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子义青

投子义青
  • 姓名:投子义青
  • 俗姓: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青社(山东)人
  • 出生日期:1032
  • 逝世日期:1083
  • 民族族群:

投子义青(1032~1083),宋代僧。青社(山东)人,俗姓李。七岁,于妙相寺出家,习百法论。后转习华严,见‘即心自性’一语,猛然有省,遂弃而游访禅林。参谒圣岩寺之浮山法远(圆鉴),随侍六年,了悟洞下宗旨,法远乃以大阳警玄之顶相、衣履、直裰付嘱之。未久,见圆通法秀,意气相投,自是道声远播。初住建州白云山,未久即迁舒州投子山,举大阳之宗风,故有‘投子’之号。宋神宗元丰六年示寂,敕谥‘慈济’,世寿五十二。法嗣九人,以芙蓉道楷最着。著有投子青禅师录。[续传灯录卷二十六、五灯会元卷十四、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禅林僧宝传卷十七]


青社人。姓李氏。于妙相寺试经得度,习百法论。一日叹曰:‘三只途远,自困何益。’乃入京师听华严尝读法慧菩萨偈,至即心自性句,猛省曰:‘法离文字,宁可讲耶?’去叩禅林,参浮山法远于圣岩寺,随侍凡六年。洞下宗旨,悉皆究明。远即付大阳警玄之顶相,皮履,直裰,更嘱曰:代我续其宗风。无久滞此。宜善护持。’寻见圆通法秀,意气相投,自是道声藉藉。初住建州白云山,寻迁舒州投子山,举大阳之宗风,故有投子之号。年寿并缺。法嗣九人,芙蓉道楷最着。所着有投子青禅师录二卷。见续传灯录,佛祖通载等。

投子义青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侨吴集

侨吴集

诗文集。元郑元祐(1292—1364)撰。十二卷。元祐字明德,遂昌(今属浙江)人。至正间除平江路儒学教授,以疾去。后擢浙江儒学提举。卒于官。元祐右臂有疾,以左手书写,自号尚左生。有《遂昌杂录》。《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有明弘治九年(1496)张习刻本传世。据张习跋语,郑元祐有《遂昌山人集》20卷,仅分为诗、文两大部分,没有按文体类编,“皆漫稿也”。又有《侨吴集》,“编次固当,然多繁芜重出”,张习择诗文之精纯者并为12卷,仍名为《侨吴集》刊行于世。今本《侨吴集》都是源于张习刻本。

灵宪

灵宪

中国古代天文学著作。东汉张衡撰。原书已经散失,仅在《后汉书·天文志》中保存了一些内容,共一千七百余字。据学者研究,该书是一部与《史记·天官书》相类似的作品,描述周天星官的位置、星数、占星意义等。《隋书· 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 志》皆作一卷。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 书》、洪颐煊《问经堂丛书》、《经典集林》、王谟 《重订汉魏地理书钞》皆辑为一卷,《说郛》弓六 十亦有辑本。内容为阐述古代的宇宙和天体理 论。发挥《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义,推 测宇宙是由寂冥无象的“汉倖(一作茎)”、萌而 未兆的“太素”、阴阳动静的“元气”和有形有象 的万物所构成。认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 穷”,它没有起点与终点,强调人们对宇宙的认 识是从“未知”向“知”逐渐转化的过程,并非定 论。以“日譬犹火,月譬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 景”为喻,科学地解释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 月食是由于地影遮蔽了月亮所致。探讨了紫 宫、太微、明堂、大角、天市诸星位置,提出行星 运行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有关的见解。但也 包含“日月运行,历示吉凶”、“五纬经次,用告祸 福”等迷信成分。

晋太康三年地记

晋太康三年地记

区域志。原书不著撰人,清毕沅辑。一卷。有《晋书地理志新补正》已著录。《旧唐书经籍志》、 《水经注》皆称《地记》五卷,太康三年撰。《新唐书艺文志》称《晋太康土地记》十卷。见于《宋书·州郡志》会稽郡始宁令下,称为《晋太康三年地志》。《史记索隐》、 《史记正义》均称《地理记》。经毕氏考证,实为一书。原书于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三年(282)成书无疑。因取《晋太康三年地记》名篇,较为确切。遂采诸史志,辑得二百余条,依《晋书·地理志》州序组排,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成书。约一万七千字。收入毕氏自刻《经训堂丛书》、《广雅书局丛书》。另有《史学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据《经训堂丛书》本排印。

太上救苦天尊说消愆灭罪经

太上救苦天尊说消愆灭罪经

太上救苦天尊劝人为亡人建道场,礼拜地狱十王,以求超度。地狱十王之称,始自唐末。本经于王号之后又加真君号,其出现当更迟于唐。

建设佛化家庭

建设佛化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雏形,而社会乃是家庭的集合体。要使社会佛化,必须先从家庭佛化做起。人类整个的生活,不外乎精神的和物质的二方面。父母、夫妻、兄弟、姊妹间的感情,亲戚朋友间的酬应,和休闲时间的娱乐,都是属于精神的方面;而衣食住等则是属于物质的方面。 我们假使能够遵守著释迦牟尼佛的教诲,来感化家庭,那末家庭的精神生活,可以做到慈爱、忍耐、诚实;物质生活可以做到勤劳、节俭、知足。因为佛教是从慈悲喜舍做出发点的。成佛乃是慈悲喜舍的行为达到圆满成功的顶点。

善恶因果经

善恶因果经

亦称《菩萨发愿修行经》、《因果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主要宣扬善恶因果报应的思想。认为人之所以有寿夭、穷通、美丑、智愚,都是由于前世用心不同、造业不同,并详细叙述了各种报应的前因及各种行为将受之后报。最后谓修习此经,可得度苦难。本经最初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但东传日本后影响颇大,有注疏多种。日本《卐字续藏》将本经收编入藏。敦煌遗书亦有收藏,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