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元

- 姓名:唐伯元
- 别名:字仁卿,号曙台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广东澄海人
- 出生日期:1540
- 逝世日期:1597
- 民族族群:
唐伯元(1540-1597),明学者。字仁卿,号曙台。广东澄海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历任万年县令、南京户部主事、进郎中、海州判官、尚宝司丞、吏部员外郎、考功、文选郎中。早年师事吕怀。对王守仁的心学持批判态度,认为守仁所倡导的心学,完全背离了孔、孟正宗儒学,所谈致良知之说,更是如鬼如蜮。主张应以物为本体。指出“道无体,性无体,仁无体,诚无体,总之以物为体。外物无道、无性、不仁、不诚,此吾道与异端之说辩。”(《醉经楼集解》)认为一切应以物为本体,离开物,当然谈不上什么道、性、仁、诚。在理与欲的关系上,主张不必灭欲。因为人生来就有种种欲望,所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只要“欲我当欲,与人同欲”(同上)即可。那种存天理、去人欲的做法,实际上是假仁假义,不仁不义。同时指出性与心是两回事。认为性禀乎天,无有不善,而心则有善有不善。如果去掉心和性,仅就身而言,则与禽兽相差无几。因而进一步提出“反身修德”的学说。即:“性可顺,心不可顺,以其附乎身也。身可反,心不可反,以其通乎性也。故反身修德,斯为学之要。”(《明儒学案》)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就在于他们顺乎性,反乎身,修身以顺性。而凡夫之所以为凡夫,就在于顺乎身。同时他还提出,治国齐天下,应以修身为本。认为“物有本末,身其本也,家国天下皆末也,末有本乱,而末治者。”(《论学书》)所以,天子应以修身为本,庶人也应以修身为本,修身方能复性。人人都能如此,则天下大治。《明史》卷282有传。著作有《醉经楼集解》。
唐伯元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生死攸关
曾改编为同名电影。詹姆斯.邦德在此次的历险中遭遇,冷酷的邪教魔头——大先生,一个残忍的哈莱姆恶棍,用伏都教来控制他的犯罪帝国,他也是SMERSH的美国执行寓。大先生从一个偏僻的牙买加岛屿上把英国海盗的黄金走私到纽约,并把收镒转给莫斯科方面。恐怖的巫术和残酷至极的杀戮,邦德面对的是有史以来*危险的敌人。在大先生美丽而神秘的克里奥尔预言家纸牌女士受邦德的老朋友菲利克斯.莱特的帮助下,007潜入大洋深处,寻找破解危机的机会……
淞隐漫录
笔记小说。又名《后聊斋志异图说》、《绘图后聊斋志异》。清王韬(1828—1897)撰。十二卷。韬有《王弢园尺牍》已著录。是书为作者晚年所作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淞隐漫录》的体裁和题材都仿照蒲松龄《聊斋志异》,但取材范围较《聊斋志异》广,包括多篇关于日本艺妓(《记日本女子阿传事》、《柳桥艳迹》、《《桥北十七名花谱》、《东瀛才女》)和欧洲美女(《媚丽小传》)的故事。《淞隐漫录》是王韬“追忆三十年来所见所闻,可歌可愕之事,聊记十一,或触前尘,或发旧恨...时与泪痕狼藉相间。”
儿童文学小论
论文集,周作人著,儿童书局1932年3月出版。 本书收入了周作人1912年至1924年间所写的11篇儿童文学理论文章,其中《童话略论》、《童话研究》、《古童话释文》、《儿歌之研究》、《儿童的文学》、《儿童的书》等,都是“五四”前后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代表性的理论成果。作者在书前的序文中说:“这几篇文章虽然浅薄,但是根据人类学派的学说来看神话的意义,根据儿童心理学来讲童话的应用,这个方向总是不错的,在现今的儿童文学界还不无用处”。1933年2月,儿童书局出版了赵景深编著的《〈儿童文学小论〉参考资料》,对《儿童文学小论》中的有关名词、史料、典故、人物等作了注释,对研究该书和儿童文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螽斯秘诀
明胡文焕撰,古代性典房术书籍。
弘道书
明清之际费密著。分上中下三卷,十五篇。统典论,辅弼录论,道脤谱论,古经旨论,原教,圣人取人定法论为上卷;礼乐祀典议五篇及先王传道述,圣门传道述,吾道述为中卷;圣门定旨两变序记一篇为下卷。又有附表十张,图三幅,分表一张。主旨在说明儒家文、行、忠、信四教并非“高远绝伦杳渺难知之微妙”(《卷中》),它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兵农礼乐中。指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同上),“欲不可纵,亦不可禁者也”(《卷上》),反对宋儒的禁欲主义。主张“道”须“致用”,反对空谈道德性命的理学。除收入《费氏遗书三种》,另有怡兰堂校刊本。
东溪日谈录
明周琦撰。琦字廷玺,马平人。成化辛丑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员外郎。琦之学出於薛瑄。是编记所心得,分十三类。凡性道谈二卷,理气谈一卷,祭祀谈二卷,学术谈一卷,出处谈一卷,物理谈一卷,经传谈三卷,著述谈一卷,史系谈二卷,儒正谈一卷,文词谈一卷,异端谈一卷,辟异谈一卷。《广西通志》载其著《日谈录》十八卷,又著《儒正篇》论薛河东之学。今考儒正,即此书之第十五卷,非别有《儒正篇》也。前有吕景蒙序,谓书刻於嘉靖丁酉。而此本乃系传写。或其版已佚,后人录存之欤?琦为人以端直谨厚,见重乡里,其书亦一本濂、洛之说。不失醇正。盖河东之学虽或失之拘谨,而笃实近理,故数传之后,尚能恪守师说,不至放言无忌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