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

唐肃
  • 姓名:唐肃
  • 别名:字处敬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
  • 出生日期:1328
  • 逝世日期:1371
  • 民族族群:

唐肃(1328—1371),字处敬。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少聪颖,九岁入郡学,通经史,兼学阴阳、医卜、书数,与谢肃刘名,有“会稽二肃”之称。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中江浙乡试。张士诚据江浙时为杭州黄冈书院山长,至正二十五年,转嘉兴路学正。士诚败,被押赴南京,寻以父丧归。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以荐入京参与修订礼乐诸书,擢为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院编修,科举行,为分考官;以失朝罢官。洪武六年,谪佃濠梁。次年卒。肃居吴时曾与高启、杨基等唱和,互有影响。其作品多题咏写景摅怀之作。诗语骏爽劲健,时有不平之气。其《送陶元庸》诗云:“有酒浇赵州,无酒酹鹦鹉。不逢平原君,何须识黄祖。杀姬谢躄士,兹事付尘土。谁能爱文章,甘受嫚骂侮。丈夫气盖世,身为知己许。苍茫风尘际,因子慨今古。临歧舞铜剑,霜隼凌平楚。去矣江国遥,相思隔津鼓。”其与吴派诗人的一致之处是重视词藻的色彩与音节的谐婉,特别是七言歌行,更是如此。如《题画》(春斋昼坐花落初)、《秋江图》、《缙云归隐图歌送陈鲁山》皆有此特点。著有《丹崖集》八卷。苏伯衡为撰《墓志铭》。《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唐肃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悦生随抄

悦生随抄

笔记。南宋贾似道(1213—1275)撰。一卷。似道字师宪,自号半闲老人。台州天台(今属浙江)人。因其姊为理宗宠妃而飞黄腾达。历官京湖抚制置大使、右丞相等。晚年摘录宋史传稗官小说及历朝典章制度大臣论议,辑成是书。讥讽田景成吝啬成癖、居官不退,实为贾氏自白。记洛阳园圃,如诗似画。余皆名人轶事,当代趣闻,短小精悍,多有佳作。有《说郛》本。

六根归道篇

六根归道篇

六根归道篇,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融会儒、释、道三教之说,阐述修道之要。作者认为世人学道者多,成道者寡,皆因不知守道之要。守道当先守心,心守则意不乱,意不乱则动止合礼,进退有度,而使身正。心正乎内而身正乎外,则耳目得其养,鼻舌不为患。心身耳目鼻舌皆得其守,「则六根悉静而大道存焉」。本篇与《三要达道篇》似出一人之手。

梅仙观记

梅仙观记

一卷。宋杨智远撰。传说西汉末年有位叫梅福的,曾修道炼丹,飞举成仙。后人称其为梅仙,并于其成仙处修建宫观以祭祀,其观名为梅仙观。杨智远撰此书就是编记梅福仙迹。此书收有《梅仙事实》一篇,详述梅福居官、修道、炼丹及飞举成仙之事,以及梅仙山残存梅福遗迹与宫观情形,此篇不著撰人名姓;据其记称“自汉至今凡二十二丙寅”,知其为唐人所作。其次收唐末诗人罗隐(833—909)所撰《梅先生碑》及萧山明、萧泰来碑题。又收宋代加封梅福尊号及修建仙坛观敕文六篇(即所谓“敕诰”);又次收录宋人有关梅福及梅仙观赞颂诗词题记共四十余篇。其内有苏辙、黄庭坚等名流之作。所收诸篇除《梅仙事实》不署名外,其余各篇都标作者姓名。其中有李义山诗一首,据清厉鹗《宋诗汇事》知其为宋代李义山所作,而非唐代李商隐(字义山)所为。据其书所收、萧山明碑题称咸淳六年(1270)六月朔,知此书成于宋度宗时。总观全书所收篇章,有名流之作,也有粗鄙之文。然其无论俗雅之作皆为唐宋之品亦属可贵,对后世研究仙家道流,不无可参考之处。现存明《道藏》本,清《四库提要》据浙江汪汝瑮家藏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丽莎的哀怨

丽莎的哀怨

现代长篇小说。蒋光慈著。最初在1929年3月至5月的《新流月报》第1至3期上连载,1929年8月1日由上海现代书局初版发行。蒋光慈自称创作这部小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意图是表现十月革命后俄罗斯贵族阶级的必然没落和灭亡,新的强大的无产阶级力量将代之而起,成为历史舞台的主人。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叫丽莎的白俄贵妇。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她不仅失去了昔日安富尊荣的生活地位,而且要被迫接受无产阶级的专政,时刻都面临着能否生存下去的危险。她随丈夫白根(一个白俄军官)逃离俄罗斯,流浪到了上海。长期的剥削阶级寄生生活,使她在命运发生巨变之际,惊慌失措,连最起码的生活本领也没有。最后堕落为娼,不得不靠出卖色相肉体苟延残喘。小说写出了伴随一场大革命运动必然而来的阶级关系的变化,作品抒情性强,如一曲挽歌,对丽莎沉沦后的痛苦生活与迷惘感伤心理刻划细致,因而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与怜悯。小说出版后,在文艺界引起了不同反应。有人认为作品社会认识价值较高,表明了“旧的阶级必然要没落,新的阶级必然要起来的社会进化过程”;在艺术上也摆脱了初期普罗文学的标语口号倾向,是一部“散文的诗,诗的散文”(冯宪章《<丽莎的哀怨>与<冲出云围的月亮>》)。但更多的人则持相反意见,认为作品的主观动机是和客观效果相违背的,客观上“只能激动起读者对俄国贵族的没落的同情,只能挑拨起读者由此而生的对于‘十月革命’的愤感”(华汉《读了冯宪章的批评以后》)。更有人严厉批评作者“代白俄诉苦”、“已流入反革命道路”。

夷夏论

夷夏论

南朝宋末道士顾欢作。从扬道抑佛的立场出发,提出佛教适于夷邦,不适于中夏,“剪发旷衣,群夷之服”;“火焚水沈,西戎之俗”;“毁貌易性,绝恶之学”。还比较了佛道优劣,认为“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兴善,则自然为高,破恶,则勇猛为贵”。可见并未完全否定佛教。但此论一出,引起广泛的争论。论辩深化了人们对儒、道、佛三教同异及其社会作用的认识。收入《南齐书·顾欢传》。批评之论述,多见于《弘明集》卷六、卷七。

古林如禅师语录

古林如禅师语录

四卷,清机如说,全威等记录。古林如禅师语录目次,像赞序启传,卷一上堂,卷二小参示众,卷三拈古颂古,卷四机缘六问像赞行实杂着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