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元

唐伯元
  • 姓名:唐伯元
  • 别名:字仁卿,号曙台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广东澄海人
  • 出生日期:1540
  • 逝世日期:1597
  • 民族族群:

唐伯元(1540-1597),明学者。字仁卿,号曙台。广东澄海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历任万年县令、南京户部主事、进郎中、海州判官、尚宝司丞、吏部员外郎、考功、文选郎中。早年师事吕怀。对王守仁的心学持批判态度,认为守仁所倡导的心学,完全背离了孔、孟正宗儒学,所谈致良知之说,更是如鬼如蜮。主张应以物为本体。指出“道无体,性无体,仁无体,诚无体,总之以物为体。外物无道、无性、不仁、不诚,此吾道与异端之说辩。”(《醉经楼集解》)认为一切应以物为本体,离开物,当然谈不上什么道、性、仁、诚。在理与欲的关系上,主张不必灭欲。因为人生来就有种种欲望,所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只要“欲我当欲,与人同欲”(同上)即可。那种存天理、去人欲的做法,实际上是假仁假义,不仁不义。同时指出性与心是两回事。认为性禀乎天,无有不善,而心则有善有不善。如果去掉心和性,仅就身而言,则与禽兽相差无几。因而进一步提出“反身修德”的学说。即:“性可顺,心不可顺,以其附乎身也。身可反,心不可反,以其通乎性也。故反身修德,斯为学之要。”(《明儒学案》)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就在于他们顺乎性,反乎身,修身以顺性。而凡夫之所以为凡夫,就在于顺乎身。同时他还提出,治国齐天下,应以修身为本。认为“物有本末,身其本也,家国天下皆末也,末有本乱,而末治者。”(《论学书》)所以,天子应以修身为本,庶人也应以修身为本,修身方能复性。人人都能如此,则天下大治。《明史》卷282有传。著作有《醉经楼集解》。

唐伯元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小妹妹

小妹妹

马洛受雇于堪萨斯州来的小妹妹奎斯特小姐,寻找她失踪的哥哥奥林。 根据小妹妹提供的地址,马洛开始调查。令人胆寒的是,马洛走到哪里,哪就有被碎冰锥扎死的人等着了。 好不容易查到奥林受雇于斯蒂尔格瑞夫医生。但毫不例外的是,医生马上就被人谋害了。最后奥林终于现身时,又死在了马洛的眼皮底下。 谁是这出戏的导演呢?小妹妹吗?聪明的马洛或许知道。

控方证人

控方证人

伦纳德·沃尔被控谋杀富婆艾米丽以图染指其巨额遗产,他却一再表明自己的无辜。伦纳德的妻子是唯一能够证明他无罪的证人,却以控方证人的身份出庭指证其确实犯有谋杀罪。伦纳德几乎陷入绝境,直到一个神秘女人的出现…… 墙上的犬形图案;召唤死亡的收音机;蓝色瓷罐的秘密;一只疯狂的灰猫……十一篇神秘的怪谈,最可怕的不是“幽灵”,而是你心中的魔鬼。

篆刻十三略

篆刻十三略

篆刻论著。清袁三俊著。袁三俊,字籲尊,号抱翁,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童时好篆刻。治印师秦汉。作者针对清初印坛在印学上的一些弊病,如傲漫、轻浮、呆板等,从正面立论分成:“学古、结构、章法、满、纵横、苍、光、沉着、停匀、灵动、写意、天趣、雅”13则,故名。文章从“学古”开始,以“雅”结束,别有作者的用意,即强调“学古”为基础,“广搜博览,自有会心”。“雅”则是“胸饶卷轴、遗外势利”,乃是艺术求得高深造诣的关键。全部言之有物,语简意赅。如论沉着云:“沉着者,不轻浮、不薄弱、不纤巧,朴实浑穆,端凝持重,是其要归也。文之雄深雅健,诗之遒炼顿挫,字之古劲端楷,皆沉着为之。图章至此,方得精神”。此说皆为心得之言,颇有精义。此篇曾收入《后知不足斋从书》、《篆学丛书》、《历代印学论文选》。

补汉兵志

补汉兵志

兵书。宋代钱文子撰。全书共1卷。作者钱文子,字文季,曾任南宋光宗朝吏部员外郎。因《史记》、《汉书》没有《兵志》一目,乃据《汉书》等有关内容辑成,并加子注。内容,只叙汉代兵制,故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引《补汉兵志》时迳改为《补汉兵制》,应视为断代兵制史。其门人陈元粹为编次目录,分为十六目,以便省览。嘉定七、八年(1214—1215)间,瑞昌(今属江西)、淮南(今江苏扬州)一再版行。其后流传渐少。

我怎样飞向了自由的天地

我怎样飞向了自由的天地

我出生的家庭,是一个没落的望族,这种家庭对于人一点好处没有。好容易我母亲冲到社会上来而且成为一个小学校长。我也完全由我母亲的教育而做一个女子师范学校的预科生。但我的母亲由于环境和时代的限制,她的思想也不过是使得我将来有谋取职业的本领,不至于在家里受气,和一个人应该为社会上做一番事业。我自己呢,完完全全是一个糊涂的小孩子,从来也没有过什么思想,顶满意自己的环境,觉得自己很聪明,校长、教员、同学都喜欢我,可是这时忽然来了“五四”。

大事记续编

大事记续编

明王祎撰。七十七卷。系继吕祖谦《大事记》而作,体例全同吕书而将解题附各条之下,不另作一书。俞恂谓本书起自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迄于宋德祐二年(1276),计一千三百六十五年。传本虽始于汉武帝征和四年,却止于后周显德六年(959),可能抄写时有所遗佚。本书纪年及褒贬,与朱熹的《纲目》有所不同。对史实考订同异,较为认真。而于前人的议论,引述颇多,优劣互见。宋庠《纪年通谱》久无传本,刘羲叟《长历》仅《通鉴目录》用以纪年,且亦已散佚。以上二书本书有所引用,可备参考查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