解原著为主,也引证了部分与旧注不同或为其它注家所未曾引用过的资料。译文用直译方式,准确而流畅。每篇译注的前面都有一段“解题”,说明全篇的主旨。在全书之首的长篇引论,除按原书体系探讨了《文心雕龙》的基本内容外,还结合介绍在它的研究中存在的重大分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著者认为《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体系基本上是建立在唯物思想基础之上的,“衔华佩实”是刘勰全部理论体系的主干。《文心雕龙》正是以“衔华佩实”为总论,以“论文叙笔”、“割情析采”为纲来建立其创作论和批评论的,这是其理论体系的概貌和基本特点。他们还认为《神思》篇提出的情与物、言与情、言与物三种关系是刘勰创作论的总纲,这个总纲既显示了创作论的理论体系,也符合以“衔华佩实”为主线的全书总的理论体系,而刘勰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则是批评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沿着“割情析采”这个全书理论体系的总纲而提出的。此外,著者在对全书的认真考察基础上,对研究中的许多分歧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因此,专著是一部既有着高度的学术价值,又有着广泛的普及性的《文心雕龙》译注本,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广大的《文心雕龙》读者当中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咽喉秘集

咽喉秘集

《咽喉秘集》,喉科专著,一卷。撰著者名佚。全书分总论、证治、列方三部分。总论部分首叙喉症辨证须辨病因、辨六脉、辨分经,次论咽喉治法要说十五则,继列喉症四绝症、十六绝形,最后为脉式及针穴。证治部分先列吴氏咽喉二十四大症歌诀,论及咽喉口牙诸疾,今存二十二症;次列张氏七十二症治图说,分门别类,有咽喉门十一症、乳蛾门七症、喉痹门七症、喉风门十二症、喉痈门十一症、舌门十三症、小舌门五症、杂门六症。列方部分包括汤药十三种、丹药三十种。本书条理清楚,叙述详备,用药精炼。首创“六味汤”,凡喉科七十二症,均可服用,“不论红白,初起口饮一服,后再加减”,此方为后世不少医家沿用;再如玉锁匙、通关散、回雪方等方药亦广为流传。尤其七十二症分类,切合临床,对后世影响较大。现存清道光十三年(1833)抄本(题署《养心小圃喉科》)、清同治元年(1862)海山仙馆刻本、清光绪九年(1883)合肥味古斋刻本、清善成堂刻本等二十余种,1990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铅印本。

大鹤山人词话

大鹤山人词话

郑文焯撰,龙沐勋辑。大鹤山人郑文焯为近代词学大家,批校宋人词集甚多,朱黄满纸,颇具新意,然散落海内藏家。1933年龙沐勋附记:“友人唐圭璋君,方议汇刊词话,属为搜辑遗佚,因拟汇录先生批校各集,兼及遗札中之有关于词学者,为《大鹤山人词话》若干卷,以报唐君,并先揭载本刊(《词学季刊》),为海内治词者之助云。”是编辑录《东坡乐府》(据《彊村丛书》本)批校语二十五则,如《永遇乐》(天末山横)一首,文焯按:“此词又见《石林词》,元刻既无之,毛本又以意题作‘眺望’,当据元刻及叶梦得词,删去此阕。”有的则用评语,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评语云:“煞拍画龙点睛,此亦词中一格。”另有附录“郑大鹤先生论词手简”五通、“大鹤山人词集跋尾”十一则、“大鹤山人论词遗札”二十四则,还有戴正诚辑“大鹤先生手札汇钞”十九则等,对研究郑文焯词学观点皆有助益。《词话丛编》据《词学季刊》辑入。

冻苏秦衣锦还乡

冻苏秦衣锦还乡

简名《冻苏秦》、《张仪冻苏秦》、《苏秦还乡》、《衣锦还乡》。杂剧剧本。元明间无名氏作。四折一楔子,末本。《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见有著录,现今流传的版本只有一种,即《元曲选》丙集本。本剧演苏秦由穷困潦倒到发迹变泰的故事。共四折一楔子。 战国时期,苏秦、张仪本为结义兄弟。张仪先行求得功名,苏秦则因病回到家中。父母、 哥嫂、妻子对他都十分冷淡,这使他气愤地离家而去。苏秦前去投靠已为秦右丞相的的张仪,又一次受到冷遇。张仪让其住冰雪堂,冷酒、冷饭招待。苏秦伤心欲绝,张仪派下人陈用劝说,助以盘资,让他再求功名。苏秦游说各国,使六国连横抗秦,官封六国都元帅。苏秦衣锦还乡,陈用道出当初情由,他才认了原先冷待他的父母、哥嫂和妻子,和张仪也和好如初。

郑天挺明史讲义

郑天挺明史讲义

本讲义根据郑天挺上世纪三十至七十年代为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大学讲授明史所积累之卡片资料整理而成,集中反映了郑天挺对明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以及边疆史地、民族关系的研究成果,同时体现了郑天挺对历史教学的深入思考,内容十分丰富,兼具资料性与可读性,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