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垕

- 姓名:汤垕
- 别名:字君载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汤垕[hòu],元代书画理论家。字君载,自号采真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寓居镇江(今属江苏)。精通古代文物和书画鉴赏。1328年(天历元年)在京师与鉴画博士柯九思论画,遂著《画鉴》(一名《古今画鉴》)。书中评述分为吴画、晋画、六朝画、唐画、五代画、宋画、金画、元画等。评论各家画迹,列举笔墨特点,鉴别真伪,常有独特见解。并附有《杂论》,(一作《画论》)1卷,有23则,略述鉴赏收藏等问题。论画强调“用笔”,主张“以书作画”。还认为:“人物于画,最为难工,盖拘于形似位置,则失神运气象”。强调在人物画中“神运”的重要性。其审美趣味倾向于文人画。故对气韵、神采、风骨多所强调:“观画之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传染、然后形‘似’;先观天真,次观笔意、相对忘笔墨之迹,方得为趣。”“看画如看美人,其风骨须在肌体之外”,“盖其妙处在笔法、气韵、神采,形似末也”。此画论颇合元代贬抑南宋院体作风,直接师承北宋传统尤其是文人画传统的思潮,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认为本书“深切著明、又多从画法立论,大得要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谓:“所辩证皆从笔墨气韵间,不似董逌诸家以考证见长也。”
汤垕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北溪大全集
诗文集。南宋陈淳撰。50卷。凡诗4卷,书问1卷,问目3卷,记序2卷,说3卷,题跋1卷,杂著3卷,讲义2卷,辩论2卷,书13卷,答问8卷,札子6卷,祝祭文2卷。又外集1卷,载有关陈淳的志铭祭文。集为其子榘编,淳祐八年(1248)薛季良刊行,岁久板毁。元至元元年(1335)、明弘治三年(1490)及万历十三年(1585)又迭经翻刻。《四库全书》据弘治本著录。清乾隆间陈文芳所刊《北溪先生全集》,除收入大全集各部分外,复增《字义》2卷,补遗1卷。陈本于光绪年间重刊。陈淳学宗朱熹且最能恪守师说。诗文质朴笃实,犹如语录。集中答问、辩论诸卷,探讨了理学诸命题;杂著中《道学体统》等四篇,及《似道》、《似学》二辩,力辟陆九渊学派;《答陈伯澡》一文则较集中地阐述了他的“道理”、“知行”观。故此集为研究南宋理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国学丛刊序
王国维是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在今天很多人眼中似乎是旧学问的代表人物,因而也留给很多人一种抱残守缺的老古董的印象。然而事实上,王国维为学极为博通而“新潮”,善于吸收西方的方法论和新知识,比如写过有关西方逻辑学的“辩学”,写过探讨能量守恒定律的“势力不灭论”,甚至他的二重证据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考古学方法的影响。因此,真正的学者应该是博览周知,不拒中西古今,同时也知道博观约取,摭优为我所用的。王国维这篇“国学丛刊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自己学问的知行原则与方法,值得后辈学人学习。
西游补
长篇神魔小说。清董说著。十六回。说字若雨,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少补弟子员,应考落第,乃受业于复社主将张溥,并注名复社,于时弊多所抨击。明亡后绝意仕进,落发为僧,更名南潜,号月函。写唐僧师徒过火焰山之后,孙悟空为鲭鱼精所迷,欲借秦始皇“驱山铎”使用,在青青世界万镜楼中见到古今之事,并当了半日阎罗天子,后得虚空主人一呼,始离梦境,寻着师父,化斋而去。崇祯间刊本,题“静啸斋主人著”,实为董说所作。据刘半农考证,此书作在明亡以前,作者年仅二十一岁,时值崇祯十三年。本书除崇祯间刊本外,尚有空青室刊大字本、申报馆排印本、北新书局排印本等。一九五五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崇祯本影印出版,一九五七年古典文学出版社用前亚东图书馆的纸型印行,校以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并附刘复所撰《若雨传》。
麴头陀济颠全传
清代长篇白话神魔小说,又名《麴头陀济公全传》,三十六则。康熙刊本,有图十二幅,正文半叶八行,行二十字。题“西湖香婴居士重编”, “鸳水紫髯道人详阅”, “西墅道人参定”。首康熙七年(1668)香婴居士自序。按香婴居士即王梦吉,杭州人。本书内容全同《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其不同者,本书分则,且书标题,又于书前著高宗、孝宗事,末增济公圆寂后轶闻数则。高宗、孝宗事采自《西湖二集》第二卷,文字同。
中华民国史演义
又名《民国野史》,《民国演义》,既是演义笔法,本质上仍不外乎君臣际遇,富贵功名,注目人物也多集中于官僚要员,军阀大亨,想是拘于“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故,一叶障目自是有的,如对国民党各要员多是一笔带过,特别是对孙中山这个人物的忽视,显然与作者其时其境的视角有关。但比较现今流行之正史,其个别论断偏颇处倒也恰可映照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或因其如此,才可能拔开层层迷雾,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斯时乱世,作者既抱着国家和平统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朴素史观,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之流在其笔下自必心口不一,面目可憎,而对蔡锷之膜拜推崇则也情有可原,无可厚非。
朝鲜王朝实录[高宗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高宗实录]。李熙(1852年—1919年),即朝鲜高宗(조선 고종),朝鲜王朝第26代国王、大韩帝国开国皇帝(1864年—1907年在位)。初名载晃,字明夫,乳名命福;即位后改名为“熙”(正写为“㷩”),字圣临,号珠渊、诚轩。是朝鲜仁祖李倧的九世孙、兴宣大院君李昰应的嫡次子。咸丰二年(1852年)七月,李熙出生于汉城贞善坊,同治二年十二月(1864年1月),朝鲜哲宗李昪无嗣而薨,在神贞王后赵氏的指定下,他以王室旁支身份入承翼宗大王(孝明世子)大统,并被宗主国清朝册封为朝鲜国王。甲午中日战争后,朝鲜摆脱清朝属国的地位,成为名义上独立自主的国家,因此他于开国五百三年十二月(1895年1月)称“大君主”,十一月建年号“建阳”。建阳二年(1897年)改元“光武”,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韩帝国”。光武十一年(1907年)因海牙密使事件得罪日本而被迫退位,称“太皇帝”。隆熙四年(1910年)日韩合并后被封为德寿宫李太王。大正八年(1919年)1月21日病逝(一说被日本人毒死),成为“三一运动”的导火索。死后庙号高宗,谥号文宪武章仁翼贞孝太皇帝,葬于洪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